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本文主要国绕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动手操作;思考与分析;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13
引言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 数学这门学科非常的复杂,困扰了学生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一、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主要驱动力,学习兴趣决定同学们在课堂上参与课堂的活跃度和积极性的高低,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决定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数学课堂上仅仅凭借老师获得的经验,向同学们传递知识,那么同学们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如果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一系列的形式,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分析,能够提高同学们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同学们能够以更好更快的途径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这节课时,就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因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仅仅凭借同学们脑海中已有的知识无法准确将立体图形和它的三视图一一对应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开展本节新课的学习。教师事先准备小正方体或者是让同学们在家里自己和爸爸妈妈动手操作制作小正方体。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可以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放小正方体,然后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将手中的四个小正方体随机摆放成不同的立体图形,然后从正面、上面以及左侧面观察这三个方向的平视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出立体图形的一张平面图形,让同学们尝试根据这张平面图形摆放立体图形,然后再给出两张平面图形,让同学继续摆放立体图形。教师在给同学们一张或者两张平面图形时,发现同学们根据这一张或者两张平面图形搭建的立体图形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继续给出第三张平面图形,当三张平面图形都给出后,同学们才能唯一确定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该动手操作的过程,同学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可以唯一确定这个立体图形中四个小正方体的摆放情况。
二、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讲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老师仅仅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低,所以他们很难做到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上面。通过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听老师讲解的同时也能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这能够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在学习新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同学们回顾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然后在引导同学们标注出自己制作的两个一模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量出它们的长度。教师将数学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再用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同学们在动手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数学转化的基本思想。
三、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同学们如何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效激发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在双手与大脑的协同配合下,能够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
课堂总结是回顾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记忆,巩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例如,在学习《圆锥的认识》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圆锥的形状、特点和性质,然后让学生拿出白纸,自己动手做圆锥,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深度挖掘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性,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掌握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思路,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种知识类型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例如在货币这一课时的学习中,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人民币是中国市场上主要流传的币种,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可以放置一些文具作为商品,并且表明每一件商品的价格,老师再为学生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练习人民币的使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练习了加减一类的算法知识,同时还实现了计算能力的提升,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结论
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这并不是浪费时间的一项行为,而是有效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2]何东萍.分析动手操作在小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81-82.
[3]党国文.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名师在线,2019(32):57-5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动手操作;思考与分析;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13
引言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 数学这门学科非常的复杂,困扰了学生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一、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主要驱动力,学习兴趣决定同学们在课堂上参与课堂的活跃度和积极性的高低,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决定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数学课堂上仅仅凭借老师获得的经验,向同学们传递知识,那么同学们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如果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一系列的形式,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分析,能够提高同学们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同学们能够以更好更快的途径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这节课时,就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因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仅仅凭借同学们脑海中已有的知识无法准确将立体图形和它的三视图一一对应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开展本节新课的学习。教师事先准备小正方体或者是让同学们在家里自己和爸爸妈妈动手操作制作小正方体。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可以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放小正方体,然后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将手中的四个小正方体随机摆放成不同的立体图形,然后从正面、上面以及左侧面观察这三个方向的平视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出立体图形的一张平面图形,让同学们尝试根据这张平面图形摆放立体图形,然后再给出两张平面图形,让同学继续摆放立体图形。教师在给同学们一张或者两张平面图形时,发现同学们根据这一张或者两张平面图形搭建的立体图形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继续给出第三张平面图形,当三张平面图形都给出后,同学们才能唯一确定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该动手操作的过程,同学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可以唯一确定这个立体图形中四个小正方体的摆放情况。
二、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讲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老师仅仅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低,所以他们很难做到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上面。通过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听老师讲解的同时也能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这能够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在学习新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同学们回顾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然后在引导同学们标注出自己制作的两个一模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量出它们的长度。教师将数学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再用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同学们在动手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数学转化的基本思想。
三、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同学们如何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效激发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在双手与大脑的协同配合下,能够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
课堂总结是回顾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记忆,巩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例如,在学习《圆锥的认识》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圆锥的形状、特点和性质,然后让学生拿出白纸,自己动手做圆锥,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深度挖掘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性,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掌握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思路,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种知识类型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例如在货币这一课时的学习中,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人民币是中国市场上主要流传的币种,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可以放置一些文具作为商品,并且表明每一件商品的价格,老师再为学生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练习人民币的使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练习了加减一类的算法知识,同时还实现了计算能力的提升,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结论
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这并不是浪费时间的一项行为,而是有效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2]何东萍.分析动手操作在小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81-82.
[3]党国文.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名师在线,2019(3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