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以来,中西医之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健康的宝贵,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医学因其整体观和系统观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其实,从系统分析的“目的与手段(E&M)”框架来看,无论西医还是传统医学(包括中医),都是实现人类健康这一共同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俞梦孙,著名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1958年成功将中国第一台航空医学遥测装置送上蓝天,开创了中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事业。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首创冲击载荷下人体脊柱系统的动态响应模型,解决了飞行员零高度弹射的救生医学难题;8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电测量技术概念,研发多种高抗干扰电生理仪器;90年代,提出“低负荷测量”理念,倡导准自然状态下的生理测量技术,研制出国际领先的自然睡眠检测技术。21世纪初,他发现“柯氏音延迟现象”,在世界上首创符合柯氏音原理的全信息血压测量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余项,发明专利30余项;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学人成就奖。
2009年,俞梦孙提出“传承中华文化,融合系统科学,量化心身状态,调理整体健康”的新时期科研方向。2011年,他运用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人类健康工程”,矢志实践探索实现人民健康的技术路线,并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物联网”。
2011年,他率领科研团队攻关高原航空健康保障难题,作为“人类健康工程”的典型应用实例,同时提出“人体自组织系统环境适应理论”,并建立训练方法,取得重大突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树为“时代先锋”典型。2012年他被评为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近年来,为了14亿人民的健康,俞 梦孙率领团队一直深入探索“人类健康工程”。他从钱学森倡导的复杂系统原理认识人,并从人系统思想进一步对人的功能态进行了一系列辨识、调理方法以及相关装备的研究。近几年来,他的团队已按人类健康工程方式在非传染性慢病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实践验证,取得了显著效果。
那么,被俞梦孙院士称为“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的“人类健康工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四大健康问题
俞梦孙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民众的健康状况呈现四大问题:其一,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慢性病发生呈井喷态,而现行的医疗体系却对此毫无办法,同时医疗费用飞涨,制约国家建设;其二,老龄社会过早到来,因缺乏文明健康思想的引导,养老费用呈现“欠费”状态;其三,受西方无序思想作风影响,不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带来的后果逐渐显现,在精神层面上问题更为突出;其四,新冠疫情的发生提示我们,对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应成为今后全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社区层面)工作的常态。他认为应从系统学角度重新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健康问题,将“被动防控”转变为系统化的“主动防控”。
既然健康问题重要且艰巨,那么该从哪里破题?
从钱学森倡导的复杂系统原理重新认识人
从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复杂系统原理角度,俞梦孙认识到:人是具有高级意识活动的开放、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即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人是天人合一、心身协同的整体”,但前者的认识角度更加广阔。
他归纳出,人系统在对周围环境的开放中有四大输入(有些属“表”、有些属“里”):通过五官(眼、耳、鼻)到达人脑(心)的人文环境信息输入通道(简称“心”);通过肺和肌肤、肢体感受器的输入通道;通过胃肠消化道的输入通道;宇宙中的各类场直接作用于人系统的“场”输入通道。
他通过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场”现象发现,所有生命系统都存在与生命活动过程密不可分的个性化电磁场。生命体中被电磁场载波的功能状态生命信息可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相互传播,从而产生距离效应和影响。他将生命场信息分为“有序场信息”和“无序场信息”,并从增进健康和祛除疾病角度出发,认为人系统需要“有序场信息”,避免“无序场信息”。
目前,中国已有学者探索建立了“全息转载调频舱”,试图将“有序性生命场信息”经过“收集”“增强”“引导”等环节,辐射至人系统,使人各方面的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变。
他综合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得出结论:作为人生命复杂巨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框架下(心身合一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多层次自组织性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先天之气”;而与之相对应的“后天之气”则指人的开放性质。为了更好地说明“后天之气”,他引入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复杂系统探索者普利高津的熵变方程:从热力学角度可知“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由此,他推导出结论:人系统的上述四大输入的“有序开放”(或称“负熵输入”)是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
人的功能态思想
钱学森1981年提出“人的功能态”这一概念:人系统多层次自组织行为所达到的“目的域”,是一种呈现为亚稳态性质的特殊状态,即“人的功能态”。它既有稳的一面,也有变的一面。
俞梦孙将这一思想加以细化,认为如果当前功能态表现为以“稳”为主,便可称为“稳态”;如果当前功能态表现为以“变”为主,则可称为“过渡態”或“过渡态过程”。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可看成由无数不同水平的“稳态”和不同性质“过渡态”所相间的序列集合体。而每个“稳态”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之前那个“过渡态”的性质。
他从健康和疾病角度出发,把稳态和过渡态各分为5类。其中5类稳态是指:特殊稳态、生理性稳态、亚生理性稳态、病理性稳态、衰竭态;5类过渡态是指:主动意识过渡态、平稳过渡态、生理性应激过渡态、超负荷应激过渡态和危急性过渡态。
他在分析各类型功能态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充分运用能增进人系统能力层次甚至形成新的潜能的过渡态过程——生理性应激过渡态,避免进入超负荷应激过渡态。这在解决高原医学和军事或体育训练中意义尤其重要。 在运用生理性应激过渡态功能形成新的潜能方面,他结合高原军事任务的需求,创新地提出了运用人系统生理性应激功能,创造出“循序突进型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成功解决人系统高原环境高效适应的世界性难题。
他分析了既有研究实践,以军事训练为例,其本应在获得军事素质的同时增强体质和骨骼强度,但野蛮训练结果首先表现为睡眠障碍,当睡眠障碍连续3天以上,训练时将可能发生骨折或事故,训练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他认为,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本质是过渡态,高质量训练必须始终满足生理性应激条件。在训练过程中,睡眠质量是否受影响是检验是否发生超负荷应激的标志性参数。一旦发生睡眠障碍表明已进入超负荷应激态;一旦进入超负荷应激,不仅训练效果差还会引发严重的训练伤。这就是科学训练的系统学原理。即正确的训练是顺应人系统自然规律的训练;反之不是训练效率低就是野蛮训练。
上述案例可说是功能态思想应用的典型,而这一思想不光能够诠释人系统机能的发生机制,更能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人系统疾病的本质。
从功能态的角度理解病
俞梦孙考察了中西医在“病”概念上的不同认识发现:西医所表达的“病”常以人系统某些部位参数异常而得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而中医从整体观上理解“病”。国医大师郭生白先生创立了“本能论”,高度概括出“病”的概念:“什么是病?排异反应是病,障碍是病!”两者相比,说明中医所说的“病”更加接近人系统功能态的病态。
基于系统“功能态”角度的分析,他认为:郭生白“排异反应是病”相当于功能态中过渡态的病态,表现为急病即生理性应激反应或超负荷应激反应。而这种急病,如较轻的太阳病、大部分小儿感冒、较轻的急性高原反应等特点是事后人系统的稳态水平常会变得更高,健康状态会更好。而表现为超负荷应急方面的急病是真正的急性病,处理得不好可能转化为病理性稳态,更可能进入危急态;正确的处理原则就是助其“排异反应”的“顺势利导”法(排异出表、透表排异、涌吐排异、攻下排异等)。但从急性病的条件看,除了上述“顺势利导”(减少分子)外,还可以从增加“有序开放”入手。
“障碍是病”系指功能态呈现为病理性稳态,可称其为慢性病。慢性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四大输入的有序性(或称负熵性)不足,或无序性(或称熵)太高,导致功能态稳态水平下降,经络血循环不畅,从而引发系统内渐生“障碍”。所以从系统角度看,对待慢性病的办法就是不断通过有序性过渡态途径,将病理性稳态逐步过渡到生理性稳态上来。这就是用恢复人系统健康的办法祛除“障碍”。
从以上中西两医对“病”的理解可看出中医对病的态度是调其功能态,使其恢复健康,这就是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学原理。
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
国医大师孙光荣首次将“中医”定义为: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信息,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
俞梦孙依据当前情况,用更本质的一句话定义中医:以天人合一整体性世界观为民众服务的医者。他认为,面临新时代新的健康形势,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世界观要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世界观相结合,将中医理论发展为在整体论框架下,既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的符合系统思想的中医理论来为民众服务,并与解决当代中国14亿民众健康的四大问题相结合,这就是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
中医的理论要发展,服务模式也要转变。要从过去以“一对一”的模式转变为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模式,这就是能使14亿民众都能实现“有序开放”的“规模化有序开放”。践行“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方针。
综上,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钱学森系统学原理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方向,是中医现代化唯一的道路,这条道路可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
首先,用“人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理念理解中医的整体观,总结出作为开放复杂动态巨系统的人在健康和病态方面的自然规律,更有条理地认识人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发展出一系列能使14亿民众回归健康、祛除病态的办法。
其次,在上述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还原论思维方法,逐步达到对人系统各种行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对人系统自然规律认知的“举一反三”。
再次,创造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并可规模化实施的新型健康医学。具体说,可通过五官入“心”的“精神文明和右腦有序工程”、通过脾胃入“里”的“健康饮食和食药同源工程”、通过肺和体表入“表”的“环境健康工程”、通过体表“场”影响人系统经络血循环以及激活人系统“活力”的“有序性生命信息场装备工程”作为抓手,实现人民健康工程。他认为,这一系列由人民体质建设革命所引起的生产力的变革,甚至可以达到产业革命的深度。
他表示,实现人民健康、人类健康这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迎难而上。中国在实现人类健康问题上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上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从而带动未来的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其实,从系统分析的“目的与手段(E&M)”框架来看,无论西医还是传统医学(包括中医),都是实现人类健康这一共同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俞梦孙,著名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1958年成功将中国第一台航空医学遥测装置送上蓝天,开创了中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事业。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首创冲击载荷下人体脊柱系统的动态响应模型,解决了飞行员零高度弹射的救生医学难题;8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电测量技术概念,研发多种高抗干扰电生理仪器;90年代,提出“低负荷测量”理念,倡导准自然状态下的生理测量技术,研制出国际领先的自然睡眠检测技术。21世纪初,他发现“柯氏音延迟现象”,在世界上首创符合柯氏音原理的全信息血压测量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余项,发明专利30余项;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学人成就奖。
2009年,俞梦孙提出“传承中华文化,融合系统科学,量化心身状态,调理整体健康”的新时期科研方向。2011年,他运用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人类健康工程”,矢志实践探索实现人民健康的技术路线,并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物联网”。
2011年,他率领科研团队攻关高原航空健康保障难题,作为“人类健康工程”的典型应用实例,同时提出“人体自组织系统环境适应理论”,并建立训练方法,取得重大突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树为“时代先锋”典型。2012年他被评为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近年来,为了14亿人民的健康,俞 梦孙率领团队一直深入探索“人类健康工程”。他从钱学森倡导的复杂系统原理认识人,并从人系统思想进一步对人的功能态进行了一系列辨识、调理方法以及相关装备的研究。近几年来,他的团队已按人类健康工程方式在非传染性慢病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实践验证,取得了显著效果。
那么,被俞梦孙院士称为“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的“人类健康工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四大健康问题
俞梦孙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民众的健康状况呈现四大问题:其一,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慢性病发生呈井喷态,而现行的医疗体系却对此毫无办法,同时医疗费用飞涨,制约国家建设;其二,老龄社会过早到来,因缺乏文明健康思想的引导,养老费用呈现“欠费”状态;其三,受西方无序思想作风影响,不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带来的后果逐渐显现,在精神层面上问题更为突出;其四,新冠疫情的发生提示我们,对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应成为今后全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社区层面)工作的常态。他认为应从系统学角度重新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健康问题,将“被动防控”转变为系统化的“主动防控”。
既然健康问题重要且艰巨,那么该从哪里破题?
从钱学森倡导的复杂系统原理重新认识人
从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复杂系统原理角度,俞梦孙认识到:人是具有高级意识活动的开放、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即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人是天人合一、心身协同的整体”,但前者的认识角度更加广阔。
他归纳出,人系统在对周围环境的开放中有四大输入(有些属“表”、有些属“里”):通过五官(眼、耳、鼻)到达人脑(心)的人文环境信息输入通道(简称“心”);通过肺和肌肤、肢体感受器的输入通道;通过胃肠消化道的输入通道;宇宙中的各类场直接作用于人系统的“场”输入通道。
他通过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场”现象发现,所有生命系统都存在与生命活动过程密不可分的个性化电磁场。生命体中被电磁场载波的功能状态生命信息可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相互传播,从而产生距离效应和影响。他将生命场信息分为“有序场信息”和“无序场信息”,并从增进健康和祛除疾病角度出发,认为人系统需要“有序场信息”,避免“无序场信息”。
目前,中国已有学者探索建立了“全息转载调频舱”,试图将“有序性生命场信息”经过“收集”“增强”“引导”等环节,辐射至人系统,使人各方面的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变。
他综合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得出结论:作为人生命复杂巨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框架下(心身合一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多层次自组织性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先天之气”;而与之相对应的“后天之气”则指人的开放性质。为了更好地说明“后天之气”,他引入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复杂系统探索者普利高津的熵变方程:从热力学角度可知“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由此,他推导出结论:人系统的上述四大输入的“有序开放”(或称“负熵输入”)是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
人的功能态思想
钱学森1981年提出“人的功能态”这一概念:人系统多层次自组织行为所达到的“目的域”,是一种呈现为亚稳态性质的特殊状态,即“人的功能态”。它既有稳的一面,也有变的一面。
俞梦孙将这一思想加以细化,认为如果当前功能态表现为以“稳”为主,便可称为“稳态”;如果当前功能态表现为以“变”为主,则可称为“过渡態”或“过渡态过程”。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可看成由无数不同水平的“稳态”和不同性质“过渡态”所相间的序列集合体。而每个“稳态”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之前那个“过渡态”的性质。
他从健康和疾病角度出发,把稳态和过渡态各分为5类。其中5类稳态是指:特殊稳态、生理性稳态、亚生理性稳态、病理性稳态、衰竭态;5类过渡态是指:主动意识过渡态、平稳过渡态、生理性应激过渡态、超负荷应激过渡态和危急性过渡态。
他在分析各类型功能态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充分运用能增进人系统能力层次甚至形成新的潜能的过渡态过程——生理性应激过渡态,避免进入超负荷应激过渡态。这在解决高原医学和军事或体育训练中意义尤其重要。 在运用生理性应激过渡态功能形成新的潜能方面,他结合高原军事任务的需求,创新地提出了运用人系统生理性应激功能,创造出“循序突进型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成功解决人系统高原环境高效适应的世界性难题。
他分析了既有研究实践,以军事训练为例,其本应在获得军事素质的同时增强体质和骨骼强度,但野蛮训练结果首先表现为睡眠障碍,当睡眠障碍连续3天以上,训练时将可能发生骨折或事故,训练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他认为,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本质是过渡态,高质量训练必须始终满足生理性应激条件。在训练过程中,睡眠质量是否受影响是检验是否发生超负荷应激的标志性参数。一旦发生睡眠障碍表明已进入超负荷应激态;一旦进入超负荷应激,不仅训练效果差还会引发严重的训练伤。这就是科学训练的系统学原理。即正确的训练是顺应人系统自然规律的训练;反之不是训练效率低就是野蛮训练。
上述案例可说是功能态思想应用的典型,而这一思想不光能够诠释人系统机能的发生机制,更能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人系统疾病的本质。
从功能态的角度理解病
俞梦孙考察了中西医在“病”概念上的不同认识发现:西医所表达的“病”常以人系统某些部位参数异常而得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而中医从整体观上理解“病”。国医大师郭生白先生创立了“本能论”,高度概括出“病”的概念:“什么是病?排异反应是病,障碍是病!”两者相比,说明中医所说的“病”更加接近人系统功能态的病态。
基于系统“功能态”角度的分析,他认为:郭生白“排异反应是病”相当于功能态中过渡态的病态,表现为急病即生理性应激反应或超负荷应激反应。而这种急病,如较轻的太阳病、大部分小儿感冒、较轻的急性高原反应等特点是事后人系统的稳态水平常会变得更高,健康状态会更好。而表现为超负荷应急方面的急病是真正的急性病,处理得不好可能转化为病理性稳态,更可能进入危急态;正确的处理原则就是助其“排异反应”的“顺势利导”法(排异出表、透表排异、涌吐排异、攻下排异等)。但从急性病的条件看,除了上述“顺势利导”(减少分子)外,还可以从增加“有序开放”入手。
“障碍是病”系指功能态呈现为病理性稳态,可称其为慢性病。慢性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四大输入的有序性(或称负熵性)不足,或无序性(或称熵)太高,导致功能态稳态水平下降,经络血循环不畅,从而引发系统内渐生“障碍”。所以从系统角度看,对待慢性病的办法就是不断通过有序性过渡态途径,将病理性稳态逐步过渡到生理性稳态上来。这就是用恢复人系统健康的办法祛除“障碍”。
从以上中西两医对“病”的理解可看出中医对病的态度是调其功能态,使其恢复健康,这就是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学原理。
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
国医大师孙光荣首次将“中医”定义为: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信息,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
俞梦孙依据当前情况,用更本质的一句话定义中医:以天人合一整体性世界观为民众服务的医者。他认为,面临新时代新的健康形势,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世界观要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世界观相结合,将中医理论发展为在整体论框架下,既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的符合系统思想的中医理论来为民众服务,并与解决当代中国14亿民众健康的四大问题相结合,这就是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
中医的理论要发展,服务模式也要转变。要从过去以“一对一”的模式转变为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模式,这就是能使14亿民众都能实现“有序开放”的“规模化有序开放”。践行“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方针。
综上,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钱学森系统学原理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方向,是中医现代化唯一的道路,这条道路可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
首先,用“人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理念理解中医的整体观,总结出作为开放复杂动态巨系统的人在健康和病态方面的自然规律,更有条理地认识人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发展出一系列能使14亿民众回归健康、祛除病态的办法。
其次,在上述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还原论思维方法,逐步达到对人系统各种行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对人系统自然规律认知的“举一反三”。
再次,创造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并可规模化实施的新型健康医学。具体说,可通过五官入“心”的“精神文明和右腦有序工程”、通过脾胃入“里”的“健康饮食和食药同源工程”、通过肺和体表入“表”的“环境健康工程”、通过体表“场”影响人系统经络血循环以及激活人系统“活力”的“有序性生命信息场装备工程”作为抓手,实现人民健康工程。他认为,这一系列由人民体质建设革命所引起的生产力的变革,甚至可以达到产业革命的深度。
他表示,实现人民健康、人类健康这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迎难而上。中国在实现人类健康问题上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上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从而带动未来的科技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