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宝股份(002705.SZ)已经完成网上申购,其招股说明书称,报告期内,对模具会计处理政策进行变更,“原模具2009年、2010年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核算,2011年公司将模具从长期待摊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并采用追溯调整法对2009年和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调整。”
模具为小家电生产中重要的资产,公司称,报告期内,将稳步增加对其投入。不过,为什么公司要对模具会计政策进行变更?
折旧方法是否合适
公司报表显示,模具的折旧年限为三年,残值率为零,年折旧率为33.33%。其他固定资产的残值率为10%,说明模具应该是比较特别的一类固定资产,在会计处理中对于其是否作为固定资产处理,还是存在争议的。那么,新宝电器模具是否能从会计上变更为固定资产?
模具是工业生产关键的基础工艺装备,是能生产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要求的零件的一种生产工具。结合新宝电器的模具来看,它是有实物形态,且因生产小家电,产量巨大,应该是一个模具可以同时生产几十或几百个相同的零件,即通常所称的“一模几穴”,此类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周期一般都需要几个月,单位价值应该很高。使用寿命多超过一年,当然关键是看设计的使用寿命和保养维护情况。
会计上判定一项资产是否为固定资产的标准是:先考虑是否与生产经营有关;再考虑使用寿命是否超过一年。按此标准看,公司之前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不切合实际。此次调整入固定资产更合适。
模具的使用寿命与生产量有关,在会计折旧的方法中有工作量法,就是按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量与最大预计使用量比来计算折旧,最典型的资产比如运输公司的营运车辆一般都是运用里程数计提折旧。但新宝股份采用的是一般的年限平均法,这值得商榷,因为新宝股份产量巨大,且有能力和条件很方便的取得各产品产量的数据,模具采用工作量法的折旧计提,更便于正确计算出各产品的真实成本。
折旧方法的选择关键在于折旧年限,新宝股份年折旧率33.33%,即公司将模具的费用按三年每月平均计入成本中。如果模具的使用寿命是两年呢?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伊立浦(002260.SZ),据其2013年半年报披露,模具折旧为两年,残值率为5%,即年折旧率为4.75%。
假设新宝股份将模具预计使用寿命变更为两年,即将折旧加速,年折旧率为50%,为方便计算,假设将模具折旧不考虑分摊存货中的在产品,并且假设当年模具增加额是平均投入的,那么, 2013年6月30日模具净额为1.87亿元,2013年上半年新增的模具净额0.67亿元,累计折旧0.08亿元,净值为0.58亿元;2012年新增的模具净额1.28亿元累计折旧为0.64亿元,净值为0.64亿元。2011年新增的模具按两年折旧,估计应该没有净值,所以,模具折旧年限变更为两年的话,2013年6月30日的模具净额应为1.23亿元,将累计减少利润0.64亿元。基本上接近201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占2010—2013年上半年全部利润5.86亿元的10.92%。当然,如果按一年使用寿命来推算,对利润累计的影响就更大了。
但如果用工作量法,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特别是净利润的解读会更加准确。
另一个问题是,模具作为固定资产,期末是否发生应该减值的处理?公司2012年销售额高达49.23亿元,按公司平均单位产品销售单价100元计算,销售量达到4923万个产品。但在期末模具减值准备为零计提。产品销量如此之高,并且不同产品型号众多(至少有几百种),小家电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也不会长于一年的(特别是外观上,客户是希望有所改变的),2012年底,模具账面净额为1.81亿元,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产能已经超过100%,模具却没有计提过一分钱的减值准备,这是否妥当?
暂且不论是否有部分产品型号的淘汰会让模具提前变成没有价值,但在达到产能极限下的模具,我相信是一定会有部分被提前淘汰的。审计报告中没有报废的相关明细。公司至少应该对模具在会计期末做一次全面的对应产品型号是否销售的测试,應该就可以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模具,哪些应该先做减值处理。如果已达到产能极限,无法生产产品的模具应该要做报废处理。
巨额投入如何解释
招股说明书中对于公司模具与新产品销售的关系进行具体的解释如下:
公司生产新产品时,需要配套相应的新模具,每套模具产能是固定的,当新增产品销量增加时,需配套的模具相应增加。报告期内(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公司每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配套的新增模具分别为0.15 万元、0.18万元、0.20万元和0.18万元,每单位新产品配套的新增模具分别为13.27元、14.41元、15.64元和15.48元。报告期内,每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配套的新增模具和每单位新产品配套的新增模具较为稳定,即由于新产品销售量及销售收入都在增加,需要更多的模具以满足新产品产能增加需要。因此,报告期内公司模具变化情况与新产品销量及其销售收入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另外,招股说明书中也有对于公司内销收入的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内销收入分别为31704.55万元、41827.82万元、42979.58万元和16474.2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3%、8.66%、8.85%和7.63%,内销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国内市场,公司已建立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全国设立16个区域营销中心,并与家乐福、国美、苏宁等全国大型连锁系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按以上数据和文字整理表2,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0年达到了最高点,10.71亿元,2011年下降到了5.39亿元,降幅近50%;2012年为6.51亿元,只有2010年的60%。2013年上半年达到3.67亿元,按全年计算应该和2012年相近。照说模具费的变动与内销收入应该更加接近,其变动吻合度高于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 按公司模具折旧年限三年来看,公司的模具投入应该早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所以2010年模具增加额高达1.63亿元,应该在2010年之后的三年中体现为相应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但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0.71亿元。此后,2011年模具投入0.94亿元,产生新产品销售收入5.39亿元;2012年模具投入1.28亿元,产生6.5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
再看对应的内销收入,则是2010年的3.17亿元、2011年的4.18亿元以及2012年的4.29亿元,如果用内销收入替代新产品销售收入,用以解释模具费用投入,可能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公司2010年投入了大量模具开发国内市场,并在2010年-2012年中产生了相应的内销收入,这可能更加合理和符合逻辑。
当然,新产品销售收入如果能分成内销与外销的数据,以及对应的模具增加额内销与外销的数据,就可以分析清楚此问题了。
模具产权如何归属
还有一个问题是,模具的产权归属问题。是否所有在公司工厂中的模具所有权都是新宝股份的?
新宝股份主营业务依靠外销代工,产品外销比例2014年上半年占92.77%、2013年占91.34%、2012年占91.15%,2011年占92.37%。主要客户包括JARDEN、APPLICA、HAMILTON BEACH、WALMART和CARREFOUR等国际知名企业。相信大部份模具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都是有专门的法律部门和完整的内控制度保证模具这类对公司产品有重要地位的资产的占用和保护方法的,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法律的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强,大部分客户都会对模具这类核心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和保证后才可能下订单给予供应商。
新宝股份的海外客户也未必例外。
对于大客户订单或是长期客户订单,模具一般是分两部分,一部分在产品定型客户批准前的手工模具等是由供应商先制作,客户批準正式下订单后,为保证市场独特性和自己的利益,客户会要求独占模具的所有权和使用者。国外订单一般对模具有几种处理方式。一种分摊入产品的订单价格,在第一批量产订单中分摊,模具所有权是客户的。第二种模具单独由客户支付货款购买。第三种双方约定订单数量。客户先支付预付款定制模具,当客户订单超过多少量后,模具费由供应商退还给客户。在没有达到订单量前模具是供应商所有,达到后模具是客户所有。一般来说产权都是控制在国外公司的手中的。
新宝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于模具的重要性有详细的说明,并且拥有自己的模具分厂,在产品的制造中模具是生产的一部分工序。核心技术人员中王伟先生从事模具设计十余年。
但无论在招股说明书或者是审计报告中,笔者都没有查找到代客户保管模具的信息。如何来证明模具的所有权归属新宝股份,或者说公司有多少代客户保管的模具?此疑问有待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模具为小家电生产中重要的资产,公司称,报告期内,将稳步增加对其投入。不过,为什么公司要对模具会计政策进行变更?
折旧方法是否合适
公司报表显示,模具的折旧年限为三年,残值率为零,年折旧率为33.33%。其他固定资产的残值率为10%,说明模具应该是比较特别的一类固定资产,在会计处理中对于其是否作为固定资产处理,还是存在争议的。那么,新宝电器模具是否能从会计上变更为固定资产?
模具是工业生产关键的基础工艺装备,是能生产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要求的零件的一种生产工具。结合新宝电器的模具来看,它是有实物形态,且因生产小家电,产量巨大,应该是一个模具可以同时生产几十或几百个相同的零件,即通常所称的“一模几穴”,此类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周期一般都需要几个月,单位价值应该很高。使用寿命多超过一年,当然关键是看设计的使用寿命和保养维护情况。
会计上判定一项资产是否为固定资产的标准是:先考虑是否与生产经营有关;再考虑使用寿命是否超过一年。按此标准看,公司之前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不切合实际。此次调整入固定资产更合适。
模具的使用寿命与生产量有关,在会计折旧的方法中有工作量法,就是按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量与最大预计使用量比来计算折旧,最典型的资产比如运输公司的营运车辆一般都是运用里程数计提折旧。但新宝股份采用的是一般的年限平均法,这值得商榷,因为新宝股份产量巨大,且有能力和条件很方便的取得各产品产量的数据,模具采用工作量法的折旧计提,更便于正确计算出各产品的真实成本。
折旧方法的选择关键在于折旧年限,新宝股份年折旧率33.33%,即公司将模具的费用按三年每月平均计入成本中。如果模具的使用寿命是两年呢?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伊立浦(002260.SZ),据其2013年半年报披露,模具折旧为两年,残值率为5%,即年折旧率为4.75%。
假设新宝股份将模具预计使用寿命变更为两年,即将折旧加速,年折旧率为50%,为方便计算,假设将模具折旧不考虑分摊存货中的在产品,并且假设当年模具增加额是平均投入的,那么, 2013年6月30日模具净额为1.87亿元,2013年上半年新增的模具净额0.67亿元,累计折旧0.08亿元,净值为0.58亿元;2012年新增的模具净额1.28亿元累计折旧为0.64亿元,净值为0.64亿元。2011年新增的模具按两年折旧,估计应该没有净值,所以,模具折旧年限变更为两年的话,2013年6月30日的模具净额应为1.23亿元,将累计减少利润0.64亿元。基本上接近201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占2010—2013年上半年全部利润5.86亿元的10.92%。当然,如果按一年使用寿命来推算,对利润累计的影响就更大了。
但如果用工作量法,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特别是净利润的解读会更加准确。
另一个问题是,模具作为固定资产,期末是否发生应该减值的处理?公司2012年销售额高达49.23亿元,按公司平均单位产品销售单价100元计算,销售量达到4923万个产品。但在期末模具减值准备为零计提。产品销量如此之高,并且不同产品型号众多(至少有几百种),小家电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也不会长于一年的(特别是外观上,客户是希望有所改变的),2012年底,模具账面净额为1.81亿元,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产能已经超过100%,模具却没有计提过一分钱的减值准备,这是否妥当?
暂且不论是否有部分产品型号的淘汰会让模具提前变成没有价值,但在达到产能极限下的模具,我相信是一定会有部分被提前淘汰的。审计报告中没有报废的相关明细。公司至少应该对模具在会计期末做一次全面的对应产品型号是否销售的测试,應该就可以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模具,哪些应该先做减值处理。如果已达到产能极限,无法生产产品的模具应该要做报废处理。
巨额投入如何解释
招股说明书中对于公司模具与新产品销售的关系进行具体的解释如下:
公司生产新产品时,需要配套相应的新模具,每套模具产能是固定的,当新增产品销量增加时,需配套的模具相应增加。报告期内(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公司每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配套的新增模具分别为0.15 万元、0.18万元、0.20万元和0.18万元,每单位新产品配套的新增模具分别为13.27元、14.41元、15.64元和15.48元。报告期内,每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配套的新增模具和每单位新产品配套的新增模具较为稳定,即由于新产品销售量及销售收入都在增加,需要更多的模具以满足新产品产能增加需要。因此,报告期内公司模具变化情况与新产品销量及其销售收入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另外,招股说明书中也有对于公司内销收入的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内销收入分别为31704.55万元、41827.82万元、42979.58万元和16474.2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3%、8.66%、8.85%和7.63%,内销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国内市场,公司已建立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全国设立16个区域营销中心,并与家乐福、国美、苏宁等全国大型连锁系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按以上数据和文字整理表2,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0年达到了最高点,10.71亿元,2011年下降到了5.39亿元,降幅近50%;2012年为6.51亿元,只有2010年的60%。2013年上半年达到3.67亿元,按全年计算应该和2012年相近。照说模具费的变动与内销收入应该更加接近,其变动吻合度高于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 按公司模具折旧年限三年来看,公司的模具投入应该早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所以2010年模具增加额高达1.63亿元,应该在2010年之后的三年中体现为相应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但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0.71亿元。此后,2011年模具投入0.94亿元,产生新产品销售收入5.39亿元;2012年模具投入1.28亿元,产生6.5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
再看对应的内销收入,则是2010年的3.17亿元、2011年的4.18亿元以及2012年的4.29亿元,如果用内销收入替代新产品销售收入,用以解释模具费用投入,可能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公司2010年投入了大量模具开发国内市场,并在2010年-2012年中产生了相应的内销收入,这可能更加合理和符合逻辑。
当然,新产品销售收入如果能分成内销与外销的数据,以及对应的模具增加额内销与外销的数据,就可以分析清楚此问题了。
模具产权如何归属
还有一个问题是,模具的产权归属问题。是否所有在公司工厂中的模具所有权都是新宝股份的?
新宝股份主营业务依靠外销代工,产品外销比例2014年上半年占92.77%、2013年占91.34%、2012年占91.15%,2011年占92.37%。主要客户包括JARDEN、APPLICA、HAMILTON BEACH、WALMART和CARREFOUR等国际知名企业。相信大部份模具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都是有专门的法律部门和完整的内控制度保证模具这类对公司产品有重要地位的资产的占用和保护方法的,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法律的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强,大部分客户都会对模具这类核心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和保证后才可能下订单给予供应商。
新宝股份的海外客户也未必例外。
对于大客户订单或是长期客户订单,模具一般是分两部分,一部分在产品定型客户批准前的手工模具等是由供应商先制作,客户批準正式下订单后,为保证市场独特性和自己的利益,客户会要求独占模具的所有权和使用者。国外订单一般对模具有几种处理方式。一种分摊入产品的订单价格,在第一批量产订单中分摊,模具所有权是客户的。第二种模具单独由客户支付货款购买。第三种双方约定订单数量。客户先支付预付款定制模具,当客户订单超过多少量后,模具费由供应商退还给客户。在没有达到订单量前模具是供应商所有,达到后模具是客户所有。一般来说产权都是控制在国外公司的手中的。
新宝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于模具的重要性有详细的说明,并且拥有自己的模具分厂,在产品的制造中模具是生产的一部分工序。核心技术人员中王伟先生从事模具设计十余年。
但无论在招股说明书或者是审计报告中,笔者都没有查找到代客户保管模具的信息。如何来证明模具的所有权归属新宝股份,或者说公司有多少代客户保管的模具?此疑问有待进一步的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