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越发凸显出其价值。城镇化率与职业教育发展呈现正相关的逻辑关系。贵州城镇化要快速推进,必然要强化职业教育发展,全力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开发研究。基于贵州城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现况,探讨校地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从开发的内容、开发的主体、开发的方式展开,以期对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 键 词] 城镇化;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70-02
一、城镇化与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必然对人口、产业、经济、教育、就业等结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城镇化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职业教育来推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又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聚集的过程,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就业率有着直接影响。一方面,产业聚集给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供了优质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产业聚集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既节约了就业成本,又提高了就业率。[1]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集中,因为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它更需要的是有一定文化技能的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作为专门培养有文化技能素质的人才,自然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二、贵州城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贵州城镇化快速推进,2015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01%。虽增速较快,但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排在全国倒数第2位。贵州城镇化水平整体而言发展缓慢,其因素固然很多,但职业教育发展是其重要因素。事实上,近年来,贵州城镇化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是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贵州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在改革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力度和能力明显增强。
近五年来,贵州省实施了教育“9+3”计划,完成了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各项任务,中职在校生由2012年的50万人增至2015年的85万人;按照贵州产业结构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布局,推进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培养实用对路的技能人才,完善清镇职教城建设,2016年已实现19所职业院校、7万师生入驻清镇职教城,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清镇职教城成为产教园地、扶贫基地、双创高地、旅游胜地,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缩影、对外宣传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名片;搭建了职业教育開放、合作、交流、共赢的平台,近五年来,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既服务了国家外交战略,又推动了贵州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多赢。[2]
应该说,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各方面的发展成效,但受制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而处在初等水平,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建设严重滞后、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职教课程开设与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不尽吻合,适应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体现不突出等方面。
三、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究
职教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以及学生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职教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课程开发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更是改革发展的保障。
(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要全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率先加快课程开发进程,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开展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特点推进课程开发,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普通教育课程理念上,课程开发未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本质属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开发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由于受普通教育课程理念影响,主要还是由课程开发专家与教学论专家来承担,而企业家并未能实质性参与课程开发或介入课程的编制,更多的职能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在这种开发模式下,由于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而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衔接差距较大,脱离了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
2.实践性特色不突出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色。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开发的新课程并不尽符合职业教育的现实规律,难以产生实质性的预期效果。另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受普通教育课程理念的影响较大,课程特色不明显,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而技能操作和工作实训等环节重视不足,或者课程比例较低,难以对接市场岗位的需求。[3]这就导致职教生理论教育水平比不上普通高校,技能教育水平也达不到社会需求,丧失本质特色。
3.组织建设难以保障
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课程研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过程,是一种从宏观抽象到微观具体的运作过程,具有原发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特点。从目前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来看,组织建设难以满足保障课程开发有效开展和推进,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人员不固定、开发机构未有效设立、开发经费不足、开发主要由行政力量来主导等方面。
(二)校地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教课程开发探究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来源于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and College)工程系与土木系于 1903 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4]它强调的理念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这种模式由于契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很快在世界各国推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2010年7月,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规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扣国际工学结合模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区域性、应用型、实践性的本质属性,进行校地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需在这一模式下逐步开展各项工作。 1.实践本位的课程开发内容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理念模式主要体现为“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下设置的课程,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之间的脱节,违背了实践本位、能力为上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鉴于此,新时期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内容要全面体现实践本位、能力为上的教育目标。从开发课程的内容类型来看,应采用混合式课程。混合式课程就是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高度融合,紧扣实践操作来组织设置,特别是理论课程,不是纯理论教学,而是围绕着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讲解操作程序和要点。从开发课程的内容载体来看,可以开发理论型教材和实践型教材。理论型教材主要是服务于实践型教材,查找操作训练所需的知识理论;而实践课教材强调知识的实践操作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案例教材和企业岗位训练教材为主要形式。从开发课程的内容特色来看,要结合贵州区域和校本特色进行开发。具体来说,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应紧密围绕贵州省的工业强省战略规划,“四个一体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大区域特点;对准职业院校自身所在区域核心特色专业。如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应重点开发城镇建设和管理、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核心特色课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经济协作区,应重点开发轻工、红色旅游文化、金属冶炼等核心特色课程,以毕节、六盘水为中心的能源富集区,应重点开发能源煤电化工、钢铁有色、农畜产品加工等核心特色课程;以兴义、都匀、凯里为中心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应重点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民族医药等核心特色课程。
2.多方合作的課程开发主体
一般而言,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话语体系。对课程开发的主体而论,长期以来有很大的争议。受泰勒课程理念影响,目前课程开发的主体仍然主要是课程教学专家,体现为单方面的主体。事实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体,由于职业教育特殊性,应该由课程教学专家、院校教师、职教生、企业家、工程师多方利益共同体组成。具体而言,需要开发什么课程主要由企业家和工程师来明确,如何设计实施课程主要由课程教学专家、院校教师、职教生来完成,如何评价开发的课程则由所有主体来评估。
3.项目为主的课程开发方式
由于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很难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为体现新时期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目标,必须重构开发方式,提出以项目为主的工学结合方式。项目是直接以工作任务或岗位能力为内容,围绕着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和服务来设计内容,或一个个岗位能力来培养,这些典型产品或岗位能力就是一个个项目,这些项目能较完美地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操作有机结合。由此,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通过项目方式来对接市场、对接岗位、对接任务,真正培育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借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理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立足贵州区域,全力开展特色课程开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辛均庚.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5):62.
[2]刘华.教育拔穷根 职教先冲刺[J].当代贵州,2016(23):36-37.
[3]杜桂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3):96.
[4]李艾颖.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6-27.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城镇化;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70-02
一、城镇化与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必然对人口、产业、经济、教育、就业等结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城镇化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职业教育来推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又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聚集的过程,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就业率有着直接影响。一方面,产业聚集给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供了优质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产业聚集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既节约了就业成本,又提高了就业率。[1]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集中,因为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它更需要的是有一定文化技能的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作为专门培养有文化技能素质的人才,自然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二、贵州城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贵州城镇化快速推进,2015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01%。虽增速较快,但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排在全国倒数第2位。贵州城镇化水平整体而言发展缓慢,其因素固然很多,但职业教育发展是其重要因素。事实上,近年来,贵州城镇化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是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贵州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在改革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力度和能力明显增强。
近五年来,贵州省实施了教育“9+3”计划,完成了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各项任务,中职在校生由2012年的50万人增至2015年的85万人;按照贵州产业结构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布局,推进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培养实用对路的技能人才,完善清镇职教城建设,2016年已实现19所职业院校、7万师生入驻清镇职教城,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清镇职教城成为产教园地、扶贫基地、双创高地、旅游胜地,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缩影、对外宣传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名片;搭建了职业教育開放、合作、交流、共赢的平台,近五年来,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既服务了国家外交战略,又推动了贵州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多赢。[2]
应该说,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各方面的发展成效,但受制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而处在初等水平,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建设严重滞后、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职教课程开设与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不尽吻合,适应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体现不突出等方面。
三、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究
职教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以及学生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职教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课程开发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更是改革发展的保障。
(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要全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率先加快课程开发进程,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开展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特点推进课程开发,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普通教育课程理念上,课程开发未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本质属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开发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由于受普通教育课程理念影响,主要还是由课程开发专家与教学论专家来承担,而企业家并未能实质性参与课程开发或介入课程的编制,更多的职能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在这种开发模式下,由于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而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衔接差距较大,脱离了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
2.实践性特色不突出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色。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开发的新课程并不尽符合职业教育的现实规律,难以产生实质性的预期效果。另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受普通教育课程理念的影响较大,课程特色不明显,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而技能操作和工作实训等环节重视不足,或者课程比例较低,难以对接市场岗位的需求。[3]这就导致职教生理论教育水平比不上普通高校,技能教育水平也达不到社会需求,丧失本质特色。
3.组织建设难以保障
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课程研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过程,是一种从宏观抽象到微观具体的运作过程,具有原发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特点。从目前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来看,组织建设难以满足保障课程开发有效开展和推进,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人员不固定、开发机构未有效设立、开发经费不足、开发主要由行政力量来主导等方面。
(二)校地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教课程开发探究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来源于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and College)工程系与土木系于 1903 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4]它强调的理念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这种模式由于契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很快在世界各国推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2010年7月,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规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扣国际工学结合模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区域性、应用型、实践性的本质属性,进行校地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需在这一模式下逐步开展各项工作。 1.实践本位的课程开发内容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理念模式主要体现为“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下设置的课程,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之间的脱节,违背了实践本位、能力为上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鉴于此,新时期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内容要全面体现实践本位、能力为上的教育目标。从开发课程的内容类型来看,应采用混合式课程。混合式课程就是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高度融合,紧扣实践操作来组织设置,特别是理论课程,不是纯理论教学,而是围绕着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讲解操作程序和要点。从开发课程的内容载体来看,可以开发理论型教材和实践型教材。理论型教材主要是服务于实践型教材,查找操作训练所需的知识理论;而实践课教材强调知识的实践操作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案例教材和企业岗位训练教材为主要形式。从开发课程的内容特色来看,要结合贵州区域和校本特色进行开发。具体来说,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应紧密围绕贵州省的工业强省战略规划,“四个一体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大区域特点;对准职业院校自身所在区域核心特色专业。如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应重点开发城镇建设和管理、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核心特色课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经济协作区,应重点开发轻工、红色旅游文化、金属冶炼等核心特色课程,以毕节、六盘水为中心的能源富集区,应重点开发能源煤电化工、钢铁有色、农畜产品加工等核心特色课程;以兴义、都匀、凯里为中心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应重点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民族医药等核心特色课程。
2.多方合作的課程开发主体
一般而言,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话语体系。对课程开发的主体而论,长期以来有很大的争议。受泰勒课程理念影响,目前课程开发的主体仍然主要是课程教学专家,体现为单方面的主体。事实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体,由于职业教育特殊性,应该由课程教学专家、院校教师、职教生、企业家、工程师多方利益共同体组成。具体而言,需要开发什么课程主要由企业家和工程师来明确,如何设计实施课程主要由课程教学专家、院校教师、职教生来完成,如何评价开发的课程则由所有主体来评估。
3.项目为主的课程开发方式
由于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很难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为体现新时期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目标,必须重构开发方式,提出以项目为主的工学结合方式。项目是直接以工作任务或岗位能力为内容,围绕着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和服务来设计内容,或一个个岗位能力来培养,这些典型产品或岗位能力就是一个个项目,这些项目能较完美地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操作有机结合。由此,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通过项目方式来对接市场、对接岗位、对接任务,真正培育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贵州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借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理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立足贵州区域,全力开展特色课程开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辛均庚.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5):62.
[2]刘华.教育拔穷根 职教先冲刺[J].当代贵州,2016(23):36-37.
[3]杜桂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3):96.
[4]李艾颖.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6-27.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