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见义例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iamei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月”是互文,即“烟气、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沙地”。
  ③“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白居易《长恨歌》)
  “太液”、“未央”是互文,即“太液、未央的芙蓉,太液、未央的柳”。太液、未央,汉代池名、宫名。这里借指唐代宫掖中的池苑。
  ④“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奴”、“婢”是互文,即“奴、婢温,奴、婢饱”。
  对句互见,也叫复句互见。这是作者将意思比较复杂的话,分开来说,即上句隐含着下旬,下句隐含着上句,它们之间在意念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欧阳修《岳阳楼记》)
  ——“不因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②“触风雨,冒寒暑。”(柳宗元《捕蛇者说》)
  ——“触犯风雨寒暑。”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④“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杂诗》之三)
  ——闺中少妇和军中良人为着早日团聚,年年夜夜都在想着同一件事:“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以上例句两句意思是一个整体,起“强调”、“分说”、“互补”的作用。
  互文的运用,可以收到文字精练、新奇和渲染气氛的表达效果。
  文字精练者,如: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官赋》)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石、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不用互文,就要说成:“燕赵之经营,燕赵之收藏,燕赵之精英”(其它四国亦复如此写)。那就显得拖沓累赘了。运用互文,不仅文字十分精练,且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西和抚诸戎。南和抚夷越。”
  为强调安抚之策而分说,文笔简练,意思互补。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开东阁门、坐东阁床,开西阁门、坐西闫床。”简洁行文,有利于突出木兰归家的欢乐情怀。
  ④“战城南死城北,野不葬乌可食。”(《汉乐府·战城南》)
  ——“在城南城北都打了仗,都有战死的人。”
  简约文辞,状战争的残酷。
  词语新奇者,如: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单句交错濡墨,状主客之间的亲昵情境,新颖别致。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对句交错互补,以突出厚爱友人的眷眷之心,构思新奇。
  ③“陵阳佳地昔年游,谢眺青山李白楼。”(陆龟蒙《怀宛陵的旧游》)
  ——“谢眺、李白登过的山,谢眺、李白登过的楼。”
  单句互见,青山和楼均届李、谢二人,构思奇妙。
  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趁着春色宜人,春日融融的太好时光,放声歌唱,纵情饮酒,结伴回到胜利后的故乡去吧!”
  “白日”、“青春”;“放歌”、“作伴”交互使用,状夫妻归乡的喜悦之情,错综新奇。
  渲染气氛者,如:
  ①“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叫嚣隳突于东西南北。”
  通过“叫嚣”“隳突”。“东西”“南北”对应互文,渲染了悍吏来到乡间,到处狂乎乱叫打逼人交税的紧张气氛。
  ②“岸芷汀兰。”(《岳阳楼记》)
  ——“岸上、小洲上都长着小草和兰花。”
  “岸”“汀”,“芷”“兰”交互成文状“郁青青”的浩瀚气势。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都护连角弓都拉不开,铠甲也难披挂。”
  把“将军”、“都护”分开写。以渲染边塞的严寒。
  ④“公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元年》)
  赋。赋诗。融融、泄泄:快乐的样子。一言“人”、言“中”,一言“出”,言“外”,其实二人都有进有出,先在隧中,后在隧外。“融融”、“泄泄”,“出、人”“中、外”,参互成文,以渲染母子和好如初的欢乐气氛。
  谙悉互文,有助于正确理解古代诗文的含义,不辨互文会导致误解文意。例如:
  ①“泉香而酒冽”。(僻翁亭记》)
  ——“酿泉水香又清,酒也既香又清。”
  这是单句互见,“泉、酒”,“香、冽”在意义上交错补充,文笔新奇,翻出了奇妙而崭新的意境,突出了山水之美,游人之乐,具有感人的魅力。
  而《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最新初中语文课本配套用书,长春出版社,96年9月第4次印刷)对译成“泉水清澈,酒味芳香。”
  如此一译,便失却了文词互补的新意,平淡无奇。
  “秦明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关塞”。
  用语新奇。如果把“秦”和“汉”孤立地分开理解为“月”专属秦代,“关”专属汉代,那就索然寡味了。
  《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误释为“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出版)误析为“此地在汉是关塞,明月犹是秦时”。如此注译,割裂了“秦”“汉”,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难以领会该诗气势浩瀚、雄浑高远的意境。
  上书的编审者把互文与错综相混淆了。其实互文与错综从上下文意关系看,区别是分明的。
  互文上下文,词语的意思是相加的;错综上下文词语的意思是相等的。
  例如:
  ①“赵女侍前,齐姬奉后。”(枝乘《七发》)
  ——“赵女、齐姬侍奉在前后。”
  即“赵女”加“侍前”、“奉后”;“齐姬”加“侍前”、“奉后”。“侍前”和“奉后”是相加关系。
  ②“林寒涧肃”。(《林经注·江水》)
  ——“树林和山间既清冷又寂静。”
  这里的“寒”、“肃”是相加关系。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林兰诗》)
  ——“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十年。打了百战,牺牲的牺牲了,没有战死的终于凯旋了。”
  这里的“将军”、“壮士”也是相加 关系。
  ④“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他)在思家或忆弟时都是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
  句中的“思家”、“忆弟”亦是相加关系。
  以上四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史记·屈原列传》)
  ——“忠臣贤士都没有被重用。”
  这里的“以”即“用”,重用。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氓》)
  ——“淇水隰水都无边际。”
  这里的“泮”通“畔”,边:“岸”,岸边。“岸”、“泮”也是相等关系。
  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追逐败逃的士兵。”
  这里的“亡”、“北”都指(逃跑1的士兵,其关系也是相等的。
  ⑧“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
  这里的“际”、“句”都指时候,也是相等的关系。
  “上这四句则用的是错综的修辞手法。错综主要是为了避免文词重复、板滞,强调的是异;而互文则是为了文词精练、匀称,意在互补。例如: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同是“写作”的意思,却分别用“演”、“作”,“赋”等,使文词错落有致,用的是错综的手法。
  ②“故夫知(智)效一官,行比4庇)一乡,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句中用“效”、“比”,“征”等意思不同的词相互补充,以陈述主语“知”、“行”、“德”、“而”,其文精练,句式匀称。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文论史上曾因不辨互文引起了一场“落英”之争。《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落”有训“始”者,有训“坠”者,参与训“落”为“始”的。涉及到欧阳修、王安石、史正志、洪祖兴等名家,近代亦有高正绪《“落英”是刚开的花》(《中学语文》94年第5期)、郑钦南《“落英”别解》(《语文月刊》94年第六期)。而郭在贻《“落英缤纷”辨析质疑》(《语文战线》1980年第12期)、唐遇春《落花之争可休矣》(《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6期)则训“落英”为“坠花”。“落英”一词源于屈原《离骚》:“朝饮目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王逸注:“英,华也。言旦饮木兰之坠露,暮食芳菊之落华。”王注为确注。“坠露”、“落英”是互文,对举为文,相关取义。游国恩《离骚纂义》:“此二句坠露、落英,本为对文,词旨显然,无待深求。”他引述钱钟书《管锥篇》:“‘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诗》虽有‘落’训‘始’之例,未尝以言草木,如《氓》:‘桑之来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落,陨落。上文日:‘唯草木之零落兮’,下文日:‘贯薛荔之落叶’,亦然。“准上佐证“落英”系“坠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坠露”、“落英”是互文故可同训。训“落英”为“始花”者,不识互文而谬也。
其他文献
作文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作文水平的高低体现语文水平的优劣,但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疼,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广泛涉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没有足够丰富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家,他们无不是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并深入现实,体会人生,才有名篇佳作流芳百世。现在,
含有“像”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而影响学生的表情达意。  比喻中的明喻,确实是用“像”作为比喻的标志,比如说“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句子里的“像”就是一个比喻句的标志,即比喻词。但是,是不是所有出现“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除开作名词和表示“仿效”等义的“像”字外,仍然答曰:非也!  实际上,我们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那些激进思想家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充满了虚假的需求。比方说父亲节母亲节被商家化为商业需求,而真实的父母对子女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需求就此被遮蔽。其实,如今已成为时髦概念的“图像(读阿)时代”叉何尝不是如此,它似乎意味着我们可资观察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延伸,意味着换一个角度看待自我,然而其所遮蔽的东西又有谁真正注意呢々《照片》这篇小说,其最大的匠心之处就在于小说的这个名字——因为作者正是通
找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传达读钟求是短篇《给我一个借口》之后的感觉。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总结这篇小说的好处,但最突出的感觉是舒服、熨帖。一篇小说让你读后不硌生,不勉强,而像是口渴的人喝下一杯凉开水,那感觉是很受用的。  钟求是是个很优秀的作家,钟的优秀不在题材的重大上,不在主题的深远上,而在他有很扎实的小说功夫。很多作家写小说走的是偏锋,或靠题材取胜,或提出什么重大问题,钟求是却非常平易。读钟求是的小说
有时候,我长久地观察那些树   落在上面的鸟越来越少   一些叶子经络突现,像暴露的风霜   在这个深秋,风总是不厌其烦地扇动着   那些晃动的叶子,再没有柔软的身段   周旋于雨露与西风之间   这人世的光景,多半已无悬念   它们只是随风晃动,不着悲喜   这个时候,它们就像一具具倒立的瓷器   数着风声,准备着最后一次绝响   五月   又一场雨后,天空高远   一群鸟忙着飞出,相互鸣叫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
我要用最快速度完成手中的画作  向右,是淡绿的草地  向左,是半只没画完的奶狗  她楚楚可怜  斜眼望我,她毛绒绒的样子  掐着时间的丰腰  我努力画出她小小的孤独  无助和悲伤  她伸出没画完的胖爪  一次又一次,将我按在画布上  白天闪过脑际:  两只白鹅伫立河边  松涛阵阵,红菊暖人  厚樸翻卷枯黄  双色大丽花待字闺中  松木栈道合影的诗人  最美的,永远是下一张  文成瀑布  它反复喧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