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五十一)
【原谱】
以 运脚,进退自如。
技手如动,步必随之。
【注解】
①以 运脚,进退自如:这是太祖拳步法进退的基本要求。指胯部的运动要带动脚的进退,这样就能做到进退随心所欲。
②技手如动,步必随之:这是太祖拳技击法则之一。指步形、步法要协调配合技手的攻防,这样做才称为“活”。
(五十二)
【原谱】
脚马不稳,上卦必虚。
转换不灵,攻守失机。
【注解】
①上卦:即上盘,包括手腕、肘肩、胸部等。
脚马不稳,上卦必虚:拳家认为如果最基本的步形、步法都不正确,那么自身的稳定性就差,因此,累及身体上盘必定也是空虚无实,不利攻守。
②转换不灵,攻守失机:自身不稳,容易颠跌,转身换招等等运作都不灵活,必然会失去攻击别人、防卫自己的良好机会。
(五十三)
【原谱】
脚力煞定,灵动其身。
慢则易制,浮则无根。
【注解】
①煞定:泉州话,指牢牢地止定于一处。
脚力煞定:拳家再次强调双脚的进退要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②灵动其身:只有双脚牢固止定于地面,才能使身体、技手灵敏活动。
③慢则易制:拳家认为先要自稳其身,也要灵敏活动。只求“稳”不求“灵”称为“慢”,慢则容易受对方控制。
④浮则无根:拳家认为如果只求“灵”不求“稳”,就称为“浮”。浮则没有一切攻防运动的基础,于是“慢”和“浮”都不足取。
(五十四)
【原谱】
灵中见稳,动中求固。
踢不过脐,近身加膝。
【注解】
①灵中见稳,动中求固:拳家认为“慢”和“浮”都不足取,必须又稳又灵。同时,在不断的运动中也要遵循基本的法则,注意协调自身的稳固,这才是止确的做法。
②踢不过脐:太祖拳虽然注重上肢的攻防技法,但也有不少的腿法.太祖拳因注重身稳步稳,故强调一条原则,就是起脚踢出,高度不能超过肚脐,对方难于抱接,又不碍自身稳定。
③近身加膝:拳家又特别指明这一条,即双方靠得很近的时候,我应该注意利用膝法攻击对方。
(五十五)
【原谱】
气水养力,纳气深长。
气水持长,力草饱满。
【注解】
①气水:泉州话,指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和气功所指“气”的意思相同。另,泉州话也指人的持久力、耐力为气水。
气水养力:拳家认为人的劲力养成和大小持久与否,取决于人的耐力。
②纳气:本是中医学名词,指摄纳肾气,可治肾气虚衰、喘息、气短、动则出汗等毛病。拳家借来说明纳气得法可克服喘息气短、动则出汗的毛病,增加耐力等。
③力草:泉州话指劲力。
气水持长,力草饱满:拳家认为只有正确利用纳气方法,才可增加持久力,精神充沛,人的劲力才会饱满。
(五十六)
【原谱】
气沉丹田,蓄气盈盈。
善蓄力足,善运力恒。
【注解】 .
①气沉丹田:拳家以意识引导气息下行,意气自然沉入丹田,在小腹部获得一种充实感,形成“丹田气”。
②盈:充满,圆满,丰满。《礼记·礼运》:“三五而盈。”月光圆满为盈。拳家认为取气沉丹田势,其具体方法为“腹式逆呼吸”法。呼气时肺内废气上行,经鼻或口排出,同时,以意识引导内气下行,借助呼气的反作用力催促其下降,使小腹凸起,丹田部获得充实感。内气聚集于丹田而且十分充实,则称“蓄气盈盈”。
③蓄:蓄劲。将力收敛于丹田,一旦得机则发,丹田发力。蓄不足则发不得力。
善蓄力足:拳家所以认为要善于蓄劲,一旦发力,则力量十足。
④运:运气。气功术语,指以意引气在体内循一定路线运行。
善运力恒:拳家认为要善于运气,才能使气水充盈,达到劲力充沛、始终如一。
(五十七)
【原谱】
中气宜透,闷气劳伤。
守则气虚,动则气喘。
【注解】
①中气:原为中医学名词,指中焦脾胃之气。《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泉州话还指人体的呼吸为中气。
中气宜透:拳家要求呼吸要顺畅,这样中气才会充足,气水才会持恒,力气才会十足。
②劳伤:使用过分。《管子·小匡》:“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闷气劳伤:拳家认为,如果将气闭住不使它自由出入,久而久之,体内气得不到正常运行,使用过分则会带来伤病。
③守则气虚:拳家认为如果气运不正常,持守势也是内心胆怯,无望取胜。
④动则气喘:持动势也是气喘嘘嘘,自顾不暇。
(五十八)
【原谱】
纳息吐气,徐疾自然。
鼻纳口吐,长吸短呼。
【注解】
①纳息吐气,徐疾自然:太祖拳家认为,呼吸时先采用自然呼吸方法,顺其自然地进行练习;然后,再采用与意识结合的呼吸法,主动调整呼吸,逐步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功夫。
②长吸短呼:太祖拳动静有序,吞、吐、浮、沉也为呼吸运气的方法。手收之时,拳持蓄势,以鼻吸气,为吞宜长。手出之时,拳呈发势,以口吐气,由徐而疾,为吐宜短。
(五十九)
【原谱】
规身环行,力气两全。
腰动生力,发借地力。
【注解】
①规身环行,力气两全:拳家要求正确运气,使气循体内一定路线环行周身,保证力和气都能充满全身。
②腰动生力:太祖拳认为力由腰发,腰动乃发。
③发借地力:太祖拳认为力由腰发,后借地力反窜,而后形于梢节。
(六十)
【原谱】
咬起牙关,牙欲断筋。
舌欲顶齿,发欲冲冠。
【注解】
①咬起牙关:这是太祖拳发力瞬间的体形要求之一,此时拳家必须咬紧牙根。
②牙欲断筋:拳家要求牙根咬紧的程度,就像柔韧无比的筋腱都要一牙咬断。
③舌欲顶齿:拳家要求舌头要向前顶住牙齿内龈。
④发欲冲冠:怒发冲冠之谓也。本形容激怒的样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无意偿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拳家认为既发力,就要置人于死地,激怒形于色,如发欲冲冠。(待续)
(五十一)
【原谱】
以 运脚,进退自如。
技手如动,步必随之。
【注解】
①以 运脚,进退自如:这是太祖拳步法进退的基本要求。指胯部的运动要带动脚的进退,这样就能做到进退随心所欲。
②技手如动,步必随之:这是太祖拳技击法则之一。指步形、步法要协调配合技手的攻防,这样做才称为“活”。
(五十二)
【原谱】
脚马不稳,上卦必虚。
转换不灵,攻守失机。
【注解】
①上卦:即上盘,包括手腕、肘肩、胸部等。
脚马不稳,上卦必虚:拳家认为如果最基本的步形、步法都不正确,那么自身的稳定性就差,因此,累及身体上盘必定也是空虚无实,不利攻守。
②转换不灵,攻守失机:自身不稳,容易颠跌,转身换招等等运作都不灵活,必然会失去攻击别人、防卫自己的良好机会。
(五十三)
【原谱】
脚力煞定,灵动其身。
慢则易制,浮则无根。
【注解】
①煞定:泉州话,指牢牢地止定于一处。
脚力煞定:拳家再次强调双脚的进退要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②灵动其身:只有双脚牢固止定于地面,才能使身体、技手灵敏活动。
③慢则易制:拳家认为先要自稳其身,也要灵敏活动。只求“稳”不求“灵”称为“慢”,慢则容易受对方控制。
④浮则无根:拳家认为如果只求“灵”不求“稳”,就称为“浮”。浮则没有一切攻防运动的基础,于是“慢”和“浮”都不足取。
(五十四)
【原谱】
灵中见稳,动中求固。
踢不过脐,近身加膝。
【注解】
①灵中见稳,动中求固:拳家认为“慢”和“浮”都不足取,必须又稳又灵。同时,在不断的运动中也要遵循基本的法则,注意协调自身的稳固,这才是止确的做法。
②踢不过脐:太祖拳虽然注重上肢的攻防技法,但也有不少的腿法.太祖拳因注重身稳步稳,故强调一条原则,就是起脚踢出,高度不能超过肚脐,对方难于抱接,又不碍自身稳定。
③近身加膝:拳家又特别指明这一条,即双方靠得很近的时候,我应该注意利用膝法攻击对方。
(五十五)
【原谱】
气水养力,纳气深长。
气水持长,力草饱满。
【注解】
①气水:泉州话,指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和气功所指“气”的意思相同。另,泉州话也指人的持久力、耐力为气水。
气水养力:拳家认为人的劲力养成和大小持久与否,取决于人的耐力。
②纳气:本是中医学名词,指摄纳肾气,可治肾气虚衰、喘息、气短、动则出汗等毛病。拳家借来说明纳气得法可克服喘息气短、动则出汗的毛病,增加耐力等。
③力草:泉州话指劲力。
气水持长,力草饱满:拳家认为只有正确利用纳气方法,才可增加持久力,精神充沛,人的劲力才会饱满。
(五十六)
【原谱】
气沉丹田,蓄气盈盈。
善蓄力足,善运力恒。
【注解】 .
①气沉丹田:拳家以意识引导气息下行,意气自然沉入丹田,在小腹部获得一种充实感,形成“丹田气”。
②盈:充满,圆满,丰满。《礼记·礼运》:“三五而盈。”月光圆满为盈。拳家认为取气沉丹田势,其具体方法为“腹式逆呼吸”法。呼气时肺内废气上行,经鼻或口排出,同时,以意识引导内气下行,借助呼气的反作用力催促其下降,使小腹凸起,丹田部获得充实感。内气聚集于丹田而且十分充实,则称“蓄气盈盈”。
③蓄:蓄劲。将力收敛于丹田,一旦得机则发,丹田发力。蓄不足则发不得力。
善蓄力足:拳家所以认为要善于蓄劲,一旦发力,则力量十足。
④运:运气。气功术语,指以意引气在体内循一定路线运行。
善运力恒:拳家认为要善于运气,才能使气水充盈,达到劲力充沛、始终如一。
(五十七)
【原谱】
中气宜透,闷气劳伤。
守则气虚,动则气喘。
【注解】
①中气:原为中医学名词,指中焦脾胃之气。《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泉州话还指人体的呼吸为中气。
中气宜透:拳家要求呼吸要顺畅,这样中气才会充足,气水才会持恒,力气才会十足。
②劳伤:使用过分。《管子·小匡》:“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闷气劳伤:拳家认为,如果将气闭住不使它自由出入,久而久之,体内气得不到正常运行,使用过分则会带来伤病。
③守则气虚:拳家认为如果气运不正常,持守势也是内心胆怯,无望取胜。
④动则气喘:持动势也是气喘嘘嘘,自顾不暇。
(五十八)
【原谱】
纳息吐气,徐疾自然。
鼻纳口吐,长吸短呼。
【注解】
①纳息吐气,徐疾自然:太祖拳家认为,呼吸时先采用自然呼吸方法,顺其自然地进行练习;然后,再采用与意识结合的呼吸法,主动调整呼吸,逐步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功夫。
②长吸短呼:太祖拳动静有序,吞、吐、浮、沉也为呼吸运气的方法。手收之时,拳持蓄势,以鼻吸气,为吞宜长。手出之时,拳呈发势,以口吐气,由徐而疾,为吐宜短。
(五十九)
【原谱】
规身环行,力气两全。
腰动生力,发借地力。
【注解】
①规身环行,力气两全:拳家要求正确运气,使气循体内一定路线环行周身,保证力和气都能充满全身。
②腰动生力:太祖拳认为力由腰发,腰动乃发。
③发借地力:太祖拳认为力由腰发,后借地力反窜,而后形于梢节。
(六十)
【原谱】
咬起牙关,牙欲断筋。
舌欲顶齿,发欲冲冠。
【注解】
①咬起牙关:这是太祖拳发力瞬间的体形要求之一,此时拳家必须咬紧牙根。
②牙欲断筋:拳家要求牙根咬紧的程度,就像柔韧无比的筋腱都要一牙咬断。
③舌欲顶齿:拳家要求舌头要向前顶住牙齿内龈。
④发欲冲冠:怒发冲冠之谓也。本形容激怒的样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无意偿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拳家认为既发力,就要置人于死地,激怒形于色,如发欲冲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