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人生的两次转折将他推向了对资本市场的研究:高考志愿从自己填写的哲学专业转成被父亲改写的经济学专业,工作后从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转向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在金融界他被称之为“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他就是吴晓求,本期《走近经济学家》的主人公。
宏观经济学向证券投资学的转变
吴晓求可以说是我国内地最早从事证券市场研究的学者,也是最早教授证券课程的教师。
1991年,因为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突出成绩,吴晓求被破格提升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并且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如果他继续在宏观经济学做研究,也会有所建树。但是这一次他却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
1992年,我国内地的证券投资市场刚刚起步,还未成形。与之相配套的证券投资理论也没有完整地规整出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资经验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吴晓求开始与另一个老师一起研究中国的资本投资市场,并主笔写出了300万字的、我国内地最早的证券投资理论书籍《股票债券全书》,上下两册。在此基础上吴晓求又主笔写出了我国内地最早的有关证券投资学的教材《证券投资学》,现在这本书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通用教材,并且已经被再版了15次。
1993年,我国内地开始策划第一场有关证券市场投资的资格考试。这时对于证券投资市场和理论还不完善的考生来说,专业的考试用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得知这一消息的吴晓求开始紧张地忙碌了。用了一年的时间,由他主笔编写的一套六本的完整的证券投资从业资格考试用书与广大的考生见面了。也就是从这时起,吴晓求彻底地完成了从宏观经济学到证券投资和资本市场研究的转变。这一研究就是16年。
情有独钟的研究
面对“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的称号,吴晓求说:“这对我的评价太高了,我只不过是我国比较早研究证券投资市场的人。”
十六年如一日的研究,吴晓求对证券投资还依然情有独钟。“证券投资市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又是时时刻刻充满变化的领域。”吴晓求说,“我喜欢这种充满变数的东西。它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领域的的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证券上,只研究银行,而不研究资本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只研究资本市场,不研究货币政策也是空洞的。”因此他的研究是充满变数和丰富的。
自从转向证券市场研究,吴晓求总能在一些资本市场的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但又合乎时宜的观点。打开百度搜索引擎,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他的观点,包括对国有股减持、调整印花税、发行制度重大改革的建议及客户资金的管理制度要走向第三方托管制度的观点,等等。令吴晓求欣慰的是他提出的这些观点总是能帮助国家和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吴晓求说:“这就足够了。”
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第二个星期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都会如期举办中国资本论坛,到今年已经是第14期了。论坛期间,与会的专家会对可能长期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进行先导性的讨论。每年的会议结束后,都会由吴晓求主笔提供一个完整的论坛报告,例如2009年的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启示录》,系统地讲述了关于金融危机的四个问题。今年的研究报告也将在近期刊印出来。
那年起他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与人大有关
1983年,吴晓求从江西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系也就是宏观经济学系毕业后,考入了人民大学,时至今日他已经在这里整整度过了27年。吴晓求说:“从我踏进人大的校门后,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就和这所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期间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走上更赚钱或是名利双收的岗位,但是他都放弃了。他说:“我喜欢人大这个学校,它有很多值得我留下的东西。”
在不了解人民大学的人的眼中,人民大学是个马列主义的大学,也就是行事作风相对保守,而吴晓求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的眼中,人大是一个在文化上特别包容的学校,可以容纳来自所有学校的优秀学生;它学术上是自由的;管理上也是规范严格的。吴晓求说:“人民大学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研究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的变动规律的大学,包括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等等方面。”就是这样的大学在吸引他。
作为研究生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总是事无巨细。每年的3月到5月正是招收研究生的时段,他会去查看那些考生的成绩。当他发现分数高的学生没有被录取的时候,他总是会详细地询问原因,当他觉得有录取的必要的时候,他会同老师们一起商议,酌情处理。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他重要的工作。育人也是他更看重的。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可消极,不可怨天尤人。在做出最大努力之后,无论怎样的结果,都不会在遗憾,不要把遗憾带到历史中去。他说:“当然,我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很严的,很多学生还是比较怕我的,有种畏惧。我要求所有学生的作业都必须是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才能拿给我,更决不允许抄袭。”
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评价他心中的吴晓求:吴老师思想活跃,思路清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听他的课不仅能够汲取智慧,也是一种享受,能够陶冶情操。给他一个空间,他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飞跃。吴老师本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原则,严格要求学生。他宽厚豁达的为人为师之道深深感动了我,同时能够以自己的经历并结合现实社会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导师。作为老师,也许没有比得到学生的肯定更让他欣慰的了。
保持健康和沉淀自己两不误
慢慢地吴晓求发现需要有时间来沉淀自己了。
为了使工作更有条理,他把工作分成了两部分:主业和非主业。主业就是学校的管理、科研和教学。非主业就是有节制地参加各种专业性论坛。“只在这800亩的院子里转、脫离社会实践也是不可以的。”吴晓求说。这些加起来之后他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了。因此,他要是待在学校,他就会在下午留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到研究所里做研究,和同事们讨论最新的问题。他说:“而且让我庆幸的是我的助手会帮我分担一些日常的会议和采访事宜。”
现在吴晓求正学习打高尔夫球。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去的地方非常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并不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吴晓求意识到总是在办公室坐着也不好,就有朋友建议他去运动,但是做什么运动又着实让他难以选择。最后在综合考虑了时间、体力和自己的爱好之后,他决定学习打高尔夫球。在有些人看来高尔夫是一种高消费,但是吴晓求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现在高尔夫球被列入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脱掉了‘高消费’的帽子。只要不腐败、目的单纯,自己掏钱,一个月去一两次把身体锻炼好了就不算是高消费。”他在健康中沉淀自己。
进入吴晓求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宁静致远”四个大字。办公室里的陈设很简单,两张书桌,两个书架。书架放满了自己的和他人的各种书籍。书架上摆放了很多与学生的合照,还有各种证书。为了配合我们拍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特意换上了一套西服。做了这些年的研究,写了近千万字的著作的他,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和辛苦。走上经济学的道路是他父亲为他作的选择。“知子莫若父”。吴晓求一直感谢父亲为他作出的选择。和经济学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后,他才发现他在一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吴晓求在幸福地工作着。正如墙上的四个字一样,我们希望吴晓求可以真正地在宁静中扬帆远航。
宏观经济学向证券投资学的转变
吴晓求可以说是我国内地最早从事证券市场研究的学者,也是最早教授证券课程的教师。
1991年,因为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突出成绩,吴晓求被破格提升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并且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如果他继续在宏观经济学做研究,也会有所建树。但是这一次他却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
1992年,我国内地的证券投资市场刚刚起步,还未成形。与之相配套的证券投资理论也没有完整地规整出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资经验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吴晓求开始与另一个老师一起研究中国的资本投资市场,并主笔写出了300万字的、我国内地最早的证券投资理论书籍《股票债券全书》,上下两册。在此基础上吴晓求又主笔写出了我国内地最早的有关证券投资学的教材《证券投资学》,现在这本书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通用教材,并且已经被再版了15次。
1993年,我国内地开始策划第一场有关证券市场投资的资格考试。这时对于证券投资市场和理论还不完善的考生来说,专业的考试用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得知这一消息的吴晓求开始紧张地忙碌了。用了一年的时间,由他主笔编写的一套六本的完整的证券投资从业资格考试用书与广大的考生见面了。也就是从这时起,吴晓求彻底地完成了从宏观经济学到证券投资和资本市场研究的转变。这一研究就是16年。
情有独钟的研究
面对“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的称号,吴晓求说:“这对我的评价太高了,我只不过是我国比较早研究证券投资市场的人。”
十六年如一日的研究,吴晓求对证券投资还依然情有独钟。“证券投资市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又是时时刻刻充满变化的领域。”吴晓求说,“我喜欢这种充满变数的东西。它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领域的的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证券上,只研究银行,而不研究资本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只研究资本市场,不研究货币政策也是空洞的。”因此他的研究是充满变数和丰富的。
自从转向证券市场研究,吴晓求总能在一些资本市场的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但又合乎时宜的观点。打开百度搜索引擎,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他的观点,包括对国有股减持、调整印花税、发行制度重大改革的建议及客户资金的管理制度要走向第三方托管制度的观点,等等。令吴晓求欣慰的是他提出的这些观点总是能帮助国家和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吴晓求说:“这就足够了。”
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第二个星期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都会如期举办中国资本论坛,到今年已经是第14期了。论坛期间,与会的专家会对可能长期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进行先导性的讨论。每年的会议结束后,都会由吴晓求主笔提供一个完整的论坛报告,例如2009年的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启示录》,系统地讲述了关于金融危机的四个问题。今年的研究报告也将在近期刊印出来。
那年起他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与人大有关
1983年,吴晓求从江西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系也就是宏观经济学系毕业后,考入了人民大学,时至今日他已经在这里整整度过了27年。吴晓求说:“从我踏进人大的校门后,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就和这所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期间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走上更赚钱或是名利双收的岗位,但是他都放弃了。他说:“我喜欢人大这个学校,它有很多值得我留下的东西。”
在不了解人民大学的人的眼中,人民大学是个马列主义的大学,也就是行事作风相对保守,而吴晓求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的眼中,人大是一个在文化上特别包容的学校,可以容纳来自所有学校的优秀学生;它学术上是自由的;管理上也是规范严格的。吴晓求说:“人民大学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研究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的变动规律的大学,包括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等等方面。”就是这样的大学在吸引他。
作为研究生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总是事无巨细。每年的3月到5月正是招收研究生的时段,他会去查看那些考生的成绩。当他发现分数高的学生没有被录取的时候,他总是会详细地询问原因,当他觉得有录取的必要的时候,他会同老师们一起商议,酌情处理。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他重要的工作。育人也是他更看重的。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可消极,不可怨天尤人。在做出最大努力之后,无论怎样的结果,都不会在遗憾,不要把遗憾带到历史中去。他说:“当然,我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很严的,很多学生还是比较怕我的,有种畏惧。我要求所有学生的作业都必须是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才能拿给我,更决不允许抄袭。”
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评价他心中的吴晓求:吴老师思想活跃,思路清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听他的课不仅能够汲取智慧,也是一种享受,能够陶冶情操。给他一个空间,他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飞跃。吴老师本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原则,严格要求学生。他宽厚豁达的为人为师之道深深感动了我,同时能够以自己的经历并结合现实社会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导师。作为老师,也许没有比得到学生的肯定更让他欣慰的了。
保持健康和沉淀自己两不误
慢慢地吴晓求发现需要有时间来沉淀自己了。
为了使工作更有条理,他把工作分成了两部分:主业和非主业。主业就是学校的管理、科研和教学。非主业就是有节制地参加各种专业性论坛。“只在这800亩的院子里转、脫离社会实践也是不可以的。”吴晓求说。这些加起来之后他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了。因此,他要是待在学校,他就会在下午留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到研究所里做研究,和同事们讨论最新的问题。他说:“而且让我庆幸的是我的助手会帮我分担一些日常的会议和采访事宜。”
现在吴晓求正学习打高尔夫球。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去的地方非常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并不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吴晓求意识到总是在办公室坐着也不好,就有朋友建议他去运动,但是做什么运动又着实让他难以选择。最后在综合考虑了时间、体力和自己的爱好之后,他决定学习打高尔夫球。在有些人看来高尔夫是一种高消费,但是吴晓求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现在高尔夫球被列入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脱掉了‘高消费’的帽子。只要不腐败、目的单纯,自己掏钱,一个月去一两次把身体锻炼好了就不算是高消费。”他在健康中沉淀自己。
进入吴晓求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宁静致远”四个大字。办公室里的陈设很简单,两张书桌,两个书架。书架放满了自己的和他人的各种书籍。书架上摆放了很多与学生的合照,还有各种证书。为了配合我们拍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特意换上了一套西服。做了这些年的研究,写了近千万字的著作的他,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和辛苦。走上经济学的道路是他父亲为他作的选择。“知子莫若父”。吴晓求一直感谢父亲为他作出的选择。和经济学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后,他才发现他在一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吴晓求在幸福地工作着。正如墙上的四个字一样,我们希望吴晓求可以真正地在宁静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