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义务教育学制仍实行“六三”制,即一至六年在小学学习,七至九年(以下简称初中)在中学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其学习情况出现较大的分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务必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
现象
长期以来,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孩子在小学各科都是八九十分,甚至一百分,而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呢?)、学生这样的困惑(我到底是不是读书的料啊,为什么小学念那么好,中学就不会念了呢?)、中学老师这样喊冤(为什么小学升初中前几名的同学到了初中会变成这样呢?究竟是怎么考上来的呢?)、小学老师这样叫屈(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一上初中,有的就不行了呢?)。是啊,为什么中、小学教学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其实,这些问题就是中、小学教学过程的严重脱节而带来的。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原因
为什么中小学教学过程出现严重的脱节呢?主要原因如下:
现行小学各科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部分老师甚至牵得过多,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而现行中学各科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各科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针对这种情况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办?
策略
(一)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的策略
以语文科为例。
就语文科而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由一般学习习惯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过渡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在初一上半学期中教师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从打好基础向增强自信心过渡衔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3、展开读写双翼,帮助学生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或称“八股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自己的伞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内容陈旧、形式模式化的作文,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灵性可能被扼杀的落后状况,这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是一路货色,我们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1)向口头作文适当倾斜。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向书面作文的一种过渡。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的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的“双翼思想”“比翼双飞”。
(3)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 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
其次,再看看数学这门学科。
就数学科来讲,要注意以下三点:
1、换位思考:中学数学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问卷与座谈调研表明,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体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前者的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后者的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即非负有理数→初步认识负数→有理数;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也可以从类比的视角将中小学该领域主要内容的发展,概括为由“数”到“式”。事实上,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如:整数与整式的类比,整数分解(分解质因数)与因式分解的类比,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的类比,还有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分数运算与分式运算的类比等。
此外,在认识、学习数量关系方面,从认识常见数量关系开始,经过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作为过渡,进入中学后开始较系统地逐步学习函数。相应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起初全用算术解法,然后引入简单的方程,算术与方程两种解法并存,再过渡到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数与形两大方面的相互衔接,要求小学的教学则必须注意“顾后”,当然,也要求中学的教学必须注意“瞻前”。
3、教学反思: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根据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眼于“衔接”的主要教学改进措施与教学策略是:(1)重视数学概念。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应当重视:选择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的素材;适时适度地提升概念的抽象水平;处理好概念阶段性与发展性的关系。(2)关注说理、表达。这方面的教学策略要点是: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说;启发学生有根有据地说;帮助学生符合逻辑地说。(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4)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不容轻视的学习习惯还有,检验、预习、复习,以及反思。
(二)针对中、小学教师各自特点强调采取调整心态的策略
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心态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看到个头要赶上自己或已超过自己的学生,中学教师一般把他们看成小大人了,认为学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授课、催交作业均以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小学教师一般把他们看成孩子,孩子就需要拐杖,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怀抱中成长,缺乏自主能力的培养。
进入中学后,自我调控强的学生,或者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而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甚至要跟不上同伴,假如教师及时地不断地督促的话,学习成绩也会上去,也能赶得上同伴,并在这个过程中,这类学生能慢慢养成自控能力,他们也能适应中学生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感到吃力而自我放弃,那他们就很难适应中学生活了。
(三)针对中、小学教材教法不同的特点,采取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的策略
如果有机会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这的确 也是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举措。记得几年前我带初一年段几个老师去小学听课,有一位老师上的课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记的当时是上《夜莺的歌声》,老师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而是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现象
长期以来,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孩子在小学各科都是八九十分,甚至一百分,而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呢?)、学生这样的困惑(我到底是不是读书的料啊,为什么小学念那么好,中学就不会念了呢?)、中学老师这样喊冤(为什么小学升初中前几名的同学到了初中会变成这样呢?究竟是怎么考上来的呢?)、小学老师这样叫屈(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一上初中,有的就不行了呢?)。是啊,为什么中、小学教学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其实,这些问题就是中、小学教学过程的严重脱节而带来的。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原因
为什么中小学教学过程出现严重的脱节呢?主要原因如下:
现行小学各科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部分老师甚至牵得过多,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而现行中学各科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各科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针对这种情况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办?
策略
(一)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的策略
以语文科为例。
就语文科而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由一般学习习惯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过渡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在初一上半学期中教师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从打好基础向增强自信心过渡衔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3、展开读写双翼,帮助学生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或称“八股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自己的伞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内容陈旧、形式模式化的作文,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灵性可能被扼杀的落后状况,这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是一路货色,我们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1)向口头作文适当倾斜。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向书面作文的一种过渡。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的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的“双翼思想”“比翼双飞”。
(3)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 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
其次,再看看数学这门学科。
就数学科来讲,要注意以下三点:
1、换位思考:中学数学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问卷与座谈调研表明,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体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前者的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后者的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即非负有理数→初步认识负数→有理数;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也可以从类比的视角将中小学该领域主要内容的发展,概括为由“数”到“式”。事实上,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如:整数与整式的类比,整数分解(分解质因数)与因式分解的类比,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的类比,还有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分数运算与分式运算的类比等。
此外,在认识、学习数量关系方面,从认识常见数量关系开始,经过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作为过渡,进入中学后开始较系统地逐步学习函数。相应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起初全用算术解法,然后引入简单的方程,算术与方程两种解法并存,再过渡到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数与形两大方面的相互衔接,要求小学的教学则必须注意“顾后”,当然,也要求中学的教学必须注意“瞻前”。
3、教学反思: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根据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眼于“衔接”的主要教学改进措施与教学策略是:(1)重视数学概念。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应当重视:选择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的素材;适时适度地提升概念的抽象水平;处理好概念阶段性与发展性的关系。(2)关注说理、表达。这方面的教学策略要点是: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说;启发学生有根有据地说;帮助学生符合逻辑地说。(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4)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不容轻视的学习习惯还有,检验、预习、复习,以及反思。
(二)针对中、小学教师各自特点强调采取调整心态的策略
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心态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看到个头要赶上自己或已超过自己的学生,中学教师一般把他们看成小大人了,认为学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授课、催交作业均以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小学教师一般把他们看成孩子,孩子就需要拐杖,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怀抱中成长,缺乏自主能力的培养。
进入中学后,自我调控强的学生,或者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而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甚至要跟不上同伴,假如教师及时地不断地督促的话,学习成绩也会上去,也能赶得上同伴,并在这个过程中,这类学生能慢慢养成自控能力,他们也能适应中学生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感到吃力而自我放弃,那他们就很难适应中学生活了。
(三)针对中、小学教材教法不同的特点,采取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的策略
如果有机会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这的确 也是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举措。记得几年前我带初一年段几个老师去小学听课,有一位老师上的课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记的当时是上《夜莺的歌声》,老师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而是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