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历史讲堂续编
【出 处】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表日期】
:
2008年6期
其他文献
威廉@沃尔顿(William Walton)的中提琴协奏曲在促进中提琴进入独奏领域的运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协奏曲最初于1929年完成,但沃尔顿在1961年又修订了一次,重新配器,并修改了一些独奏部分.
先秦、秦汉古书中间多有“重文”,学者们或利用“重文”进行校勘、训诂的分析工作,或利用“重文”分析文献篇章的先后关系,进而辨伪、讨论学派等。郎瑛的“秦汉书多同”较早讨论了这一问题,后来章学诚提出了著名的“言公”之说。他们的结论应该是我们对待古书“重文”的基本态度。我们可以利用“重文”进行校勘、训诂,但是超出了校勘、训诂而进行分析年代、辨伪等的工作是不合适的,里面存在错误的预设和不适当的前提,所谓“重文”分析的通则也是有疑问的。由出土文献看,应该更多地运用“同出一源说”对待古书中的“重文”现象。
《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以下简称《同创》)简体版,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精心策划撰写。他用具体生动的故事,记录了创立科大的不平凡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香港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许多不为外人道的趣闻逸事,时而叫你捧腹开怀,时而让你会心微笑。最可宝贵的是,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创刊,历经25年,本期正好是第100期.100意味着一个终结,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在这一期刊出之时,我谈几点想法,既不是作为100期的总结,也不是作为本刊今后努力的目标,只是一些提供给大家参考的想法;假如其中有对的地方,可与大家共勉.
期刊
从"山"到"寂",从"寂"到"走出西方的阴影"
李:我想现在该谈谈你自己了.记得20年前我们谈过一次话,集中谈的是"山".在那以前你的作品几乎都以山为题,例如学生时期的<谷><山之女><山与土风>,一直到1984年的.到美国后,写了<寂>系列和其他一些作品,表现出对老子哲学的浓厚兴趣.从美国回来以后,你又明确提出了要"走出西方音乐的阴影".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是很自然的一步步走过来的.看来,还得从"山"开始说起.
中国戏曲音乐的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始自20世纪的50年代,已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夏野先生可谓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夏野先生在其所著《戏曲音乐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最早提出将中国戏曲音乐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大类别一从现象的层面看,中国戏曲音乐极其繁杂纷乱,如果说对事物进行类分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夏野先生提出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划分在当时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无怪乎其对后来的戏曲音乐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以诸如诠释、编纂、编译、重新定义、排版、出版等特定方式参与了对符号现代性的翻译和反译过程。这些活动激活了太平天国后江南社会由那些具有专门技巧的文献学家、改革派学者以及企业家所构成的网络。商务印书馆的早期历史呈现给我们一种不能完全以“文化工业”的范例去理解的出版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的文献学工作实现了一种文化政治,它实际上抗衡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文化产业对中国古籍的影响。商务印书馆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观察出版事业在一种非资本文化史中的演变和延续。借助商务印书馆和其他出版社所出版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