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农事诗与佤族的猎头习俗调查研究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g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事诗是《诗经》内容的一大特色,它反映了周代的农业文化,是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的的一面镜子。《诗经》农事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描写农神祭拜仪式,核心是祈求丰收。这种观念的表达我们在佤族的猎头祭谷习俗中还寻找得到踪迹。佤族的猎头祭谷习俗,其思维形式与农神祭拜密切相关,也在表达着对食物的期盼,对丰收的愿望。
  关键词:《诗经》;农事诗;佤族;猎头习俗
  1 农事诗的概念
  “农事”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襄公七年》里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自此开始,《礼记》、《毛诗正义》等众多文献里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农事”一词。但是,最早对农事诗进行总结定义的是朱熹。他在《诗集传》里说:“凡为农事而作者,皆可冠以豳号。”在朱熹的影响下,历来的研究者也多持此定论。现代研究学者郭沫若,在其文章《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第一次使用了“农事诗”一词,并对农事诗的篇目进行了界定,分别是《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郭沫若认为农事诗就是“纯粹关于农事的诗”,其篇目除了朱熹列举的十篇,还加上了《周颂·思文》,总共是十一篇。
  由此得知,农事诗的主要篇目集中在《周颂》当中。十一篇农事诗,《周颂》就有六篇,接近一半。而《周颂》共31篇,农事诗几乎占到五分之一。说《诗经》的农事诗主要集中在颂里,一点也不为过。
  2 农事诗与祭谷理念
  《诗经》颂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周代的宗教祭祀。颂里有关农事诗的描写,其主要内容就是抒写周代的农神祭拜仪式。祭拜的对象,集中在两个神身上。他们分别是:土神,即社神;农神,也就是后稷,也称为谷神。
  土神,即社神。《说文》解释到:“社,地主也,从示土。”“社”字从示从土,“示”是祭祀之义,“土”是祭拜的对象。这样看来,“社”字的本意就是祭祀土地。这是一种认为土地有灵,把土地神话的观念。土地是万物的负载者,《释名·释地》里说:“土,吐也,吐生万物也”,“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可见,土地承载着万物的生长。重视农事的周代社会,天子也会亲自视察,鼓励耕作,期盼丰收。土地的好与坏,贫瘠与肥沃,决定着谷物收成的丰与欠。但是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客观因素对于谷物收成的影响,他们认为土地同人和动物一样,也有灵魂,主宰着农作物的生长,丰年更是大地的赐予。因此,人们把控制谷物收成的土地奉为神,祭拜土神也就是社神来祈求丰收。在春耕播种时祭于社,谓之春祈。秋获后祭于社,谓之秋报。这种形式还扩展到很多方面,国家有征伐之事,也必先祭于社;天子田猎,亦必先祭于社;日食之时,祀于社;天旱求雨,祈禱于社。总之,这种文化渐渐地把“丰”与“成”的观念固化成神,举行仪式进行祭拜。祭祀土地的形式多样,血祭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记录了周代的血祭制度。
  农神是农事祭拜的主要对象。农神就是后稷,作为周族史诗的《生民》,记录了后稷奇异的诞生,叙述了他播植百谷,发明了农作物栽培技术,为人们带来农业生产的事迹,后稷也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谷神”。
  “稷”字从禾从畟。“禾”代表农作物,“畟”由“田”与“夋”组成,代表的是种子或阳性生殖力。这里“田”并非指田野,而是同“男”或“鬼”字的上半部一样,形象地表示着硕大的头颅。“夋”同“朘”意思一样,专指男性生殖器。《老子》云:“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大头与阳物互为象征,民间故事就有砍掉一个男性的头颅和削掉他的阳具是同等性质的关系,人们相信大脑就是人精髓的储备库。古代农业神话也相信“禾”代表的谷物,它的灵魂就在谷物的“田”,即大头之中,“夋”拥有的精子就如同谷物的种子一样。这样,象征谷神的“稷”就被创造出来了。80年代初刊登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大禾人头”图,印证了大头和谷物间的类比关系。在图中,有大头旁落、身首异处的画面。农耕神话把谷物类生命类比为人的生命,成熟饱满的谷穗,高高在上,就如同是谷物的大头。谷穗飘落成为谷粒,在地上作为种子继续繁衍下一代,这也是大头谷灵断首再生的过程。类比到人身上,既然谷物的种子可以繁衍再生,作为储存人之灵,储存脑髓的人头,断头之后也可以再造生命。这种思维形式,被佤族的猎头祭谷习俗继承了下来。
  《诗经》里土神即社神和农神即稷神总是联系在一起,我们今天也常是“社稷”一词连用。《周礼·地官·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注:“社稷,土、谷之神。”《白虎通义》:“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救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社和稷的关联,其实可以类比土和谷的关系。谷种在土地上的落地和生长,犹如一颗精子在母亲体内受孕成长。谷物以及其他农作物,是大地母亲所生养的生命形态。而让大地母亲受孕的,恰恰也是这些植物的种子。
  土神(社神)和农神(稷神)的关系,土与谷的类比关系,以及谷粒离穗落地再生即形同断头再生的思维,在上世纪40年代佤族猎头祭谷的农耕礼仪中依然可以看到。
  3 佤族的猎头仪式与祭谷理念
  佤族主要在云南西蒙和沧源两县聚居,缅甸境内有少量分布。佤族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是旱谷,但因其居住的地方山岭重叠,平坝很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佤族山区的中心地带,仍然以刀耕火种的旱作方式为主。旱谷的丰歉严重地依赖自然力量的赐予,人们对于谷物的需求变得特别强烈。方国瑜在《滇西边区考察记》中写到:“山田多种旱谷,亦谷类之一种,田土锄松,待雨后撒种,亦如内地之撒麦,不须另插秧苗;下种约在清明节前后,天旱则不出苗,故野卡有人头祭旱谷祈天之风。既种,不(莠)不薅,杂草随生,待秋熟而剪其穗,谷杆杂草刈而焚之,以备明年耕种。旱谷大都红米,实肥短,食之有香气,亦有糯米,宴客多用之。”   关于佤族以人头祭谷习俗的原因,佤族里流传着一首歌:“我们缺吃少穿,我们衰败病亡,无奈祭人头。为了吃得高粱饭,为了尝得小米粥,我们才去砍木鼓,我们才去打冤家(猎头)。红懋树阿茫呵,黄葛树女王,赐我们丰收,赐我们富有。”
  从这首歌里,我们可以看到,猎头祭谷和木鼓同复仇联系在一起。
  在佤族的原始宗教文化中,木鼓具有灵性,是佤族人心目中的唯一通天神器。木鼓的槽口形似女性生殖器。尼嘎的《佤族木鼓祭辞》一文中写到:“(木鼓)仿造女性胴体凿成。……鼓身内两侧凿空,中间留一鼓心,佤族称之为‘勒得’(阴蒂),鼓身刻有太阳、月亮、牛头、人像等,代表生命和生命的起源。”木鼓鼓腔里有一对“蜂巢”一样的东西,佤族对此的称呼就是女性生殖器的意思。“蜂巢”上有着密密麻麻的蜂蛹,如同人们用花生来祝福人早生贵子一样,木鼓里形似“蜂巢”的东西,代表着佤族人对生殖和繁衍的祈祷。不仅如此,猎头祭谷,猎得来的仇家的头,就放在木鼓房下的人头桩上。佤族人心中掌管谷子生长的谷神司欧布,就是依附在木鼓之上的。佤族人祭木鼓,也就是在祭祀谷神司欧布。正如流传在西蒙佤族中的一首《跳木鼓房》唱到的一样:
  今天你家主持拉了木鼓,木鼓会显神灵给你们带来幸福,谷苗发杈多,就像手掌一样;谷穗长得长,就像马尾巴一样;水牛角弯弯,黄牛膘又壮。
  猎头祭谷活动开始,“由头人代表大家对猎到的人头祈求,求其保佑村寨安全和庄稼丰收。然后在人头上放些火灰,让火灰同人头血融合后落到地上,每家分一点,等播种时同谷种一同撒到地里。(宋恩常《佤族原始宗教窥探》)”在这一活动里,我们看到了人头和谷种之间的感应关系。谷种能否长出,既与大地母亲有关,也与谷神阳性生殖力的强弱有关。人头储存了最丰富的阳性生殖力,用它来当谷神之头,这在佤族人看来,无疑会加强谷物的生殖力,促进农作物的丰收。同时,血是维持生命活力的东西,人没有了血便会死亡。血液通过遍布在我们身上的血管,把养分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把带有人头之血的火灰撒到地里,就如同把人的生气导向了庄稼,粮食自然获得丰收。他们在祈词中这样说到:
  我们祭你稻奶奶,我们祭你栗妈妈。我们把新朋友献给你(指刚获得的人头),他(她)是最善良之人,他(她)是最尊貴的魂。他是男人中最强悍的人,她是女人中最温柔的人。他是我们的王子,她是我们的公主。……他(她)加大我们的力量,他(她)加固你的根苗,嗨嗨嗨,嗨嗨嗨!祭魂啊,祭魂!旱稻好,旱稻好!
  据说佤族特别喜欢选择头大胡须多的男性作为猎头对象,他们认为用这样的人头祭谷庄稼会长得更好。如上面对“稷”神的分析,“田”代表着硕大的头颅,头与谷物作为类比关系,头越大,也就表示谷物越饱满,更有利于丰收。同样,人胡须的茂密同庄稼的繁盛也形成了类比关系,与大头代表的大谷粒关系如出一辙。
  4 结语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重中之重,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根本保障,对农事的祭拜也就显得庄重与隆大。无论信念多么坚深,附会类比多么恐怖,无论是周王朝的周人,还是上世纪40年代还在传承这一祭谷仪式的佤族人,他们都在表达着最原始的敬畏和崇拜,更深地表达着他们对风调雨顺年的期盼,表达着对谷物的祈盼,对人们丰衣足食的向往。“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这是人们共同的愿景。
  祈谷的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愿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短缺的时候,人们无法对自然和社会正确地认知,难以科学地认识和看待客观世界,更无法有效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为了部族的强大和充足食物的保障,采取一些相应的祈福祭礼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并且这种仪式把人们的共同情感集结在一起,凝聚着人心,强化着群体间的团结信念,维持着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
  生存从来都是第一要务,因此对于食物的需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食物丰收的期望也一直在继续。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人们用科技追求进步,期望粮食增产增收的脚步没有停止。佤族猎头祭谷的形式已被革除,猎头已被其他形式所代替,但是人们祭谷最初的愿望还在继续着。从《诗经》农事诗里祭祀的春秋时代,到革除佤族猎头习俗的解放后,这中间经历了两千多年。人们对食物期待的形式,也在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着。
  参考文献:
  [1] 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 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 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8] 赵岩社.佤族生活方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双子星座之一的李白,历来是评论家永恒的话题,关于他的方方面面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众多评论家却忽略了对他的诗歌主张的研究。其实,在李白的一些诗文中反映了他独到的诗歌见解,他认为诗歌的创作不仅应该恢复风雅传统以及汉魏风骨,而且要清新自然。  关键词:李白;诗歌主张;创作实践;复古;清真  齐梁以来,浮艳靡丽之风弥漫着整个文坛,文学发展之路,举步维艰。隋文帝虽两下诏书,欲革新文风,然积重
期刊
摘 要:日本的间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印记,渗透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日本人对人对事的协调关系,本文通过对间文化的探析和解读,以跨学科角度的研究方式,将间文化的精髓运用在导视系统指示牌的设计上,并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希望对导视系统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间文;导视系统  1 日本间文化概述  日本人在日常对话中通常会运用一些委婉语调的措辞来让事情留有商量的余地,诸
期刊
摘 要:由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转移,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传播价值不足,创意千篇一律等原因,电视广告逐渐式微。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广告在渠道上要整合电视大屏对接小屏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内容上要挖掘多层面的病毒式内容,形式上要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的优势,增强电视广告的体验感。只有创新理念以用户为中心,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多途径创新,才能持续延伸电视广告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
期刊
摘 要:“王西厢”历来被视作中国古典戏剧中反映女性意识觉醒、大胆追求爱情的典范,而“董西厢”实际上已为“王西厢”的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本文正是通过对“董西厢”、“王西厢”的性别视角探讨,从女性身体、女性话语、女性地位三个维度揭示出两者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实际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女性视角,最终使得文本进一步严谨地构建起男性叙事视角。  关键词:“董西厢”;“王西厢”;男性叙
期刊
摘 要:杜甫不仅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诗圣”,也是一个有着浓厚家庭观念的普通人。他借诗歌书写自己对家人的拳拳深情,寄托对乱世中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以及对自己无法给予孩子安定生活的内疚之情。儿女诗,更向世人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情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关键词:杜甫;儿女诗;情感内涵  一直以来,杜甫的形象,都是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而他的其它身份总是被忽略,对此,袁枚在《随园诗话》言:“人但知
期刊
摘 要:辞赋,我国文学史上的文体形式之一。“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其重要特征。辞赋滥觞于战国,在汉朝兴盛,达到顶峰。辞赋最初主要是用于抒发个人心志的,发展到汉朝,却愈来愈成为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因此,本文从辞赋的功能这一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汉魏辞赋在当时所起到的功用——讽谏颂美。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讽刺纳谏、颂美揄扬。  关键词:汉魏辞赋;功用;讽谏颂美  挚虞《文章流别论》曰:“赋者,
期刊
摘 要:盐课征收是每一个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辽盐作为全国盐区的重要一个分支,对于辽盐征榷的研究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盐政全貌,掌握清末民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辽盐征榷的沿革状况,对于东北盐政发展以及东北地方经济研究也会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辽盐;征榷;盐政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别的东西可以不用或者可以其他的东西代替,但盐是不成的,它同空气有同样的重要,所谓“不食盐则肿”。因此中国历
期刊
摘 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博学笃志,里仁为美;慎终如始,谦逊明辨;明德精学,笃行致强。这些处事之道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现千年文化积淀对当现代人鞭辟入里的深刻影响。我认为,具备为人处事能力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基础,提高为人处事能力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为人处事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何从千年文化中学习为人处事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期刊
摘 要:文化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而得名,也称“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以及相关理论的概述。以《乱世佳人》、《功夫熊猫》为例对其进行浅析。通过影视作品的呈现,反应出关于文化研究的分支内容。  关键词:文化研究;影视;女性主义;跨文化传播  1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而得
期刊
摘 要:詩歌作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人类共同话语在东西方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对衰老的感叹也是东西方诗歌都会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下,不同诗人对于这一主题却有着不同的创作理解。就如中国古代杰出诗人孟浩然和全美桂冠诗人柯林斯就分别以衰老为主题创作了《岁暮归南山》和《健忘》这两首截然不同的诗歌。本文以平行研究的方法,运用文类学知识对两首诗进行了形与质的解读,力图使读者感受中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