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必跟“天价月嫂”较劲
据媒体调查,北京、上海收费最贵的月嫂,月薪已超过1.5万元,其人力成本远高于一个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医学博士。天价由两股合力造成,一方面,当代产妇对婴儿护理常识匮乏,盲目迷信月嫂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月嫂公司夸大月嫂的专业性,打造出“新职业”赚取高额佣金。
如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城市里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新生儿父母多忙于工作,加之缺乏育婴知识,急需有经验的人指导或者帮忙照顾,月嫂也就应运而生。“天价月嫂”则是在市场竞争中升级出来的高端服务,充分反映了市场稀缺的价格规则。如果某位医学博士认为收入不如“天价月嫂”,那为何不放弃本行而加入到月嫂之列呢?显然这背后还有职业定位、个人发展、人生追求等因素。
从社会发展来看,由于人工短缺成为常态化,服务性行业的工资提升将会加快,“天价月嫂”只是更为惹眼罢了。未来各种职业的收入差距将会缩小,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工作性质不同,而收入不会像如今这么悬殊,这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以市场需求决定价格,只要肯努力工作,就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过上好日子,何尝不是老百姓的梦想。
——江德斌,媒体评论人。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战胜年龄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贝雷·阿尔德里奇有一句广为人捧的名言:“抚平心灵皱纹,等于青春永驻。”40岁后,这句话荣登我日记本的扉页,我时常以“智慧”和“经验”,嘲笑那些付出昂贵代价从美容院买来曲线、仰仗冬虫夏草或羊胎素养出满面红光的“青春崇拜者”,视他们为“迷途羔羊”。每天,我打开日记本,总是虔诚地告诫自己:要放下全部忧思,战胜消逝的光阴,注入不老的信念。
然而,这个夏天,有个不可名状的阴影顽强摇晃在我眼前、心底,有些曾经紧紧抓在手里的东西忽然变得沉默而遥远,我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让青春不逝?
不论是追求年轻的外表,抑或追求年轻的心,归根结底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和时间作战,与自然抗拒。然而,这是一场注定要输的战争!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地更易状态,心灵的皱纹和身体的皱纹一样,无法抚平,也没必要去抚平,因为那其实是我们的财富,它在黑暗和误解中默默地改善着我们生存的选择和人生的际遇。它也许并不尽善尽美,但它像春华秋实一样,自然而然。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花香。我们无须对光阴之足怀有太大的恐惧,并因为恐惧而改变自己足下的步伐,让20岁的诗意覆盖40岁的诗意。
——麦家,作家、编剧
谭崔“身心灵”:性解放还是爱无能
谭崔(Tantra),起源于印度的神秘教派,主张通过性交来获得灵魂和肉体中的创造力,这究竟是一种回归原始自然、激发自身能量的途径,还是一项有组织的聚众淫乱活动,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号称奥修门徒的“大师”秦铭远,正是利用谭崔的争议性和神秘感,在广州、北京等地开设昂贵的培训课程,向都市寂寞的灵魂大肆吸金。“性快感”真的可以被培训吗?“性解放”真的能通过上课来解决吗?
与其说虚幻的身心灵培训使人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性解放,不如说秦铭远等人恰恰是利用现代都市人“爱无能”的情感缺陷而招财进宝。人们在勇敢地分享自己性经验的同时,似乎正在慢慢淡忘,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中,“性”本应由“爱”而起。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人们对爱情的恐惧,与此同时,性解放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爱冷漠,被过度挥洒的力比多使“禁果”逐渐丧失了神秘感与吸引力。渐渐地,人们谈论性多于谈论爱,性被剥离了爱的外衣,变成了自给自足的快感享受。
如今,性学专家、两性学者,成了这个社会中声名鹊起的特殊角色。社会发展固然撕开了紧裹在妇女心灵上的贞操带,不过,个体的性需求是否应该受到社会公共准则的约束,性解放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依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行超,媒体评论人。
吊丝,狂欢背后的焦虑
近日,一个新词“吊丝”(也写作“屌丝”)在悄然诞生。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的李毅吧。足球运动员李毅曾经说他护球很像亨利,因为亨利被称为亨利大帝,所以网友戏称李毅吧为“帝吧”、“D吧”。作为他的粉丝,常在贴吧聚集的网民也自称为“D丝”。后来,有人把他们这个称呼中的“D”解为“吊”,以嘲讽的语气称他们“吊丝”。如今,以“吊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限于球迷。
他们自称“吊丝”,当中有的十载寒窗考上大学,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小工,或成了网吧网管,更有人成为搬砖工人,或是无业游民,以自由职业者自居。他们都与城市的繁华距离甚远,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唯有方便面、火腿肠果腹的生活;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职场精英。如果非要在简历上写上受过何种奖励,或许只能填“获得过‘再来一瓶’奖”。他们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其实,“吊丝”不过是以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姿态,尝试发出劣势群体的声音,因而才有自嘲,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当美国年轻人接过祖辈的反叛精神,面对金融资本的掠夺、走上纽约街头宣泄不满的时候,中国的年轻网民正在进行一场“语言狂欢”,从而逃避现实的压力。绝非中国特产的“吊丝”,极具中国特色。吊丝,反映的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
——朱绍杰,羊城晚报记者
(责编 子衿)
据媒体调查,北京、上海收费最贵的月嫂,月薪已超过1.5万元,其人力成本远高于一个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医学博士。天价由两股合力造成,一方面,当代产妇对婴儿护理常识匮乏,盲目迷信月嫂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月嫂公司夸大月嫂的专业性,打造出“新职业”赚取高额佣金。
如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城市里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新生儿父母多忙于工作,加之缺乏育婴知识,急需有经验的人指导或者帮忙照顾,月嫂也就应运而生。“天价月嫂”则是在市场竞争中升级出来的高端服务,充分反映了市场稀缺的价格规则。如果某位医学博士认为收入不如“天价月嫂”,那为何不放弃本行而加入到月嫂之列呢?显然这背后还有职业定位、个人发展、人生追求等因素。
从社会发展来看,由于人工短缺成为常态化,服务性行业的工资提升将会加快,“天价月嫂”只是更为惹眼罢了。未来各种职业的收入差距将会缩小,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工作性质不同,而收入不会像如今这么悬殊,这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以市场需求决定价格,只要肯努力工作,就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过上好日子,何尝不是老百姓的梦想。
——江德斌,媒体评论人。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战胜年龄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贝雷·阿尔德里奇有一句广为人捧的名言:“抚平心灵皱纹,等于青春永驻。”40岁后,这句话荣登我日记本的扉页,我时常以“智慧”和“经验”,嘲笑那些付出昂贵代价从美容院买来曲线、仰仗冬虫夏草或羊胎素养出满面红光的“青春崇拜者”,视他们为“迷途羔羊”。每天,我打开日记本,总是虔诚地告诫自己:要放下全部忧思,战胜消逝的光阴,注入不老的信念。
然而,这个夏天,有个不可名状的阴影顽强摇晃在我眼前、心底,有些曾经紧紧抓在手里的东西忽然变得沉默而遥远,我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让青春不逝?
不论是追求年轻的外表,抑或追求年轻的心,归根结底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和时间作战,与自然抗拒。然而,这是一场注定要输的战争!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地更易状态,心灵的皱纹和身体的皱纹一样,无法抚平,也没必要去抚平,因为那其实是我们的财富,它在黑暗和误解中默默地改善着我们生存的选择和人生的际遇。它也许并不尽善尽美,但它像春华秋实一样,自然而然。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花香。我们无须对光阴之足怀有太大的恐惧,并因为恐惧而改变自己足下的步伐,让20岁的诗意覆盖40岁的诗意。
——麦家,作家、编剧
谭崔“身心灵”:性解放还是爱无能
谭崔(Tantra),起源于印度的神秘教派,主张通过性交来获得灵魂和肉体中的创造力,这究竟是一种回归原始自然、激发自身能量的途径,还是一项有组织的聚众淫乱活动,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号称奥修门徒的“大师”秦铭远,正是利用谭崔的争议性和神秘感,在广州、北京等地开设昂贵的培训课程,向都市寂寞的灵魂大肆吸金。“性快感”真的可以被培训吗?“性解放”真的能通过上课来解决吗?
与其说虚幻的身心灵培训使人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性解放,不如说秦铭远等人恰恰是利用现代都市人“爱无能”的情感缺陷而招财进宝。人们在勇敢地分享自己性经验的同时,似乎正在慢慢淡忘,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中,“性”本应由“爱”而起。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人们对爱情的恐惧,与此同时,性解放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爱冷漠,被过度挥洒的力比多使“禁果”逐渐丧失了神秘感与吸引力。渐渐地,人们谈论性多于谈论爱,性被剥离了爱的外衣,变成了自给自足的快感享受。
如今,性学专家、两性学者,成了这个社会中声名鹊起的特殊角色。社会发展固然撕开了紧裹在妇女心灵上的贞操带,不过,个体的性需求是否应该受到社会公共准则的约束,性解放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依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行超,媒体评论人。
吊丝,狂欢背后的焦虑
近日,一个新词“吊丝”(也写作“屌丝”)在悄然诞生。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的李毅吧。足球运动员李毅曾经说他护球很像亨利,因为亨利被称为亨利大帝,所以网友戏称李毅吧为“帝吧”、“D吧”。作为他的粉丝,常在贴吧聚集的网民也自称为“D丝”。后来,有人把他们这个称呼中的“D”解为“吊”,以嘲讽的语气称他们“吊丝”。如今,以“吊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限于球迷。
他们自称“吊丝”,当中有的十载寒窗考上大学,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小工,或成了网吧网管,更有人成为搬砖工人,或是无业游民,以自由职业者自居。他们都与城市的繁华距离甚远,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唯有方便面、火腿肠果腹的生活;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职场精英。如果非要在简历上写上受过何种奖励,或许只能填“获得过‘再来一瓶’奖”。他们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其实,“吊丝”不过是以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姿态,尝试发出劣势群体的声音,因而才有自嘲,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当美国年轻人接过祖辈的反叛精神,面对金融资本的掠夺、走上纽约街头宣泄不满的时候,中国的年轻网民正在进行一场“语言狂欢”,从而逃避现实的压力。绝非中国特产的“吊丝”,极具中国特色。吊丝,反映的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
——朱绍杰,羊城晚报记者
(责编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