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虽各有自己的目的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有效。
关键词:培养;积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53-1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是很清楚的,说两回事,这是从各有各的目的来说的。说对等的两回事,并不等于说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这是应该辨明白的。”所以后来他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提供阅读方法。”这就把阅读教学的任务局限于阅读范围之内,忽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写作方面。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指导与实践,造成阅读课归阅读课,写作课归写作课,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这是造成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之一。鉴于此,读写结合实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那如何做到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重”。
一、重语感培养
语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语感能力则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按语言信息被激活的过程,他可以分解为:直接感知言语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言语的能力。直接感知的言语的能力,是指对言语、句、语法正误、文章是否畅达、说话是否得体不需做理性判断,就可以对词语搭配、话语的感情色彩,文章的风格作出鉴别。整体把握言语的能力是指不需要把话语同其他材料联系起来,也不需要细致地搞清楚话语局部的含义,而是从整体上对话语迅速、敏捷、准确地把握其要点和主旨,并及时进行交流。邢公畹先生认为语感是“某一民族语言的使用者对本民族的语言丰富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大有益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培养正误感。如在学生朗读或回答问题时,对对话语中文字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语法是否规范,表述是否合理,能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
2.培养形象感。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能具体把握。如学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时,要把握诗人所看到的空旷原野的独特景色以及诗人面对江中月影,睹物思乡的情景。
3.培养情味感。话语中的情味总是通过修辞手段、特殊语气、语境意义等含蓄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高级的语感形式。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隐含在话语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直觉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
4.培养节奏感。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不仅在诗歌中有节奏,在口语及散文中也同样存在节奏。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学会对语言匀称的音节,和谐的音律,抑扬顿挫的语调整体性的感知和把握。
二、重积淀
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课堂上只重视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一篇又一篇地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一些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老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试想,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又怎么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在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语言积淀方式是复述与背诵。
复述要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用词适当,语句通顺,尽量引用课文中新学的和生动优美的语句;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的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不论哪种复述,学生首先应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在自己头脑中做精细的语言加工,因此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有效方法。
背诵无论是传统的“多读数遍法”、“凝思默诵法”、“仰天口诵法”或现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目的都是为了使言语精品烂熟于心,经过咀嚼消化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时,学生才会在主观控制下,恰当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奔涌而出。即使当初背诵时未必理解的材料,也在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只要一有触发,这种潜在信息就会跳将出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在语言积淀方面,苏教版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应在教学中认真、有效地运用。
三、重读中学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不仅善于模仿,而且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又成了他们学习时心理上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正确运用范文,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如何在读中学写呢?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一对一的训练。所谓“一对一”的训练,即学习一篇课文,仿写一篇。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点明关键之处,弄通文章思路,重点精讲值得仿写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句索其旨,充分理解,熟记于心,然后仿写。仿写可仿课文重点、句、句式,对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段”作为练习的重点,也可全文仿写。
2.多角度训练。也就是选择适当的课文,一文多次教,多次仿写。每次均变换一个角度作重点分析,然后让学生仿写。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次可理清层次,作仿写,第二次重点分析课文选材详细得当的方法,再仿写,第三次讲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作重点仿写,第四次课讲文章人称,用第三人称改写。
四、重写前阅读
在进行作文训练之前,让学生根据某一题目(或范围)寻找有关课文和其他文章,从中吸取语言及语法的营养,便于仿写。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重读中学写”的逆反过程,但也不完全相同。区别有二,一是通过写一篇作文促使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加大课外阅读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二是写前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作文中出现的毛病,有的放矢地介绍给学生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后落笔,避免重犯老毛病。
总之,读与写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培养;积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53-1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是很清楚的,说两回事,这是从各有各的目的来说的。说对等的两回事,并不等于说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这是应该辨明白的。”所以后来他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提供阅读方法。”这就把阅读教学的任务局限于阅读范围之内,忽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写作方面。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指导与实践,造成阅读课归阅读课,写作课归写作课,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这是造成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之一。鉴于此,读写结合实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那如何做到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重”。
一、重语感培养
语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语感能力则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按语言信息被激活的过程,他可以分解为:直接感知言语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言语的能力。直接感知的言语的能力,是指对言语、句、语法正误、文章是否畅达、说话是否得体不需做理性判断,就可以对词语搭配、话语的感情色彩,文章的风格作出鉴别。整体把握言语的能力是指不需要把话语同其他材料联系起来,也不需要细致地搞清楚话语局部的含义,而是从整体上对话语迅速、敏捷、准确地把握其要点和主旨,并及时进行交流。邢公畹先生认为语感是“某一民族语言的使用者对本民族的语言丰富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大有益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培养正误感。如在学生朗读或回答问题时,对对话语中文字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语法是否规范,表述是否合理,能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
2.培养形象感。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能具体把握。如学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时,要把握诗人所看到的空旷原野的独特景色以及诗人面对江中月影,睹物思乡的情景。
3.培养情味感。话语中的情味总是通过修辞手段、特殊语气、语境意义等含蓄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高级的语感形式。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隐含在话语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直觉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
4.培养节奏感。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不仅在诗歌中有节奏,在口语及散文中也同样存在节奏。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学会对语言匀称的音节,和谐的音律,抑扬顿挫的语调整体性的感知和把握。
二、重积淀
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课堂上只重视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一篇又一篇地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一些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老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试想,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又怎么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在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语言积淀方式是复述与背诵。
复述要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用词适当,语句通顺,尽量引用课文中新学的和生动优美的语句;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的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不论哪种复述,学生首先应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在自己头脑中做精细的语言加工,因此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有效方法。
背诵无论是传统的“多读数遍法”、“凝思默诵法”、“仰天口诵法”或现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目的都是为了使言语精品烂熟于心,经过咀嚼消化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时,学生才会在主观控制下,恰当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奔涌而出。即使当初背诵时未必理解的材料,也在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只要一有触发,这种潜在信息就会跳将出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在语言积淀方面,苏教版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应在教学中认真、有效地运用。
三、重读中学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不仅善于模仿,而且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又成了他们学习时心理上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正确运用范文,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如何在读中学写呢?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一对一的训练。所谓“一对一”的训练,即学习一篇课文,仿写一篇。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点明关键之处,弄通文章思路,重点精讲值得仿写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句索其旨,充分理解,熟记于心,然后仿写。仿写可仿课文重点、句、句式,对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段”作为练习的重点,也可全文仿写。
2.多角度训练。也就是选择适当的课文,一文多次教,多次仿写。每次均变换一个角度作重点分析,然后让学生仿写。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次可理清层次,作仿写,第二次重点分析课文选材详细得当的方法,再仿写,第三次讲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作重点仿写,第四次课讲文章人称,用第三人称改写。
四、重写前阅读
在进行作文训练之前,让学生根据某一题目(或范围)寻找有关课文和其他文章,从中吸取语言及语法的营养,便于仿写。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重读中学写”的逆反过程,但也不完全相同。区别有二,一是通过写一篇作文促使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加大课外阅读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二是写前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作文中出现的毛病,有的放矢地介绍给学生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后落笔,避免重犯老毛病。
总之,读与写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