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力图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多元解读 策略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想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但不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显示其性格特征。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具有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人算命,他说:“父在母先亡。”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父亲在母亲之前死亡;另一理解或者父亲在世而母亲先死亡。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摩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
  3.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对艺术人的理解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
  三、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形象性。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每个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针对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重视绪论教学和改革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向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高职教育正逐步向“工学结合”的教
快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任务愈加繁重。本文分析了初中体育课堂的现状,并从几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有效开
摘 要: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法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在研究中法关系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法关系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而采用量化衡量更能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法关系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 中法关系 跨文化交际 定量衡量  国家双边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间的事件表现出来的,要定量衡量国家双边关系就必须把事件量化。随着应用数学的快速发展,国家双边关系的量化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开始于196
2007年春天,我们在整枝时,取下一根黄杨赘枝,干径约6厘米。扦插后适逢连续阴雨,成活得很顺利,当年出枝甚密而且健壮。由于管理精心,生长速度比移栽的苗还快,到起圃为止,正好
摘 要: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发展中过多地强化自己的“职业”特色,急功近利,普遍存在着忽视语文教育作用的现象。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一贯处境尴尬,甚至干脆沦为“副科”,致使职教的学生毕业后语文能力不强,文化底蕴薄弱,发展后劲不足。面对当今中职生源的素质,文章认为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不应削弱,而应加强,关键是努力实施人文教育。  关键词: 中等职业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语文是从
贾谊《过秦论》云:“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其军征讨四方,攻城略地,“诸国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以强大的军力横扫六合,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声名之赫,显于史册。然始皇既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曾经强大的帝国竟于一夕之间轰然坍塌,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当前职业学校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因此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文教育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1.人文教育的内涵及职业学校
也许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得十分功利。他们不再像初中、小学老师那样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投入,为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卷面上的所谓分数,他们常常制订“严酷”的训练计划,不惜让学生“跋山涉水”、负重前行,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己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并拉出一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骇人架势。在这样无情的严训中,学生显然成了被动挨训的“奴隶”,一腔怨言,满腹牢骚,更与何人说。无奈
摘 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  关键词: 对话 平等 角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话式”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对话式”的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