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在体验了年轻“创客”们的创意产品后,称赞他们说,你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创客们希望总理能成为柴火创客的荣誉会员,李克强欣然应答:“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
在那几天播放的电视画面中,一个为总理比划着进行介绍的年轻人很引人注目。他就是矽递科技(Seeed Studio)和柴火创客空间的创始人潘昊。
展览的启示
站在华强北路和深南中路的交汇路口向北看去,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商场沿着街道密集地向远方延伸,商场间的狭窄缝隙被并肩接踵的人流填满。20多家大型电子商场和30万~50万人次的日客流量汇集在这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华强北。走进任意一家商场,密密匝匝不规则排列的玻璃柜台就像迷宫般涌入视野,展示着各种型号各式规格的电子元器件。人们在狭窄的过道里忙着打包装箱,憋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电子器件特有的淡淡焦臭味。
电子元器件是智能硬件产品的标准配件,无论一部手机、一款扫地机器人、一副智能眼睛,乃至一辆电动汽车,都离不开一个东西——电路板,所有的指令在这里汇集,所有的信息依靠这个传输。传统制造业中,一款产品往往需要从零做起。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和开源技术的支撑,一款产品的诞生已经不再需要从零起步,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创意,来到中国制造业前沿的华强北,你需要的电路板都能够在一天时间内找到。潘昊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其让每一个创客费劲从元器件做起,不如干脆给他们提供标准元器件,由此大大节省了创客们制造一款产品的时间和成本。
看到华强北的第一眼,潘昊就决定留在深圳。他立刻给北京的朋友打电话:“把我的行李寄过来。”在这里,电子市场的规模、人们做事的效率和市场里乌烟瘴气熙熙攘攘的一切都让他震惊。“就像狂热的厨师来到超级市场,这里有全世界的食材,唯一限制你的就是你的想象力。”如今已经是矽递科技公司总裁的潘昊,回忆起7年前的这一幕,眼睛仍会发光。2008年6月18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这一天,恰好是他的25岁生日。
彼时的潘昊,刚刚挣扎着熬过他人生中最彷徨苦闷的一段时光。“当时最大的痛苦是没有方向,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在潘昊看来,自己过去25年的履历太杂,不像是一个有逻辑的职场人。
出生在四川雅安的一个大学职工家庭,父母给了潘昊极其宽松的成长环境。“我从小就喜欢拆东西,他们不会阻止我,只要求我拆完一定要装回去。”在有机可乘时,潘昊开始壮着胆子去拆更大的机器,成功修好后父母的表扬是极大的鼓励。初中时,雅安城里开始流行起电脑吧,虽然没有联网,但电脑强大的功能和神秘的程序依然激起了少年狂热的好奇心。“没有足够的零花钱,就看别人玩,一看就是一个通宵。”1997年,潘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尝试各种软件,使劲琢磨升级和改装,甚至还尝试做过一个电脑点歌系统。如果有小伙伴装电脑不找我,我就觉得他瞧不起我。”高中时互联网开始普及,潘昊在网络的世界里尽情“撒野”。“家里宽带网用量特别高,网络中心甚至找到我爸,问你家孩子是在上传病毒吗?”
当所有人都以为潘昊必然会报计算机专业时,他却鬼使神差地去了重庆大学电子系。“我对电脑屏幕背后的东西更感兴趣,特别想知道这些电路板意味着什么,怎样用零件把它做出来。”当年极为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有个性的潘昊看来不够有意思。“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很幸运的选择,大学是真正把我塑造成一个Maker(创客)的过程。”因为在这里,潘昊有足够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尝试新事物。“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年级几乎一半的奖都被我们班拿了,而我们班一半的奖都被我拿了。”
正是在准备各种竞赛的过程中,潘昊第一次接触到电子元器件市场。“那时候还没有淘宝,我们只能去重庆电子市场买,但规模很小,很多零件只能直接打电话给工厂,但对方一听是学生想买一两个做实验用就立马把电话挂了。”更让潘昊郁闷的是,辛苦做出来的成果,或者被当成展览品在展室里积灰,或者被拆除只为了重复利用某些零部件。“没有积淀和分享的过程,更不要说产品化。”
大学毕业时潘昊有机会保送浙江大学读研究生,但他却一心想去英特尔公司做研发。本科生的学历加上电子专业,在那一年招聘中并没有合适的职位,他最终没能如愿。“面试官说成都有一个新开的芯片组工厂,问我愿不愿意去试一下。”学的是研发,却要去做更传统、更后端的制造工作,此时的潘昊不是不纠结,但最终还是妥协了,成为英特尔成都工厂的产品工程师,负责CPU芯片组硅片半导体的封端和测试。
这份在很多人看来体面的工作,却很快让潘昊感到无聊。“半年后我就开始挣扎,脑海里反复出现‘温水煮青蛙’这句话。公司里做到经理职位最快需要7年,这条路径是可以预期的,一步一步熬年头获得你期许的东西。”在潘昊眼里这种生活让人绝望。“没有惊喜,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我想如果现在不出去,以后就更出不去了。”事实上,此时的潘昊已经在公司里带十几人的团队,也是同批入职者中唯一一个获得“exceed excellence”(超优)评价的人。
辞职后的潘昊来到北京中关村寻找机会。“这里几乎满地都是互联网公司,而我的背景很奇怪,学电子,又去做制造,以至于大公司不想要我,小公司我不想去。”阴差阳错,潘昊去了一家蒙古国的贸易公司当“大中华区总裁”。“因为全中国只有我一个员工,从公司注册到采购物流甚至搬运都是我一个人做。”刚到北京时,潘昊住在东王庄朋友家,后来搬去朝阳区,为了节省房费,还住过半年办公室。“在北京的生活很孤独,连送水、送包裹的人来了我都使劲想跟人家多聊两句。”在24岁本命年时,潘昊离开了这家公司。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潘昊过得特别压抑。“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告诉我的都是从A点到B点,考一个好大学,去一个好公司,工作买房结婚,让你的孩子再循环这样的路。但我的这条路断了,没有人告诉我该干什么。” 从义乌批发小商品去卖以维持生计的同时,潘昊一直在寻找创业机会。机缘巧合下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全国第一届新媒体展览,就像一根火柴,照亮了潘昊那段混沌晦暗的人生。“艺术家们用自动控制微处理器做出很多装置,让电子成为艺术。过去我认为电子技术是很专业的,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做出产品。但这些甚至根本不懂单片机工作原理的艺术家们都能够做出电子艺术品,我想其实我们的门槛应该更低,我们的技术本来就应该是平民化的。”
华强北的机会
这场不期而遇的展览引导潘昊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创客、开源硬件和Arduino论坛。“创客是一个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而开源硬件则是他们实现创意的方式。在Arduino论坛上,创客们可以找到与发明相关的一切图纸、设计文件和Arduino电路板配套软件。”这一切让潘昊感到兴奋。“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依葫芦画瓢。对于开发者来说,无需再从零开始,接着开源内容改进即可。而对于使用者来说,缺乏专业背景的人也可以摆脱束缚,更直接地造物,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接触创客和开源硬件的过程中,潘昊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创客们造物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个性化的电子元器件设备,但在国外买很贵,或者根本买不到。”潘昊开始尝试在论坛上发帖,为创客们搜罗这些小众的电子元器件,并通过开源硬件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没想到订单一个接着一个。”潘昊惊讶于原来有那么多创客的造物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恰恰成就了他的生存空间。
2008年6月18日,当潘昊第一次站在华强北的地界上,他更强烈地意识到:“创客这个人群的开源硬件需求,在华强北可以做成。”揣着转租得来的几千块钱,潘昊从北京南下深圳,开始成为最早将电子技术市场与创客世界对接的人。跟着他一起创业的还有大学同学的弟弟缪建国,两人在深圳前海金岸租了一间70平方米的“高级农民房”,开启创业模式。
“虽然我是学电子出身,但刚来华强北时,这里90%的电子元器件我都不认识。”这对潘昊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每天上午在租住的房子里处理完订单后,他就拿着笔记本背起背包,坐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华强北熟悉市场,弄清楚这里出售的每一个元件。“刚开始大家都不理我,一看就不像是大客户,到后来我就穿着衬衣去提货。刚开始砍价时底气不足,后来就变得很霸气,两句话对方就知道你懂行。”
潘昊花了将近3个月才渐渐摸清华强北的门道。“这里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二道贩子,你必须学会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如果你使劲压价,他们给你的货肯定是假的,只有仔细拿捏给他们合适的利润,才能在低价的同时保证货品质量,慢慢找到好的供应商长期合作。”
“由于深圳靠近香港物流便利,华强北绝大多数都是现货交易。谈好价格,说明数量,货银两讫,生意就做成了。”潘昊对这里简单直接的交易风格印象深刻。“不像在北京,买一两个元器件往往还要和店主聊上半天,才能在一两天后调到货品。”潘昊始终认为,开源电子元件的市场能迅速开拓,与深圳所处的地利有极深的渊源。
“事实上,最开始对于这个小众市场的前景,我并没有什么判断,完全是兴趣加生存促使我们开始进入这个跨界的领域,只要能持续获得订单让我们能够活下去就够了。”在潘昊眼里,创业初期虽然艰辛,但至少心里是踏实的。他诙谐地把自己比作灰姑娘:“下午5点华强北市场关门的时间是道坎,如果5点回不来就只能等到8点。因为我们经常有很多货物,需要等着包车,有时候还下着大雨,你只能等着。”回家的路上,潘昊常常顺道把菜买了,缪建国做饭他洗碗,饭后继续工作。“那时候算是最艰难的时期,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沙发上歪一会儿,有时甚至眼前一黑晕过去,被急忙送往医院。”
2009年注册公司时,潘昊为公司取名为Seeed Studio(矽递科技有限公司)。“就像是一颗象征着电子器件(Electronics)的种子(Seed),矽递扮演着促进这颗种子生长的角色。”潘昊和小伙伴也从前海金岸70平方米的“蜗居”搬到了山东大厦110平方米的“办公室”。“5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直到有第一个女员工前,我们几个大老爷们都是穿着内裤办公。”大家做好了艰苦奋斗三五年的心理准备,但由于踩准了一个空白的市场机会点,矽递的发展出乎意料地顺利。“我们的订单一直都在波动上升,这个市场跟着我们一起在成长。第一年每个月的业务都在增长,到第二、三、四年,业务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00%~300%,甚至更高。”
传统产业链的活水
深圳南山区的新围石岭工业区8栋,坐着唯一一部货运电梯上到5楼,便来到了矽递科技有限公司现在的办公场所。前台墙面上铺满了用电路板做成的展示牌,并不宽敞的办公平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大部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朝气蓬勃。如今的矽递已经是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开源硬件制造商,为全世界5万多创客和发明家提供传感器、控制、通信等超过700种开源硬件模块。
开源硬件模块仍然是矽递最核心的业务。去年矽递的营业额达到将近一个亿,但接到的订单仍有大部分是小订单。穿戴好特制的防静电服,下到4楼,便来到了矽递专门针对小规模、小批量生产需求的敏捷制造中心。在这里,最常见的订单量就在20至100片之间。“对于传统的工业供应链来说,这样少的订单量几乎无法完成,因为开模具的成本太高。但是现在,依靠3D打印机和标准配件的组合,生产50片中心模块,是一件既省时又省力的工作。”在潘昊看来,未来的工业生产,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偏向定制化与个性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依赖于前期的设计、制模、生产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生产方式,智慧的源头在前端,越往后技术含量就越低。未来的供应链应该变短、变小,技术含量是平均分配的。”
除了开源硬件模块外,矽递现在还提供产品化和小批量生产服务,帮创客们把产品卖到全世界。潘昊将矽递定位为“为创客服务的创客”,最早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让创客在这里一站式把所有事情搞定。“我们既是创客的上游,也是他们的下游。我们就像一个超级市场,创客就像来这里买菜的厨师,他们不必因为想吃牛肉就去养一头牛,只需要把配方交给我们,由我们来帮他炒菜。”潘昊透露,硬件项目以前从概念到成熟,为期7至8年,而实现开源后,平均在2至3年内即可商业化。
“这几年产品化和小批量生产服务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客户一直以国外居多,国内客户前几年不到1%,前年5%,去年不超过10%。”潘昊不无遗憾地说,“比起硅谷的团队,国内的创客们还是慢,谈得多、做得少,做出硬件的就更少。大家太渴望如同互联网那样的成功,以至于总是观望,等着国外创客成功后才开始做。”“柴火空间”是矽递创办的创客俱乐部,供创客们“折腾”和“嘚瑟”。“我们在这个市场里太孤独了。”潘昊希望通过柴火空间把创客精神和生态系统聚集起来,“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来参观后,柴火空间本身形成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事实上,随着创客群体的不断壮大,矽递就像一汪活水注入传统电子制造业市场,进而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业生产的供应链。“创客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甚至不是一个产业,它其实是一种跨界的方法。”在潘昊看来,“创客市场容量持续增大,每一个增量都与传统产业的对接密切相关。”矽递的上游是各类电子技术公司,如因特尔、MTK、联发科等,他们的传统是将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服务于诸如苹果、TCL这样的大公司。而矽递实际上是在大型电子公司和创客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原厂的新鲜技术更快地转化成开源硬件提供给创客。“很多大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想跟我们合作。”这是潘昊没想到的,“富士康公司以前连1KK的订单都不做,现在却愿意接10K左右的订单。”越来越多的模仿者和竞争者也在涌入这片蓝海。“目前在行业内,我们尚没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最大的竞争者还是我们自己。”潘昊自信,“这个市场本身非常开放,合作大于竞争,现在每一家为创客服务的公司我们都倾向于把它看成合作者,我们一起服务于这个行业才能圆满。”
在那几天播放的电视画面中,一个为总理比划着进行介绍的年轻人很引人注目。他就是矽递科技(Seeed Studio)和柴火创客空间的创始人潘昊。
展览的启示
站在华强北路和深南中路的交汇路口向北看去,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商场沿着街道密集地向远方延伸,商场间的狭窄缝隙被并肩接踵的人流填满。20多家大型电子商场和30万~50万人次的日客流量汇集在这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华强北。走进任意一家商场,密密匝匝不规则排列的玻璃柜台就像迷宫般涌入视野,展示着各种型号各式规格的电子元器件。人们在狭窄的过道里忙着打包装箱,憋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电子器件特有的淡淡焦臭味。
电子元器件是智能硬件产品的标准配件,无论一部手机、一款扫地机器人、一副智能眼睛,乃至一辆电动汽车,都离不开一个东西——电路板,所有的指令在这里汇集,所有的信息依靠这个传输。传统制造业中,一款产品往往需要从零做起。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和开源技术的支撑,一款产品的诞生已经不再需要从零起步,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创意,来到中国制造业前沿的华强北,你需要的电路板都能够在一天时间内找到。潘昊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其让每一个创客费劲从元器件做起,不如干脆给他们提供标准元器件,由此大大节省了创客们制造一款产品的时间和成本。
看到华强北的第一眼,潘昊就决定留在深圳。他立刻给北京的朋友打电话:“把我的行李寄过来。”在这里,电子市场的规模、人们做事的效率和市场里乌烟瘴气熙熙攘攘的一切都让他震惊。“就像狂热的厨师来到超级市场,这里有全世界的食材,唯一限制你的就是你的想象力。”如今已经是矽递科技公司总裁的潘昊,回忆起7年前的这一幕,眼睛仍会发光。2008年6月18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这一天,恰好是他的25岁生日。
彼时的潘昊,刚刚挣扎着熬过他人生中最彷徨苦闷的一段时光。“当时最大的痛苦是没有方向,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在潘昊看来,自己过去25年的履历太杂,不像是一个有逻辑的职场人。
出生在四川雅安的一个大学职工家庭,父母给了潘昊极其宽松的成长环境。“我从小就喜欢拆东西,他们不会阻止我,只要求我拆完一定要装回去。”在有机可乘时,潘昊开始壮着胆子去拆更大的机器,成功修好后父母的表扬是极大的鼓励。初中时,雅安城里开始流行起电脑吧,虽然没有联网,但电脑强大的功能和神秘的程序依然激起了少年狂热的好奇心。“没有足够的零花钱,就看别人玩,一看就是一个通宵。”1997年,潘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尝试各种软件,使劲琢磨升级和改装,甚至还尝试做过一个电脑点歌系统。如果有小伙伴装电脑不找我,我就觉得他瞧不起我。”高中时互联网开始普及,潘昊在网络的世界里尽情“撒野”。“家里宽带网用量特别高,网络中心甚至找到我爸,问你家孩子是在上传病毒吗?”
当所有人都以为潘昊必然会报计算机专业时,他却鬼使神差地去了重庆大学电子系。“我对电脑屏幕背后的东西更感兴趣,特别想知道这些电路板意味着什么,怎样用零件把它做出来。”当年极为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有个性的潘昊看来不够有意思。“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很幸运的选择,大学是真正把我塑造成一个Maker(创客)的过程。”因为在这里,潘昊有足够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尝试新事物。“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年级几乎一半的奖都被我们班拿了,而我们班一半的奖都被我拿了。”
正是在准备各种竞赛的过程中,潘昊第一次接触到电子元器件市场。“那时候还没有淘宝,我们只能去重庆电子市场买,但规模很小,很多零件只能直接打电话给工厂,但对方一听是学生想买一两个做实验用就立马把电话挂了。”更让潘昊郁闷的是,辛苦做出来的成果,或者被当成展览品在展室里积灰,或者被拆除只为了重复利用某些零部件。“没有积淀和分享的过程,更不要说产品化。”
大学毕业时潘昊有机会保送浙江大学读研究生,但他却一心想去英特尔公司做研发。本科生的学历加上电子专业,在那一年招聘中并没有合适的职位,他最终没能如愿。“面试官说成都有一个新开的芯片组工厂,问我愿不愿意去试一下。”学的是研发,却要去做更传统、更后端的制造工作,此时的潘昊不是不纠结,但最终还是妥协了,成为英特尔成都工厂的产品工程师,负责CPU芯片组硅片半导体的封端和测试。
这份在很多人看来体面的工作,却很快让潘昊感到无聊。“半年后我就开始挣扎,脑海里反复出现‘温水煮青蛙’这句话。公司里做到经理职位最快需要7年,这条路径是可以预期的,一步一步熬年头获得你期许的东西。”在潘昊眼里这种生活让人绝望。“没有惊喜,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我想如果现在不出去,以后就更出不去了。”事实上,此时的潘昊已经在公司里带十几人的团队,也是同批入职者中唯一一个获得“exceed excellence”(超优)评价的人。
辞职后的潘昊来到北京中关村寻找机会。“这里几乎满地都是互联网公司,而我的背景很奇怪,学电子,又去做制造,以至于大公司不想要我,小公司我不想去。”阴差阳错,潘昊去了一家蒙古国的贸易公司当“大中华区总裁”。“因为全中国只有我一个员工,从公司注册到采购物流甚至搬运都是我一个人做。”刚到北京时,潘昊住在东王庄朋友家,后来搬去朝阳区,为了节省房费,还住过半年办公室。“在北京的生活很孤独,连送水、送包裹的人来了我都使劲想跟人家多聊两句。”在24岁本命年时,潘昊离开了这家公司。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潘昊过得特别压抑。“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告诉我的都是从A点到B点,考一个好大学,去一个好公司,工作买房结婚,让你的孩子再循环这样的路。但我的这条路断了,没有人告诉我该干什么。” 从义乌批发小商品去卖以维持生计的同时,潘昊一直在寻找创业机会。机缘巧合下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全国第一届新媒体展览,就像一根火柴,照亮了潘昊那段混沌晦暗的人生。“艺术家们用自动控制微处理器做出很多装置,让电子成为艺术。过去我认为电子技术是很专业的,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做出产品。但这些甚至根本不懂单片机工作原理的艺术家们都能够做出电子艺术品,我想其实我们的门槛应该更低,我们的技术本来就应该是平民化的。”
华强北的机会
这场不期而遇的展览引导潘昊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创客、开源硬件和Arduino论坛。“创客是一个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而开源硬件则是他们实现创意的方式。在Arduino论坛上,创客们可以找到与发明相关的一切图纸、设计文件和Arduino电路板配套软件。”这一切让潘昊感到兴奋。“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依葫芦画瓢。对于开发者来说,无需再从零开始,接着开源内容改进即可。而对于使用者来说,缺乏专业背景的人也可以摆脱束缚,更直接地造物,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接触创客和开源硬件的过程中,潘昊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创客们造物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个性化的电子元器件设备,但在国外买很贵,或者根本买不到。”潘昊开始尝试在论坛上发帖,为创客们搜罗这些小众的电子元器件,并通过开源硬件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没想到订单一个接着一个。”潘昊惊讶于原来有那么多创客的造物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恰恰成就了他的生存空间。
2008年6月18日,当潘昊第一次站在华强北的地界上,他更强烈地意识到:“创客这个人群的开源硬件需求,在华强北可以做成。”揣着转租得来的几千块钱,潘昊从北京南下深圳,开始成为最早将电子技术市场与创客世界对接的人。跟着他一起创业的还有大学同学的弟弟缪建国,两人在深圳前海金岸租了一间70平方米的“高级农民房”,开启创业模式。
“虽然我是学电子出身,但刚来华强北时,这里90%的电子元器件我都不认识。”这对潘昊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每天上午在租住的房子里处理完订单后,他就拿着笔记本背起背包,坐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华强北熟悉市场,弄清楚这里出售的每一个元件。“刚开始大家都不理我,一看就不像是大客户,到后来我就穿着衬衣去提货。刚开始砍价时底气不足,后来就变得很霸气,两句话对方就知道你懂行。”
潘昊花了将近3个月才渐渐摸清华强北的门道。“这里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二道贩子,你必须学会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如果你使劲压价,他们给你的货肯定是假的,只有仔细拿捏给他们合适的利润,才能在低价的同时保证货品质量,慢慢找到好的供应商长期合作。”
“由于深圳靠近香港物流便利,华强北绝大多数都是现货交易。谈好价格,说明数量,货银两讫,生意就做成了。”潘昊对这里简单直接的交易风格印象深刻。“不像在北京,买一两个元器件往往还要和店主聊上半天,才能在一两天后调到货品。”潘昊始终认为,开源电子元件的市场能迅速开拓,与深圳所处的地利有极深的渊源。
“事实上,最开始对于这个小众市场的前景,我并没有什么判断,完全是兴趣加生存促使我们开始进入这个跨界的领域,只要能持续获得订单让我们能够活下去就够了。”在潘昊眼里,创业初期虽然艰辛,但至少心里是踏实的。他诙谐地把自己比作灰姑娘:“下午5点华强北市场关门的时间是道坎,如果5点回不来就只能等到8点。因为我们经常有很多货物,需要等着包车,有时候还下着大雨,你只能等着。”回家的路上,潘昊常常顺道把菜买了,缪建国做饭他洗碗,饭后继续工作。“那时候算是最艰难的时期,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沙发上歪一会儿,有时甚至眼前一黑晕过去,被急忙送往医院。”
2009年注册公司时,潘昊为公司取名为Seeed Studio(矽递科技有限公司)。“就像是一颗象征着电子器件(Electronics)的种子(Seed),矽递扮演着促进这颗种子生长的角色。”潘昊和小伙伴也从前海金岸70平方米的“蜗居”搬到了山东大厦110平方米的“办公室”。“5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直到有第一个女员工前,我们几个大老爷们都是穿着内裤办公。”大家做好了艰苦奋斗三五年的心理准备,但由于踩准了一个空白的市场机会点,矽递的发展出乎意料地顺利。“我们的订单一直都在波动上升,这个市场跟着我们一起在成长。第一年每个月的业务都在增长,到第二、三、四年,业务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00%~300%,甚至更高。”
传统产业链的活水
深圳南山区的新围石岭工业区8栋,坐着唯一一部货运电梯上到5楼,便来到了矽递科技有限公司现在的办公场所。前台墙面上铺满了用电路板做成的展示牌,并不宽敞的办公平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大部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朝气蓬勃。如今的矽递已经是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开源硬件制造商,为全世界5万多创客和发明家提供传感器、控制、通信等超过700种开源硬件模块。
开源硬件模块仍然是矽递最核心的业务。去年矽递的营业额达到将近一个亿,但接到的订单仍有大部分是小订单。穿戴好特制的防静电服,下到4楼,便来到了矽递专门针对小规模、小批量生产需求的敏捷制造中心。在这里,最常见的订单量就在20至100片之间。“对于传统的工业供应链来说,这样少的订单量几乎无法完成,因为开模具的成本太高。但是现在,依靠3D打印机和标准配件的组合,生产50片中心模块,是一件既省时又省力的工作。”在潘昊看来,未来的工业生产,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偏向定制化与个性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依赖于前期的设计、制模、生产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生产方式,智慧的源头在前端,越往后技术含量就越低。未来的供应链应该变短、变小,技术含量是平均分配的。”
除了开源硬件模块外,矽递现在还提供产品化和小批量生产服务,帮创客们把产品卖到全世界。潘昊将矽递定位为“为创客服务的创客”,最早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让创客在这里一站式把所有事情搞定。“我们既是创客的上游,也是他们的下游。我们就像一个超级市场,创客就像来这里买菜的厨师,他们不必因为想吃牛肉就去养一头牛,只需要把配方交给我们,由我们来帮他炒菜。”潘昊透露,硬件项目以前从概念到成熟,为期7至8年,而实现开源后,平均在2至3年内即可商业化。
“这几年产品化和小批量生产服务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客户一直以国外居多,国内客户前几年不到1%,前年5%,去年不超过10%。”潘昊不无遗憾地说,“比起硅谷的团队,国内的创客们还是慢,谈得多、做得少,做出硬件的就更少。大家太渴望如同互联网那样的成功,以至于总是观望,等着国外创客成功后才开始做。”“柴火空间”是矽递创办的创客俱乐部,供创客们“折腾”和“嘚瑟”。“我们在这个市场里太孤独了。”潘昊希望通过柴火空间把创客精神和生态系统聚集起来,“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来参观后,柴火空间本身形成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事实上,随着创客群体的不断壮大,矽递就像一汪活水注入传统电子制造业市场,进而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业生产的供应链。“创客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甚至不是一个产业,它其实是一种跨界的方法。”在潘昊看来,“创客市场容量持续增大,每一个增量都与传统产业的对接密切相关。”矽递的上游是各类电子技术公司,如因特尔、MTK、联发科等,他们的传统是将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服务于诸如苹果、TCL这样的大公司。而矽递实际上是在大型电子公司和创客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原厂的新鲜技术更快地转化成开源硬件提供给创客。“很多大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想跟我们合作。”这是潘昊没想到的,“富士康公司以前连1KK的订单都不做,现在却愿意接10K左右的订单。”越来越多的模仿者和竞争者也在涌入这片蓝海。“目前在行业内,我们尚没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最大的竞争者还是我们自己。”潘昊自信,“这个市场本身非常开放,合作大于竞争,现在每一家为创客服务的公司我们都倾向于把它看成合作者,我们一起服务于这个行业才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