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唤醒的生命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亮程的散文我读过不止一篇,几乎每读一篇都会被文中那种足以洞穿生命的穿透力所震撼。无论是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对人生中一切过往的思索,对一棵树一朵花一条狗一只虫的遐想……他的文字每每如一篇哲学论文一样给你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而这种哲学意味不是借助抽象的说教,而是依附于鲜活的形象传导给你,让你在悠远的意象前沉吟不已。
  《热斯坦巷早晨》是刘亮程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在新疆》中的一篇。《在新疆》在内容上一如他的早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仍以“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为主题,风格也依然保持着他的深厚而凝重的特色。但题材更为广泛,文笔也更大胆而凝练。《热斯坦巷早晨》就是《在新疆》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作者通过他在库车之行中对当地居民举行的宗教仪式的见闻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于宗教信仰以及人生信念的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文章从热斯坦巷的早晨写起。早晨最先醒来的是穿过麻扎(新疆伊斯兰教圣裔或知名贤者的坟墓)照耀着低矮房顶的阳光、拉客的毛驴车、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他们都先于“我”——“一个陌生汉人”而醒来。当地人早早醒来固然是为生活而奔忙,但更是为了做一天的早礼拜。当“我”看到那些男子朝西念拜、女人净扫院子时,顿生出“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的感悟。
  这片“阳光雨露”,“我”却难以享受,它只属于那些有信仰的人们。而因为“没有可信仰的东西”,所以“我”不知晨昏,拿中午当清晨;只看见尘俗,没有看穿世俗的眼睛;浑浑噩噩,整日不知该做些什么……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
  但是这一切被一个宁静的夜晚的所见和这个夜里的梦所打破。这个夜里,“我”的想象中的晚礼拜的情景让“我”觉出了“脚下空空”、“身体摇晃”,只能落荒而逃,逃到那片“月光找不到的地方”,逃进时尚的新城宾馆。但“梦”并未放过“我”,它让“我”看出了自己与“那群人”的距离,它让“我”明白:自己不在那群看见“新月”的人当中。
  短暂的库车之行改变不了“我”的生活,但它改变了我的“梦境”——我的精神生活因此而生动。由此,作者得出最终的感悟:“如果我真的失去过什么——那就是我正看见却从未经历的一切。”这“一切”,就是一种信仰,一种虔诚的信念,一尊自己心中的神。
  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人的信念不可缺失。人一旦没有了信念,没有了理想,没有了心中的“真主”,你就只能不知晨昏浑浑噩噩,只能被浮云遮蔽了望眼,最终成为尘世间一个匆匆过客——这是我读刘亮程的《热斯坦巷早晨》的一点感受。
  
其他文献
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民国八年(1919年),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处女作
玲子好半天眯起眼睛,仿佛眼前真出现了女孩那张脸:  “我们边喝咖啡边谈,这个那个,谈了一个多小时,包括音乐方面的、学校里边的。一眼就知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说话有条有理,意见也一针见血,具有吸引对 方的天赋才能。甚至有些。怕人。至于怕人的到底是什么,当时的我却捉摸不透,只是蓦然间觉得她机灵得令人生畏。不过,当面同那孩子谈起来,便会不知不觉地 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就是说,对方太年少、太妩媚了,以致被其
你匆匆忙忙套上校服,一邊背上书包一边对收拾房间的父亲说:“爸,我走了,要迟到了。”“哦,去吧。”父亲只是极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你不满地嘟起了嘴,径自打开门,出去了。  冬日的早晨,都已经6:30了,天仍然黑着,一点亮的征兆都没有。路灯却早就熄灭,黑漆漆的一片。你无可奈何地摸着黑走向车站。街上也是一片黑暗,车少路空。你无聊地把玩着手中的题单夹,公交车却不理会你焦急的心情,迟迟不肯露面。  冬季的寒风
在不期而遇中,我发现了友情的美。  时光的车轮滚滚而过,如流水般带走从前,但,抹不掉曾经的美好时光。  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忽然想起:“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你的朋友或知己。”  简单的世界没有复杂。不知什么原因,你突然到了我班,说是要到我班借读几个月,你可知道,我们可是小学的同学啊。谁又想到这次的不期而遇引发了一段清水出芙蓉般纯澈
《红薯小吃》是在“农事”主题引领下,针对七年级学生自主开发的劳动活动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一般选在红薯收获季节,持续一个月。活动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红薯小吃的几种主要制作方法,学习制作红薯小吃,体验参与劳动实践的乐趣。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团结协作、动手实践及勇于创新的能力。活动前期,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红薯小吃的图片、视频、书籍、样品以及制作红薯小吃的食谱,集中讨论,并聘请家长代表做专业指导教
序幕一组短镜头: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古建筑东、西寺塔前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古建筑圆通寺前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古建筑真庆观前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古建筑官渡金刚塔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古建筑鸣凤山金殿调查。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古建筑松华坝调查。字幕(旁白):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两人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
是谁把他逼成了古怪和孤愤?  张炜在写作小说的途中为何突然花费巨大的精力开始散文的创作,他  的心理的图式和思索是一种什么状态?  整个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炜的散文作品非常少,且没有引人注目的篇章,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在那个动人心魄的夏季过后的郁闷中,张炜的散文开始增加,而到了九十年代,整个世界市声喧嚣,变成了一片莽野,落红狼藉。一点也不隐讳,张炜对市场这只螃蟹是害怕的,对飞速发展的商业帝国心怀恐
电影奖项  1991 第10届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 滚滚红尘 (提名)  1990 第27屆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 滚滚红尘 (提名)
人物:  姗 姗——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文艺骨干,张国庆外孙女;  姗姗妈——45岁,工人,张国庆女儿;  张国庆——70岁,农转非居民;  李国庆——50岁左右,服装店老板。  地点:大超市门前广场,服装促销帐篷。  时间:国庆节前夕,星期天上午。   [幕启。姗姗妈正在超市广场打电话。  姗姗妈:喂!喂!(拨号,不通。自言自语)啷个不接呀?(再拨。着急地拍打手机,呼叫)喂!喂!喂!   [
“情态”中的“情”泛指人的心理活动,“态”泛指人的肢体活动。古诗用语简省,往往将人物丰富的情态包含在几个字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了人物情态,才能对古诗有相对深刻的理解,而设置有效的对话情境是感知的有效方式。笔者以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为例,具体谈谈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闻笛》,教材中并没有选入,笔者参加省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