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智能建筑空间设计问题,探讨了空间设计的方法和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希望可以为今后的智能建筑空间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空间设计;思考
一、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智能建筑空间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必须要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
二、我国建筑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建筑设计研究中,长期处于一个被忽视和被遗忘的角落,而且空间设计这一行业是随着我国房地产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因此我国对于此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具体指导空间设计的直接性理论较为少见。综合国外研究进展来看,国外也缺失此类理论,因此,对于空间设计的研究大多主要集中于经营管理和策略等领域。可以这样说,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设计理论,因此,加强对建筑空间设计现状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智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智能建筑设计系统名称不规范
智能化的各个子系统没有按国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进行统一和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将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图纸内容紊乱,再加上招标文件不“标准”不“规范”,使得智能化文件更加混乱,甚至失误。
2.设计上存在缺陷
智能化系统工程涵盖10多个子系统,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在做设计任务书时候很多人员没有把甲方的使用要求了解好,其中包括产品性价比,品牌的倾向性,用户的使用要求等。由于上述要素的影响,设计工作中出现了缺陷,最终会导致空间出现不稳定等问题。
3.系统集成设备发展落后
智能系统涉及面较广,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多,生产商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生产其中某一个系统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各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性能参数上不一致,给各系统集成造成了技术上的障碍,造成空间的利用率不足。
四、智能化空间规划及设计
智能建筑以更深、更广、更直观和更具有综合性的方式,来塑造空间的效能和魅力。它正在使建筑的传统空间关系发生改变,正在使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生改变。核心筒的分散和分离,中庭空间的介入已使智能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变化。
1.空间规划
为实现活动空间的舒适、容易满足各种需求;适合自控系统精密要求的环境,满足节能需要;提供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情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环境;提供方便高效的辅助工作环境,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办公硬件条件在逐年完善提高,为了空间能够灵活地得以利用,硬件应能够互通、互换、具有较强的兼容性;(2)按处理的急缓需要和装置的重要程度,合理确定配备率或共用性后,决定空间等级,必要时区域能够及时开放,各个区域灵活连通;(3)建筑结构、建筑网络甚至网络设施应具有灵活性;(4)办公空间布局要具备私密和开放的要求,变化虽多,要考虑形式的基本一致。必须加强智能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中关于可变性和灵活性的方法技术研究,为城市和建筑共时态的多样性和历时态的可变性、生长性预设伏笔。空间形态的弹性程度将成为未来智能建筑创作评价标准的重要元素,而这一点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2.空间效率(建筑空间高效性的利用)
高层建筑中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重要作用的“核”,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智能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信设备,其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中继装置等,每层都必须设置3处以上才算合理。建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便开始将“核”分散化,分置多处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结构抗震、避难疏散及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核与主体相分离的建筑实例比较多,如新加坡Techpoint与ITI/IMEBuilding、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等等。建筑的形状、外形是由场地约束、经济、业主/承租人的要求及建筑师的创意等一系列因素而决定的,它进而又影响建筑进深,楼宇利用程度、业主/承租人效率程度。业主效率说明一个标准层占大楼净出租面积的比例,承租效率反映了居住者实际可用的租用空间。
分散核布局建筑进深变化范围很大,如新加坡Techpoint建筑最大进深30.6m,ITI/IME为31.1m,就带来一些特别用途:前者是生产空间,后者是明亮的临时办公空间。DEGW(国际工作与学习环境设计建筑顾问集团)已确定3种能带来一系列用途的建筑进深空间。
楼层进深的变化允许不同的空间设计意图。例如9~12m的gtoc(glasstocore)进深允许办公及开放设计附加存贮区。尽管gtoc进深大于15m将导致内部支持空间不适宜作工作场所,它仍适用于有高支持要求的诸如交易大厅之类的大型开放型工作区域层。13.5~18m的gtog(glasstoglass)进深允许有2个或3个空间区域设计选择,而少于13.5m的gtog进深将限制租用者仅2个空间区域设计。
3.中庭空间
智能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放的中庭,这种内部空间设计手法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体现了建筑的气派和空间变化,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并利用中庭节能。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中庭空间也从传统的采光、通风及休闲社交功能向容纳建筑内部交通组织、城市交通换乘和城市公共集会等多项功能复合。中庭功能的多元化、社会化也将给火灾防治、照明设计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由于中庭火灾的特殊性,对中庭火灾的防治也具有很多特殊性,在防火防烟分区、火灾探测报警、自动灭火、烟气控制以及人员疏散都与普通建筑有很大差别。国内常见的中庭建筑根据其与主体建设的关系和火灾防治措施归纳起来可分为长廊式、贴附式、内置式、贯通式、互通式等几类。 4.空间布局
(1)决策空间
其空间面积、照度、家具和办公设施等建筑标准应很高,以便于向决策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工作环境与辅助决策支持手段。
(2)会议空间
增设现代化通信与办公手段,利用通信网络将分处两地的人,通过声音与影像举行会议。设置于安静、无回音的场所(如大楼的较高层位置),面积大小与形状根据须能容纳所需的设备与人员、开会人员均须在摄像机范围内、都能看到影像与画面等条件决定。会议座背面的墙面不可开窗或有强光,空间形状及装饰能防回声,使用隔声、吸声装饰材料。
(3)接待休息空间
布置在靠外窗的周边区,设有谈话站桌,内部设小会谈桌椅供员工协商交流。
(4)办公空间
建筑平面布置合理、采光设计良好,具有安全、健康、温、便利等特点,配备先进信息环境、自动化办公条件。
(1)单间型:并排隔间型,由相互邻近、面积不大的单间办公室组成,各隔间都有窗。办公室的面积与建筑模数不成倍数关系时,为保证安全与健康,应力避空调和消防盲区,保证单间型平面划分的合理性,要重视建筑模数的合理选择及设备系统的适应设计。
(2)开放型:空间被走道分隔为二,多采用大开间、无隔断或只有不超过1.5m的隔板平面布局方式,打印机、复印机、文件柜均共用,并按方便使用原则布局。对流动办公部门,可采取共享空间方案。
(3)混合型:隔间比例较大,重大的办公室分布在具有外窗的周边区,采用玻璃隔墙。内区作秘书与辅助人员办公区间及开放式交流场所,通过增加装饰物改善办公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是,智能建筑空间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今后要更加重视智能建筑的空间设计问题,提升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邵伟亮.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36.
[2]杨华.当前中国甲方思维下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J].装饰,2014(01):28.
[3]苗树林.建筑空间设计的几个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0):05.
作者简介:
陈荣耀(身份证:330304197904120639),
男,1979.04.12,浙江温州,本科,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关键词】智能建筑;空间设计;思考
一、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智能建筑空间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必须要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
二、我国建筑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建筑设计研究中,长期处于一个被忽视和被遗忘的角落,而且空间设计这一行业是随着我国房地产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因此我国对于此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具体指导空间设计的直接性理论较为少见。综合国外研究进展来看,国外也缺失此类理论,因此,对于空间设计的研究大多主要集中于经营管理和策略等领域。可以这样说,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设计理论,因此,加强对建筑空间设计现状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智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智能建筑设计系统名称不规范
智能化的各个子系统没有按国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进行统一和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将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图纸内容紊乱,再加上招标文件不“标准”不“规范”,使得智能化文件更加混乱,甚至失误。
2.设计上存在缺陷
智能化系统工程涵盖10多个子系统,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在做设计任务书时候很多人员没有把甲方的使用要求了解好,其中包括产品性价比,品牌的倾向性,用户的使用要求等。由于上述要素的影响,设计工作中出现了缺陷,最终会导致空间出现不稳定等问题。
3.系统集成设备发展落后
智能系统涉及面较广,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多,生产商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生产其中某一个系统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各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性能参数上不一致,给各系统集成造成了技术上的障碍,造成空间的利用率不足。
四、智能化空间规划及设计
智能建筑以更深、更广、更直观和更具有综合性的方式,来塑造空间的效能和魅力。它正在使建筑的传统空间关系发生改变,正在使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生改变。核心筒的分散和分离,中庭空间的介入已使智能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变化。
1.空间规划
为实现活动空间的舒适、容易满足各种需求;适合自控系统精密要求的环境,满足节能需要;提供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情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环境;提供方便高效的辅助工作环境,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办公硬件条件在逐年完善提高,为了空间能够灵活地得以利用,硬件应能够互通、互换、具有较强的兼容性;(2)按处理的急缓需要和装置的重要程度,合理确定配备率或共用性后,决定空间等级,必要时区域能够及时开放,各个区域灵活连通;(3)建筑结构、建筑网络甚至网络设施应具有灵活性;(4)办公空间布局要具备私密和开放的要求,变化虽多,要考虑形式的基本一致。必须加强智能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中关于可变性和灵活性的方法技术研究,为城市和建筑共时态的多样性和历时态的可变性、生长性预设伏笔。空间形态的弹性程度将成为未来智能建筑创作评价标准的重要元素,而这一点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2.空间效率(建筑空间高效性的利用)
高层建筑中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重要作用的“核”,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智能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信设备,其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中继装置等,每层都必须设置3处以上才算合理。建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便开始将“核”分散化,分置多处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结构抗震、避难疏散及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核与主体相分离的建筑实例比较多,如新加坡Techpoint与ITI/IMEBuilding、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等等。建筑的形状、外形是由场地约束、经济、业主/承租人的要求及建筑师的创意等一系列因素而决定的,它进而又影响建筑进深,楼宇利用程度、业主/承租人效率程度。业主效率说明一个标准层占大楼净出租面积的比例,承租效率反映了居住者实际可用的租用空间。
分散核布局建筑进深变化范围很大,如新加坡Techpoint建筑最大进深30.6m,ITI/IME为31.1m,就带来一些特别用途:前者是生产空间,后者是明亮的临时办公空间。DEGW(国际工作与学习环境设计建筑顾问集团)已确定3种能带来一系列用途的建筑进深空间。
楼层进深的变化允许不同的空间设计意图。例如9~12m的gtoc(glasstocore)进深允许办公及开放设计附加存贮区。尽管gtoc进深大于15m将导致内部支持空间不适宜作工作场所,它仍适用于有高支持要求的诸如交易大厅之类的大型开放型工作区域层。13.5~18m的gtog(glasstoglass)进深允许有2个或3个空间区域设计选择,而少于13.5m的gtog进深将限制租用者仅2个空间区域设计。
3.中庭空间
智能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放的中庭,这种内部空间设计手法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体现了建筑的气派和空间变化,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并利用中庭节能。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中庭空间也从传统的采光、通风及休闲社交功能向容纳建筑内部交通组织、城市交通换乘和城市公共集会等多项功能复合。中庭功能的多元化、社会化也将给火灾防治、照明设计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由于中庭火灾的特殊性,对中庭火灾的防治也具有很多特殊性,在防火防烟分区、火灾探测报警、自动灭火、烟气控制以及人员疏散都与普通建筑有很大差别。国内常见的中庭建筑根据其与主体建设的关系和火灾防治措施归纳起来可分为长廊式、贴附式、内置式、贯通式、互通式等几类。 4.空间布局
(1)决策空间
其空间面积、照度、家具和办公设施等建筑标准应很高,以便于向决策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工作环境与辅助决策支持手段。
(2)会议空间
增设现代化通信与办公手段,利用通信网络将分处两地的人,通过声音与影像举行会议。设置于安静、无回音的场所(如大楼的较高层位置),面积大小与形状根据须能容纳所需的设备与人员、开会人员均须在摄像机范围内、都能看到影像与画面等条件决定。会议座背面的墙面不可开窗或有强光,空间形状及装饰能防回声,使用隔声、吸声装饰材料。
(3)接待休息空间
布置在靠外窗的周边区,设有谈话站桌,内部设小会谈桌椅供员工协商交流。
(4)办公空间
建筑平面布置合理、采光设计良好,具有安全、健康、温、便利等特点,配备先进信息环境、自动化办公条件。
(1)单间型:并排隔间型,由相互邻近、面积不大的单间办公室组成,各隔间都有窗。办公室的面积与建筑模数不成倍数关系时,为保证安全与健康,应力避空调和消防盲区,保证单间型平面划分的合理性,要重视建筑模数的合理选择及设备系统的适应设计。
(2)开放型:空间被走道分隔为二,多采用大开间、无隔断或只有不超过1.5m的隔板平面布局方式,打印机、复印机、文件柜均共用,并按方便使用原则布局。对流动办公部门,可采取共享空间方案。
(3)混合型:隔间比例较大,重大的办公室分布在具有外窗的周边区,采用玻璃隔墙。内区作秘书与辅助人员办公区间及开放式交流场所,通过增加装饰物改善办公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是,智能建筑空间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今后要更加重视智能建筑的空间设计问题,提升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邵伟亮.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36.
[2]杨华.当前中国甲方思维下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J].装饰,2014(01):28.
[3]苗树林.建筑空间设计的几个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0):05.
作者简介:
陈荣耀(身份证:330304197904120639),
男,1979.04.12,浙江温州,本科,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