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因为发起节约一张纸活动,她的名字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一张纸小分队”在各地开花,发展到十几个省市,1000多个小队;中学,她发起种植2008棵树,迎接奥运,如愿在延庆三司村西梁山上种下树木,成为京郊阻挡沙尘暴的生态林;她和小伙伴们自己动手,应用计算机技术组装了HY-28型蛇眼鸟巢生命探测仪,观察并拍摄人工鸟巢的情况,在北京八达岭捐助 “R-06型”人工鸟巢,获得专家“立意精准、方法科学”的肯定;大学,她组织学校的环保社团,开展阻击PM2.5的宣传活动……她是袁日涉,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
做小事
“周末,我们在永定河畔的植树基地进行了以废换绿的仪式。”袁日涉说,“4月是最适合种树的时候,从去年开始,我们把仪式活动固定下来,把这一年绿色银行的收入捐给北京绿化基金会。”袁日涉口中的以废换绿、绿色银行伴随了她整个求学时光,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可持续地发展中,其中的关键是:事小。
这是一桩节约废纸的小事引发的环保林大工程。
上小学一年级时,袁日涉看见有人把一面用过的纸随手扔掉,甚至用新的纸折成飞机,觉得很不环保。她想要成立一个环保小队,诞生了“一张纸小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帮助。很快在袁日涉就读的东高房小学,每个小队、中队都有了这样的小分队。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把学校积压的好多用过一面的废纸订成环保本,送给全校同学。因为一张纸小队的活动,在东高房小学,纸成了宝贝,人人以用废纸为荣,用过一面的单面纸当草稿,做笔记,两面都用过了,就拿来写大字练书法。他们还到学校周围的单位宣传“一张纸活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求是》杂志社等单位设立了一面纸回收箱。不久,北京的许多学校发展有一张纸小队、一滴水小队、弯弯腰小队、白鸽小队、环保沙龙等,还发展到了包头、石家庄、重庆、上海、郑州、哈尔滨、宜宾、烟台、安阳9个城市,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有9万多名红领巾参加,回收废纸65万多张,相当于保护了130棵3米高的大树。经过媒体的报道,小豆包袁日涉成了小名人,她开始更多地接触到和环保相关的活动。
袁日涉和小伙伴们把教室里的废纸回收箱叫做绿色银行,因为变废所得定向用于种树。想要种树是因为北京刮沙尘暴。2000年5月1日,袁日涉受邀到内蒙古参加恩格贝沙漠北京林的奠基活动,她了解到在这里种树是为防治北京的沙尘暴。植树当天,赶上了沙尘暴,一时间看不清对面的人。珍贵的奠基树种下了,回到北京的袁日涉开始惦记种树。“去内蒙的路太远,我就一直在想,最好在北京就有一块地,我们把同学们每年种的树集中起来。”袁日涉说。
此前,袁日涉把一次环保大奖获得的奖金建了一个环保网站,方便跟各地的小分队相互交流。4年来,袁日涉和小伙伴们一直在找一片林地。她知道在恩格贝沙漠种下的北京林已经有4米高了,那里有种树治沙的专家远山爷爷在看护。袁日涉想要找的林地是,在西北风沙来北京的路上,能够当天来回,有专人管理保证树活的,不活管给补种,大家每年都可以去看看。“我们不想种一棵听天由命的骗自己的树。”袁日涉说。2004年4月,她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个想法,得到的最早的回复泼来一大瓢凉水,网友认为她要找的绿化基地条件太苛刻,“谁能对得起北京的这么多童心?谁敢挑起这副重担,真得是雷锋再现了。建议你降低标准,找一个实际的,你虽然小,但也应该知道现在是经济社会,谁不得挣钱啊,没钱怎么吃饭啊,不像你们学生,向家长伸手就行了。找一个保一年的吧。真正能保一年也就不容易了。”
袁日涉想了想,回复了一长篇,坚持她能找到林地的想法。小想法转眼引来一场口水仗,有人留言:“别忙活了,干点简单容易的吧。一个小学生,到什刹海画个画儿,喂喂小鸭子还可以,种树是大人的事,大人都不着急,你们瞎操什么心。大人也别净夸他们,把他们捧起来很危险的。”这番话让袁日涉又委屈又难过。但是她坚持逐一回复留言,强调从小事做起,为社会服务不分年龄大小,她也坚定相信会有活雷锋。在一次次回复中袁日涉突然想到了卫桂英大妈,她在一次环保表彰活动中知道了北京延庆三司村的卫大妈,22年不要国家一分钱,绿化荒山5500亩。袁日涉很快就联系到卫大妈,她痛快地答应了请求,同意给他们10亩地建少年先锋林。放下电话,袁日涉兴奋不已,又突然想到:我们一下子成了最富有的同学,拥有了10亩地。但又成了最困难的人,欠了3000棵树(一亩地可以种300棵树)。她马上在网站发布了喜讯,很快吸引到各地同学的注意,每天有上千人的关注,几十人的留言讨论,好多同学都要求参加活动。“我们前阵子还去看过,当年种的树现在有6米高了。”袁日涉喜滋滋地说。
树苗的钱就从绿色银行出,袁日涉想着号召大家种上2008棵树,献给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在2005年12月31日,已经种下了756棵树。但是发展到这里,种树的进程遇到了瓶颈。有的团体知道后,来联系袁日涉,说一次就帮他们种完,她婉言谢绝,她和同学们希望这一片林子,是全国儿童生态环保活动的成果和见证。转机是广西南宁的覃麟越在网站留言,希望参加到一张纸小队、少年先锋林中。2006年,南宁市星湖小学、滨湖小学、民主路小学等12所小学从390多个校园“绿色银行”捐出了1180多棵树援建少年先锋林,至此,少年先锋林已接近完成,再加上后来同学们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之前完成了大家的愿望,并收到奥组委的书面证书。现在回想起来,袁日涉坦承,如今的她不会发起2008个同学种2008棵树这样的活动了,数字和象征不再重要,她更看重每一件小事落实地去做了,环保的意识走心了。
求学习
因为发起环保活动,袁日涉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她发现,如果自己学习不好,同学的爸爸妈妈会觉得做环保耽误学习,就不会愿意孩子参加活动。于是,袁日涉主动问爸爸,如何才能学习好。多年后回想起来,袁日涉说,爸爸听到这个提问都快哭出来了。事实上,父母很期望她考双百考第一,小学前就送她到少年宫办的景山艺校。“跟那些孩子比,我显得笨。我爸妈不喜欢承认我比较笨这个事实,所以一般都说我反应有点慢。”袁日涉坦然地说。小学时,好脾气的爸爸给她讲题,掰开揉碎了讲半天,最后忍不住拍桌子瞪眼,而袁日涉就脑中一片空白,原来知道的也不知道了。父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不逼着她门门成绩优秀,不死盯着分数,而是让她自由发展,跟她交流更多新闻和信息。“我很感谢他们转过这个弯,让我有选择的机会。”所以,当四年级的袁日涉主动求高分,爸爸喜出望外。这一年通过做遍教辅习题,袁日涉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从学习来说,袁日涉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小学,上了一所普通的中学,考了一个普通的一本,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她总结的经验是听老师的话。“我从小学到现在没有上过任何的课外辅导班,所以上大学以后我妈特高兴,老跟人家说,我闺女上了这12年学给我省了十几万!”袁日涉的学习节奏是紧跟老师的要求,需要背诵的就用编口诀的方法,此外就是充分相信集体的力量,她的周围自然形成一个学习集体,通过相互答疑解题来巩固知识点。高三时,自认为“脑子不怎么聪明”的袁日涉成绩一直在前三名徘徊,她说:“我可做不到永远当第一。”有了好的学习成绩,家长们放心孩子跟着袁日涉参与环保活动,可以说这是环保带来的意外动力。
上了大学后,袁日涉开始是有点不适应,在课堂上常常感到困惑,老师们的“一家之言”要如何去接受?她学会了多问几个“是吗”,同时加大了阅读量,有意识地多读经典书籍和反映最新研究动向的书籍。
坚持做环保,让袁日涉有更多机会参加相关的活动,她常常被选为代表,需要当众讲话。袁日涉还记得第一次当代表,几百字的话背了一晚上,第二天上了台磕磕巴巴地说不下去。如今的她,面对几千人的现场,已经不那么紧张了,不怵上台讲话。在大大小小的环保交流活动中,袁日涉认识了不少行业的专家、学者,开阔了视野,也结识了不少其他致力于环保行动的榜样人物,她越来越相信,小事做好就是大事。高中时,有大学生来参加袁日涉的活动,他们说这样的活动在大学没法开展,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上大学后,袁日涉的宿舍和周围几个宿舍,以及绿翼社成员的宿舍,先后养成了以废养绿的习惯。
2012年,大二的袁日涉接任了学校的环保社团绿翼社,当时社团活动停滞,人员青黄不接。多年来,袁日涉一直保持跟绿化基金会的联系,那时她在基金会听到了大家在讨论PM2.5,林业局工作的前辈建议她多关注。袁日涉敏锐地意识到这值得做。回校后,她先做了随机街头访问:“您知道什么是PM2.5吗?”问了100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知道,是下午两点半的意思。于是,袁日涉组织绿翼社的同学,把“绿动北京——PM2.5阻击战”作为重点项目开展。项目的目的是做普及和宣传,让人们知道PM2.5和参与防治PM2.5。
袁日涉几经周折找到了环保局的环保宣教中心,拿到了相关材料,仔细阅读后,他们把学术味很重的资料重新编辑,印发了宣传单,还创造了“一分钟宣传法”。他们在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部队、幼儿园等做宣传时,“一分钟宣传法”起了大作用。他们力求在一分钟内用最简洁、大家都听得明白的话讲清楚PM2.5是什么,危害和怎样防治。第一句话表明身份“我们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第二句“我们是宣传环保的”,让对方了解不是来做商业广告的,接下来是宣传的关键“现在有个环保的新名词,叫PM2.5,您听说过没有?”由此引入主题,一般的答复都是“不知道”“没听说过”。第四句“就是汽车尾气”,这时对方会有兴趣,同学就递上编印的宣传材料,然后讲解。袁日涉不再在乎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张宣传页,她力求发出宣传单的效果,她相信只要讲明白了,人们会将宣传页带着,也许还会跟其他人分享。
那年,PM2.5的监测数据只在北京环境保护监测网公布。袁日涉组织同学们建立了专门的微博,选取距离学校最近的监测点“西城官园”重点关注,每天把这个监测点的监测数值和曲线图截图发到微博上,大家一起分析当天PM2.5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时间久了,他们看出了些门道,总结出PM2.5指标正常和异常的规律,编了14字的顺口溜“北地林湿风雨雪,南交晴雾七六九”,意思是北京的北部地区、地铁、林地、湿地,风、雨、雪天之后,PM2.5的值比较低;北京的南部地区、交通密集的地方,晴天、雾天,早上七点、晚上六点和九点,PM2.5的值比较高。他们的口诀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转发。“我们的PM2.5阻击战不能说成功,但是,我们是比较早开始做宣传的。”袁日涉说,“环保涉及的问题很大,普通人可以入手的问题其实就是像宣传这样的小事,有了意识才有后续的行动。”
从小教
说起袁日涉的环保意识,她笑说是满足了小孩儿的“虚荣心”培养起来的。小时候,爸爸给她讲了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一个德国阿姨到中国工作,当时中国不回收电池,她就把电池带回德国去回收。小袁日涉牢牢记下了,开始把家里用完的电池收在塑料袋里。“后来,得知中国儿童中心有个回收电池的组织,回收电池换军衔,其实就是鼓励孩子进行废电池的回收。我兴冲冲地带着电池拉着爸妈去了。数了数一共120节,是个少尉排长。”袁日涉笑着说,没想到这次行动后学校收到了该组织发来的表扬信,并在全校广播。“于是我第一次受到了表扬。想到做环保可以获得表扬就有动力了。”袁日涉坦言,她就这样变得特别关心生活中一些和环保有关的现象。
当袁日涉和老师讲了节约一张纸的想法后,老师在课堂上把她的想法告诉大家,并让有兴趣的同学找她报名。谁也没有想到“一张纸小队”会迅速扩散到全校乃至各地,也没有想到后续会有更多的发展。老师的一次次肯定、鼓励、支持,让小袁日涉不知不觉间坚持践行环保,同时也让她很早就确定了一个想法:当老师。
高考时,本着“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最棒的专业”,袁日涉量力而为,选择了首都师范大学。四年大学生活,她忙着学习,也忙着在环保社团、学联工作,她还是首师大政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获得了专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单项奖学金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等。这些年来,奖学金等其他奖励金,袁日涉都捐到环保相关的组织和活动中了。
毕业前,袁日涉一度纠结。一般大家都是去中学教书,袁日涉却想着回到母校东高房小学。这些年来,袁日涉一直在东高房小学开展环保活动,她越来越意识到系统化的环保教育在学校环境下稀缺又很重要。“同学们接触到一个个主题活动,都是割裂的,搞过一次活动,后续的就没有了。”2014年暑假,袁日涉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针对小学生的自然体验夏令营,感触颇多。夏令营的课程引进的是美国的学校教育,袁日涉注意到系统课程的突出效果,也叹息一周的时间太短,这让她最终决定回到小学,潜移默化地开展环保理念的教育。以袁日涉十几年参与环保的经验来说,生态文明教育仅仅依靠对成人的宣传教育似乎效果不大,成年人的观念和习惯一下子转变是很困难的,就像大家会热议柴静的《穹顶之下》,行动上有所改变的人则未必很多。袁日涉以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环保习惯,树立生态观念,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国家、爱世界,“让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我们中国自己的课程体系”。
从小豆包到亭亭玉立,这个九零后北京姑娘,做环保已有十几年。
说起这些,她认真地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小事情,我就节约了一张纸,
种了一棵树,悬挂了一个人工鸟巢,事情是靠大家一起做成的。﹂
袁日涉兴奋不已,又突然想到:
我们一下子成了最富有的同学,拥有了十亩地。
但又成了最困难的人,欠了三千棵树(一亩地可以种三百棵树)。
街头访问:﹁您知道什么是PM二点五吗?﹂问了一百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知道,是下午两点半的意思。于是,袁日涉组织绿翼社的同学,把﹁绿动北京——PM二点五阻击战﹂作为重点项目开展。
﹁我觉得我只能做这些事,再大的我也做不了。﹂袁日涉说完微笑地看着记者。
采访中,她情绪反应最大的一次是,提到常被邀请去念倡议书。自认是个不会拒绝的双鱼座,
袁日涉受邀参加了很多环保活动,她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念倡议书,她觉得不需要倡议别人怎么做。
﹁我们在倡议的时候,都说我们要怎么做,首先就得是自己做到才对。﹂袁日涉坚定地说。
做小事
“周末,我们在永定河畔的植树基地进行了以废换绿的仪式。”袁日涉说,“4月是最适合种树的时候,从去年开始,我们把仪式活动固定下来,把这一年绿色银行的收入捐给北京绿化基金会。”袁日涉口中的以废换绿、绿色银行伴随了她整个求学时光,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可持续地发展中,其中的关键是:事小。
这是一桩节约废纸的小事引发的环保林大工程。
上小学一年级时,袁日涉看见有人把一面用过的纸随手扔掉,甚至用新的纸折成飞机,觉得很不环保。她想要成立一个环保小队,诞生了“一张纸小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帮助。很快在袁日涉就读的东高房小学,每个小队、中队都有了这样的小分队。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把学校积压的好多用过一面的废纸订成环保本,送给全校同学。因为一张纸小队的活动,在东高房小学,纸成了宝贝,人人以用废纸为荣,用过一面的单面纸当草稿,做笔记,两面都用过了,就拿来写大字练书法。他们还到学校周围的单位宣传“一张纸活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求是》杂志社等单位设立了一面纸回收箱。不久,北京的许多学校发展有一张纸小队、一滴水小队、弯弯腰小队、白鸽小队、环保沙龙等,还发展到了包头、石家庄、重庆、上海、郑州、哈尔滨、宜宾、烟台、安阳9个城市,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有9万多名红领巾参加,回收废纸65万多张,相当于保护了130棵3米高的大树。经过媒体的报道,小豆包袁日涉成了小名人,她开始更多地接触到和环保相关的活动。
袁日涉和小伙伴们把教室里的废纸回收箱叫做绿色银行,因为变废所得定向用于种树。想要种树是因为北京刮沙尘暴。2000年5月1日,袁日涉受邀到内蒙古参加恩格贝沙漠北京林的奠基活动,她了解到在这里种树是为防治北京的沙尘暴。植树当天,赶上了沙尘暴,一时间看不清对面的人。珍贵的奠基树种下了,回到北京的袁日涉开始惦记种树。“去内蒙的路太远,我就一直在想,最好在北京就有一块地,我们把同学们每年种的树集中起来。”袁日涉说。
此前,袁日涉把一次环保大奖获得的奖金建了一个环保网站,方便跟各地的小分队相互交流。4年来,袁日涉和小伙伴们一直在找一片林地。她知道在恩格贝沙漠种下的北京林已经有4米高了,那里有种树治沙的专家远山爷爷在看护。袁日涉想要找的林地是,在西北风沙来北京的路上,能够当天来回,有专人管理保证树活的,不活管给补种,大家每年都可以去看看。“我们不想种一棵听天由命的骗自己的树。”袁日涉说。2004年4月,她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个想法,得到的最早的回复泼来一大瓢凉水,网友认为她要找的绿化基地条件太苛刻,“谁能对得起北京的这么多童心?谁敢挑起这副重担,真得是雷锋再现了。建议你降低标准,找一个实际的,你虽然小,但也应该知道现在是经济社会,谁不得挣钱啊,没钱怎么吃饭啊,不像你们学生,向家长伸手就行了。找一个保一年的吧。真正能保一年也就不容易了。”
袁日涉想了想,回复了一长篇,坚持她能找到林地的想法。小想法转眼引来一场口水仗,有人留言:“别忙活了,干点简单容易的吧。一个小学生,到什刹海画个画儿,喂喂小鸭子还可以,种树是大人的事,大人都不着急,你们瞎操什么心。大人也别净夸他们,把他们捧起来很危险的。”这番话让袁日涉又委屈又难过。但是她坚持逐一回复留言,强调从小事做起,为社会服务不分年龄大小,她也坚定相信会有活雷锋。在一次次回复中袁日涉突然想到了卫桂英大妈,她在一次环保表彰活动中知道了北京延庆三司村的卫大妈,22年不要国家一分钱,绿化荒山5500亩。袁日涉很快就联系到卫大妈,她痛快地答应了请求,同意给他们10亩地建少年先锋林。放下电话,袁日涉兴奋不已,又突然想到:我们一下子成了最富有的同学,拥有了10亩地。但又成了最困难的人,欠了3000棵树(一亩地可以种300棵树)。她马上在网站发布了喜讯,很快吸引到各地同学的注意,每天有上千人的关注,几十人的留言讨论,好多同学都要求参加活动。“我们前阵子还去看过,当年种的树现在有6米高了。”袁日涉喜滋滋地说。
树苗的钱就从绿色银行出,袁日涉想着号召大家种上2008棵树,献给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在2005年12月31日,已经种下了756棵树。但是发展到这里,种树的进程遇到了瓶颈。有的团体知道后,来联系袁日涉,说一次就帮他们种完,她婉言谢绝,她和同学们希望这一片林子,是全国儿童生态环保活动的成果和见证。转机是广西南宁的覃麟越在网站留言,希望参加到一张纸小队、少年先锋林中。2006年,南宁市星湖小学、滨湖小学、民主路小学等12所小学从390多个校园“绿色银行”捐出了1180多棵树援建少年先锋林,至此,少年先锋林已接近完成,再加上后来同学们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之前完成了大家的愿望,并收到奥组委的书面证书。现在回想起来,袁日涉坦承,如今的她不会发起2008个同学种2008棵树这样的活动了,数字和象征不再重要,她更看重每一件小事落实地去做了,环保的意识走心了。
求学习
因为发起环保活动,袁日涉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她发现,如果自己学习不好,同学的爸爸妈妈会觉得做环保耽误学习,就不会愿意孩子参加活动。于是,袁日涉主动问爸爸,如何才能学习好。多年后回想起来,袁日涉说,爸爸听到这个提问都快哭出来了。事实上,父母很期望她考双百考第一,小学前就送她到少年宫办的景山艺校。“跟那些孩子比,我显得笨。我爸妈不喜欢承认我比较笨这个事实,所以一般都说我反应有点慢。”袁日涉坦然地说。小学时,好脾气的爸爸给她讲题,掰开揉碎了讲半天,最后忍不住拍桌子瞪眼,而袁日涉就脑中一片空白,原来知道的也不知道了。父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不逼着她门门成绩优秀,不死盯着分数,而是让她自由发展,跟她交流更多新闻和信息。“我很感谢他们转过这个弯,让我有选择的机会。”所以,当四年级的袁日涉主动求高分,爸爸喜出望外。这一年通过做遍教辅习题,袁日涉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从学习来说,袁日涉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小学,上了一所普通的中学,考了一个普通的一本,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她总结的经验是听老师的话。“我从小学到现在没有上过任何的课外辅导班,所以上大学以后我妈特高兴,老跟人家说,我闺女上了这12年学给我省了十几万!”袁日涉的学习节奏是紧跟老师的要求,需要背诵的就用编口诀的方法,此外就是充分相信集体的力量,她的周围自然形成一个学习集体,通过相互答疑解题来巩固知识点。高三时,自认为“脑子不怎么聪明”的袁日涉成绩一直在前三名徘徊,她说:“我可做不到永远当第一。”有了好的学习成绩,家长们放心孩子跟着袁日涉参与环保活动,可以说这是环保带来的意外动力。
上了大学后,袁日涉开始是有点不适应,在课堂上常常感到困惑,老师们的“一家之言”要如何去接受?她学会了多问几个“是吗”,同时加大了阅读量,有意识地多读经典书籍和反映最新研究动向的书籍。
坚持做环保,让袁日涉有更多机会参加相关的活动,她常常被选为代表,需要当众讲话。袁日涉还记得第一次当代表,几百字的话背了一晚上,第二天上了台磕磕巴巴地说不下去。如今的她,面对几千人的现场,已经不那么紧张了,不怵上台讲话。在大大小小的环保交流活动中,袁日涉认识了不少行业的专家、学者,开阔了视野,也结识了不少其他致力于环保行动的榜样人物,她越来越相信,小事做好就是大事。高中时,有大学生来参加袁日涉的活动,他们说这样的活动在大学没法开展,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上大学后,袁日涉的宿舍和周围几个宿舍,以及绿翼社成员的宿舍,先后养成了以废养绿的习惯。
2012年,大二的袁日涉接任了学校的环保社团绿翼社,当时社团活动停滞,人员青黄不接。多年来,袁日涉一直保持跟绿化基金会的联系,那时她在基金会听到了大家在讨论PM2.5,林业局工作的前辈建议她多关注。袁日涉敏锐地意识到这值得做。回校后,她先做了随机街头访问:“您知道什么是PM2.5吗?”问了100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知道,是下午两点半的意思。于是,袁日涉组织绿翼社的同学,把“绿动北京——PM2.5阻击战”作为重点项目开展。项目的目的是做普及和宣传,让人们知道PM2.5和参与防治PM2.5。
袁日涉几经周折找到了环保局的环保宣教中心,拿到了相关材料,仔细阅读后,他们把学术味很重的资料重新编辑,印发了宣传单,还创造了“一分钟宣传法”。他们在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部队、幼儿园等做宣传时,“一分钟宣传法”起了大作用。他们力求在一分钟内用最简洁、大家都听得明白的话讲清楚PM2.5是什么,危害和怎样防治。第一句话表明身份“我们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第二句“我们是宣传环保的”,让对方了解不是来做商业广告的,接下来是宣传的关键“现在有个环保的新名词,叫PM2.5,您听说过没有?”由此引入主题,一般的答复都是“不知道”“没听说过”。第四句“就是汽车尾气”,这时对方会有兴趣,同学就递上编印的宣传材料,然后讲解。袁日涉不再在乎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张宣传页,她力求发出宣传单的效果,她相信只要讲明白了,人们会将宣传页带着,也许还会跟其他人分享。
那年,PM2.5的监测数据只在北京环境保护监测网公布。袁日涉组织同学们建立了专门的微博,选取距离学校最近的监测点“西城官园”重点关注,每天把这个监测点的监测数值和曲线图截图发到微博上,大家一起分析当天PM2.5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时间久了,他们看出了些门道,总结出PM2.5指标正常和异常的规律,编了14字的顺口溜“北地林湿风雨雪,南交晴雾七六九”,意思是北京的北部地区、地铁、林地、湿地,风、雨、雪天之后,PM2.5的值比较低;北京的南部地区、交通密集的地方,晴天、雾天,早上七点、晚上六点和九点,PM2.5的值比较高。他们的口诀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转发。“我们的PM2.5阻击战不能说成功,但是,我们是比较早开始做宣传的。”袁日涉说,“环保涉及的问题很大,普通人可以入手的问题其实就是像宣传这样的小事,有了意识才有后续的行动。”
从小教
说起袁日涉的环保意识,她笑说是满足了小孩儿的“虚荣心”培养起来的。小时候,爸爸给她讲了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一个德国阿姨到中国工作,当时中国不回收电池,她就把电池带回德国去回收。小袁日涉牢牢记下了,开始把家里用完的电池收在塑料袋里。“后来,得知中国儿童中心有个回收电池的组织,回收电池换军衔,其实就是鼓励孩子进行废电池的回收。我兴冲冲地带着电池拉着爸妈去了。数了数一共120节,是个少尉排长。”袁日涉笑着说,没想到这次行动后学校收到了该组织发来的表扬信,并在全校广播。“于是我第一次受到了表扬。想到做环保可以获得表扬就有动力了。”袁日涉坦言,她就这样变得特别关心生活中一些和环保有关的现象。
当袁日涉和老师讲了节约一张纸的想法后,老师在课堂上把她的想法告诉大家,并让有兴趣的同学找她报名。谁也没有想到“一张纸小队”会迅速扩散到全校乃至各地,也没有想到后续会有更多的发展。老师的一次次肯定、鼓励、支持,让小袁日涉不知不觉间坚持践行环保,同时也让她很早就确定了一个想法:当老师。
高考时,本着“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最棒的专业”,袁日涉量力而为,选择了首都师范大学。四年大学生活,她忙着学习,也忙着在环保社团、学联工作,她还是首师大政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获得了专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单项奖学金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等。这些年来,奖学金等其他奖励金,袁日涉都捐到环保相关的组织和活动中了。
毕业前,袁日涉一度纠结。一般大家都是去中学教书,袁日涉却想着回到母校东高房小学。这些年来,袁日涉一直在东高房小学开展环保活动,她越来越意识到系统化的环保教育在学校环境下稀缺又很重要。“同学们接触到一个个主题活动,都是割裂的,搞过一次活动,后续的就没有了。”2014年暑假,袁日涉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针对小学生的自然体验夏令营,感触颇多。夏令营的课程引进的是美国的学校教育,袁日涉注意到系统课程的突出效果,也叹息一周的时间太短,这让她最终决定回到小学,潜移默化地开展环保理念的教育。以袁日涉十几年参与环保的经验来说,生态文明教育仅仅依靠对成人的宣传教育似乎效果不大,成年人的观念和习惯一下子转变是很困难的,就像大家会热议柴静的《穹顶之下》,行动上有所改变的人则未必很多。袁日涉以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环保习惯,树立生态观念,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国家、爱世界,“让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我们中国自己的课程体系”。
从小豆包到亭亭玉立,这个九零后北京姑娘,做环保已有十几年。
说起这些,她认真地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小事情,我就节约了一张纸,
种了一棵树,悬挂了一个人工鸟巢,事情是靠大家一起做成的。﹂
袁日涉兴奋不已,又突然想到:
我们一下子成了最富有的同学,拥有了十亩地。
但又成了最困难的人,欠了三千棵树(一亩地可以种三百棵树)。
街头访问:﹁您知道什么是PM二点五吗?﹂问了一百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知道,是下午两点半的意思。于是,袁日涉组织绿翼社的同学,把﹁绿动北京——PM二点五阻击战﹂作为重点项目开展。
﹁我觉得我只能做这些事,再大的我也做不了。﹂袁日涉说完微笑地看着记者。
采访中,她情绪反应最大的一次是,提到常被邀请去念倡议书。自认是个不会拒绝的双鱼座,
袁日涉受邀参加了很多环保活动,她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念倡议书,她觉得不需要倡议别人怎么做。
﹁我们在倡议的时候,都说我们要怎么做,首先就得是自己做到才对。﹂袁日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