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获得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世纪初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时期之一。这是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提香,科雷乔和乔尔乔内,北方的丢勒和霍尔拜因,以及其他著名艺术家的时代。
  为什么在同一时期会出现这么多著名的艺术家?我们首先要看到当时的环境。艺术家们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透视法、解剖学等新发现,艺术家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不再与普通工匠为伍。当时的宫廷贵族们需要荣誉和威望,他们想通过营建雄伟的建筑、为教堂奉献壁画等手段,让自己青史留名,为自己的人世生活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们争抢最著名的艺术家为自己工作,于是艺术家能够讲条件了,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差事了。艺术家获得的这种新权利是不是完全造福于艺术,还难以断言,但在最初还是起到了解放作用,释放出了大量被压抑的创作才能。艺术家终于获得了自由。
  第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达·芬奇。他是一个天才。他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善于观察和探索。他不迷信权威,遇到问题,通过实验予以解决。他在很多领域都有所成就,但他更看重对视觉世界的探索,他认为给艺术奠定科学的基础,能够使自己心爱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高贵。
  我们知道之前一直存在一个艺术问题:怎样使画面既有精确的素描又有和谐的构图?达·芬奇似乎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中,他不但做到了非同寻常的真实感,还达到了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画面毫无杂乱之感,12个使徒似乎很自然地分成了3人一组的4组群像,由相互关联的姿势和动作组合在一起。变化中那么有秩序,秩序之中又那么有变化,人们至今不能把起始动作和呼应动作之间相互的和谐完全探究清楚。
  只看到这幅画的构图之美和真实感,我们还没有触及作品的真正伟大之处。因为在超乎构图和素描之类的技法之外,我们更要赞美达·芬奇洞察人们行为和反应的敏锐眼力,和他把场面活灵活现地置于我们眼前的强大想象力。
  达·芬奇更有名的一幅画是《蒙娜丽莎》。我们日常生活里常常见到这幅画,似乎已司空见惯了,但此时我们要抛开我们的传统印象,用全新的眼光去欣赏它。我们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人物栩栩如生。但每次看她都有些不同,她似乎在不断变化着,我们越认真看,越能发现她的微笑有些神秘。这正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所具有的神奇效果。此时,达·芬奇解决了艺术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之前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像雕刻而不像真人,我们描摹得越认真,看起来就越生硬,人物缺乏生命力。而达·芬奇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画家必须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如果轮廓画得不那么明确,如果形状有些模糊,仿佛消失在阴影中,那么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避免。这就是达·芬奇发明的著名画法——渐隐法。
  第二位伟大的艺术家是米开朗琪罗。他一直专注于怎样表现美丽的人体,他通过解剖学研究人体结构,直到他认为已洞察了人体的所有奥秘。
  他最著名的、最动人的画大概是《创世记》。看着这幅画,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创世意义的伟大。亚当躺在地上,他的躯体充满了活力,圣父由天使负载着乘风而来,亚当好像刚从沉睡中苏醒,凝视着创始者慈祥的面容。圣手的一触是画面的中心和焦点,它们将触未触。注视着那双手,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创世的力量。这是艺术中最伟大的奇观。
  米开朗琪罗也是一位伟大的雕刻家。他的一件著名作品是《垂死的奴隶》:生命正在消逝的时刻,也是终于得到解脱的一瞬,那种无力和顺从的姿势,却有着难以形容的美。他有一个艺术奥秘一直为人称道:不管他让人物的躯体在剧烈运动中怎樣扭动旋转,轮廓总是保持着稳定、单纯和平静。究其原因,米开朗琪罗总是把他塑造的人物想象成隐藏在他所雕刻的大理石石块中,他给自己确立的任务不过是把覆盖着人物的石块去掉,这样,石头的简单形状就总是能反映在雕像的轮廓线上,并把轮廓线约束在清晰的设计中,而不管人物形象怎样活动。


  第三位艺术巨匠是拉斐尔。他所画的圣母像非常有名,看着他的圣母像,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纯粹、一种平静、一种和谐。他的圣母像不像前人作品中那样生硬,而是充溢着生命,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美。他最伟大的作品看起来毫不费力气,在构图中没有丝毫勉强、矫饰的地方。事实上,它表面上的单纯,全都来源于深邃的思想、仔细的计划和伟大的艺术智慧。


  我特别喜欢拉斐尔另一件伟大的作品《海中仙女伽拉特亚》。我们先观察这幅画的构图,伽拉特亚美丽的面孔位于画面中心,周围的人物彼此对称,环绕着她,他们似乎在仙女周围“旋转”,整幅画面有一种运动的美感。拉斐尔被认为实现了老一代人曾极力追求的目标:用完美而和谐的构图表现自由运动的人物形象。
  我们能发現,拉斐尔的作品放弃对自然忠实的写照,达到了一种“理想化”的美,但在理想化的同时,丝毫无损画作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拉斐尔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不幸英年早逝,他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此乃拉斐尔之墓,当其在世时,自然之母深恐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随之而亡。
  (欲何依摘自广西美术出版社《艺术的故事》一书)
其他文献
中美洲的原住民常将自己称为“玉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玉米培育者,至今仍以玉米为主粮。他们认为,玉米的生命已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以前,很少有美国人自称“玉米人”,他们多以小麦为主食。不少美国人在文化上歧视玉米,他们讽刺说:“吃什么像什么。”挖苦中美洲人像长着脚的玉米,冥顽不灵。  但是现在,在美国人的餐桌上,玉米已成主角。  玉米以两种方式挤上餐桌:一是肉牛、奶牛、肉鸡多用玉米喂养;二是糖浆、
期刊
我是在连环画上第一次看到“汪曾祺”3个字的。那时我刚上小学,1984年某一期的《连环画报》发表了《陈小手》,朱新建绘画。原作者和绘画者,两个名字我都记住了。  读初中时,学校距乡里的新华书店大概两公里。书店只有两间店面,4个摆放书的木柜。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封面落满尘灰的作文选、红墙纪实文学及关于养猪养鸭、种棉花、织毛衣的书。图书摆放的位置,半年也不会有变化。即使这样,我也时不时想去看一看。偶尔,一
期刊
孟德斯鸠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对最高罪行“大不敬”很疑惑——法律居然沒有明确规定什么叫“不敬”。于是任何事情都可以被作为借口,用于剥夺人的生命,甚至灭绝一个家族。  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法治社会。直视  张亚凌  1945年2月,英美空军出动约1500架重型轰炸机,在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德累斯顿扔下3900吨高爆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整个城市“基本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德累斯顿轰炸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
期刊
我有一位女性友人,她是个日本人,曾到德国念音乐大学。  她到了学校以后,随即住进宿舍。她一个人孤零零的,谁也不认识,德语也不太行,所以想和隔壁的德国女性建立友谊。她说:“我一个人在德国蛮寂寞的,想和你成为好朋友……”对方却说:“能不能成为好朋友,我现在还没办法回答你,尤其是我从来没有和东方人打过交道。我想,大概半年后就可以知道结果吧。”  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但对于正處在孤寂状态的友人来说,这么硬邦
期刊
     
期刊
一家比萨店,外卖电话响了,店长拿起电话。  店长:×××比萨店。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的?  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比萨。  店长:请问您是陈先生吗?  顾客:你怎么知道我姓陈?  店长:陈先生,因为我们联机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接了三大通信服务商,看到您的来电号码,我就知道您贵姓了。  顾客:哦,我想要一个海鲜至尊比萨。  店长:陈先生,海鲜比萨不适合您,建议您另选一种。  顾客
期刊
4年多来,现年31岁的罗马尼亚女摄影师Mihaela Noroc輕装穷游,走访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拍下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女性面容,并记下她们的名字和故事。  这些照片组成了名为“The Atlas of Beauty”的项目,以展示各国女性无处不在的多样美。  “我像個侦探一样在城市里四处打探,我见过很多很多的人,但是我对美的判断标准从没有变过:五官端正与否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张真实和诚实
期刊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其实,这句话来自一场规模极大的广告战役。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几家谷物食品公司为了推销它们的麦片、玉米片等速食早餐,纷纷宣扬早餐的重要性,其中一句广告语是:“吃好早饭,更好工作。”早餐的历史地位其实并不高,罗马帝国的人都信奉,要想健康,一天只吃一顿饭就够了。天主教典籍中对早餐的描述也很少。  在中世纪的欧洲,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早
期刊
我父亲十六歲就参加八路军,我见过他当时拍摄的照片,脚旁有盆花。父亲的抽屉里有手枪。餐桌上,他用坚硬的牙齿撬开啤酒瓶盖。为了一本我不该看的书,父亲粗暴地对我动用了拳头。他送我去农村时,亲自帮我打背包。我与一个女生交往,后来出了问题,他喝退了前来调查我的人。夏天,他的衣领依旧扣得很紧。他早晨从不吃饭。这一切大概可以构成我眼中的父亲形象,但这些并不能唤起我真正的艺术直觉。  一次,父亲生病,我哥哥的手在
期刊
杯中还有喝剩的一点点水、咖啡、牛奶、红酒、果汁,是一饮而尽还是搞点花样?  英国艺术家Aravis Dolmenna选择了后者,她用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液体作画。无论什么成分,她都能勾勒出简单而形象的图案,充满童趣。  Aravis Dolmenna說,作畫的工具越少,就越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我尤其喜欢这些媒介的短暂性,画出的形象几分钟后就会消失。我会马上拍照,然后擦干净。这就是玩儿,娱乐自己,也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