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陕西省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教材有了必修和选修之分。《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教了两遍。第一次翻开课本,我有两个感觉:一是耳目一新,惊喜,眼前一亮;二是教材内容有难度,备课量大,比较费劲。记得第一轮时,我备课采取了四步走的方法:通读——查字典——疏通句意——挖掘内涵。我知道,四轮学习法也不过如此。但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敢走上讲台。第一遍教后,有很多感想、心得,想一吐为快。但当时备课、上课、搞活动,实在紧张,没有抽出时间,很多想法也就搁浅了。到了第二轮教学时,由于有第一次备课垫底,教起来自然就轻松多了,也终于有时间梳理一下自己的所得所感,写下一孔之见。
用生活诠释经典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之一的《先秦诸子选读》,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益于陶冶学生身心、涵养德性,有益于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而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应对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如今,这些睿智的思考对我们仍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下面我就从老庄作品中各选取一个片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在老子的《有无相生》一节中有这么几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老子前去探望,问老师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常枞张开了嘴,他的牙齿全都掉光了,他伸了伸舌头,问老子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子深思了一会,恍然大悟:“牙齿虽然坚硬,但它们全都掉光了;而舌头虽然柔软却能长存。”常枞说:“对了,天下道理都在这里面了!我没有什么要告诉你的了!”
于是,老子的很多根本思想就在这舌头和牙齿的启发下产生了。
这一节老子重在阐明强与弱的辩证关系。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付出必要的努力,这是《老子》带给后人的启示。那么,对于老子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思想,学生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看法不一,有的说:我觉得老子说得很有道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俗话说的好:“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哀兵必胜”、“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时太过于强势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形势之中。
有的说:有些事物虽然表面看上去很弱小,但我们不能小看它们的力量,人们常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四两拨千斤”,太极拳也强调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正所谓“柔弱处上”。
有的说:人际交往中也不能处处争强好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 ……这些都是在忍让和委屈中保持清醒理智的态度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我在高度肯定学生见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老子强调大与小、难与易、有与无、长与短、强与弱、福与祸之间会相互转化,老子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调的是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不要去竞争或争夺那种强大,要使自己能持久而有韧性,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有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老子的辩证法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还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轻易许诺,就不会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也不会认真去对待,最终必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容易就会轻敌,不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最终面对困难无所措手,“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因此,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所以始终没有困难。这些经典言论,对于现在的我们,无论行事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学会笑对人生
在人生的旅途中,意外的打击会使人猝然陷入绝境。当我们遭遇意外变故或打击时,很多人陷入了消极颓废的境地不可自拔,觉得人生已无路可走、无路可退,而庄子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他的人生处世哲学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在《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一文中,病后的子舆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面对让人惊颤的畸变,生不如死的哀痛,子舆却泰然处之,“心闲而无事”,甚至自嘲说:“伟哉夫造物主,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伟大啊那造物者,将把我弄成这种屈曲不伸展的样子。子来“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但他却能做到“成然寐,蘧然觉”。酣然入睡,自在地醒来。
我们常人遇到子舆、子来那样的不幸大概会觉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而子舆、子来为什么能保持平静、镇定呢?
子舆与子来之所以能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是因为他们能正确看待生死。子舆解释自己生病是合时顺理的,是自解倒悬之苦,故泰然处之。“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没有被困境压倒。庄子看来,为生老病死而乐而哀而戚戚不安的人,是被头下脚上地倒悬着,解除倒悬之苦只能靠自己。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也就是说,人应当有“德”,不能失去精神支柱。只有有德者才能安然地领受那些人生的无奈,就像顺从命一样。反之,承受这种人生无奈而能做到心安的人,也就是有德之人了。庄子试图使人在陷入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庄子强调的是人面对疾病、死亡时的乐观态度。既然无可奈何、无力回天,那就不妨安然接受。庄子启发世人说,安然接受就是一条出路。一代文豪苏轼的人生处世态度就深深地受到道家的影响。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苏东坡也一度消沉、颓废过,他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脏水向黄州赤壁走来,最终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现代作家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文章《东坡突围》,讲的就是苏东坡怎样安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雨,实现精神上的突围。
安时处顺的思想固然有它的消极面,它折射出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但在困境中的安时处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命运的屈服或坐以待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生真的是无路可走了。在庄子看来,我们能做的是接受这无可奈何的现实,从对死亡和困厄的恐慌中解脱出来,实现精神上的突围,而不是让困境把你压倒。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宁时,从精神上说你就是胜利者,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了更强大的韧性。庄子就是要启示我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记得高中老教材有一篇文章叫《庄子,在你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当我们在现实的物欲面前迷失了自我时,不妨读读《庄子》,庄子告诉我们要看守住心灵的月亮;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甚至陷入困境时,不妨回头看看庄子,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因为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源自内心。老庄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他们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给焦虑、浮躁的社会心境开出一剂清凉方。如果说儒家给我们指引了世俗社会的进取之路,那么道家则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如何实现精神突围。
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充满智慧、经验、哲理,富含人文精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因此,怎么用好这本教材是要下一番苦功的。我觉得,教师应做到:
1、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常规,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先贤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就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用生活诠释经典”,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结合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来理解经典,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学有所获。
3、要把《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素材,让课本素材走入作文,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
以上是自己的一管之见,是自己的点滴所得,也是自己喜爱老庄的原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着消费主义、欲望驱动与金钱至上。处此功利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很少有人曾到过自己的心灵深处。老庄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想想另一面,例如爱惜、尊重自然、不要犯急性病等;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安家,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可以让我们回归本我的状态。人生常常喜欢并追求“加法”,其实有时“减法”更加英明智慧,更有裨益。而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老庄的文化,才会拥有智慧,才能笑对人生。
赵金英,教师,现居陕西西安。
用生活诠释经典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之一的《先秦诸子选读》,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益于陶冶学生身心、涵养德性,有益于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而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应对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如今,这些睿智的思考对我们仍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下面我就从老庄作品中各选取一个片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在老子的《有无相生》一节中有这么几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老子前去探望,问老师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常枞张开了嘴,他的牙齿全都掉光了,他伸了伸舌头,问老子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子深思了一会,恍然大悟:“牙齿虽然坚硬,但它们全都掉光了;而舌头虽然柔软却能长存。”常枞说:“对了,天下道理都在这里面了!我没有什么要告诉你的了!”
于是,老子的很多根本思想就在这舌头和牙齿的启发下产生了。
这一节老子重在阐明强与弱的辩证关系。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付出必要的努力,这是《老子》带给后人的启示。那么,对于老子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思想,学生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看法不一,有的说:我觉得老子说得很有道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俗话说的好:“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哀兵必胜”、“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时太过于强势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形势之中。
有的说:有些事物虽然表面看上去很弱小,但我们不能小看它们的力量,人们常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四两拨千斤”,太极拳也强调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正所谓“柔弱处上”。
有的说:人际交往中也不能处处争强好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 ……这些都是在忍让和委屈中保持清醒理智的态度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我在高度肯定学生见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老子强调大与小、难与易、有与无、长与短、强与弱、福与祸之间会相互转化,老子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调的是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不要去竞争或争夺那种强大,要使自己能持久而有韧性,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有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老子的辩证法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还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轻易许诺,就不会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也不会认真去对待,最终必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容易就会轻敌,不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最终面对困难无所措手,“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因此,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所以始终没有困难。这些经典言论,对于现在的我们,无论行事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学会笑对人生
在人生的旅途中,意外的打击会使人猝然陷入绝境。当我们遭遇意外变故或打击时,很多人陷入了消极颓废的境地不可自拔,觉得人生已无路可走、无路可退,而庄子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他的人生处世哲学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在《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一文中,病后的子舆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面对让人惊颤的畸变,生不如死的哀痛,子舆却泰然处之,“心闲而无事”,甚至自嘲说:“伟哉夫造物主,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伟大啊那造物者,将把我弄成这种屈曲不伸展的样子。子来“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但他却能做到“成然寐,蘧然觉”。酣然入睡,自在地醒来。
我们常人遇到子舆、子来那样的不幸大概会觉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而子舆、子来为什么能保持平静、镇定呢?
子舆与子来之所以能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是因为他们能正确看待生死。子舆解释自己生病是合时顺理的,是自解倒悬之苦,故泰然处之。“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没有被困境压倒。庄子看来,为生老病死而乐而哀而戚戚不安的人,是被头下脚上地倒悬着,解除倒悬之苦只能靠自己。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也就是说,人应当有“德”,不能失去精神支柱。只有有德者才能安然地领受那些人生的无奈,就像顺从命一样。反之,承受这种人生无奈而能做到心安的人,也就是有德之人了。庄子试图使人在陷入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庄子强调的是人面对疾病、死亡时的乐观态度。既然无可奈何、无力回天,那就不妨安然接受。庄子启发世人说,安然接受就是一条出路。一代文豪苏轼的人生处世态度就深深地受到道家的影响。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苏东坡也一度消沉、颓废过,他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脏水向黄州赤壁走来,最终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现代作家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文章《东坡突围》,讲的就是苏东坡怎样安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雨,实现精神上的突围。
安时处顺的思想固然有它的消极面,它折射出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但在困境中的安时处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命运的屈服或坐以待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生真的是无路可走了。在庄子看来,我们能做的是接受这无可奈何的现实,从对死亡和困厄的恐慌中解脱出来,实现精神上的突围,而不是让困境把你压倒。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宁时,从精神上说你就是胜利者,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了更强大的韧性。庄子就是要启示我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记得高中老教材有一篇文章叫《庄子,在你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当我们在现实的物欲面前迷失了自我时,不妨读读《庄子》,庄子告诉我们要看守住心灵的月亮;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甚至陷入困境时,不妨回头看看庄子,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因为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源自内心。老庄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他们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给焦虑、浮躁的社会心境开出一剂清凉方。如果说儒家给我们指引了世俗社会的进取之路,那么道家则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如何实现精神突围。
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充满智慧、经验、哲理,富含人文精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因此,怎么用好这本教材是要下一番苦功的。我觉得,教师应做到:
1、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常规,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先贤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就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用生活诠释经典”,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结合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来理解经典,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学有所获。
3、要把《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素材,让课本素材走入作文,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
以上是自己的一管之见,是自己的点滴所得,也是自己喜爱老庄的原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着消费主义、欲望驱动与金钱至上。处此功利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很少有人曾到过自己的心灵深处。老庄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想想另一面,例如爱惜、尊重自然、不要犯急性病等;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安家,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可以让我们回归本我的状态。人生常常喜欢并追求“加法”,其实有时“减法”更加英明智慧,更有裨益。而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老庄的文化,才会拥有智慧,才能笑对人生。
赵金英,教师,现居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