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七大古都中,成都不是历史最长的,但也算名列前茅。不过,成都有两个特点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一是两千多年来从未改过名,二是城市的位置也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出兵攻蜀,蜀王被贬。两年后,秦国封公子通于蜀,命张若为蜀国守(行政长官),并从秦国移民万户于蜀。后来,张仪与张若以国都咸阳为样本建了一座新城,名为“成都”。但由于它一直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所以从没成为真正的“都”,却多次充当了割据政权的都。
王莽覆灭后,他所封的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益州,自称蜀王,后来在成都称帝,但不久就被汉军攻破,公孙述身亡,成都当了公孙述11年的“国都”。221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史称蜀汉。263年,魏军兵临城下,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这次成都当了42年的“国都”,但蜀汉疆域不足“三分天下有其一”。306年,巴氐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338年,李寿称帝,史称成汉,至346年,成汉亡。这次成都的“国都”史也是42年,但控制范围比上次更小。唐末至宋初,成都也一直作为割据之都,但控制范围只有四川、重庆大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
不过,至少在法律和理论上,成都当过短暂的全国性首都。那是在唐朝天宝十四年(756年),在安禄山叛军突破潼关后,唐玄宗从长安逃到成都。尽管此前玄宗的太子唐肃宗已在灵武继位,但消息还没传到成都,玄宗自然仍以皇帝自居。而大多数地方的官民也未得到肃宗继位的消息,还将玄宗所在地为“行在所”(临时首都)。不久,肃宗的使者到达成都,玄宗接受当太上皇的事实,成都失去“行在所”的地位。但在名义上,到次年十二月玄宗回到长安前,成都还分享临时首都的功能,全国的军国大事还要到成都报告或备案,这总算应验了当初成“都”的命名。
实际上,除了地理位置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成都在不少方面优于其他古都。唐朝以前,政治中心一般都在长安——洛阳,五代起东移至开封,元以后北移至北京。抗战期间,中国政府西迁,选定的陪都是重庆。这固然与重庆易防守的地形有关,但更多的还是考虑当时的主要战场在东部,战时首都不能离得太远,而且长江水道是主要的运输途径,重庆这方面的优势无可取代。即使不得已继续西迁,蒋介石预定的目标也是西康,而不是成都。因为成都的天然屏障是四川盆地四周的高原和山脉,敌方一旦进入盆地,成都便无险可守。
这些条件注定了成都只能当割据者的首都,这倒符合命名者的初衷,因为那时连秦国也不过是七个诸候国中的强者,所谓“都”,不过是一个诸侯国之都。大概那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也深谙此道,所以都比较本分,除了诸葛亮一直以攻为守,六出祁山,一次次挑起与曹魏的战事,其他统治者大都安于割据,这也减少了对成都的破坏。
元朝时,统治者将秦岭这条中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线南移到汉中盆地以南,目的在于打破四川对北方的壁垒,以便中央政权能通过汉中盆地有效地控制四川。
明清时,四川与云南、贵州同属行省,成都与昆明、贵阳的政治地位并无二致。但由于四川充足的财力和人口,对贫困的云贵有财政资助的义务,实际地位要高得多。到上世纪60年代又是“大三线”指挥部所在地,还是西藏的大后方,地位举足轻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间的事权划分日趋合理,但建立在中央集权之上的区域中心地位也随之弱化。重庆市的设立无疑对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新兴产业的优势也使天府之国的资源和人力优势相形见绌。如果说以往两千多年间的成都之所以成“都”,主要是来自中央政府授权的话,今后能否成“都”将主要依靠经济、文化和民生。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曾使人们对成都的安全产生了怀疑,实际上,根据地震史的记载,尽管四川是中国地震较频繁的区域之一,成都城区却是比较安全的。这也是成都之所以成“都”的理由和未来能否成“都”的保证。
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出兵攻蜀,蜀王被贬。两年后,秦国封公子通于蜀,命张若为蜀国守(行政长官),并从秦国移民万户于蜀。后来,张仪与张若以国都咸阳为样本建了一座新城,名为“成都”。但由于它一直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所以从没成为真正的“都”,却多次充当了割据政权的都。
王莽覆灭后,他所封的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益州,自称蜀王,后来在成都称帝,但不久就被汉军攻破,公孙述身亡,成都当了公孙述11年的“国都”。221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史称蜀汉。263年,魏军兵临城下,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这次成都当了42年的“国都”,但蜀汉疆域不足“三分天下有其一”。306年,巴氐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338年,李寿称帝,史称成汉,至346年,成汉亡。这次成都的“国都”史也是42年,但控制范围比上次更小。唐末至宋初,成都也一直作为割据之都,但控制范围只有四川、重庆大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
不过,至少在法律和理论上,成都当过短暂的全国性首都。那是在唐朝天宝十四年(756年),在安禄山叛军突破潼关后,唐玄宗从长安逃到成都。尽管此前玄宗的太子唐肃宗已在灵武继位,但消息还没传到成都,玄宗自然仍以皇帝自居。而大多数地方的官民也未得到肃宗继位的消息,还将玄宗所在地为“行在所”(临时首都)。不久,肃宗的使者到达成都,玄宗接受当太上皇的事实,成都失去“行在所”的地位。但在名义上,到次年十二月玄宗回到长安前,成都还分享临时首都的功能,全国的军国大事还要到成都报告或备案,这总算应验了当初成“都”的命名。
实际上,除了地理位置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成都在不少方面优于其他古都。唐朝以前,政治中心一般都在长安——洛阳,五代起东移至开封,元以后北移至北京。抗战期间,中国政府西迁,选定的陪都是重庆。这固然与重庆易防守的地形有关,但更多的还是考虑当时的主要战场在东部,战时首都不能离得太远,而且长江水道是主要的运输途径,重庆这方面的优势无可取代。即使不得已继续西迁,蒋介石预定的目标也是西康,而不是成都。因为成都的天然屏障是四川盆地四周的高原和山脉,敌方一旦进入盆地,成都便无险可守。
这些条件注定了成都只能当割据者的首都,这倒符合命名者的初衷,因为那时连秦国也不过是七个诸候国中的强者,所谓“都”,不过是一个诸侯国之都。大概那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也深谙此道,所以都比较本分,除了诸葛亮一直以攻为守,六出祁山,一次次挑起与曹魏的战事,其他统治者大都安于割据,这也减少了对成都的破坏。
元朝时,统治者将秦岭这条中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线南移到汉中盆地以南,目的在于打破四川对北方的壁垒,以便中央政权能通过汉中盆地有效地控制四川。
明清时,四川与云南、贵州同属行省,成都与昆明、贵阳的政治地位并无二致。但由于四川充足的财力和人口,对贫困的云贵有财政资助的义务,实际地位要高得多。到上世纪60年代又是“大三线”指挥部所在地,还是西藏的大后方,地位举足轻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间的事权划分日趋合理,但建立在中央集权之上的区域中心地位也随之弱化。重庆市的设立无疑对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新兴产业的优势也使天府之国的资源和人力优势相形见绌。如果说以往两千多年间的成都之所以成“都”,主要是来自中央政府授权的话,今后能否成“都”将主要依靠经济、文化和民生。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曾使人们对成都的安全产生了怀疑,实际上,根据地震史的记载,尽管四川是中国地震较频繁的区域之一,成都城区却是比较安全的。这也是成都之所以成“都”的理由和未来能否成“都”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