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锦州采油厂稠油已处于吞吐开发中后期,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压力降低,汽窜现象越来越严重,油井汽窜已成为目前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索有效控制汽窜途径,减少热能和原油产量损失,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为此开展汽窜现象的研究,通过现场实验探索稠油油藏开采中后期防治汽窜的有效途径,为我厂乃至所有稠油油藏在防窜治窜方面提供经验。
[关键词]油汽比;开发效果;蒸汽吞吐;烟道气
中图分类号:TP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8-0274-01
1現场汽窜状况分析
根据各个区块的不同地质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发现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吞吐周期的增加,特别是二次井网加密的调整后井距越小,汽窜现象越来越严重。汽窜的出现使油层加热严重不均,不断注入的热量大部分用来加热已动用过的油层,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加热低温未动用带,从而导致蒸汽波及体积小,热效率低,油汽比小,采收率低,经济效益差。对于注汽井而言,造成注入蒸汽窜入邻井,周围油层没有得到动用,下泵后即供液差,而汽窜井由于蒸汽的窜入含水急剧上升,严重时导致油井井喷。
2汽窜的现场表现及规律
2.1汽窜的现场表现
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油量增加,井口温度上升;有时可从井口(闸门刺漏处或取样口)看到蒸汽冒出。
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液量上升,井口温度上升;有时可从井口(闸门刺漏处或取样口)看到蒸汽冒出。
最严重的情况是: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水量急剧上升,甚至含水接近100%,井口温度达70℃以上,从井口(闸门刺漏处或取样口)看到蒸汽冒出。
2.2汽窜规律
汽窜具有选择性:汽窜多发生在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高的主力油层,这与油层的动用程度高和纵向吸汽不均有关。
汽窜具有重复性:汽窜多重复发生,一口井注汽发生汽窜,如果不采取防窜措施该井在下一轮注汽时一定发生汽窜.
汽窜具有可逆性:一口井注汽窜到邻井,如果不采取防窜措施当邻井注汽时蒸气将窜回。
汽窜具有负效性:在蒸汽吞吐中后期,对邻井而言由于蒸汽的窜入会使油井含水升高而减产;对注汽井而言汽窜会降低蒸汽的加热效果,导致油井周期减产,因而在蒸汽吞吐阶段汽窜的出现具有负面效应。
汽窜具有方向性:受沉积相的影响,由于油层渗透率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比较大,其汽窜方向多沿着渗透阻力小的主河道方向,锦91块的沉积方向为由东北向西南,我们发现锦91块汽窜方向也多为东北与西南方向;受压差控制,在渗透率变化不大的区域,注汽井在各个方向的压差不同,汽窜多沿压差大的方向。
2.3汽窜产生的原因
汽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井网密度大是主要原因。锦91块第一次井网加密前,井距为167米时,油井很少发生汽窜,第一次井网加密后,井距为118米,只有少数油井发生汽窜,第二次井网加密后,油井汽窜成为区块开发的突出问题;蒸汽超覆现象,由于水和蒸汽的密度差异使得注入的湿饱和蒸汽在井筒或地层中纵向上不均匀分布,上部油层吸收的热量大于下部油层,注入的蒸汽沿着油层的推进的速度上部大于下部,使得油层在纵向上吸汽不均,从而发生汽窜,这种现象在厚油层更突出;油层在纵向上或平面上发育不均,发育好渗透率高的油层吸汽多,易汽窜;油层在纵向上的压力不均,压力低油层吸汽多,易汽窜。
2.4汽窜现象的实质
经过多个周期后,生产井附近有大量的积水,当邻井注汽时,蒸汽推动原油,原油再推动生产井附近的可动水,由于油推水的效率极高,使生产井含水上升,甚至接近100%;由于蒸汽椭圆体推进,高周期后某个方向上井与井之间形成了热水通道,一口井注汽会使另一口井立即见效,此时从注汽井注入的蒸汽冷凝成热水可能窜到生产井,生产井表现为温度升高,含水上升,甚至接近100%.
3气窜治理对策
3.1降低吞吐井注汽速度
由于注汽速度降低,注汽井的井底压力随之降低,地层在一定时间内吸收的蒸汽量是一定的,降低注汽速度也就降低了邻井的生产压差,从而减少汽窜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汽窜的发生,达到防治汽窜的目的。
3.2临时关闭汽窜井
当注入的蒸汽窜至邻井或即将窜到邻井时,此时邻井表现为含水急剧上升,若此时关闭汽窜井可降低局部方向上的生产压差,迫使注入的蒸汽流向其他方向.达到减少汽窜的发生、防治汽窜的目的。
3.3实施封窜调剖注汽
封窜性调剖利用封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地层的咽喉地带,增加流动通道的阻力,降低渗透率大流动阻力小方向的注汽量,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使油层在纵向上或平面内动用程度均匀。现场上应用较多的是用无机颗粒型堵剂进行封堵,该方法对地层有污染,基本上不能解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高温泡沫调剖,利用泡沫在地层孔隙中形成贾敏效应来封堵汽窜层。
3.4多井同注同采
汽窜的形成除受渗透性控制外,还受生产压差影响。对汽窜方向上的油井采取同时注汽,可防止单井注入的蒸汽沿着热水通道流至邻井,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方向。
3.5分井区轮替注采
在吞吐井周期不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多井在小区域内逐井注汽,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温高压区,避免或减少井间因存在压差而产生汽窜造成热量损失在井间不流动区,从而实现局部区域短时间内的近似同注同采。
3.6纵向上分层系注汽
由于蒸汽超覆和油层性质的差异,在笼统注汽的情况下,造成油层在纵向动用不均,这样使得单层采出程度大的油层含水饱和度高,流动阻力小,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汽窜就在该层容易发生。如果我们利用油井吸汽剖面采取分层注汽,限制汽窜层位的注汽量,加强未动用层的注汽量,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从而减少汽窜的发生。
4结论
在治理汽窜时应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达到防治汽窜的目的。对汽窜的治理应同研究剩余油分布相结合,寻找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加强汽窜的现场管理工作,按照“早预报、先预防、勤巡察、急处理”汽窜防治的总体方针,减少汽窜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明,等.欢西热采稠油水淹规律特征[J].特种油气藏,2007,14(增刊):113-114.
[2]罗英俊,万仁溥.采油技术手册[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741.
[关键词]油汽比;开发效果;蒸汽吞吐;烟道气
中图分类号:TP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8-0274-01
1現场汽窜状况分析
根据各个区块的不同地质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发现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吞吐周期的增加,特别是二次井网加密的调整后井距越小,汽窜现象越来越严重。汽窜的出现使油层加热严重不均,不断注入的热量大部分用来加热已动用过的油层,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加热低温未动用带,从而导致蒸汽波及体积小,热效率低,油汽比小,采收率低,经济效益差。对于注汽井而言,造成注入蒸汽窜入邻井,周围油层没有得到动用,下泵后即供液差,而汽窜井由于蒸汽的窜入含水急剧上升,严重时导致油井井喷。
2汽窜的现场表现及规律
2.1汽窜的现场表现
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油量增加,井口温度上升;有时可从井口(闸门刺漏处或取样口)看到蒸汽冒出。
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液量上升,井口温度上升;有时可从井口(闸门刺漏处或取样口)看到蒸汽冒出。
最严重的情况是: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水量急剧上升,甚至含水接近100%,井口温度达70℃以上,从井口(闸门刺漏处或取样口)看到蒸汽冒出。
2.2汽窜规律
汽窜具有选择性:汽窜多发生在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高的主力油层,这与油层的动用程度高和纵向吸汽不均有关。
汽窜具有重复性:汽窜多重复发生,一口井注汽发生汽窜,如果不采取防窜措施该井在下一轮注汽时一定发生汽窜.
汽窜具有可逆性:一口井注汽窜到邻井,如果不采取防窜措施当邻井注汽时蒸气将窜回。
汽窜具有负效性:在蒸汽吞吐中后期,对邻井而言由于蒸汽的窜入会使油井含水升高而减产;对注汽井而言汽窜会降低蒸汽的加热效果,导致油井周期减产,因而在蒸汽吞吐阶段汽窜的出现具有负面效应。
汽窜具有方向性:受沉积相的影响,由于油层渗透率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比较大,其汽窜方向多沿着渗透阻力小的主河道方向,锦91块的沉积方向为由东北向西南,我们发现锦91块汽窜方向也多为东北与西南方向;受压差控制,在渗透率变化不大的区域,注汽井在各个方向的压差不同,汽窜多沿压差大的方向。
2.3汽窜产生的原因
汽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井网密度大是主要原因。锦91块第一次井网加密前,井距为167米时,油井很少发生汽窜,第一次井网加密后,井距为118米,只有少数油井发生汽窜,第二次井网加密后,油井汽窜成为区块开发的突出问题;蒸汽超覆现象,由于水和蒸汽的密度差异使得注入的湿饱和蒸汽在井筒或地层中纵向上不均匀分布,上部油层吸收的热量大于下部油层,注入的蒸汽沿着油层的推进的速度上部大于下部,使得油层在纵向上吸汽不均,从而发生汽窜,这种现象在厚油层更突出;油层在纵向上或平面上发育不均,发育好渗透率高的油层吸汽多,易汽窜;油层在纵向上的压力不均,压力低油层吸汽多,易汽窜。
2.4汽窜现象的实质
经过多个周期后,生产井附近有大量的积水,当邻井注汽时,蒸汽推动原油,原油再推动生产井附近的可动水,由于油推水的效率极高,使生产井含水上升,甚至接近100%;由于蒸汽椭圆体推进,高周期后某个方向上井与井之间形成了热水通道,一口井注汽会使另一口井立即见效,此时从注汽井注入的蒸汽冷凝成热水可能窜到生产井,生产井表现为温度升高,含水上升,甚至接近100%.
3气窜治理对策
3.1降低吞吐井注汽速度
由于注汽速度降低,注汽井的井底压力随之降低,地层在一定时间内吸收的蒸汽量是一定的,降低注汽速度也就降低了邻井的生产压差,从而减少汽窜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汽窜的发生,达到防治汽窜的目的。
3.2临时关闭汽窜井
当注入的蒸汽窜至邻井或即将窜到邻井时,此时邻井表现为含水急剧上升,若此时关闭汽窜井可降低局部方向上的生产压差,迫使注入的蒸汽流向其他方向.达到减少汽窜的发生、防治汽窜的目的。
3.3实施封窜调剖注汽
封窜性调剖利用封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地层的咽喉地带,增加流动通道的阻力,降低渗透率大流动阻力小方向的注汽量,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使油层在纵向上或平面内动用程度均匀。现场上应用较多的是用无机颗粒型堵剂进行封堵,该方法对地层有污染,基本上不能解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高温泡沫调剖,利用泡沫在地层孔隙中形成贾敏效应来封堵汽窜层。
3.4多井同注同采
汽窜的形成除受渗透性控制外,还受生产压差影响。对汽窜方向上的油井采取同时注汽,可防止单井注入的蒸汽沿着热水通道流至邻井,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方向。
3.5分井区轮替注采
在吞吐井周期不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多井在小区域内逐井注汽,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温高压区,避免或减少井间因存在压差而产生汽窜造成热量损失在井间不流动区,从而实现局部区域短时间内的近似同注同采。
3.6纵向上分层系注汽
由于蒸汽超覆和油层性质的差异,在笼统注汽的情况下,造成油层在纵向动用不均,这样使得单层采出程度大的油层含水饱和度高,流动阻力小,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汽窜就在该层容易发生。如果我们利用油井吸汽剖面采取分层注汽,限制汽窜层位的注汽量,加强未动用层的注汽量,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从而减少汽窜的发生。
4结论
在治理汽窜时应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达到防治汽窜的目的。对汽窜的治理应同研究剩余油分布相结合,寻找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加强汽窜的现场管理工作,按照“早预报、先预防、勤巡察、急处理”汽窜防治的总体方针,减少汽窜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明,等.欢西热采稠油水淹规律特征[J].特种油气藏,2007,14(增刊):113-114.
[2]罗英俊,万仁溥.采油技术手册[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