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式汉语,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中受英语过分影响的畸形汉语。从成因上而言,主要有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过度异化、中国英汉语言教育的失衡、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消费等。造成了一些不好影响。
【关键词】英式汉语;成因
一、英式汉语的产生
英式汉语,又称为“欧化中文”,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文过分影响的中文。欧化中文偏离传统中文的特色,字词句的表达累赘、拗口,上下文难以理解。20世纪初,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中国音韵学家钱玄同,也积极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欧洲的语文。如今,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的英语学习热情方兴未艾。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与世界上使用地区最广的英语,两者相互碰撞融合,中式英语和英式汉语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但地道的中文却日渐生疏,一片累赘生硬的英式汉语。
二、英式汉语的成因
(一)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是语言学上的里程碑,它指出了语言与思维模式的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中西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是综合思维,西方人是分析思维。就用词和词义上而言,汉语偏向于种概念的词,词义较模糊;而英语偏向于属概念的词,词义较具体。例如,中国见面寒暄:“你吃了没?”首先,这里的“吃”指吃饭,而“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人们只需根据时间就可推断出“饭”的具体所指;而在英语中,“饭”有breakfast,lunch,supper的具体分类,甚至还有brunch“早午饭”。再者,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注重意义的表达,形散意合;英语的语法构成有明确的形态标志,主从句、连词等清晰明了,以形统意。例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 该句中,if作为连词,将前后两个句子连接,主次关系明显。汉语表达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然英语中单个出现的一些连词,汉语中却是成对出现的。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二)过度异化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由于涉及两种语言,以及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之间的语际交换,翻译中自然会产生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归化和异化问题等。异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收外语表达方式。适度的异化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丰富本国语言。但过度异化会适得其反,不仅低估贬低本国文化,反而会造成本国语言的混乱无序,甚至畸形发展。英式汉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过度使用、模仿西方语言而造成的。例如;
(1)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句中,“进行研究”是按照“make a research on”的结构直译过来的,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般而言,英文多用抽象名词,中文则注重动词,如今英式汉语却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为“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累赘冗长。“研究”本可作动词使用,建议改译为“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一问题”。
再如:
(2)他对邓小平的灵活性印象深刻。
原文为“He was impressed by Deng Xiaoping’s flexibility”,直译的中文比较拗口。首先,flexibility作为抽象名词,在翻译时若具体化,译为“灵活态度”就会让读者一目了然。其次是语态的翻译。英式汉语中,被动句的僵化翻译为人所诟病,建议改为“邓小平的灵活态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今大多数人已不会使用成语,或会用的很少,捉襟见肘,令人遗憾。
(三)中国英汉语言教育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各种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应运而生,英语是谋得一份好工作的必备技能,因而人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但中国的英语学习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语言环境,过度注重语法,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对英语的过度重视,忽视了汉语学习,造成了学生“读一首古诗还不如背几个单词”的怪象。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大学语文却成了选修课。汉语虽然是母语,但中国学生如今的作文水平却令人堪忧。就连现在火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因为海外就业市场的广阔才广受追捧。这种功利学习和教育失衡,使很多中国人的汉语水平急剧下降,受到英语语言的影响,从而出现英式汉语。
(四)互联网时代的快餐文化
互联网使世界连为一体,人们通过点击即可了解世界动态,信息、知识更新快。快餐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报速成班等。一些译者在翻译英语作品时,一味追求速度,以免错过了市场时机,使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人们对语言的接受也是图新鲜、好玩,因而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各种中英夹杂的语言随处可见。例如,“I 服了U”;“ 昨天我down的那个文件bug 太多,你再E-mail我一个吧。”这类不中不洋的语言也损害了汉语的纯粹性。
結语
语言的发展,犹如国家,是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的。英语等其他语言的进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是不中不洋的表达——英式汉语,会削弱汉语本身的独特魅力。语言承载文化。英式汉语的出现,一方面阻碍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造成后代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或淡忘。因此,英式汉语应引起中国人的注意,自觉唤醒母语意识,才能保证汉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贞.陈斌敏.英式汉语成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
【2】陈雪贞.英式汉语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罗振西.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4).
【关键词】英式汉语;成因
一、英式汉语的产生
英式汉语,又称为“欧化中文”,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文过分影响的中文。欧化中文偏离传统中文的特色,字词句的表达累赘、拗口,上下文难以理解。20世纪初,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中国音韵学家钱玄同,也积极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欧洲的语文。如今,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的英语学习热情方兴未艾。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与世界上使用地区最广的英语,两者相互碰撞融合,中式英语和英式汉语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但地道的中文却日渐生疏,一片累赘生硬的英式汉语。
二、英式汉语的成因
(一)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是语言学上的里程碑,它指出了语言与思维模式的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中西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是综合思维,西方人是分析思维。就用词和词义上而言,汉语偏向于种概念的词,词义较模糊;而英语偏向于属概念的词,词义较具体。例如,中国见面寒暄:“你吃了没?”首先,这里的“吃”指吃饭,而“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人们只需根据时间就可推断出“饭”的具体所指;而在英语中,“饭”有breakfast,lunch,supper的具体分类,甚至还有brunch“早午饭”。再者,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注重意义的表达,形散意合;英语的语法构成有明确的形态标志,主从句、连词等清晰明了,以形统意。例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 该句中,if作为连词,将前后两个句子连接,主次关系明显。汉语表达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然英语中单个出现的一些连词,汉语中却是成对出现的。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二)过度异化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由于涉及两种语言,以及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之间的语际交换,翻译中自然会产生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归化和异化问题等。异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收外语表达方式。适度的异化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丰富本国语言。但过度异化会适得其反,不仅低估贬低本国文化,反而会造成本国语言的混乱无序,甚至畸形发展。英式汉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过度使用、模仿西方语言而造成的。例如;
(1)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句中,“进行研究”是按照“make a research on”的结构直译过来的,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般而言,英文多用抽象名词,中文则注重动词,如今英式汉语却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为“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累赘冗长。“研究”本可作动词使用,建议改译为“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一问题”。
再如:
(2)他对邓小平的灵活性印象深刻。
原文为“He was impressed by Deng Xiaoping’s flexibility”,直译的中文比较拗口。首先,flexibility作为抽象名词,在翻译时若具体化,译为“灵活态度”就会让读者一目了然。其次是语态的翻译。英式汉语中,被动句的僵化翻译为人所诟病,建议改为“邓小平的灵活态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今大多数人已不会使用成语,或会用的很少,捉襟见肘,令人遗憾。
(三)中国英汉语言教育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各种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应运而生,英语是谋得一份好工作的必备技能,因而人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但中国的英语学习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语言环境,过度注重语法,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对英语的过度重视,忽视了汉语学习,造成了学生“读一首古诗还不如背几个单词”的怪象。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大学语文却成了选修课。汉语虽然是母语,但中国学生如今的作文水平却令人堪忧。就连现在火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因为海外就业市场的广阔才广受追捧。这种功利学习和教育失衡,使很多中国人的汉语水平急剧下降,受到英语语言的影响,从而出现英式汉语。
(四)互联网时代的快餐文化
互联网使世界连为一体,人们通过点击即可了解世界动态,信息、知识更新快。快餐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报速成班等。一些译者在翻译英语作品时,一味追求速度,以免错过了市场时机,使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人们对语言的接受也是图新鲜、好玩,因而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各种中英夹杂的语言随处可见。例如,“I 服了U”;“ 昨天我down的那个文件bug 太多,你再E-mail我一个吧。”这类不中不洋的语言也损害了汉语的纯粹性。
結语
语言的发展,犹如国家,是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的。英语等其他语言的进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是不中不洋的表达——英式汉语,会削弱汉语本身的独特魅力。语言承载文化。英式汉语的出现,一方面阻碍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造成后代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或淡忘。因此,英式汉语应引起中国人的注意,自觉唤醒母语意识,才能保证汉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贞.陈斌敏.英式汉语成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
【2】陈雪贞.英式汉语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罗振西.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