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和实践,谈谈对新课改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首先,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 课时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事实上如果全部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大多数学生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
第二、 课时太紧张。由于物理每周只有3节课,学生的预习是空白,课时任务很难完成,整个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第三、 师资不足,没有专职的物理实验员,大多时候学生很难到实验室做实验。
其次,在新课改中的体会:
第一、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发现等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处处留心,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发现能力,包括在新课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能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相同、相似或不同的地方,让其体现成功的喜悦。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察方法,思考方法与发现。在观察、思考与发现后,师生再来共同讨论小结,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与发现能力,又加强了他们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大气压强”知识,让学生用一张白纸盖在一杯水上,迅速倒转过来。纸在下面“托”起了一杯水,当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提出问题:“若纸在上面,能不能用手捏着纸吧那杯水拎起来?”接着同学们满怀好奇的做了几次,都不能把一杯水拎起来,有几个同学说:“纸太软了,换硬点的玻璃片就能拎起来”,他们动手去做实验,终于将一杯水“拎”了起来,学生一片欢呼……
第二、 要使学生掌握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所谓探究,并不是想物理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语言交流,动作情感的表现,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能够大胆的去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去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正负极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比较?这样更有利于探究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的现象入手,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又能培养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 让学生多了解,多观察物理知识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物理知识跟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注意观察物理现象,思考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把大量应用物理知识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结合课内外的小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实践,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阐述物理概念,展示物理现象,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总结物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知识后,要能观察了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
第四、 要让学生学会总结
探究、观察、思考与发现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总结,那么知识的掌握只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例如:在复习教学时,学生学习了某一章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对这一章用知识网络或表格等形式总结出来,在习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习题进行分类,总结每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等,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能够应用自如。
最后,新课改的思考:
第一、 不能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结合我们农村初中硬件及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不能一味追求探究式,而不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式,似乎一提到物理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模式都不存在了。
第二、 不能片面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
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科学家的趣闻、史料,即让学生感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一味追求课堂情趣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 课时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事实上如果全部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大多数学生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
第二、 课时太紧张。由于物理每周只有3节课,学生的预习是空白,课时任务很难完成,整个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第三、 师资不足,没有专职的物理实验员,大多时候学生很难到实验室做实验。
其次,在新课改中的体会:
第一、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发现等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处处留心,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发现能力,包括在新课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能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相同、相似或不同的地方,让其体现成功的喜悦。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察方法,思考方法与发现。在观察、思考与发现后,师生再来共同讨论小结,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与发现能力,又加强了他们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大气压强”知识,让学生用一张白纸盖在一杯水上,迅速倒转过来。纸在下面“托”起了一杯水,当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提出问题:“若纸在上面,能不能用手捏着纸吧那杯水拎起来?”接着同学们满怀好奇的做了几次,都不能把一杯水拎起来,有几个同学说:“纸太软了,换硬点的玻璃片就能拎起来”,他们动手去做实验,终于将一杯水“拎”了起来,学生一片欢呼……
第二、 要使学生掌握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所谓探究,并不是想物理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语言交流,动作情感的表现,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能够大胆的去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去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正负极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比较?这样更有利于探究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的现象入手,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又能培养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 让学生多了解,多观察物理知识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物理知识跟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注意观察物理现象,思考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把大量应用物理知识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结合课内外的小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实践,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阐述物理概念,展示物理现象,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总结物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知识后,要能观察了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
第四、 要让学生学会总结
探究、观察、思考与发现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总结,那么知识的掌握只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例如:在复习教学时,学生学习了某一章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对这一章用知识网络或表格等形式总结出来,在习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习题进行分类,总结每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等,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能够应用自如。
最后,新课改的思考:
第一、 不能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结合我们农村初中硬件及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不能一味追求探究式,而不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式,似乎一提到物理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模式都不存在了。
第二、 不能片面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
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科学家的趣闻、史料,即让学生感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一味追求课堂情趣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