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在中国画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它是人们观察并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语言和构成形式。然而线又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个人的感情色彩,这种主观随意就决定了线描表现的千变万化,因此无论是传统的或现代的写意画及工笔画中,都体现着它所独有的表现魅力。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所谓白描,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线的语言来单纯的展现人物及花鸟的特征。利用线条的虚实、强弱、浓淡、粗细、长短、提按、顿挫等来再现实物所特有的质感、变化、转折、深浅等等。
传统白描系统的分为了十八种,即所谓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琴弦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这十八种描法也都是根据他们的具体特征所命名的。下面就具体的描法分析其特征和运用。
高古游丝描也称春蚕吐丝描。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而得名,用中锋笔尖圆润细致的描出,最好有秀劲古逸之气。次描法适合展现丝绢质感的圆润流畅。古人多用此种描法表现文人、学士、贵族、仕女。如以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代表。《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
琴弦描较之高古游丝描稍粗,线条外形平直、挺直、无粗细变化,犹如琴弦,《点石斋丛画》中记载:“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乱不断。”琴弦描适于表现丝绢质地的垂顺衣纹。清·王瀛:“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颇笔皴法,心中相应不乱。”迮朗:“行笔如莼,直而朗涧,周举所造也”
行云流水描线条有流动感,形状如行云流水而得名。可展现迎风飘动线条流畅的轻衣。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土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铁线描 线条形状如铁丝的园笔线条,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用中锋圆劲的力度描出,无丝毫柔弱之迹。较之琴弦描又粗些。多以表现质地硬朗的布料。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铁线描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的作品中多展现铁线描。
曹衣出水描 多用直笔紧束,沉着。如湿衣贴身。《点石斋丛画》:“用尖笔,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此法用笔最宜沉着。北宋陈用志,明丁云鹏、陈洪授等人作品,系基于此法之发展。
蚯蚓描此描法当如篆书,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有骨又防锋芒太露。
蚂蟥描外形近似蚂蟥,正锋尖笔。清·王瀛说:“伸曲自然,柔而不弱,无臃肿断续之迹。”多于表现质地硬朗的衣纹摺痕。
钉头鼠尾描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线条起笔时需顿笔如钉头,收笔时渐提渐收如鼠尾,故名钉头鼠尾描。中锋用笔,前肥后锐。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宋·李唐作《炙艾图》衣纹线条,用中锋劲利笔法,线形前肥后锐;清·任伯年的《风尘三侠》衣纹线条更逼肖此种描法。
柳叶描线条犹如柳叶风姿飘逸,适于表现质地轻盈的衣服,行笔忌浮滑轻薄。《点石斋丛画》“笔下忌钉头怒降,心手相应而如柳叶”。
枣核描大笔挥洒,用笔藏锋。中间转折顿挫圆浑,如枣核状而得名。表现麻布质感的衣纹曲折中的鼓起。形似橄榄描。传为吴道子《观音像》石刻、衣纹曲折中鼓起,显示线之节奏韵律。当属此一描法。
橄榄描用笔尖大,下笔顿挫撆纳,落笔和收笔须藏锋,起笔与收笔细尖,中间沉着。形状貌似橄榄。清王瀛说:“起讫极轻,中极沉着。……”如下图元颜辉的《蛤蟆铁拐仙像》。李铁拐棉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敦煌唐人佛像也用此法。
战笔水纹描线条犹如水纹波浪,重叠顿挫,战战兢兢,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萱和画谱》中记载“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 以周文矩的《重屏绘棋图》 为典型,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
镢头描用秃笔,坚强挺拔中要含有婀娜之意。最忌粗恶。出于马远、夏圭。
竹叶描因线条如竹叶而得名。伴随着宋代画墨竹的盛行而转移到用此方法画人,描法也与画墨竹相似,用笔肥短。《点石斋丛画》中记载:“用笔横卧,为肥短撆纳,如竹叶” 《芦叶达摩图》中达摩的粗麻衣裳从领口到足上,线条极似竹叶,属竹叶描的典型。
混描用淡墨皴衣褶衣纹,加浓墨混成,浓淡间杂,故称混描。勾描随意能增强线条的生动感。张瞿的《题壁图》是此种描法代表作。
折转的芦叶,用笔尖细,由圆笔转为方笔,表现衣纹的方棱削劲,锐利,体现刚劲、强烈。梁楷《六祖劈竹图》属此一描法典型。
枯柴描因其形似散乱的枯柴而得名。清·迮朗:“散乱如柴,亦减笔也。”渴笔较多,多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写描出,顿挫之劲尤如写隶篆书法,苍古雄劲,刚中有柔,整而不乱。明·吴伟、张路、周臣所作人物 服饰属这一类型。
减笔描高度概括对象,以少胜多。侧锋疾驰,干湿并济,线条极富变化,雄劲有力。以梁楷的减笔人物著称,《李白行吟图》及《泼墨仙人图》。
谈到白描就不得不谈宋代的李公麟,他将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李公麟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最为熟知的为《五马图》,画中五匹健硕的大马分别由五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且用笔十分简洁,仅仅运用墨线的提按、轻重、转折、回旋就将不同马匹的运动和性情特征跃然纸上。细看线条流畅的曲转尽显肥马的饱满圆转,顿挫游刃的墨线又显现出劲马的肌肉感。不同对象各得其所。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而在工笔画中线描更多的存在于彩画中,线描则成为一种支架,内在的筋骨。仅仅凭借色彩来表现具体事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线描也分担着表现实物面貌的责任,线描的作用也是色彩所无法替代的。明代肖像画也是非常有成就的,但因后来不太适合世俗的审美要求所以销声匿迹了。画的像与不像,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却能从画中感受到画的非常传神,画中明显运用的是高估游丝描,虽然在眼睛和耳朵的处理上不及现代写实工笔人物画中那么超真实。但是能表现的如此传神,似乎其他的都已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对五官的认识表现或许不到位,但传达给世人的感觉特别真实与自然,且具有秀劲古逸之气。这一切都归因于线条运用的自如灵动。
传统的白描方法或许在一幅画中只忠于一种白描方法,无论是皮肤的线条还是衣纹、静物的线条。而现在的写实性工笔画中在其选择合适的白描方法的同时,可能出现多种传统的白描方法,且根据其特有的面貌将其运用在更合适的地方,现在的工笔画中将白描里具体的方法面貌运用的更加淋漓尽致,放松自由。线,尽其用。这不仅更丰富了画中的生气,更准确的再现了实物的具体特征。
而在越来越多的现代画家们的工笔画中打破了人们对线的固定审美,线描的主观色彩更加浓重和丰富,传统的白描面貌很有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种基奠,更是在那个时代线描的活跃体现,这也预示着现代的线描更应该有现代的多元化。我们也理应传承并创新对线的运用,这也是线描一路走来所留下多姿印迹的魅力所在。
侯媛媛 Hou Yuanyuan >>>
1986年10月生 山东青岛人
200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
2008年作品《晴天》入选“庆奥运”全国第七届工笔展
2008年《小战士》入选全国“心系汶川”美术特展
2009年《驶向深蓝》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0年《蔷薇》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所谓白描,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线的语言来单纯的展现人物及花鸟的特征。利用线条的虚实、强弱、浓淡、粗细、长短、提按、顿挫等来再现实物所特有的质感、变化、转折、深浅等等。
传统白描系统的分为了十八种,即所谓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琴弦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这十八种描法也都是根据他们的具体特征所命名的。下面就具体的描法分析其特征和运用。
高古游丝描也称春蚕吐丝描。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而得名,用中锋笔尖圆润细致的描出,最好有秀劲古逸之气。次描法适合展现丝绢质感的圆润流畅。古人多用此种描法表现文人、学士、贵族、仕女。如以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代表。《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
琴弦描较之高古游丝描稍粗,线条外形平直、挺直、无粗细变化,犹如琴弦,《点石斋丛画》中记载:“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乱不断。”琴弦描适于表现丝绢质地的垂顺衣纹。清·王瀛:“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颇笔皴法,心中相应不乱。”迮朗:“行笔如莼,直而朗涧,周举所造也”
行云流水描线条有流动感,形状如行云流水而得名。可展现迎风飘动线条流畅的轻衣。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土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铁线描 线条形状如铁丝的园笔线条,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用中锋圆劲的力度描出,无丝毫柔弱之迹。较之琴弦描又粗些。多以表现质地硬朗的布料。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铁线描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的作品中多展现铁线描。
曹衣出水描 多用直笔紧束,沉着。如湿衣贴身。《点石斋丛画》:“用尖笔,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此法用笔最宜沉着。北宋陈用志,明丁云鹏、陈洪授等人作品,系基于此法之发展。
蚯蚓描此描法当如篆书,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有骨又防锋芒太露。
蚂蟥描外形近似蚂蟥,正锋尖笔。清·王瀛说:“伸曲自然,柔而不弱,无臃肿断续之迹。”多于表现质地硬朗的衣纹摺痕。
钉头鼠尾描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线条起笔时需顿笔如钉头,收笔时渐提渐收如鼠尾,故名钉头鼠尾描。中锋用笔,前肥后锐。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宋·李唐作《炙艾图》衣纹线条,用中锋劲利笔法,线形前肥后锐;清·任伯年的《风尘三侠》衣纹线条更逼肖此种描法。
柳叶描线条犹如柳叶风姿飘逸,适于表现质地轻盈的衣服,行笔忌浮滑轻薄。《点石斋丛画》“笔下忌钉头怒降,心手相应而如柳叶”。
枣核描大笔挥洒,用笔藏锋。中间转折顿挫圆浑,如枣核状而得名。表现麻布质感的衣纹曲折中的鼓起。形似橄榄描。传为吴道子《观音像》石刻、衣纹曲折中鼓起,显示线之节奏韵律。当属此一描法。
橄榄描用笔尖大,下笔顿挫撆纳,落笔和收笔须藏锋,起笔与收笔细尖,中间沉着。形状貌似橄榄。清王瀛说:“起讫极轻,中极沉着。……”如下图元颜辉的《蛤蟆铁拐仙像》。李铁拐棉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敦煌唐人佛像也用此法。
战笔水纹描线条犹如水纹波浪,重叠顿挫,战战兢兢,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萱和画谱》中记载“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 以周文矩的《重屏绘棋图》 为典型,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
镢头描用秃笔,坚强挺拔中要含有婀娜之意。最忌粗恶。出于马远、夏圭。
竹叶描因线条如竹叶而得名。伴随着宋代画墨竹的盛行而转移到用此方法画人,描法也与画墨竹相似,用笔肥短。《点石斋丛画》中记载:“用笔横卧,为肥短撆纳,如竹叶” 《芦叶达摩图》中达摩的粗麻衣裳从领口到足上,线条极似竹叶,属竹叶描的典型。
混描用淡墨皴衣褶衣纹,加浓墨混成,浓淡间杂,故称混描。勾描随意能增强线条的生动感。张瞿的《题壁图》是此种描法代表作。
折转的芦叶,用笔尖细,由圆笔转为方笔,表现衣纹的方棱削劲,锐利,体现刚劲、强烈。梁楷《六祖劈竹图》属此一描法典型。
枯柴描因其形似散乱的枯柴而得名。清·迮朗:“散乱如柴,亦减笔也。”渴笔较多,多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写描出,顿挫之劲尤如写隶篆书法,苍古雄劲,刚中有柔,整而不乱。明·吴伟、张路、周臣所作人物 服饰属这一类型。
减笔描高度概括对象,以少胜多。侧锋疾驰,干湿并济,线条极富变化,雄劲有力。以梁楷的减笔人物著称,《李白行吟图》及《泼墨仙人图》。
谈到白描就不得不谈宋代的李公麟,他将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李公麟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最为熟知的为《五马图》,画中五匹健硕的大马分别由五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且用笔十分简洁,仅仅运用墨线的提按、轻重、转折、回旋就将不同马匹的运动和性情特征跃然纸上。细看线条流畅的曲转尽显肥马的饱满圆转,顿挫游刃的墨线又显现出劲马的肌肉感。不同对象各得其所。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而在工笔画中线描更多的存在于彩画中,线描则成为一种支架,内在的筋骨。仅仅凭借色彩来表现具体事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线描也分担着表现实物面貌的责任,线描的作用也是色彩所无法替代的。明代肖像画也是非常有成就的,但因后来不太适合世俗的审美要求所以销声匿迹了。画的像与不像,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却能从画中感受到画的非常传神,画中明显运用的是高估游丝描,虽然在眼睛和耳朵的处理上不及现代写实工笔人物画中那么超真实。但是能表现的如此传神,似乎其他的都已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对五官的认识表现或许不到位,但传达给世人的感觉特别真实与自然,且具有秀劲古逸之气。这一切都归因于线条运用的自如灵动。
传统的白描方法或许在一幅画中只忠于一种白描方法,无论是皮肤的线条还是衣纹、静物的线条。而现在的写实性工笔画中在其选择合适的白描方法的同时,可能出现多种传统的白描方法,且根据其特有的面貌将其运用在更合适的地方,现在的工笔画中将白描里具体的方法面貌运用的更加淋漓尽致,放松自由。线,尽其用。这不仅更丰富了画中的生气,更准确的再现了实物的具体特征。
而在越来越多的现代画家们的工笔画中打破了人们对线的固定审美,线描的主观色彩更加浓重和丰富,传统的白描面貌很有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种基奠,更是在那个时代线描的活跃体现,这也预示着现代的线描更应该有现代的多元化。我们也理应传承并创新对线的运用,这也是线描一路走来所留下多姿印迹的魅力所在。
侯媛媛 Hou Yuanyuan >>>
1986年10月生 山东青岛人
200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
2008年作品《晴天》入选“庆奥运”全国第七届工笔展
2008年《小战士》入选全国“心系汶川”美术特展
2009年《驶向深蓝》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0年《蔷薇》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