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旗飘扬中灵寺
驾车从博南镇南行数公里,便到了有千人聚居的苗族村寨安吉境内。路是碎石铺就,沿山而行,路边满坡都是苍松,青翠逼眼。
转过一个山口,眼前全是原始森林。随行的同伴说,这叫中灵山,很有名气,也很好玩。还说,山上的中灵寺规模不小,值得一看。
曾在龙街呆过一年多的我,竟然对此山、此寺茫然不知。不过,说来有缘,今天便可一见。
从路边到山顶,行车大约1公里,便到寺外停下,一群人停止了嘻嘻哈哈,入寺的脚步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我们入寺时正赶上寺里在做地母会,来自永平和相邻的昌宁、巍山等县的信众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各种法事活动。令人惊奇的是,寺后的空地上不但立着经幡,同时高高地竖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据说,那旗帜是信众们亲手绣制的,日夜在此随风飘扬。
登高远望,但见众山矮远,惟近旁侧五峰高举,且四峰相围一峰。居中者海拔2800多米,山色清丽,溪水娟秀,树木丰盈,是为“中灵”。中灵寺亦称“中灵”,始建于1676年,规模宏大,共有14殿散布于五峰的茂密林海之中。主殿三层,土木结构,外方内圆,极其宽敞,供有大小诸神数十位。其中,地母和龙王在一楼并排而坐,高2米有余,皆为整石雕刻,神情威严。殿门右侧有唐僧师徒四人塑像,大小同真人,动态造型,栩栩如生。
平时,这里少有游人,其声名亦不为外界所熟识,却是附近民众安放心灵以及各种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发展的地方之一。想必,它的存在,不为成名,不为供人朝觐、游览,只为以佛陀之爱滋养天地人心。
卧虎山下玉泉寺
玉泉寺在永平坝子东南4公里处的卧虎山下,逶迤而来的青山如一猛虎伸臂,从背后将其左右环抱。玉泉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多次重修或重建,至今沐浴了人世近500年的春风秋雨,可谓阅历丰富,饱经沧桑。
玉泉寺因泉得名。泉在寺外一高大的冬青树下,入寺得先经此泉。泉水破地而出,晶莹如玉,日夜涌流,成一深井,历经数百年而从未间断,平时供寺内饮用,旱时则惠及附近村民,大家皆视其为神泉,敬爱有加。
过了泉即见建寺初期种下的一棵老缅树,此树现已盘根错节,老态龙钟,却枝叶茂盛,高大巍峨,须七八壮汉方可合围其干。
玉泉寺坐东朝西,分为前、后两院,远远望去,红墙青瓦的众多房舍掩映于各色树木之中。
前院由财神殿、观音殿、地姥宝殿等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殿内的财神、千手观音、送子观音、龙女观音、圣母菩萨、文昌菩萨等诸神均为汉白玉雕塑镏金像,身形高大,雍容华贵,神态各异。后院由大雄宝殿、厨房和僧舍组成。殿内居中高坐莲花台上的是释迦牟尼佛,两侧有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韦驮菩萨、达摩佛、药师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诸神各执法器,或端坐于莲台之上,或将白象、麒麟等巨兽当了座椅,看他们庄严肃穆的神态,仿佛一场神仙大会才刚刚开始……
玉泉寺院内植有各色花草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后院那两棵比肩而立的连理树,少于百年怕是长不出如此直冲霄汉的磅礴气象。古人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多情之语,不知为何惟独此地有两株,不知种树僧尼是否曾在红尘之中留有一段令人倍感辛酸的苦情。
枯木逢春灵山寺
在永平县杉阳镇兴隆村的东南部,有个叫老虎箐的地方。箐口青松蓊郁的南山脚下有一寺,名为灵山寺。
灵山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虽经数次修葺,但依旧在风雨飘摇的世间留存,不禁让我满怀崇敬。
抬头便见门楼上书有“灵山寺”几个红底金字,虽为当代手迹,却也古朴苍劲。入门拾级而上,不过数步,便是一殿宇巍峨的宽敞大院。院内南为僧房,北为观音殿,东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正堂上供有三尊大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三佛高大挺拔,并排向西而立,面容庄严,目光炯炯。左右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神像,取坐姿,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手舞足蹈、笑容可掬,有的龇牙咧嘴、怒目圆睁,有的若有所思、气定神闲……其精湛的雕塑工艺,简直可与昆明筇竹寺内的五百罗汉相媲美。
礼佛出来,便到院中西墙下读建寺碑及几块不同年代的功德碑,其中的大多碑文已被时光冲洗得难以辨认。
出得寺门,见左前沟边有棵华盖巍峨的老缅树,此树已有数百年树龄,主干须由七人才能合围,并在离地5米处均分为四枝。可惜,主干早已腐空,只剩一层不过20厘米厚的皮,里面可供十来个人容身,树干西北方向开了三道“门”,其中两道,成人均可正常直立出入,且北面一枝的老干上多有巨枝腐朽脫落。令人惊奇的是,树洞内并非空空如也,其中心部位竟有一棵比中柱更为粗大、周长约90厘米的树干,自离地4米多处腐朽的洞顶从天而降,直入地底,宛若孙悟空第一次见到的“定海神针”,顶天立地,牢牢地支撑着已见衰相的老树,使其不至于踉跄倒地。此树干虽不见日月、不沐风雨,但一定还会一天比一天壮实。
灵山寺果然威灵,树洞长新干,枯木又逢春。
翠楼塔影西山寺
西山寺坐落于杉阳镇西面的寻王坡顶,距县城约50公里。据寺中石碑记载,西山寺“创建自晋”。相传为当时的土著摆夷族所建,后经数次修缮,方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遥想当年,三国时蜀国武侯南征,别无他途,走的正是“蜀身毒道”。而从杉阳古镇穿过的博南古道,便是此道的重要路段。
今天,沿着古往今来人走马踏后石板磨蚀、马蹄窝深达15厘米的博南古道向西,出杉阳古镇,过街尾巴村,跨街尾巴河,爬上寻王坡顶,便见西翠楼飞檐翘角,一关当道。登临其上,但见东面的杉阳坝子田畴碧绿,房屋密集,炊烟袅袅;西面的湾子村田畴平展,青山如屏,乡野如画;南、北山峦相连,南方如蛇头浑圆,北方如蛇身腾挪,置身之处,宛如蛇颈,建关在此,自然是“古道雄关”。
从西翠楼南行50米,便是西山寺。寺门南向,远远便见一七层白塔矗立山头,塔高2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造型精巧,与缅甸、泰国的金塔如出一辙。此塔亦称文笔塔,因其在大龙井村中的大龙井里的倒影如饱蘸墨汁的毛笔而得名。
西山寺原有前后三进,现仅存中殿和大殿,两殿均坐北向南。中殿建筑结构为台梁式,亦称三世佛殿,供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诸神,其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民国《永平县志稿》记载:“中殿有木门四扇,皆三层透镂,雕刻精巧细致,具有艺术价值。原为大理杜文秀帅府之物,有沙滩子何某从军,既平杜乱,因携以来此。”可见此物有些来历,来路却不胜光彩。
大殿为观音殿,主体为重檐歇山顶,近于亭阁式,两层。殿内塑像亦精,可惜屋顶极其腐朽,已成危房,亟待修缮。殿前植有百年火把花树一株,树形古迈,夏吐红花如焰,灿若丹霞。据《永平县志稿》记载:“大殿楼上供有玉皇一尊,高三尺,铜铸。”现已不存。
离开时,已是夕阳西下。夕照下的西山寺恍如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既庄严肃穆,又轻盈灵动。
城中净土寿佛寺
沿永平县城内的银江大桥东侧南行500米,即可见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守护着的仿唐式牌楼三开朱红大门。其门高2丈,上用青瓦飞檐走角,瓦顶鳞次栉比、层层叠加,四方檐下均塑有从天而降的五彩凤凰一只。中门上方书有“寿佛寺”三个隶体金色大字,其左右各有龙头、龙爪、鱼身的动物一个。大门两边的墙壁之上还各彩塑着一位手执兵器、神行在山水间的佛陀。
迈进大门,便见两根粗大的门柱上各有一条盘旋而上、飞腾相扑的巨龙,右蓝左金,取二龙戏珠之意。门楼两侧从右到左依次塑有风、调、雨、顺四神,略比真人高大,各执法器,怒目圆睁,形态迥异。
大院西方是坐西朝东的财神殿。殿内居中的高台上供着美髯飘飘、面色红润的财神老爷。他身材高大,头戴金冠,身穿金甲红袍,右手高舞金鞭,左手托着金元宝,身下骑着一只张口长啸的黑色猛虎,大有迎面而来之势。与普通人大小相似的招财童子和送宝郎君分立左右,随时听命。财神爷左边另立高台塑有城隍和龙王等大小诸神,右边塑有踏龙而来的魁神和骑豹小憩的药王等大小诸神。一殿之内,众神齐聚,好不热闹。所有塑像均衣着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能发声。
大院南方是坐南向北、雕梁画栋的无量寿佛殿,屋脊由从东西两方腾挪而来的两条长龙构成。大殿门前的石级一侧立有石碑一块,称此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知县高成龄倡建,为城内绝无仅有之佛教寺观,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殿门为三开六扇双层镂空雕花木门,从鲜活其上的花草动物,可见雕工十分精湛。殿内居中的莲花宝座上供着肥头大耳、面目慈祥、双手扶膝打坐的无量寿佛。身穿铠甲、双手叠加杵着钢鞭的韦驮护法以及双手合十的光头沙弥尊者静候在侧。寿佛右边的另一莲台上塑有坦胸露肚的弥勒佛坐像,其余两个高台上分别塑着中国形象的文昌帝君和印度长相的达摩祖师。寿佛左边的两莲台上分别塑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菩萨,另一高台上塑有地母神像。
如今,每月初一、十五日,农历二月初八寿佛生辰及其他会期,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皆集聚于寿佛寺,烧香礼佛,打坐诵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其余时间来此,亦可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借这方净土敬天礼地,偷得一日清净悠闲。
灵化山巅玉皇阁
玉皇阁坐落于永平坝子最北边一峰独立的灵化山巅,距县城约5公里。
出永平县城北行,过山灵水秀、波光粼粼的大碱塘水库,经充满鬼怪灵异传说的蝙蝠洞,走小龙午河桥后左转,便入灵化山境。
灵化山三面陡峭,一峰如春笋独立,只有东北面的来路较为平缓,但也如藤上树,盘结转折。山上几乎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其他树种只偶尔杂陈其间,不成气候。
据县志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明朝时期,邻县云龙人董公找来数名精壮男子,欲将玉皇金像从外地请回云龙。一群人前呼后拥来到永平境内的灵化山脚一石桥上时,这桥忽然像被施了魔法似地摇晃不停,让人无法通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玉皇显灵的结果,说他喜欢上了这座灵山,不愿再走。于是,董公命众人将金像倾力抬上山顶,建阁供奉,名曰“玉皇阁”。同时,山下石桥被称为“晃桥”,此名沿用数百年至今,未曾更改。
到了山顶,首先看到的是玉皇阁院外崖边的一棵老缅树。它一树四枝,自崖畔巍峨挺拔而出,每枝都需两人以上方可合围。它枝繁叶茂,状如华盖,庇护十方。史载,该树在建阁时就已种下。据此推算,它已在沧海横流的历史长河中与星月齐辉了400多年,被时光之水打磨成玉皇阁的一方不可磨灭的标记。
玉皇阁内分两院三阁。前院为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它是飞檐走角、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该阁高达20余米,借一高地突兀而起,气势雄伟,犹如仙鹤展翅,凌空欲飞,给人积极向上、如攀天庭之感。高大的如来佛像在殿里居中而立,两侧的观音、达摩、玄奘等大小诸神身形各异,喜怒皆有,全都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殿内香火缭绕,殿前花团锦簇,松柏常青。置身殿外,天高云淡,宛如仙境。
后院有两阁,即弥勒宫和九龙宫。弥勒宫内,弥勒神佛袒胸露腹,泰然自若,了然彻悟,笑口常开;四大金刚威武雄壮,像站岗的哨兵,须臾不离,却没有丝毫懈怠。九龙宫供奉的是神界皇帝,须仰视方可观得其面;两金童随其左右,时刻听任调遣;九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屈居于玉皇大帝脚下,在此成为仙界九五之尊永恒的陪衬和点缀;诸位文臣,满腹经纶,肃然而立,目光炯炯,随时待命于一侧。
院外南侧,建有八角六层佛塔一座,每层塔角均有青铜风铃一串,铃大如倒扣之碗。塔内设有铁梯直达顶层,上供千手观音铜佛一尊,高1米多。二层以上,每层有七个拱洞形观景孔。登高远眺,天地苍茫,感触良多。西南面有一高一低两山相伴自北逶迤南来,忽然转头如两条腾空的青龙欲跃上灵化山巅。北面一株橄榄树似有与塔比高之意,几乎伸手就能攀采到橄榄果枝。东面是富庶的大小龙午青瓦白墙的村舍与青翠的良田。往南观望,小龙午河与燕子河自东、西两方而来,相汇于山脚,更名银江河后,便不舍昼夜波浪滚滚向南奔腾而去。
宁西禅寺永国寺
驱车从永平县城沿博南古道的走向往西南行至30多公里处的博南山巅,便见原始丛林中掩映着一处破院。被日头晒老,又被岁月的风尘吹打得稍稍倾斜的门楼上挂有“永国寺”牌匾,此匾为民国时担任过两广总督的著名剑川籍书法家赵藩所题写。只看那遒劲挥洒、运笔如神的字体,便知此人不俗,此寺不凡。
进得寺门,抬眼便是两棵百年古茶树,老树繁枝,高大舒展,花事正闹,披锦织绣,坚实地分立在大殿左右,又远远地高出屋脊。那花朵,大如盘碟,灿若丹霞,洋洋洒洒,数以万计。
殿门花下,兩棵古柏虬干相交,枝叶共生,相互支撑着向两侧奔腾而去,宽有2米,长过数丈,有如苍龙出海,腾挪眼前。
跨入大殿,方知这座原称“宁西禅寺”的古寺始建于明初,在明、清两代时香火鼎盛。
据传,当年永国寺庙宇恢弘,香火十分鼎盛,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住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永国寺里不但没了神,也不再住人,惟有时间做了这里少有人扰的居民。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而且整座寺院只剩下一片枯草和断墙残壁,它们在苍松翠柏的衬托和火红山茶的映照下,更显沧桑,如将逝的生命般凄美,令人心疼扼腕,满眼迷蒙。
驾车从博南镇南行数公里,便到了有千人聚居的苗族村寨安吉境内。路是碎石铺就,沿山而行,路边满坡都是苍松,青翠逼眼。
转过一个山口,眼前全是原始森林。随行的同伴说,这叫中灵山,很有名气,也很好玩。还说,山上的中灵寺规模不小,值得一看。
曾在龙街呆过一年多的我,竟然对此山、此寺茫然不知。不过,说来有缘,今天便可一见。
从路边到山顶,行车大约1公里,便到寺外停下,一群人停止了嘻嘻哈哈,入寺的脚步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我们入寺时正赶上寺里在做地母会,来自永平和相邻的昌宁、巍山等县的信众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各种法事活动。令人惊奇的是,寺后的空地上不但立着经幡,同时高高地竖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据说,那旗帜是信众们亲手绣制的,日夜在此随风飘扬。
登高远望,但见众山矮远,惟近旁侧五峰高举,且四峰相围一峰。居中者海拔2800多米,山色清丽,溪水娟秀,树木丰盈,是为“中灵”。中灵寺亦称“中灵”,始建于1676年,规模宏大,共有14殿散布于五峰的茂密林海之中。主殿三层,土木结构,外方内圆,极其宽敞,供有大小诸神数十位。其中,地母和龙王在一楼并排而坐,高2米有余,皆为整石雕刻,神情威严。殿门右侧有唐僧师徒四人塑像,大小同真人,动态造型,栩栩如生。
平时,这里少有游人,其声名亦不为外界所熟识,却是附近民众安放心灵以及各种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发展的地方之一。想必,它的存在,不为成名,不为供人朝觐、游览,只为以佛陀之爱滋养天地人心。
卧虎山下玉泉寺
玉泉寺在永平坝子东南4公里处的卧虎山下,逶迤而来的青山如一猛虎伸臂,从背后将其左右环抱。玉泉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多次重修或重建,至今沐浴了人世近500年的春风秋雨,可谓阅历丰富,饱经沧桑。
玉泉寺因泉得名。泉在寺外一高大的冬青树下,入寺得先经此泉。泉水破地而出,晶莹如玉,日夜涌流,成一深井,历经数百年而从未间断,平时供寺内饮用,旱时则惠及附近村民,大家皆视其为神泉,敬爱有加。
过了泉即见建寺初期种下的一棵老缅树,此树现已盘根错节,老态龙钟,却枝叶茂盛,高大巍峨,须七八壮汉方可合围其干。
玉泉寺坐东朝西,分为前、后两院,远远望去,红墙青瓦的众多房舍掩映于各色树木之中。
前院由财神殿、观音殿、地姥宝殿等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殿内的财神、千手观音、送子观音、龙女观音、圣母菩萨、文昌菩萨等诸神均为汉白玉雕塑镏金像,身形高大,雍容华贵,神态各异。后院由大雄宝殿、厨房和僧舍组成。殿内居中高坐莲花台上的是释迦牟尼佛,两侧有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韦驮菩萨、达摩佛、药师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诸神各执法器,或端坐于莲台之上,或将白象、麒麟等巨兽当了座椅,看他们庄严肃穆的神态,仿佛一场神仙大会才刚刚开始……
玉泉寺院内植有各色花草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后院那两棵比肩而立的连理树,少于百年怕是长不出如此直冲霄汉的磅礴气象。古人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多情之语,不知为何惟独此地有两株,不知种树僧尼是否曾在红尘之中留有一段令人倍感辛酸的苦情。
枯木逢春灵山寺
在永平县杉阳镇兴隆村的东南部,有个叫老虎箐的地方。箐口青松蓊郁的南山脚下有一寺,名为灵山寺。
灵山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虽经数次修葺,但依旧在风雨飘摇的世间留存,不禁让我满怀崇敬。
抬头便见门楼上书有“灵山寺”几个红底金字,虽为当代手迹,却也古朴苍劲。入门拾级而上,不过数步,便是一殿宇巍峨的宽敞大院。院内南为僧房,北为观音殿,东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正堂上供有三尊大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三佛高大挺拔,并排向西而立,面容庄严,目光炯炯。左右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神像,取坐姿,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手舞足蹈、笑容可掬,有的龇牙咧嘴、怒目圆睁,有的若有所思、气定神闲……其精湛的雕塑工艺,简直可与昆明筇竹寺内的五百罗汉相媲美。
礼佛出来,便到院中西墙下读建寺碑及几块不同年代的功德碑,其中的大多碑文已被时光冲洗得难以辨认。
出得寺门,见左前沟边有棵华盖巍峨的老缅树,此树已有数百年树龄,主干须由七人才能合围,并在离地5米处均分为四枝。可惜,主干早已腐空,只剩一层不过20厘米厚的皮,里面可供十来个人容身,树干西北方向开了三道“门”,其中两道,成人均可正常直立出入,且北面一枝的老干上多有巨枝腐朽脫落。令人惊奇的是,树洞内并非空空如也,其中心部位竟有一棵比中柱更为粗大、周长约90厘米的树干,自离地4米多处腐朽的洞顶从天而降,直入地底,宛若孙悟空第一次见到的“定海神针”,顶天立地,牢牢地支撑着已见衰相的老树,使其不至于踉跄倒地。此树干虽不见日月、不沐风雨,但一定还会一天比一天壮实。
灵山寺果然威灵,树洞长新干,枯木又逢春。
翠楼塔影西山寺
西山寺坐落于杉阳镇西面的寻王坡顶,距县城约50公里。据寺中石碑记载,西山寺“创建自晋”。相传为当时的土著摆夷族所建,后经数次修缮,方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遥想当年,三国时蜀国武侯南征,别无他途,走的正是“蜀身毒道”。而从杉阳古镇穿过的博南古道,便是此道的重要路段。
今天,沿着古往今来人走马踏后石板磨蚀、马蹄窝深达15厘米的博南古道向西,出杉阳古镇,过街尾巴村,跨街尾巴河,爬上寻王坡顶,便见西翠楼飞檐翘角,一关当道。登临其上,但见东面的杉阳坝子田畴碧绿,房屋密集,炊烟袅袅;西面的湾子村田畴平展,青山如屏,乡野如画;南、北山峦相连,南方如蛇头浑圆,北方如蛇身腾挪,置身之处,宛如蛇颈,建关在此,自然是“古道雄关”。
从西翠楼南行50米,便是西山寺。寺门南向,远远便见一七层白塔矗立山头,塔高2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造型精巧,与缅甸、泰国的金塔如出一辙。此塔亦称文笔塔,因其在大龙井村中的大龙井里的倒影如饱蘸墨汁的毛笔而得名。
西山寺原有前后三进,现仅存中殿和大殿,两殿均坐北向南。中殿建筑结构为台梁式,亦称三世佛殿,供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诸神,其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民国《永平县志稿》记载:“中殿有木门四扇,皆三层透镂,雕刻精巧细致,具有艺术价值。原为大理杜文秀帅府之物,有沙滩子何某从军,既平杜乱,因携以来此。”可见此物有些来历,来路却不胜光彩。
大殿为观音殿,主体为重檐歇山顶,近于亭阁式,两层。殿内塑像亦精,可惜屋顶极其腐朽,已成危房,亟待修缮。殿前植有百年火把花树一株,树形古迈,夏吐红花如焰,灿若丹霞。据《永平县志稿》记载:“大殿楼上供有玉皇一尊,高三尺,铜铸。”现已不存。
离开时,已是夕阳西下。夕照下的西山寺恍如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既庄严肃穆,又轻盈灵动。
城中净土寿佛寺
沿永平县城内的银江大桥东侧南行500米,即可见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守护着的仿唐式牌楼三开朱红大门。其门高2丈,上用青瓦飞檐走角,瓦顶鳞次栉比、层层叠加,四方檐下均塑有从天而降的五彩凤凰一只。中门上方书有“寿佛寺”三个隶体金色大字,其左右各有龙头、龙爪、鱼身的动物一个。大门两边的墙壁之上还各彩塑着一位手执兵器、神行在山水间的佛陀。
迈进大门,便见两根粗大的门柱上各有一条盘旋而上、飞腾相扑的巨龙,右蓝左金,取二龙戏珠之意。门楼两侧从右到左依次塑有风、调、雨、顺四神,略比真人高大,各执法器,怒目圆睁,形态迥异。
大院西方是坐西朝东的财神殿。殿内居中的高台上供着美髯飘飘、面色红润的财神老爷。他身材高大,头戴金冠,身穿金甲红袍,右手高舞金鞭,左手托着金元宝,身下骑着一只张口长啸的黑色猛虎,大有迎面而来之势。与普通人大小相似的招财童子和送宝郎君分立左右,随时听命。财神爷左边另立高台塑有城隍和龙王等大小诸神,右边塑有踏龙而来的魁神和骑豹小憩的药王等大小诸神。一殿之内,众神齐聚,好不热闹。所有塑像均衣着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能发声。
大院南方是坐南向北、雕梁画栋的无量寿佛殿,屋脊由从东西两方腾挪而来的两条长龙构成。大殿门前的石级一侧立有石碑一块,称此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知县高成龄倡建,为城内绝无仅有之佛教寺观,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殿门为三开六扇双层镂空雕花木门,从鲜活其上的花草动物,可见雕工十分精湛。殿内居中的莲花宝座上供着肥头大耳、面目慈祥、双手扶膝打坐的无量寿佛。身穿铠甲、双手叠加杵着钢鞭的韦驮护法以及双手合十的光头沙弥尊者静候在侧。寿佛右边的另一莲台上塑有坦胸露肚的弥勒佛坐像,其余两个高台上分别塑着中国形象的文昌帝君和印度长相的达摩祖师。寿佛左边的两莲台上分别塑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菩萨,另一高台上塑有地母神像。
如今,每月初一、十五日,农历二月初八寿佛生辰及其他会期,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皆集聚于寿佛寺,烧香礼佛,打坐诵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其余时间来此,亦可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借这方净土敬天礼地,偷得一日清净悠闲。
灵化山巅玉皇阁
玉皇阁坐落于永平坝子最北边一峰独立的灵化山巅,距县城约5公里。
出永平县城北行,过山灵水秀、波光粼粼的大碱塘水库,经充满鬼怪灵异传说的蝙蝠洞,走小龙午河桥后左转,便入灵化山境。
灵化山三面陡峭,一峰如春笋独立,只有东北面的来路较为平缓,但也如藤上树,盘结转折。山上几乎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其他树种只偶尔杂陈其间,不成气候。
据县志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明朝时期,邻县云龙人董公找来数名精壮男子,欲将玉皇金像从外地请回云龙。一群人前呼后拥来到永平境内的灵化山脚一石桥上时,这桥忽然像被施了魔法似地摇晃不停,让人无法通行。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玉皇显灵的结果,说他喜欢上了这座灵山,不愿再走。于是,董公命众人将金像倾力抬上山顶,建阁供奉,名曰“玉皇阁”。同时,山下石桥被称为“晃桥”,此名沿用数百年至今,未曾更改。
到了山顶,首先看到的是玉皇阁院外崖边的一棵老缅树。它一树四枝,自崖畔巍峨挺拔而出,每枝都需两人以上方可合围。它枝繁叶茂,状如华盖,庇护十方。史载,该树在建阁时就已种下。据此推算,它已在沧海横流的历史长河中与星月齐辉了400多年,被时光之水打磨成玉皇阁的一方不可磨灭的标记。
玉皇阁内分两院三阁。前院为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它是飞檐走角、玲珑别致的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该阁高达20余米,借一高地突兀而起,气势雄伟,犹如仙鹤展翅,凌空欲飞,给人积极向上、如攀天庭之感。高大的如来佛像在殿里居中而立,两侧的观音、达摩、玄奘等大小诸神身形各异,喜怒皆有,全都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殿内香火缭绕,殿前花团锦簇,松柏常青。置身殿外,天高云淡,宛如仙境。
后院有两阁,即弥勒宫和九龙宫。弥勒宫内,弥勒神佛袒胸露腹,泰然自若,了然彻悟,笑口常开;四大金刚威武雄壮,像站岗的哨兵,须臾不离,却没有丝毫懈怠。九龙宫供奉的是神界皇帝,须仰视方可观得其面;两金童随其左右,时刻听任调遣;九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屈居于玉皇大帝脚下,在此成为仙界九五之尊永恒的陪衬和点缀;诸位文臣,满腹经纶,肃然而立,目光炯炯,随时待命于一侧。
院外南侧,建有八角六层佛塔一座,每层塔角均有青铜风铃一串,铃大如倒扣之碗。塔内设有铁梯直达顶层,上供千手观音铜佛一尊,高1米多。二层以上,每层有七个拱洞形观景孔。登高远眺,天地苍茫,感触良多。西南面有一高一低两山相伴自北逶迤南来,忽然转头如两条腾空的青龙欲跃上灵化山巅。北面一株橄榄树似有与塔比高之意,几乎伸手就能攀采到橄榄果枝。东面是富庶的大小龙午青瓦白墙的村舍与青翠的良田。往南观望,小龙午河与燕子河自东、西两方而来,相汇于山脚,更名银江河后,便不舍昼夜波浪滚滚向南奔腾而去。
宁西禅寺永国寺
驱车从永平县城沿博南古道的走向往西南行至30多公里处的博南山巅,便见原始丛林中掩映着一处破院。被日头晒老,又被岁月的风尘吹打得稍稍倾斜的门楼上挂有“永国寺”牌匾,此匾为民国时担任过两广总督的著名剑川籍书法家赵藩所题写。只看那遒劲挥洒、运笔如神的字体,便知此人不俗,此寺不凡。
进得寺门,抬眼便是两棵百年古茶树,老树繁枝,高大舒展,花事正闹,披锦织绣,坚实地分立在大殿左右,又远远地高出屋脊。那花朵,大如盘碟,灿若丹霞,洋洋洒洒,数以万计。
殿门花下,兩棵古柏虬干相交,枝叶共生,相互支撑着向两侧奔腾而去,宽有2米,长过数丈,有如苍龙出海,腾挪眼前。
跨入大殿,方知这座原称“宁西禅寺”的古寺始建于明初,在明、清两代时香火鼎盛。
据传,当年永国寺庙宇恢弘,香火十分鼎盛,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住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永国寺里不但没了神,也不再住人,惟有时间做了这里少有人扰的居民。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而且整座寺院只剩下一片枯草和断墙残壁,它们在苍松翠柏的衬托和火红山茶的映照下,更显沧桑,如将逝的生命般凄美,令人心疼扼腕,满眼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