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解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项羽之死”的评价,钱钟书先生引用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尺牍新钞·与某》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余独谓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钱钟书认为,周亮工的话“语虽过当,而引李贺‘笔补造化’句,则颇窥‘伟其事’、‘详其迹’之理,故取之。”接着又说:“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管锥编》中华书局1999.11.01第278页)试想,垓下突围的八百余人,到东城时剩二十八人,到乌江边上只剩项羽一人,也自杀了。霸王别姬,慷慨作歌,美人相和的情节,死无对证,谁会知道?项羽与二十八人的对话,也是如此。
  【关键词】《项羽之死》 复杂情感 人生感悟 生死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51-01
  一、文学加工历史的渊源
  以文学加工的方式来叙述历史,并非太史公首创,先看《左传》的两个片段。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介之推认为,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历尽磨难,能够以六十二岁高龄回国登上君位,是天命所归。所谓“天之功”,就是“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等客观原因,“天实置之”,是说客观因素作用很大,非人力所能为也。作为人臣,追随君主流亡、协助君主继位乃分内之事;狐偃、赵衰等人请求封赏,不仅是贪婪而且是犯罪,“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比“窃人之财”的罪行更严重。而晋文公不以狐、赵等人为“奸”,把罪过当正义,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对欺骗行为进行封赏乃是姑息养奸;国君与大臣上下相互蒙骗,所以不可共事。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作所为错误,如果效仿,罪过更大。而且自己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因而身退隐居。
  按照原文的表述,“身将隐,焉用文之?”“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那母子之间的对话谁听到了?怎么流传下来的?只能是左丘明设身处地,代作喉舌。
  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鉏麑从赵府进出自如而不被卫兵发现,可见他武功高强;像他这样身怀绝技的人,在那个楚材晋用的年代,不是无路可走,非死不可。其次,他赞扬赵盾是“民之主”,认为杀了他是“不忠”,说明他思想境界高于常人,他并非一介武夫;他认识到晋灵公的刺杀赵盾的作法是错误的,可是违背了君主的命令是“不信”。再次,所谓“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也就是“不忠”与“不信”是二难选择,正邪两股力量在他的内心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在内心,正义战胜了邪恶,在眼前,邪恶打败了正义,他消灭自己的肉体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只能以死来谢天下。
  既然鉏麑触槐而死,“晨往”“麑退”等动作,谁看到了?“叹而言”谁听到了?只能是作者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将“项羽之死”与这两个故事的叙述方法对比,明显地看出,司马迁借鉴了左丘明的写法。因此,用文学加工的方法来写历史,早有传统,并非司马迁标新立异。
  二、虚构加工历史的合理性
  既然是虚构加工,为什么说成是“笔补造化”而不是歪曲历史?辨别二者的关键,就要看填补的内容是否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叙述的故事是否符合历史逻辑。
  纵观《项羽本纪》,项羽出身贵族,胆识过人,武功盖世;在灭秦战争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他多次坑杀降卒,说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他拒绝范增有益的建议,可见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足见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他没有定都咸阳而东归彭城,說明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杀义帝而授人以柄,说明他缺乏政治远见。
  正因为武功有余而谋略不足,形成了刚愎自用、迷信武力的性格;他只能亨受胜利,不能承受失败,硬折不弯,只能伸而不能屈。他只是一個冲锋陷阵的勇将,决不是一个胸怀谋略的政治家。在穷途末路之时,他清醒地认识到失败的结局无可挽回,但是从内心深处不能面对、也不愿接受自己的失败现实。以这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逻辑思路,他死前完全有可能说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样自负甚至自恋的话,并且以“斩将,刈旗”这样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天下无敌,给自己以心理安慰。
  这也就是说,太史公的虚构加工,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三、虚构加工历史的目的
  司马迁虚构的故事虽然符合历史逻辑,但是,历史毕竟不是小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就是历史事实。那么,司马迁记录项羽这个人物时,为什么要加入这段虚构的情节呢?或者说,为什么要用虚构的方式来写历史?既然是虚构的历史,周亮工、钱钟书为什么要为之唱赞歌?这就涉及到“春秋笔法”这一历史传统。春秋笔法指微言大意,一字褒贬;把作者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褒贬态度、是非评判的观点以及惩恶扬善的倾向,表现在叙述的字里行间,隐含在故事之中,而不是直接下结论来诱导甚至强迫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把道理埋藏在故事的背后,让读者去领悟。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想法,与介之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的想法、鉏麑所说的“有一于此,不如死也”的想法,本质上是相同的。太史公塑造了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高尚的人。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知耻近乎勇”;项羽的自杀行为,恰恰体现出一种担当责任的精神,一种高尚的道德。正是这种高尚道德的力量使他勇于赴死而义无反顾。项羽表面上死于自杀,实质上死于羞耻。项羽是羞死的!
  由于看待问题的立场不同,后人对这段历史评价的结论大相径庭。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只是从政治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都纠缠在项羽有无东山再起的客观条件,而没有考虑他有无卷土重来的主观愿望。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从道德层面看待问题。“人杰”“鬼雄”与其说是赞扬了项羽的勇猛慷慨,还不如说是领悟了司马迁的良苦用心。千百年来,只有李清照是太史公的知音。
其他文献
以ALGOR微机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对SQTJ160型起重机伸缩吊臂进行有限元计算,检证吊臂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条件,对滑块局部应力采用对称均布载荷与对称非均布载荷两种方式进行计算。
杆系结构承受冲击载荷时的响应采用波支方程式及Bernoulle-Euler梁振动方程式,用动态矩阵位移法进行了数值解的,应用拉氏变换与快速富氏变换的方法,对起重机杆系结构进行计算,可提高起重机结构设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情怀。十年的教师生涯,由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历练、再到感悟出幸福,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本文报道31例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症状不典型、休克发生率高、易并发多器官衰竭、腹部透视阳性率高等特点。提出应尽早手术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摘要】在电视剧《日月凌空》中,姚贝娜饱含深情所演绎的同名主题曲《日月凌空》将世人带入繁华鼎盛的大唐时代,让人们感受到了大唐盛世人与人之间细腻复杂的情感。姚贝娜的演唱声线缠绵婉转,技巧把握准确到位,乐感表达透彻淋漓,更为难得的是姚贝娜在演唱中,对歌词情感的把握,准确深入。歌词所蕴含的无穷意境,跃然浮现于她动人的嗓音之中。本文通过对歌曲《日月凌空》的情感把握和演唱技巧的分析,以期让更多声乐爱好者在演
在经验参与式培训中利用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以经验参与式。
<正> 笔者1987年9月到1989年12月间,对77例(93牙)临床诊断为牙髓牙周综合症患者,采取一次性治疗并追综观察,认为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41例,女36例;年龄18~63岁,
将84例外伤性鼓膜穿孔完全随机分组,对未中缀的灼贴组(移位的鼓膜瓣复位,玻璃纸灼贴)40例及自然愈合组38例进行观察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灼贴组具有如下优点:(1)穿孔愈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14-01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作文难,难作文”,无疑已是广大学生的共同心声;“作文难教,难教作文”,似乎也成了老师们同样的感慨。“难”,不外乎两个原因:怎么写?写什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模仿,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切
波状挡边带式输送机发展简介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高恒超夏炎通用带式输送机由于具有输送量大、运营费用低、使用安全可靠、维护简单方便等突出优点,多年来一直是连续输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