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拥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那“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英国有一档综艺类竞技节目——《天才儿童》。这个节目是在2013年6月开播的,现在已播到第五季了。能上这个节目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是比一般“别人家的孩子”还“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在各个环节中展开比拼,只有最优秀的,才能捧得冠军奖杯,笑傲群雄。
超级牛娃之间的比拼
12岁的托马斯号称拥有160以上的高智商(普通人的智商一般在90-110之间)。别看他个头不高,兴趣爱好却相当惊人,晦涩难懂的经济学专著是他的最爱,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早被他通读了几遍。而且,他读书还特别快。“平均30秒,我就能读完一页。我不会一个一个字地读,而是一块词一块词地读。”他说。但托马斯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还热爱音乐,会演奏包括低音管、大提琴、钢琴、长号在内的多种乐器。
印度裔的小姑娘妮哈,3岁就能读懂妈妈的博士论文。那篇论文有395页,就连专业人士也要花上一天时间读完,可她却只用了两个钟头。参加节目时,妮哈已经9岁了,被同学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和妮哈一样,9岁的塞菲也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她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读完40本书,最快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8页书。还有一名小选手是来自格洛斯特郡的乔纳森,他不仅能讲意大利语、日语、法语,还是门萨俱乐部(全球顶级智商俱乐部)最年幼的会员。
被誉为“下一个爱因斯坦”的瑞亚,连词库都和常人不太一样,像phosphorescence(磷光现象)、benthopelagic(大洋底栖性)、syna-posematism(生物防卫拟态的出现)……这些一般人看一眼就会蒙圈的词汇,她却能信手拈来,自信满满地解释出它们的原意。在“猜单词”的环节中,她被问到,十个字母,中间有“u”,形容“到处都有”的是什么词,她一秒钟就给出了答案:“ubiquitous”(无所不在的)。
这些孩子个个智商爆表,说他们是“全球最聪明的儿童”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父母们自然也很享受眾人艳羡的目光。
天才儿童也有天才儿童的问题
然而,在天才儿童的身上,也存在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问题。《天才儿童》曾来过一对来自伯明翰的兄妹。哥哥斯蒂芬12岁,患有自闭症,热衷于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妹妹乔治娅刚满10岁,8岁时,她就能背出英国历届国王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出生日期和去世日期,并对皇家知识如数家珍。
当兄妹俩双双杀入半决赛后,原本有爱的画面,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和谐了。在比赛中,兄妹俩互不相让,为了一道题的输赢争得死去活来,完全没有一点风度。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场外,妹妹乔治娅用严厉的语气警告哥哥:“你最好不要胜过我,我才是最强者。”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于一个10岁小姑娘的口中,在她眼里,比赛的结果好像要胜过了亲情。后来,他们的父母告诉节目组,他俩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么相处的,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一对华裔姐妹身上。姐姐弗朗西斯卡与妹妹索菲亚,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后,姐姐以一分之差输给了妹妹。弗朗西斯卡当场大哭起来,最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离开了现场,至于给妹妹加油,她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这些天才儿童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往往离不开过分强调功利性结果的家长。就拿那对华裔姐妹来说吧,她们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虎妈——对孩子寄予厚望,并给她们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希望孩子们将来可以成长为人中龙凤。她还有一句让许多华人家长听了都觉得耳熟的名言—一“我当年没考上,错过了××,因此,我希望我的女儿能为我弥补上这个缺憾。”而且,这位母亲还在节目中坦言,自己送女儿来参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教育模式没有错。这种心态与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催生出不良结果。长期处在过于严厉的管教中的孩子,价值观难免会发生扭曲。
还记得那个曾抱走过奖杯的小姑娘瑞亚吗?之前半决赛中,她拿了15分,和另一位选手并列。可就在此刻,她的父母却在观众席上拼命地挥手,提醒她说她有一道题做错了。
他们毫无顾忌地批评着女儿对手的答案,竭尽全力地为瑞亚争取加分,以使她最终获得了晋级的机会,全然不顾女儿的对手—一另一个小女孩所受到的冲击与绝望。
瑞亚成功晋级后,她的父亲还教导她:“你的最终目标就是赢得胜利,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只有两类人,胜利者和其他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瑞亚变得愈发张狂。有观众形容她在决赛时的眼神,“就像要把对手生吞活剥了一样”。而在瑞亚一家人的眼里,“其他人”都是无足轻重的存在。这样的成功,未免带着不近人情的冷漠。
还有一个叫都德的黑人小男孩,在获得全场第二名后,却在座位上抹起了眼泪。虽然亚军也是很棒的成绩,但他父母的表现,却让人觉得他像犯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错一样。
眼看着儿子与冠军失之交臂,他的父母难堪地对视了一眼,一副“有没有搞错”的表情。最后,都德就是在父母“你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的指责声中,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而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另一位不幸被淘汰的小神童鲁巴伊耶在得知都德的得分还是比自己高时,忍不住自尊心受挫,也掩面抽泣起来。这不禁让人沉思,赢,真的是天才存在的唯一意义吗?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些参加节目的天才儿童在现实中部遇到了各种问题。他们才智过人,却没有朋友,有人时常为父母设定的目标所困扰,压力缠身,极易自卑……
节目中出现的一个场景也值得深思,一个名叫鲁拜的天才男孩为节目组展示了自己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大学程度的数理化专著。在被问及最喜欢哪一本时,他迟疑了一下,指向了在角落里的《如何何交友》。
褪去天才的外衣,这群在极致的高压和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成长的孩子,心理问题实在也是不容忽视的。
据“精英说”整理
英国有一档综艺类竞技节目——《天才儿童》。这个节目是在2013年6月开播的,现在已播到第五季了。能上这个节目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是比一般“别人家的孩子”还“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在各个环节中展开比拼,只有最优秀的,才能捧得冠军奖杯,笑傲群雄。
超级牛娃之间的比拼
12岁的托马斯号称拥有160以上的高智商(普通人的智商一般在90-110之间)。别看他个头不高,兴趣爱好却相当惊人,晦涩难懂的经济学专著是他的最爱,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早被他通读了几遍。而且,他读书还特别快。“平均30秒,我就能读完一页。我不会一个一个字地读,而是一块词一块词地读。”他说。但托马斯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还热爱音乐,会演奏包括低音管、大提琴、钢琴、长号在内的多种乐器。
印度裔的小姑娘妮哈,3岁就能读懂妈妈的博士论文。那篇论文有395页,就连专业人士也要花上一天时间读完,可她却只用了两个钟头。参加节目时,妮哈已经9岁了,被同学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和妮哈一样,9岁的塞菲也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她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读完40本书,最快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8页书。还有一名小选手是来自格洛斯特郡的乔纳森,他不仅能讲意大利语、日语、法语,还是门萨俱乐部(全球顶级智商俱乐部)最年幼的会员。
被誉为“下一个爱因斯坦”的瑞亚,连词库都和常人不太一样,像phosphorescence(磷光现象)、benthopelagic(大洋底栖性)、syna-posematism(生物防卫拟态的出现)……这些一般人看一眼就会蒙圈的词汇,她却能信手拈来,自信满满地解释出它们的原意。在“猜单词”的环节中,她被问到,十个字母,中间有“u”,形容“到处都有”的是什么词,她一秒钟就给出了答案:“ubiquitous”(无所不在的)。
这些孩子个个智商爆表,说他们是“全球最聪明的儿童”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父母们自然也很享受眾人艳羡的目光。
天才儿童也有天才儿童的问题
然而,在天才儿童的身上,也存在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问题。《天才儿童》曾来过一对来自伯明翰的兄妹。哥哥斯蒂芬12岁,患有自闭症,热衷于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妹妹乔治娅刚满10岁,8岁时,她就能背出英国历届国王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出生日期和去世日期,并对皇家知识如数家珍。
当兄妹俩双双杀入半决赛后,原本有爱的画面,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和谐了。在比赛中,兄妹俩互不相让,为了一道题的输赢争得死去活来,完全没有一点风度。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场外,妹妹乔治娅用严厉的语气警告哥哥:“你最好不要胜过我,我才是最强者。”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于一个10岁小姑娘的口中,在她眼里,比赛的结果好像要胜过了亲情。后来,他们的父母告诉节目组,他俩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么相处的,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一对华裔姐妹身上。姐姐弗朗西斯卡与妹妹索菲亚,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后,姐姐以一分之差输给了妹妹。弗朗西斯卡当场大哭起来,最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离开了现场,至于给妹妹加油,她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这些天才儿童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往往离不开过分强调功利性结果的家长。就拿那对华裔姐妹来说吧,她们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虎妈——对孩子寄予厚望,并给她们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希望孩子们将来可以成长为人中龙凤。她还有一句让许多华人家长听了都觉得耳熟的名言—一“我当年没考上,错过了××,因此,我希望我的女儿能为我弥补上这个缺憾。”而且,这位母亲还在节目中坦言,自己送女儿来参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教育模式没有错。这种心态与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催生出不良结果。长期处在过于严厉的管教中的孩子,价值观难免会发生扭曲。
还记得那个曾抱走过奖杯的小姑娘瑞亚吗?之前半决赛中,她拿了15分,和另一位选手并列。可就在此刻,她的父母却在观众席上拼命地挥手,提醒她说她有一道题做错了。
他们毫无顾忌地批评着女儿对手的答案,竭尽全力地为瑞亚争取加分,以使她最终获得了晋级的机会,全然不顾女儿的对手—一另一个小女孩所受到的冲击与绝望。
瑞亚成功晋级后,她的父亲还教导她:“你的最终目标就是赢得胜利,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只有两类人,胜利者和其他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瑞亚变得愈发张狂。有观众形容她在决赛时的眼神,“就像要把对手生吞活剥了一样”。而在瑞亚一家人的眼里,“其他人”都是无足轻重的存在。这样的成功,未免带着不近人情的冷漠。
还有一个叫都德的黑人小男孩,在获得全场第二名后,却在座位上抹起了眼泪。虽然亚军也是很棒的成绩,但他父母的表现,却让人觉得他像犯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错一样。
眼看着儿子与冠军失之交臂,他的父母难堪地对视了一眼,一副“有没有搞错”的表情。最后,都德就是在父母“你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的指责声中,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而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另一位不幸被淘汰的小神童鲁巴伊耶在得知都德的得分还是比自己高时,忍不住自尊心受挫,也掩面抽泣起来。这不禁让人沉思,赢,真的是天才存在的唯一意义吗?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些参加节目的天才儿童在现实中部遇到了各种问题。他们才智过人,却没有朋友,有人时常为父母设定的目标所困扰,压力缠身,极易自卑……
节目中出现的一个场景也值得深思,一个名叫鲁拜的天才男孩为节目组展示了自己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大学程度的数理化专著。在被问及最喜欢哪一本时,他迟疑了一下,指向了在角落里的《如何何交友》。
褪去天才的外衣,这群在极致的高压和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成长的孩子,心理问题实在也是不容忽视的。
据“精英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