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文艺批评家谢冕先生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中这样写过:“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同样,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在有限的365天中收获无限。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化圈朋友分享了他们2014年度的心水书单。这份书单涵盖不同类别,展现出推荐者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无限的空间。
何客◎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
黑池坝笔记(文学类)
陈先发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年9月
推荐语:
诗人陈先发的这本涉及诗学、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内容的随笔总集,是当下汉语写作的重要收获。本书既接续了汉语文学的高贵与典雅,又呈现出中西诗学的交融与互洽。本书融合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文学和诗学的边界,“语丝体”式的随笔写作在近年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
胡河清文集(文学类)
胡河清 著,王晓明 等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语:
胡河清是一位当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失踪者”,他在中国文学、钱钟书研究、中国艺术等领域的诸多研究,堪称独步。
本书为胡河清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汇集,含专著、论文、读书札记、书信、小说、讲义及其他杂著,迄今知见的胡河清著述均已收入,由王晓明、王海渭、张寅彭三位胡河清生前好友编定。愿藉由此书的出版,胡河清进入“归来的陌生人”之列。
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传记类)
威廉·夏伊勒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年8月
推荐语:
从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到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新闻写作向来就有非同凡响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后者的这部《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提供了最新的例证。
作为二十世纪的同龄人,威廉·夏伊勒亲见、亲历了漫长的“世纪之旅”,更重要的是,记录、参与创造了这段历史。本书既是一部威廉·夏伊勒的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人类二十世纪的备忘录。
历史在你我身边(历史类)
林达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9月
推荐语:
林达的写作可视为公共写作的典范,其“近距离看美国”等著作曾引起广泛的反响和持久的喝彩。这本新书形制上虽略现散乱,但同样没有让人失望。
相较以往的写作,本书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代序”中,林达交代了与三联书店结缘的经历,可见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界和知识界的风云之一斑。二是尽管篇幅不多,林达写作的视角回溯,开始讲述自己和中国的故事。
张文婷◎台湾亲子天下童书副主编
爱哭公主(图画书类)
赖马/ 亲子天下/ 2014年7月
推荐语:
即将迈向图画书创作生涯第20年的赖马,曾连续三年登上年度畅销榜图画书类第一名,足证其用图画说故事的魅力。赖马目前育有三子女,深知孩子的“公主病”“挫折忍受度”“情绪控制”最让父母头痛,他用逗趣不说教的方式,巧妙帮助父母陪孩子一起幽默面对和情绪拔河的成长课题,书中每个角色塑造,都能让小孩尽情享受图像阅读的乐趣。
小东西(儿童文学类)
哲也 著,林小杯、崔丽君 等绘/亲子天下
2014年1月
推荐语:
哲也曾登上小学生票选好书活动榜首,他的故事总能让孩子开怀、共鸣、咀嚼再三。这回他挑上钮扣、瓶盖、石头……这类看似微小之物当故事主角。单纯的小东西就好比天真的孩子,哲也就是有办法在这么短的章节中,营造出高潮和余韵,让读者对每一种小东西刮目相看。想象是孩子最棒的玩具,这本书开启了孩子对万物无穷无尽的想象!
半个老大(儿童文学类)
王文华/亲子天下/ 2014年1月
推荐语:
本书看似只是一个资深小学老师发声的校园观察日记,八个鬼灵精怪的学生,三十六个匪夷所思的短篇故事,记录两年师生情谊,如此真实却又像虚构的小说,令人从头捧腹到尾,这段小学师生关系只发生在短暂的时光河中,却可能在彼此漫长人生中遗留下更多……中高年级孩子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和别人的身影,细细体会生命中的丰富滋味。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文学类)
简媜/印刻/ 2013年3月
推荐语:
什么作家的作品让编辑一本接一本从少女读到中老年,提醒编辑不配再自称“小编”?简媜此书2014年依旧登上博客来年度畅销百大,网络书店读者以年轻人为主,似乎印证大家谨遵简介嘱咐“这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册’,老者的‘百科全书’……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要随身一本携带以防万一,五十岁以下则应该每晚睡前翻读一章,日日砥砺。”
里斯本
《城市中国》杂志编辑
喜读人文社科书
西部招妻(纪实文学类)
马宏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
推荐语: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图片编辑马宏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两个中西部青年男子老三和刘祥武殊为不易的“招妻”之路。在当今中国,捕捉一次不公、一场灾祸、一桩磨难都很容易,平凡生活中比比皆是,真正困难的是完整呈现这些庸常不幸的全过程,甚至见证、推动不幸转为幸福。作者以记录者和亲友的双重角色,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
流放的老国王 (小说类) 阿尔诺·盖格尔 著,谢莹莹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11月
推荐语:
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的家庭生活记录,作者以一个饱含疑惑的儿子的身份,极为细致且坦诚地记录了父亲罹患老年痴呆症后的岁月,对家庭成员们与父亲之间的交流进行了再现和分析。作者把父亲患病后的状态称为“流放的老国王”,试图展现家人与老年痴呆症患者之间最理想的相处方式。“作为生命最后的一个阶段,老年是一种文化形式。”
谎言的年代(文化类)
若泽·萨拉马戈 著,廖彦博 译/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
推荐语: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受邀写作一个博客,他为此几乎全年无休,本书是该博客的文章结集。大师在文中无情地批判各国首脑不负责任的言谈举动和荒谬的政策,对全球最优秀作家们的创作谈自己的理解,耐心地写一座城市、一条街道甚至不知名的小地方,从最简单的词汇出发来分析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贫瘠问题。
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传(传记类)
鹿岛茂 著,王鹤池淼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
推荐语:
涩泽荣一是开创了近代日本经济和思想格局的人,一位真正知行合一的思想家、企业家和社会领袖,作为明治维新后全新日本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传记第一次在中国公开出版,细细地揭开这位传奇人物一生的故事。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作为他的思想骨干和个人信条,已经为中国读者所深入了解,这本传记则还原了思想与行动纲领产生的背景。
曾家纬◎道声出版社童书主编
11只猫别靠近袋子(图画书类)
马场登 著,米雅 译/道声
2014年7月
推荐语:
11只猫系列故事,是马场登的畅销书籍。透过11只猫的故事,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却反映着孩子的生活和想法。11只猫去旅行,遇到警告标示,就越想去做禁止的事情,人多势众更可以壮胆。即使做了禁止的事也不一定会怎么样,只要没有警察在路旁,只要前面没车闯红灯也不会怎样,这就是人性啊!几种不同的的色块组合交迭,让画面的线条更灵活且单纯,阅读起来很轻松,却又有发人深省的警世之意。
旅程(图画书类)
艾隆·贝克/道声/ 2014年10月
推荐语:
动画背景出身的艾隆·贝克,第一次图画书创作就单纯以画面来述说一个三部曲的奇幻故事。城市里的孤单女孩、中古世纪的水道城堡、科幻小说的空中战舰,加上神奇的魔法画笔,交迭出史诗般的故事情节。透明水彩的光影,红色线条进入到水道城堡世界,遇见了紫色飞鸟,经历了各种危险,遇到紫色线条再回到现实城市里,画成红色圈和紫色圈继续前面的旅程。紧凑的情节,充满想象力。
天国的爸爸(图画书类)
长谷川义史 著,米雅 译/维京国际/ 2011年6月
推荐语:
想念过世的亲人,总是会带着不舍和哀伤。小男孩怀念和爸爸一起玩传接球,想念爸爸送的礼物,甚至想念做错事被爸爸揍、想被爸爸多揍几拳,就是后悔当时没能跟爸爸有多一些互动。作者长谷川义史以童稚洒脱的线条、大胆的水彩运用,让想念里的哀伤有着诙谐的逗趣,巧妙的画面安排带来了希望,有一天终会在天国相遇。
这不是我的帽子(图画书类)
雍·卡拉森 著,刘清彦 译/亲子天下/ 2013年9月
推荐语:
作者雍·卡拉森以动画的概念创作这本图画书,平面的图画在翻页的动作里,产生了动态效果,画面单一方向的从左至右移动,文字的叙述也是单一的小鱼的自白。深海里的黑,安静得让人有一点点不安;安静的黑,也让读者能够仔细地阅读小鱼的自白,专注在小鱼、大鱼和螃蟹的表情上。这本书彻底摸着人性、人心的底,我们就像小鱼一样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了诸多合理的借口。
彭砺青◎香港图书馆职员,迟熟70后,性好蛀书和煮字
尼采:从酒神到超人(社科类)
黄国鉅/(香港)中华书局/ 2014年5月
推荐语:
这是今年最有价值的港版书,也是一本绝无仅有的上佳港版哲学书。作者黄国鉅在德研究尼采多年,后在香港大学教授哲学,也研究古希腊悲剧,他对尼采的讲解绝非泛泛笔触,而是以精彩而浅白的文字,展述哲人不同阶段的思想面貌,从古希腊悲剧的演出说起,到尼采的时间观、历史、道德、宗教,构思缜密而连贯,突破以往论者滥情的词藻。
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社科类)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4年7月
推荐语:
何谓自由?它与平等能相容吗?应采纳哪种自由、平等?周保松新作《政治的道德》一出,立即在国内引起热议。作者服膺罗尔斯的哲学,不同意极端自由主义,他不单以简易的论证说服读者,更问“我们应追求怎样的自由制度?”所以有论者认为本书更像政治主张。此书在年轻人反思社会的时候出现,让读者思考怎样的社会制度才更公平。
香江旧闻:十九世纪香港人的生活点滴(人文类)
杨文信、黄毓楝/(香港)中华书局/ 2014年7月
推荐语:
近年来,大量香港史书籍问世,《香江旧闻》则比较有趣,它收录香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文报章新闻105则,辅以解说文字及图片,这些报道呈现早年香港民生、治安、教育、医疗、公共建设等情况,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惟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些新闻读来较为零碎,解说文字仅描述当时情况的梗概,未能提供更宏观的分析。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人文类)
陈智德/联经出版/ 2013年11月
推荐语:
对于香港的作者,这本书有特别的意义,作者以自己的诗作,将他的成年经历与香港不同地方的历史记忆交织在一起,因此这些地方不是死的,而因为文字而变得有血有肉,当中有宋王台、九龙城寨,也有越南难民营,作者还用一半篇幅来记述二楼书店的印象。这些经历的确很个人化,一般读者未必懂得欣赏,却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王乾任
台湾全职文字出版Soho族
兼任报刊杂志网站特约采访(记者)
也是专业读写讲师
专事写作
作品散见两岸三地报章杂志与网站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社科类)
马克·欧杰 著,周伶芝、郭亮廷 译/行人文化/ 2014年8月
推荐语:
地铁,对一般市民来说再平凡不过的大众运输系统,在人类学者眼中,有何特殊之处?马克·欧杰在《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说,搭乘巴黎地铁穿梭在各站之间,好像经历了巴黎与法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地铁路线好像人的手掌纹路,彼此交错,然而共乘地铁者虽然经常擦身而过却其实并不相识,这是现代生活的特色,既熟悉又陌生。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有人类学家独特的观察之眼,作者个人的幽默和品味,透过人类学家之口了解许多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未必深思过的事情,点出地铁生活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特性,非常有意思。
为社会而设计(社科类)
奈杰尔·怀特里 著,游万来、杨敏英、李盈盈 译/联经出版社2014年8月
推荐语:
长久以来,设计之于人类社会,都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直到资本主义社会降临,设计从功能价值转往美学价值,从实际解决问题转往增加生活品味情趣的道路上发展。设计开始为资本家服务,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精美动人的产品,诱发人们拥有的欲望,只因为新产品的设计更漂亮或新潮便掏钱购买。
《为社会而设计?》重新省思设计之于人类社会的功能和价值,希望从事设计的朋友,更优先考虑设计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设计人应该减少设计过多其实没有太大的功能差异的产品,将心力放在设计出能够帮助弱者、老人、第三世界,或改进社会现状的事务上,多多思考,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设计?
偶然的宇宙(科普类)
艾伦·莱特曼 著,谢孟宗 译/商周文化/ 2014年8月
推荐语:
原来我们所居住的偌大浩瀚宇宙,只是诸多宇宙中的其中一个!艾伦·莱特曼,把冰冷的科学写成诗一般优美的高手,在《偶然的宇宙》中以优美且俗民能解的文字,将最新的天文物理学知识介绍给普罗大众。在书中能够窥见宇宙的浩瀚与多元,各自精彩的论述底下是人类探索未知奥秘的真心,还有人类在宇宙中该如何与他者和谐共生的终极探问。如果不是够幸运,身处这个宇宙,这个能够孕育星球与生命的宇宙,充满灵性存有的宇宙,而非转瞬即逝的宇宙,我们根本连存在都不可能,还有什么纷争不能坐下来好好谈?
新闻的骚动:狄波顿的深入报导与慰藉(传媒类)
艾伦·狄波顿 著,陈信宏 译/先觉/ 2014年5月
推荐语:
《新闻的骚动》以现象学的描述手法为主要撰写方式,深入浅出地逐一介绍了六种(政治、国际新闻、经济、名人、灾难与消费)作者认为现代人最常接触、却经常被误导的新闻种类,仔细介绍每一种新闻报导的风格、特色和局限,并给予建议。狄波顿认为,现代人应该了解每一种新闻报导的风格与局限,不要对新闻报导照单全收,要多些存疑,多从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事情,自己建立一套把关机制;不要被新闻弥漫的悲观主义气氛所迷惑或击倒,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时候还是运转得很顺畅,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好。
小庄◎果壳阅读主编
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
修改了我的大脑
科迪莉亚·法恩 著,郭筝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推荐语:
这本书对于那些按照stereotype来刻画、凸显两性差异的其他书而言,是一套全然颠覆,什么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什么为什么男人不爱倾听女人不会看地图……在这位脑神经生物学家作者看来,都基本属于bullshit。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行为模式是写在基因里的,也就是说,当你以一个受精卵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你还没有被文化标记过“你是个女人,你应该这样;你是个男人,你应该那样”,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耶路撒冷史
阿尔伯特 著,王向鹏 译,
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
推荐语:
其实是因为另一本很红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才注意到有这么一本书,我出于蛋疼,开始做平行比较阅读,然后要命了,发现《三千年》过分注重描写的语言和庞大的结构看起来显然太累,而这本才适合下班后想躺着用历史慢慢消磨时光的我。它用拙拙的老实巴交的口气来讲一个鲜血流成河的故事,关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我觉得它完全符合我对好的史书的要求,那就是像小说一样的推进,同时没有冗余的想象。
性爱大师
托马斯·梅尔 著,王毓琳/张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10月
推荐语:
哪怕撇开话题噱头,这本书也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个堪称优秀的文本,放到一大堆医学题材的人物传记中都能脱颖而出,反正我是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作者本身很厉害,有长时间的纪录片制作经验,做的功课足,驾驭素材的能力出神入化。也许想写传记的年轻人都该去向梅尔老师学学如何饱含感情而又不露声色地刻画人物,如何给出各种让读者做判断的凭据而自己又不加任何评判。PS,我没有看过电视剧,觉得看了书就更不用看了。
去往第九王国
彼得·汉德克 著,韩瑞祥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语:
记得当时买汉德克这套书,主要是为了那本《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但直到拿起《去往第九王国》才让我真正地惊艳到了。这是一种可以穿过你的语言,我指的是——穿过你的身体,那种浩然长风似的叙述,自我而不沉溺,全然的坦白,这么多年来,也就只有加缪的《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给过我这种感受。据说汉德克很年轻的时候就完成了这本自传体小说,这种天才太可怕了。 潘梦琦◎三辉图书编辑
自我颠覆的倾向(传记类)
阿尔伯特·赫希曼 著,贾拥民 译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月
推荐语:
赫希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一直在重塑自己的思想,还在不断改变读者的思考方式。本书的第一、三部分集中体现了作者学术观点的流变,前者是对其过去核心概念的重新评估,后者是对全球态势的新思考。作者在第二部分自传性叙述中坦承其“自我颠覆”的精神脉络,文字温润而深刻,令人掩卷深思。
明亮的对话(文化类)
徐贲/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
推荐语:
在公共生活中,以说理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接近真实和正义的方式。遗憾的是,“打开天窗说亮话”式的公共说理,在目前的社会中很难实现。徐贲在这本书中用大量例证,尽可能帮助读者辨清什么是宣传、悖谬、话语伦理等,指导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从头开始学习“说理”。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历史类)
普里莫·莱维 著,杨晨光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3月
推荐语:
普里莫·莱维是意大利最具良知的知识分子。他说,这本书的真正读者是那些暴行的践行者和冷漠的旁观者。为此,他甘愿与伤痛记忆为伴,并最终以生命完成对纳粹暴行的见证。莱维的这本回忆录异常冷静,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它将积蓄的愤怒倾泻而出时,比所有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记忆小屋(文学类)
托尼·朱特 著,何静芝 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5月
推荐语: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此时ALS已经蔓延全身,只给他留下了口授的能力。书中的很多叙述令人动容,在冷战中长大的一代人带着时代的特殊烙印,这并未让读者感到疏离,反而多了历史厚重感。在散落的记忆篇章背后,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历史学者对世界和生命真实而细腻的理解。
神小风
台湾青年作家
著有《少女核》《背对背活下去》等
所罗门的伪证(小说类)
宫部美幸 著,王华懋 译/独步文化/ 2014年1月
推荐语:
圣诞节清晨,一名中学生被发现陈尸在雪地里,究竟是自杀还是被迫?当霸凌成为校园内的敏感词,每个人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优等生藤原凉子决定自组校内法庭来找出真相,同学们各自扮演法官、律师、证人……这场宛如“法庭家家酒”又无比认真的审判,其实是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小说以多线叙事为架构,细细剖析学生、校方和警察的三方角力,“但重要的,是真相。”这部庞大到需以三部曲才得以完整的小说,增添了热血元素,充满电影般的画面与张力,而宫部美幸要表达的是:黎明之前的黑暗,如何映照出各种颜色的心?
年轻的心,哭泣:理查德·叶慈精选长篇(小说类)
理查德·叶慈 著,李佳纯 译/木马文化/ 2014年5月
推荐语:
这是写给所有“有志创作者”的恐怖故事:抑郁不得志的诗人,寻找自我的妻子,一票平庸或睿智的朋友;他们看见了才华的模样,却恨那不是自己,在不甘中互相羞辱,又苦苦寻求认同,无论选择了哪条路最后都只能干干地哭泣。最恐怖的是你活着——你停不下来,只能望着他人的人生不断疼痛。理查德·叶慈的小说是一个活着的恶梦──活着是什么?就是和年轻的自己面对面,让他不断咬痛你。
泡沫战争(小说类)
高翊峰/宝瓶/ 2014年5月
推荐语:
《泡沫战争》写的是一群孩童占领小区的故事,出版时,巧合的碰上台湾如火如荼的“攻占立院”318事件,同样是以“大人的无能”作为启动,虚构的小说世界瞬间成为现实的“预言”,在高翊峰的笔下,又长成诗意无限的魔幻寓言,“如果我们没有在小孩子的时候死去,就只能慢慢长大。”反抗或许终归徒劳无功,但那并不是失败,从中感受到任何一丁点的悲伤、不甘或痛感,都已被深深收服在灵魂中了。
学校不敢教的小说(文学类)
朱宥勋/宝瓶文化/ 2014年4月
推荐语:
身为以“诚实的书评”为号召,刊物《秘密读者》的创办者,朱宥勋无论在写作或论述上,始终站在一个“引路人”的位置。从郭松棻到邱妙津,从王文兴到张大春,朱宥勋补足了传统教学下“情感的空缺”;以软弱对抗软弱,去迎击这个社会和学校所“不敢教”的一切。文学不是政治的对立面,而是要引领我们进入它,乃至超越它。这本书不仅是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个让人能放心软弱的的地方。
陆彗风◎香港书店店员
韩疯:
让世人疯狂的韩国现象(人文类)
钟乐伟/天窗出版社/ 2014年8月
推荐语:
从历史渊源之深,到现今潮流之盛,韩国在中文书写世界里却好像也就一直只是外交史上的一个角色而已,地道讨论韩国的中文著作居然少之又少。作者以千禧年前后第一波韩国影视潮流为契机始习韩文,并未止于追星,而是从此对背后那个社会产生无比兴趣,这本浅白的文化随笔即为多年浸淫之印证,未知能否推动韩国研究成为显学?
香港指南(复刻版)(生活类)
陈公哲 编/香港商务印书馆
2014年8月
推荐语:
这本1938年发行的工具书真个包罗万有,除介绍名胜地标、交通等公共信息,连商业行情、教育行政等社会概况都讲到,涵盖衣食住行,与其归类为本地旅游书鼻祖,隐约还可看到一个战前南来定居的读者群。商务印书馆趁去年创社百年之遇仿照旧貌重新刊行此书,作为生活化史料颇值收藏参考,单是内页街道旧照和老广告已够趣味盎然。 平面国——向上,而非向北(小说类)
埃德温·艾勃特 著,赖以威 译/魔酒出版社
2014年2月
推荐语:
十九世纪通俗作品的题材和视野往往出人意表的前卫,这本1884年面世的小说,主角非人非动物,却是平面世界的正方形,故事描述平面国生活百态以及主角在直线国和立体国的诸般冒险,生动阐释几何概念之余,作者对人性时弊的尖刻讽刺可谓真正穿越了时空。看过这本跨维度旅行日记,只觉《Interstellar》(星际穿越)亦不外如是。
卢芹斋传(传记类)
罗拉 著,卞婉钰 译/新世纪出版社 / 2013年10月
推荐语:
文物界莫不知道C.T.Loo的名字,他是将中国古典艺术引介到世界市场的重要推手,唯有关其人似乎每多不详,作者有意填补空白,为卢氏作此第一部传记,以多年时间发掘各种原始文件书信,通过包括对卢氏女儿的多场访问,铺陈出这位著名古董商人充满争议的一生,其谜般出身、事业起落、感情轶事有如其经手的宝物一样传奇。
韩琳琳◎回声书店创办人
嘛呢石,静静地敲(小说类)
万玛才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语:
万玛才旦是作者也是导演。上次他来大连参加艺术影像展,在回声图书馆做了《老狗》的放映并与大家交流,他说自己不太喜欢谈这部片子,因为情绪很压抑,而关于西藏身份的很多问题答案他已经全都在片子里通过很明显的隐喻残酷地表现出来了。而作为写作者的他完全不同,这本短篇小说集文字简单,故事自然流淌,没有留下什么需要解读的空间,就像西藏的蓝天,他在影片里压低镜头尽量回避,而在小说里却神奇得仿佛洒满纸页。
后殖民的食物与爱情(小说类)
也斯/作家/ 2013年10月
推荐语:
2013年初也斯去世,他那几乎是香港文学基调的文字从此变成了历史。也斯的香港人有他们独特的“共性”,每个人的经历造成交流的鸿沟,没能以时间弥合,即使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也不能和解。这是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的香港——每个个体分享着相似的无法排解的孤独,并学会与之相处。虽然去过很多次香港,但只有在也斯的文字中,我第一次仿佛体会到香港,仿佛了解他们的忧伤,看到他们来自何方,又向往着什么地方。
大胆使用了绿色(小说类)
谈波/ 2014年回声书店独立出版
推荐语:
谈波是大连人,年龄、工作、经历我们都没搞清楚过,但是却看了很多他写的短篇小说,并从中猜测出一些端倪,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更多背景介绍才能欣赏他的作品,因为那些都是非常生动、完整的,个别短到几百字的篇章,更是犀利准确。他之前好像只在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上发表过,而正因为没有做实那个“作家”的身份,让他看起来很“新鲜”。
王大宝◎北京库布里克书店店长
剑桥倚天屠龙史(小说类)
新垣平/凤凰出版社/ 2012年9月
推荐语:
对于我这么一个笑点超级低的人来说,一本书能让我哈哈哈的看完并不十分厉害,但是如果一本书每次看都能让我哈哈哈的看完,那就简直牛。《剑桥倚天屠龙史》就是这样一本书。我14年零零碎碎的大概看了它4遍左右。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作者把一部武侠小说无缝对接历史(我是金庸迷),还有他的外国学术作品翻译体,以及各种历史事件演化成的时事。所以你猜猜,这位作者有多少知识累积才写出的这本书?
特拉克尔全集(文学类)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著,林克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推荐语:
特拉克尔的诗写得好的地方,并不仅仅是诗里的意象。当然,溪流很美,树荫很美,小鸟鸣唱很美,花朵绽放很美,但除此之外,他的诗里还有抑郁、死亡、坟墓和鬼魂。在他的诗里那些美好的事物后面,都有阴暗伴随。
他的文字有一点点像兰波,但又跟兰波不完全一样。恕我语言贫乏,并不能准确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我到底喜欢他文字的哪一点,但这对我来说,又恰恰是读他诗的乐趣之一。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小说类)
赵志明/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12月
推荐语:
大部分人说小平的这本书如何如何“魔幻现实主义”,我是不太明白“魔幻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反倒觉得,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太真实了,真实得叫人害怕。魔幻?倒是一点都没有看出来。
大概因为我和小平的故乡离得很近,所以他笔下的那些村子,那些人,那些事情,我几乎都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找到对应。我不能说这些故事是纪实文学,因为它们根本不是,但我也不敢说这些故事是小说,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真实存在的。
明亮的字码盘(文学类)
江汀/副本制作/ 2014年6月
推荐语:
读到了江汀的诗算是我2014年一个最大的收获吧,因为在此之前,实在是不能想象中国青年诗人的创作能这么自然而然。他有他的才华,这才华就体现在他的诗里。
他会随身带着笔记本,有空档的时候就写啊写。在他的本子里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写成一句诗,像天文学家新发现一颗小行星。这首诗是预先存在的,如那颗星”。
后来我们有这样的对话:
“所以诗就在你的脑子里吗?”
“不在。”
“那它们在哪里?”
“在世界上呀。我都是抟起来的,像个手艺人。”
“可你不是说它们预先存在了吗?”
“哈哈但这是极端的说法。”
“那它们在哪里存在呢?”
“像面包的碎屑分散在各处。” “那你就是小鸟?”
“嗯,小鸟啄食面包时多开心。”
所以你看,江汀也不是那种严肃的诗人,他也有他的可爱。
编辑部推荐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电影类)
米歇尔·福柯 等著,李洋 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推荐语:
电影的背后,往往也蕴含着哲学思考,尤其像本书选编者李洋所说的,“现在影像已经像现实一样在我们的世界里无处不在,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问题。”哲学家要让自己的思想回答时代的问题,因此,“不是电影需要哲学家,而是哲学家需要电影”。
书中的法国哲学家和电影的关系在这个时代尤为密切。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适合将电影放上解剖台,这是一种集合了当代流行元素的“流行”,哲学和电影的思考方式在这里甚至没有区别。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摄影类)
杨圆圆/假杂志/ 2014年12月
推荐语:
这是一本以介于旅行笔记和手札之间的形式呈现的摄影书。作者通过在克拉科夫逗留的10天之内留下的快照、手记以及收集的老照片,以及对于三件既存作品的引用(电影截图以及文字摘录),来思考旅行者的状态:“当我们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并只能停留很短的时间时,个人的经验与知识是否能与城市庞大的时间网络发生关联?我们此时在此地所遭遇的事物,是否能与彼时在此地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结?”这本书呈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设计类)
姜庆共、刘瑞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12月
推荐语:
翻开这本书,入眼皆是“字”,却不是“写”出来的。作为平面设计师,姜庆共从设计的角度,对清末到2014年这一百多年间上海的书写媒介进行整理、编排,为传统书法之后汉字书写和设计的痕迹、脉络构建了一份系统的、客观的、清晰的基础档案,也填补了过去人们对于印刷、字体设计这一块的专业空白。
这本书想必能唤起不少上海人内心深处的记忆。百雀羚、大白兔、冠生园的报纸广告,《良友》《奔流》等杂志的封面,各类票据,老电影的海报……各种资料的无意组接、并置,让很多问题自己显现。它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将文字作为上海一百多年的视觉环境的历史。
同样,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在有限的365天中收获无限。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化圈朋友分享了他们2014年度的心水书单。这份书单涵盖不同类别,展现出推荐者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无限的空间。
何客◎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
黑池坝笔记(文学类)
陈先发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年9月
推荐语:
诗人陈先发的这本涉及诗学、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内容的随笔总集,是当下汉语写作的重要收获。本书既接续了汉语文学的高贵与典雅,又呈现出中西诗学的交融与互洽。本书融合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文学和诗学的边界,“语丝体”式的随笔写作在近年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
胡河清文集(文学类)
胡河清 著,王晓明 等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语:
胡河清是一位当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失踪者”,他在中国文学、钱钟书研究、中国艺术等领域的诸多研究,堪称独步。
本书为胡河清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汇集,含专著、论文、读书札记、书信、小说、讲义及其他杂著,迄今知见的胡河清著述均已收入,由王晓明、王海渭、张寅彭三位胡河清生前好友编定。愿藉由此书的出版,胡河清进入“归来的陌生人”之列。
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传记类)
威廉·夏伊勒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年8月
推荐语:
从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到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新闻写作向来就有非同凡响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后者的这部《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提供了最新的例证。
作为二十世纪的同龄人,威廉·夏伊勒亲见、亲历了漫长的“世纪之旅”,更重要的是,记录、参与创造了这段历史。本书既是一部威廉·夏伊勒的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人类二十世纪的备忘录。
历史在你我身边(历史类)
林达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9月
推荐语:
林达的写作可视为公共写作的典范,其“近距离看美国”等著作曾引起广泛的反响和持久的喝彩。这本新书形制上虽略现散乱,但同样没有让人失望。
相较以往的写作,本书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代序”中,林达交代了与三联书店结缘的经历,可见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界和知识界的风云之一斑。二是尽管篇幅不多,林达写作的视角回溯,开始讲述自己和中国的故事。
张文婷◎台湾亲子天下童书副主编
爱哭公主(图画书类)
赖马/ 亲子天下/ 2014年7月
推荐语:
即将迈向图画书创作生涯第20年的赖马,曾连续三年登上年度畅销榜图画书类第一名,足证其用图画说故事的魅力。赖马目前育有三子女,深知孩子的“公主病”“挫折忍受度”“情绪控制”最让父母头痛,他用逗趣不说教的方式,巧妙帮助父母陪孩子一起幽默面对和情绪拔河的成长课题,书中每个角色塑造,都能让小孩尽情享受图像阅读的乐趣。
小东西(儿童文学类)
哲也 著,林小杯、崔丽君 等绘/亲子天下
2014年1月
推荐语:
哲也曾登上小学生票选好书活动榜首,他的故事总能让孩子开怀、共鸣、咀嚼再三。这回他挑上钮扣、瓶盖、石头……这类看似微小之物当故事主角。单纯的小东西就好比天真的孩子,哲也就是有办法在这么短的章节中,营造出高潮和余韵,让读者对每一种小东西刮目相看。想象是孩子最棒的玩具,这本书开启了孩子对万物无穷无尽的想象!
半个老大(儿童文学类)
王文华/亲子天下/ 2014年1月
推荐语:
本书看似只是一个资深小学老师发声的校园观察日记,八个鬼灵精怪的学生,三十六个匪夷所思的短篇故事,记录两年师生情谊,如此真实却又像虚构的小说,令人从头捧腹到尾,这段小学师生关系只发生在短暂的时光河中,却可能在彼此漫长人生中遗留下更多……中高年级孩子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和别人的身影,细细体会生命中的丰富滋味。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文学类)
简媜/印刻/ 2013年3月
推荐语:
什么作家的作品让编辑一本接一本从少女读到中老年,提醒编辑不配再自称“小编”?简媜此书2014年依旧登上博客来年度畅销百大,网络书店读者以年轻人为主,似乎印证大家谨遵简介嘱咐“这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册’,老者的‘百科全书’……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要随身一本携带以防万一,五十岁以下则应该每晚睡前翻读一章,日日砥砺。”
里斯本
《城市中国》杂志编辑
喜读人文社科书
西部招妻(纪实文学类)
马宏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
推荐语: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图片编辑马宏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两个中西部青年男子老三和刘祥武殊为不易的“招妻”之路。在当今中国,捕捉一次不公、一场灾祸、一桩磨难都很容易,平凡生活中比比皆是,真正困难的是完整呈现这些庸常不幸的全过程,甚至见证、推动不幸转为幸福。作者以记录者和亲友的双重角色,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
流放的老国王 (小说类) 阿尔诺·盖格尔 著,谢莹莹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11月
推荐语:
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的家庭生活记录,作者以一个饱含疑惑的儿子的身份,极为细致且坦诚地记录了父亲罹患老年痴呆症后的岁月,对家庭成员们与父亲之间的交流进行了再现和分析。作者把父亲患病后的状态称为“流放的老国王”,试图展现家人与老年痴呆症患者之间最理想的相处方式。“作为生命最后的一个阶段,老年是一种文化形式。”
谎言的年代(文化类)
若泽·萨拉马戈 著,廖彦博 译/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
推荐语: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受邀写作一个博客,他为此几乎全年无休,本书是该博客的文章结集。大师在文中无情地批判各国首脑不负责任的言谈举动和荒谬的政策,对全球最优秀作家们的创作谈自己的理解,耐心地写一座城市、一条街道甚至不知名的小地方,从最简单的词汇出发来分析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贫瘠问题。
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传(传记类)
鹿岛茂 著,王鹤池淼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
推荐语:
涩泽荣一是开创了近代日本经济和思想格局的人,一位真正知行合一的思想家、企业家和社会领袖,作为明治维新后全新日本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传记第一次在中国公开出版,细细地揭开这位传奇人物一生的故事。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作为他的思想骨干和个人信条,已经为中国读者所深入了解,这本传记则还原了思想与行动纲领产生的背景。
曾家纬◎道声出版社童书主编
11只猫别靠近袋子(图画书类)
马场登 著,米雅 译/道声
2014年7月
推荐语:
11只猫系列故事,是马场登的畅销书籍。透过11只猫的故事,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却反映着孩子的生活和想法。11只猫去旅行,遇到警告标示,就越想去做禁止的事情,人多势众更可以壮胆。即使做了禁止的事也不一定会怎么样,只要没有警察在路旁,只要前面没车闯红灯也不会怎样,这就是人性啊!几种不同的的色块组合交迭,让画面的线条更灵活且单纯,阅读起来很轻松,却又有发人深省的警世之意。
旅程(图画书类)
艾隆·贝克/道声/ 2014年10月
推荐语:
动画背景出身的艾隆·贝克,第一次图画书创作就单纯以画面来述说一个三部曲的奇幻故事。城市里的孤单女孩、中古世纪的水道城堡、科幻小说的空中战舰,加上神奇的魔法画笔,交迭出史诗般的故事情节。透明水彩的光影,红色线条进入到水道城堡世界,遇见了紫色飞鸟,经历了各种危险,遇到紫色线条再回到现实城市里,画成红色圈和紫色圈继续前面的旅程。紧凑的情节,充满想象力。
天国的爸爸(图画书类)
长谷川义史 著,米雅 译/维京国际/ 2011年6月
推荐语:
想念过世的亲人,总是会带着不舍和哀伤。小男孩怀念和爸爸一起玩传接球,想念爸爸送的礼物,甚至想念做错事被爸爸揍、想被爸爸多揍几拳,就是后悔当时没能跟爸爸有多一些互动。作者长谷川义史以童稚洒脱的线条、大胆的水彩运用,让想念里的哀伤有着诙谐的逗趣,巧妙的画面安排带来了希望,有一天终会在天国相遇。
这不是我的帽子(图画书类)
雍·卡拉森 著,刘清彦 译/亲子天下/ 2013年9月
推荐语:
作者雍·卡拉森以动画的概念创作这本图画书,平面的图画在翻页的动作里,产生了动态效果,画面单一方向的从左至右移动,文字的叙述也是单一的小鱼的自白。深海里的黑,安静得让人有一点点不安;安静的黑,也让读者能够仔细地阅读小鱼的自白,专注在小鱼、大鱼和螃蟹的表情上。这本书彻底摸着人性、人心的底,我们就像小鱼一样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了诸多合理的借口。
彭砺青◎香港图书馆职员,迟熟70后,性好蛀书和煮字
尼采:从酒神到超人(社科类)
黄国鉅/(香港)中华书局/ 2014年5月
推荐语:
这是今年最有价值的港版书,也是一本绝无仅有的上佳港版哲学书。作者黄国鉅在德研究尼采多年,后在香港大学教授哲学,也研究古希腊悲剧,他对尼采的讲解绝非泛泛笔触,而是以精彩而浅白的文字,展述哲人不同阶段的思想面貌,从古希腊悲剧的演出说起,到尼采的时间观、历史、道德、宗教,构思缜密而连贯,突破以往论者滥情的词藻。
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社科类)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4年7月
推荐语:
何谓自由?它与平等能相容吗?应采纳哪种自由、平等?周保松新作《政治的道德》一出,立即在国内引起热议。作者服膺罗尔斯的哲学,不同意极端自由主义,他不单以简易的论证说服读者,更问“我们应追求怎样的自由制度?”所以有论者认为本书更像政治主张。此书在年轻人反思社会的时候出现,让读者思考怎样的社会制度才更公平。
香江旧闻:十九世纪香港人的生活点滴(人文类)
杨文信、黄毓楝/(香港)中华书局/ 2014年7月
推荐语:
近年来,大量香港史书籍问世,《香江旧闻》则比较有趣,它收录香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文报章新闻105则,辅以解说文字及图片,这些报道呈现早年香港民生、治安、教育、医疗、公共建设等情况,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惟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些新闻读来较为零碎,解说文字仅描述当时情况的梗概,未能提供更宏观的分析。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人文类)
陈智德/联经出版/ 2013年11月
推荐语:
对于香港的作者,这本书有特别的意义,作者以自己的诗作,将他的成年经历与香港不同地方的历史记忆交织在一起,因此这些地方不是死的,而因为文字而变得有血有肉,当中有宋王台、九龙城寨,也有越南难民营,作者还用一半篇幅来记述二楼书店的印象。这些经历的确很个人化,一般读者未必懂得欣赏,却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王乾任
台湾全职文字出版Soho族
兼任报刊杂志网站特约采访(记者)
也是专业读写讲师
专事写作
作品散见两岸三地报章杂志与网站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社科类)
马克·欧杰 著,周伶芝、郭亮廷 译/行人文化/ 2014年8月
推荐语:
地铁,对一般市民来说再平凡不过的大众运输系统,在人类学者眼中,有何特殊之处?马克·欧杰在《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说,搭乘巴黎地铁穿梭在各站之间,好像经历了巴黎与法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地铁路线好像人的手掌纹路,彼此交错,然而共乘地铁者虽然经常擦身而过却其实并不相识,这是现代生活的特色,既熟悉又陌生。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有人类学家独特的观察之眼,作者个人的幽默和品味,透过人类学家之口了解许多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未必深思过的事情,点出地铁生活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特性,非常有意思。
为社会而设计(社科类)
奈杰尔·怀特里 著,游万来、杨敏英、李盈盈 译/联经出版社2014年8月
推荐语:
长久以来,设计之于人类社会,都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直到资本主义社会降临,设计从功能价值转往美学价值,从实际解决问题转往增加生活品味情趣的道路上发展。设计开始为资本家服务,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精美动人的产品,诱发人们拥有的欲望,只因为新产品的设计更漂亮或新潮便掏钱购买。
《为社会而设计?》重新省思设计之于人类社会的功能和价值,希望从事设计的朋友,更优先考虑设计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设计人应该减少设计过多其实没有太大的功能差异的产品,将心力放在设计出能够帮助弱者、老人、第三世界,或改进社会现状的事务上,多多思考,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设计?
偶然的宇宙(科普类)
艾伦·莱特曼 著,谢孟宗 译/商周文化/ 2014年8月
推荐语:
原来我们所居住的偌大浩瀚宇宙,只是诸多宇宙中的其中一个!艾伦·莱特曼,把冰冷的科学写成诗一般优美的高手,在《偶然的宇宙》中以优美且俗民能解的文字,将最新的天文物理学知识介绍给普罗大众。在书中能够窥见宇宙的浩瀚与多元,各自精彩的论述底下是人类探索未知奥秘的真心,还有人类在宇宙中该如何与他者和谐共生的终极探问。如果不是够幸运,身处这个宇宙,这个能够孕育星球与生命的宇宙,充满灵性存有的宇宙,而非转瞬即逝的宇宙,我们根本连存在都不可能,还有什么纷争不能坐下来好好谈?
新闻的骚动:狄波顿的深入报导与慰藉(传媒类)
艾伦·狄波顿 著,陈信宏 译/先觉/ 2014年5月
推荐语:
《新闻的骚动》以现象学的描述手法为主要撰写方式,深入浅出地逐一介绍了六种(政治、国际新闻、经济、名人、灾难与消费)作者认为现代人最常接触、却经常被误导的新闻种类,仔细介绍每一种新闻报导的风格、特色和局限,并给予建议。狄波顿认为,现代人应该了解每一种新闻报导的风格与局限,不要对新闻报导照单全收,要多些存疑,多从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事情,自己建立一套把关机制;不要被新闻弥漫的悲观主义气氛所迷惑或击倒,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时候还是运转得很顺畅,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好。
小庄◎果壳阅读主编
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
修改了我的大脑
科迪莉亚·法恩 著,郭筝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推荐语:
这本书对于那些按照stereotype来刻画、凸显两性差异的其他书而言,是一套全然颠覆,什么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什么为什么男人不爱倾听女人不会看地图……在这位脑神经生物学家作者看来,都基本属于bullshit。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行为模式是写在基因里的,也就是说,当你以一个受精卵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你还没有被文化标记过“你是个女人,你应该这样;你是个男人,你应该那样”,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耶路撒冷史
阿尔伯特 著,王向鹏 译,
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
推荐语:
其实是因为另一本很红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才注意到有这么一本书,我出于蛋疼,开始做平行比较阅读,然后要命了,发现《三千年》过分注重描写的语言和庞大的结构看起来显然太累,而这本才适合下班后想躺着用历史慢慢消磨时光的我。它用拙拙的老实巴交的口气来讲一个鲜血流成河的故事,关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我觉得它完全符合我对好的史书的要求,那就是像小说一样的推进,同时没有冗余的想象。
性爱大师
托马斯·梅尔 著,王毓琳/张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10月
推荐语:
哪怕撇开话题噱头,这本书也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个堪称优秀的文本,放到一大堆医学题材的人物传记中都能脱颖而出,反正我是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作者本身很厉害,有长时间的纪录片制作经验,做的功课足,驾驭素材的能力出神入化。也许想写传记的年轻人都该去向梅尔老师学学如何饱含感情而又不露声色地刻画人物,如何给出各种让读者做判断的凭据而自己又不加任何评判。PS,我没有看过电视剧,觉得看了书就更不用看了。
去往第九王国
彼得·汉德克 著,韩瑞祥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语:
记得当时买汉德克这套书,主要是为了那本《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但直到拿起《去往第九王国》才让我真正地惊艳到了。这是一种可以穿过你的语言,我指的是——穿过你的身体,那种浩然长风似的叙述,自我而不沉溺,全然的坦白,这么多年来,也就只有加缪的《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给过我这种感受。据说汉德克很年轻的时候就完成了这本自传体小说,这种天才太可怕了。 潘梦琦◎三辉图书编辑
自我颠覆的倾向(传记类)
阿尔伯特·赫希曼 著,贾拥民 译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月
推荐语:
赫希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一直在重塑自己的思想,还在不断改变读者的思考方式。本书的第一、三部分集中体现了作者学术观点的流变,前者是对其过去核心概念的重新评估,后者是对全球态势的新思考。作者在第二部分自传性叙述中坦承其“自我颠覆”的精神脉络,文字温润而深刻,令人掩卷深思。
明亮的对话(文化类)
徐贲/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
推荐语:
在公共生活中,以说理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接近真实和正义的方式。遗憾的是,“打开天窗说亮话”式的公共说理,在目前的社会中很难实现。徐贲在这本书中用大量例证,尽可能帮助读者辨清什么是宣传、悖谬、话语伦理等,指导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从头开始学习“说理”。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历史类)
普里莫·莱维 著,杨晨光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3月
推荐语:
普里莫·莱维是意大利最具良知的知识分子。他说,这本书的真正读者是那些暴行的践行者和冷漠的旁观者。为此,他甘愿与伤痛记忆为伴,并最终以生命完成对纳粹暴行的见证。莱维的这本回忆录异常冷静,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它将积蓄的愤怒倾泻而出时,比所有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记忆小屋(文学类)
托尼·朱特 著,何静芝 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5月
推荐语: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此时ALS已经蔓延全身,只给他留下了口授的能力。书中的很多叙述令人动容,在冷战中长大的一代人带着时代的特殊烙印,这并未让读者感到疏离,反而多了历史厚重感。在散落的记忆篇章背后,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历史学者对世界和生命真实而细腻的理解。
神小风
台湾青年作家
著有《少女核》《背对背活下去》等
所罗门的伪证(小说类)
宫部美幸 著,王华懋 译/独步文化/ 2014年1月
推荐语:
圣诞节清晨,一名中学生被发现陈尸在雪地里,究竟是自杀还是被迫?当霸凌成为校园内的敏感词,每个人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优等生藤原凉子决定自组校内法庭来找出真相,同学们各自扮演法官、律师、证人……这场宛如“法庭家家酒”又无比认真的审判,其实是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小说以多线叙事为架构,细细剖析学生、校方和警察的三方角力,“但重要的,是真相。”这部庞大到需以三部曲才得以完整的小说,增添了热血元素,充满电影般的画面与张力,而宫部美幸要表达的是:黎明之前的黑暗,如何映照出各种颜色的心?
年轻的心,哭泣:理查德·叶慈精选长篇(小说类)
理查德·叶慈 著,李佳纯 译/木马文化/ 2014年5月
推荐语:
这是写给所有“有志创作者”的恐怖故事:抑郁不得志的诗人,寻找自我的妻子,一票平庸或睿智的朋友;他们看见了才华的模样,却恨那不是自己,在不甘中互相羞辱,又苦苦寻求认同,无论选择了哪条路最后都只能干干地哭泣。最恐怖的是你活着——你停不下来,只能望着他人的人生不断疼痛。理查德·叶慈的小说是一个活着的恶梦──活着是什么?就是和年轻的自己面对面,让他不断咬痛你。
泡沫战争(小说类)
高翊峰/宝瓶/ 2014年5月
推荐语:
《泡沫战争》写的是一群孩童占领小区的故事,出版时,巧合的碰上台湾如火如荼的“攻占立院”318事件,同样是以“大人的无能”作为启动,虚构的小说世界瞬间成为现实的“预言”,在高翊峰的笔下,又长成诗意无限的魔幻寓言,“如果我们没有在小孩子的时候死去,就只能慢慢长大。”反抗或许终归徒劳无功,但那并不是失败,从中感受到任何一丁点的悲伤、不甘或痛感,都已被深深收服在灵魂中了。
学校不敢教的小说(文学类)
朱宥勋/宝瓶文化/ 2014年4月
推荐语:
身为以“诚实的书评”为号召,刊物《秘密读者》的创办者,朱宥勋无论在写作或论述上,始终站在一个“引路人”的位置。从郭松棻到邱妙津,从王文兴到张大春,朱宥勋补足了传统教学下“情感的空缺”;以软弱对抗软弱,去迎击这个社会和学校所“不敢教”的一切。文学不是政治的对立面,而是要引领我们进入它,乃至超越它。这本书不仅是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个让人能放心软弱的的地方。
陆彗风◎香港书店店员
韩疯:
让世人疯狂的韩国现象(人文类)
钟乐伟/天窗出版社/ 2014年8月
推荐语:
从历史渊源之深,到现今潮流之盛,韩国在中文书写世界里却好像也就一直只是外交史上的一个角色而已,地道讨论韩国的中文著作居然少之又少。作者以千禧年前后第一波韩国影视潮流为契机始习韩文,并未止于追星,而是从此对背后那个社会产生无比兴趣,这本浅白的文化随笔即为多年浸淫之印证,未知能否推动韩国研究成为显学?
香港指南(复刻版)(生活类)
陈公哲 编/香港商务印书馆
2014年8月
推荐语:
这本1938年发行的工具书真个包罗万有,除介绍名胜地标、交通等公共信息,连商业行情、教育行政等社会概况都讲到,涵盖衣食住行,与其归类为本地旅游书鼻祖,隐约还可看到一个战前南来定居的读者群。商务印书馆趁去年创社百年之遇仿照旧貌重新刊行此书,作为生活化史料颇值收藏参考,单是内页街道旧照和老广告已够趣味盎然。 平面国——向上,而非向北(小说类)
埃德温·艾勃特 著,赖以威 译/魔酒出版社
2014年2月
推荐语:
十九世纪通俗作品的题材和视野往往出人意表的前卫,这本1884年面世的小说,主角非人非动物,却是平面世界的正方形,故事描述平面国生活百态以及主角在直线国和立体国的诸般冒险,生动阐释几何概念之余,作者对人性时弊的尖刻讽刺可谓真正穿越了时空。看过这本跨维度旅行日记,只觉《Interstellar》(星际穿越)亦不外如是。
卢芹斋传(传记类)
罗拉 著,卞婉钰 译/新世纪出版社 / 2013年10月
推荐语:
文物界莫不知道C.T.Loo的名字,他是将中国古典艺术引介到世界市场的重要推手,唯有关其人似乎每多不详,作者有意填补空白,为卢氏作此第一部传记,以多年时间发掘各种原始文件书信,通过包括对卢氏女儿的多场访问,铺陈出这位著名古董商人充满争议的一生,其谜般出身、事业起落、感情轶事有如其经手的宝物一样传奇。
韩琳琳◎回声书店创办人
嘛呢石,静静地敲(小说类)
万玛才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语:
万玛才旦是作者也是导演。上次他来大连参加艺术影像展,在回声图书馆做了《老狗》的放映并与大家交流,他说自己不太喜欢谈这部片子,因为情绪很压抑,而关于西藏身份的很多问题答案他已经全都在片子里通过很明显的隐喻残酷地表现出来了。而作为写作者的他完全不同,这本短篇小说集文字简单,故事自然流淌,没有留下什么需要解读的空间,就像西藏的蓝天,他在影片里压低镜头尽量回避,而在小说里却神奇得仿佛洒满纸页。
后殖民的食物与爱情(小说类)
也斯/作家/ 2013年10月
推荐语:
2013年初也斯去世,他那几乎是香港文学基调的文字从此变成了历史。也斯的香港人有他们独特的“共性”,每个人的经历造成交流的鸿沟,没能以时间弥合,即使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也不能和解。这是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的香港——每个个体分享着相似的无法排解的孤独,并学会与之相处。虽然去过很多次香港,但只有在也斯的文字中,我第一次仿佛体会到香港,仿佛了解他们的忧伤,看到他们来自何方,又向往着什么地方。
大胆使用了绿色(小说类)
谈波/ 2014年回声书店独立出版
推荐语:
谈波是大连人,年龄、工作、经历我们都没搞清楚过,但是却看了很多他写的短篇小说,并从中猜测出一些端倪,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更多背景介绍才能欣赏他的作品,因为那些都是非常生动、完整的,个别短到几百字的篇章,更是犀利准确。他之前好像只在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上发表过,而正因为没有做实那个“作家”的身份,让他看起来很“新鲜”。
王大宝◎北京库布里克书店店长
剑桥倚天屠龙史(小说类)
新垣平/凤凰出版社/ 2012年9月
推荐语:
对于我这么一个笑点超级低的人来说,一本书能让我哈哈哈的看完并不十分厉害,但是如果一本书每次看都能让我哈哈哈的看完,那就简直牛。《剑桥倚天屠龙史》就是这样一本书。我14年零零碎碎的大概看了它4遍左右。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作者把一部武侠小说无缝对接历史(我是金庸迷),还有他的外国学术作品翻译体,以及各种历史事件演化成的时事。所以你猜猜,这位作者有多少知识累积才写出的这本书?
特拉克尔全集(文学类)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著,林克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推荐语:
特拉克尔的诗写得好的地方,并不仅仅是诗里的意象。当然,溪流很美,树荫很美,小鸟鸣唱很美,花朵绽放很美,但除此之外,他的诗里还有抑郁、死亡、坟墓和鬼魂。在他的诗里那些美好的事物后面,都有阴暗伴随。
他的文字有一点点像兰波,但又跟兰波不完全一样。恕我语言贫乏,并不能准确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我到底喜欢他文字的哪一点,但这对我来说,又恰恰是读他诗的乐趣之一。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小说类)
赵志明/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12月
推荐语:
大部分人说小平的这本书如何如何“魔幻现实主义”,我是不太明白“魔幻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反倒觉得,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太真实了,真实得叫人害怕。魔幻?倒是一点都没有看出来。
大概因为我和小平的故乡离得很近,所以他笔下的那些村子,那些人,那些事情,我几乎都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找到对应。我不能说这些故事是纪实文学,因为它们根本不是,但我也不敢说这些故事是小说,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真实存在的。
明亮的字码盘(文学类)
江汀/副本制作/ 2014年6月
推荐语:
读到了江汀的诗算是我2014年一个最大的收获吧,因为在此之前,实在是不能想象中国青年诗人的创作能这么自然而然。他有他的才华,这才华就体现在他的诗里。
他会随身带着笔记本,有空档的时候就写啊写。在他的本子里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写成一句诗,像天文学家新发现一颗小行星。这首诗是预先存在的,如那颗星”。
后来我们有这样的对话:
“所以诗就在你的脑子里吗?”
“不在。”
“那它们在哪里?”
“在世界上呀。我都是抟起来的,像个手艺人。”
“可你不是说它们预先存在了吗?”
“哈哈但这是极端的说法。”
“那它们在哪里存在呢?”
“像面包的碎屑分散在各处。” “那你就是小鸟?”
“嗯,小鸟啄食面包时多开心。”
所以你看,江汀也不是那种严肃的诗人,他也有他的可爱。
编辑部推荐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电影类)
米歇尔·福柯 等著,李洋 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推荐语:
电影的背后,往往也蕴含着哲学思考,尤其像本书选编者李洋所说的,“现在影像已经像现实一样在我们的世界里无处不在,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问题。”哲学家要让自己的思想回答时代的问题,因此,“不是电影需要哲学家,而是哲学家需要电影”。
书中的法国哲学家和电影的关系在这个时代尤为密切。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适合将电影放上解剖台,这是一种集合了当代流行元素的“流行”,哲学和电影的思考方式在这里甚至没有区别。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摄影类)
杨圆圆/假杂志/ 2014年12月
推荐语:
这是一本以介于旅行笔记和手札之间的形式呈现的摄影书。作者通过在克拉科夫逗留的10天之内留下的快照、手记以及收集的老照片,以及对于三件既存作品的引用(电影截图以及文字摘录),来思考旅行者的状态:“当我们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并只能停留很短的时间时,个人的经验与知识是否能与城市庞大的时间网络发生关联?我们此时在此地所遭遇的事物,是否能与彼时在此地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结?”这本书呈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设计类)
姜庆共、刘瑞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12月
推荐语:
翻开这本书,入眼皆是“字”,却不是“写”出来的。作为平面设计师,姜庆共从设计的角度,对清末到2014年这一百多年间上海的书写媒介进行整理、编排,为传统书法之后汉字书写和设计的痕迹、脉络构建了一份系统的、客观的、清晰的基础档案,也填补了过去人们对于印刷、字体设计这一块的专业空白。
这本书想必能唤起不少上海人内心深处的记忆。百雀羚、大白兔、冠生园的报纸广告,《良友》《奔流》等杂志的封面,各类票据,老电影的海报……各种资料的无意组接、并置,让很多问题自己显现。它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将文字作为上海一百多年的视觉环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