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句话很实在,很有道理。现在语文教学更该强调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读出心得,写出感想。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却是重阅读,轻写作。单元教学法,老师堂堂讲,学生课课读,单元结束才写一次作文,这样就形成了读是读,写是写的教学氛围。加之要应对中考高考,考书本上的死知识少,作文题目也是书本上找不到的,于是教材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三年课程两年教完,最后一年纵身题海,加班加点,力争求得个中考高考开门红。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最后老师只得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能。”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就是如何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例子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就是事倍功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由此可知,运用教材,将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而达到高效作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很多课文,无论在时代性和人文性方面更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这些课文是学生阅读的范例,是写作的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例子,也是运用语言的典范。那么课文能具体对我们提供些什么呢?
一、阅读课文可为学生作文积累语言材料
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内容单薄,就是语言枯燥。这固然与他们的生活单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积累。中学语文教材是语言的宝库,其中不少名言佳句,可供同学们“为我所用”,但真正要做到“为我所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诵读。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语言资源,诵读教材,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
2.摘录。所谓摘录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言佳句进行积累。
佳句摘录。如《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其中比喻、排比、拟人修辞的妙用以及情与景的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中类似的优美句子俯拾即是,加以收集归纳整理,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作文的文学品味。
哲言摘录:学生摘录这些句子,咀嚼回味这些句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如《提醒幸福》中的“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等句子,反复品读,既能提高学生对幸福的感悟,又能增加作文的厚度和底蕴。
诵读与摘录要结合起来,积累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我所用。厚积而薄发,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时就不会为言之无文而苦恼了。
二、课文学习为学生作文提供思想与情感的源泉
有学生在作文中或是对父母的抱怨,或是对师长的咒骂,或是毫无遮拦地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学生的思想要砥砺,情感要升华,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清泉,让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源泉,用它深刻的内涵、真实的情感荡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写出思想品位高的文章来。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杜甫的《茅庐为秋风所破歌》里张扬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是对生命价值幸福观做出深刻的思考……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为学生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源泉。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汲取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营养。
三、课文学习为学生作文提供了训练思路
课文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写作顺序等等,都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学生作文可以借鉴其思路,掌握作文的一般规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文学习后的学生写作方式。
1.仿写。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文章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学习后可以要求学生仿《春》的思路以及写景方法写秋天的景色。学生有了例文借鉴,就不愁写不出秋天的景色来。
2.改写。改写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兴趣,培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变换文体写作方式多,如把古诗改写成散文,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或是改写一个片断。学习《愚公移山》后,可以写《愚公家庭会议记录》或是《愚公的一天》等;又如把《游山西村》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等。
3.续写。有的课文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事留有余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这也是最好的写作训练点。如《故乡》学习后,续写《再见老年闰土》,学生就更能感受到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处境。
4.读后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学生视野与作者视野有很大差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视角的转换,课文阅读后谈感想写感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减少这种差距。
总而言之,弱化课文教学,抛开教材内容,其结果势必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每学一课,都有一次作文训练,那么还有什么作文不能够写或是不能够写好呢?所以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回归语文教材,让学生借助课文这些“例子”,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加强作文训练,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高效作文教学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却是重阅读,轻写作。单元教学法,老师堂堂讲,学生课课读,单元结束才写一次作文,这样就形成了读是读,写是写的教学氛围。加之要应对中考高考,考书本上的死知识少,作文题目也是书本上找不到的,于是教材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三年课程两年教完,最后一年纵身题海,加班加点,力争求得个中考高考开门红。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最后老师只得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能。”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就是如何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例子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就是事倍功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由此可知,运用教材,将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而达到高效作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很多课文,无论在时代性和人文性方面更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这些课文是学生阅读的范例,是写作的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例子,也是运用语言的典范。那么课文能具体对我们提供些什么呢?
一、阅读课文可为学生作文积累语言材料
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内容单薄,就是语言枯燥。这固然与他们的生活单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积累。中学语文教材是语言的宝库,其中不少名言佳句,可供同学们“为我所用”,但真正要做到“为我所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诵读。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语言资源,诵读教材,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
2.摘录。所谓摘录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言佳句进行积累。
佳句摘录。如《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其中比喻、排比、拟人修辞的妙用以及情与景的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中类似的优美句子俯拾即是,加以收集归纳整理,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作文的文学品味。
哲言摘录:学生摘录这些句子,咀嚼回味这些句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如《提醒幸福》中的“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等句子,反复品读,既能提高学生对幸福的感悟,又能增加作文的厚度和底蕴。
诵读与摘录要结合起来,积累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我所用。厚积而薄发,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时就不会为言之无文而苦恼了。
二、课文学习为学生作文提供思想与情感的源泉
有学生在作文中或是对父母的抱怨,或是对师长的咒骂,或是毫无遮拦地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学生的思想要砥砺,情感要升华,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清泉,让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源泉,用它深刻的内涵、真实的情感荡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写出思想品位高的文章来。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杜甫的《茅庐为秋风所破歌》里张扬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是对生命价值幸福观做出深刻的思考……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为学生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源泉。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汲取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营养。
三、课文学习为学生作文提供了训练思路
课文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写作顺序等等,都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学生作文可以借鉴其思路,掌握作文的一般规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文学习后的学生写作方式。
1.仿写。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文章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学习后可以要求学生仿《春》的思路以及写景方法写秋天的景色。学生有了例文借鉴,就不愁写不出秋天的景色来。
2.改写。改写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兴趣,培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变换文体写作方式多,如把古诗改写成散文,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或是改写一个片断。学习《愚公移山》后,可以写《愚公家庭会议记录》或是《愚公的一天》等;又如把《游山西村》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等。
3.续写。有的课文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事留有余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这也是最好的写作训练点。如《故乡》学习后,续写《再见老年闰土》,学生就更能感受到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处境。
4.读后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学生视野与作者视野有很大差距。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视角的转换,课文阅读后谈感想写感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减少这种差距。
总而言之,弱化课文教学,抛开教材内容,其结果势必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每学一课,都有一次作文训练,那么还有什么作文不能够写或是不能够写好呢?所以在新课程、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回归语文教材,让学生借助课文这些“例子”,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加强作文训练,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高效作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