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和担当”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召开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和担当"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大礼堂开幕。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史瑞杰主持开幕式。
其他文献
大致而言,意识形态旨在解释并改变世界,它力图从理论上澄清认识论的基础,进而试图从实践中改变社会。囿于时代限度和阶级立场,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始终是清晰的,它有时呈现为"进步的"价值判断,有时则嬗变为"虚假的"思想统治。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更是"无处不在",它不仅悄然进入人们的无意识层面,编织为极具舆论导向性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构筑起一个国家或者某种社会的"制度精神"。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普世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既论证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全球范围内诱导推行垄断资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理性的灵魂学说竭力要证明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是实体。对此康德是这样阐释的:自我不在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它根本不是"实体"。因此,"自我"存在于知性的范围以外,我们凭借知性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任何知识。同时凭借知性企图认识"自我",只能依靠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经验知识。因此,三段论推理服从的是知性同一律法则,它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真知识。由是知性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只能依靠"先天综合判断"。而关于自我的知识全部是"分析命题",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不适用于自我。
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更是成为各国摆脱经济低迷状态、恢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目前,G20成员国内部基础设施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基础设施供需缺口。在国家财政投入依然有限的背景下,进一步充实完善G20基础设施合作框架、整合全球基础设施基金、推动多边或区域投资协定的签订成为2016年G20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方向。
面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有效供给不足等现状,需求管理理论和供给学派都没有直面"促进增长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这一悖论,难以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根据"资本经济体系的庞局运行机理",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理论成因是资产价格滞胀与预期收益率过高。针对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都存在的供给侧壅塞问题,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正常运行",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宏观政策思维也需相应转变为"促进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使各类资产
王国维在其一生中,以学人始,以遗老终。在学术现代性与政治保守性之间的矛盾背后,却潜藏着他一贯的心灵追求,即始终于乱世中寻找"心安"之道。他早期所坚持的"学术独立"主要着眼于哲学与文学,目的在于求得感情的慰藉和知识的满足,与现代意义的学术观念有所不同。辛亥之后,军阀之乱频仍,欧战以来,西学之弊尽显,王国维保守的政治倾向也多是出于一种独立的精神选择,即寄希望以东方传统的政治道德拯救人心,其对"政治家"和"功利"的厌恶之感始终未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党既要旗帜鲜明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要克服市场经济原则对党的先进性的冲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现代社会中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善的结合如何可能,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因此是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特殊与普遍关系的视域来看,市民社会借助于商品经济的扩展而开启了特殊与普遍关系在社会层面上的发生和拓展,它表现为每个人特殊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的各自独立和相互冲突。针对由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关系所生发的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善之间的张力,曼德维尔以市民社会悖论、斯密以"看不见的手"、黑格尔以"特殊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的辩证法相继阐述了个人私利与社
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与技术功能,也具有道德功能,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既要追求个人价值,也要追求社会价值,而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所指向的事经常都不一致的条件下,社会的分工体系就成了帮助所有人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工具。分工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变革总是会突破既有的分工边界,但并非所有这样的突破都属于进步。变革可能导向优化分工,也可能导向破坏分工,其中,只有优化分工的变革才属于进步。从伦理角度来看,社会变革只能指向优化分工的方向。
通过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工业化国家在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结构性减速的发生家庭储蓄率会出现下降趋势,由此提出"储蓄耗散"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对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型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经济增长速度6%以下是储蓄快速耗散和储蓄率快速向低水平收敛的区域;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储蓄无法向有效率的路径转换的不利条件下,储蓄耗散将沿着资产价格膨胀的无效路径进行,且诱致城市化阶段持续的隐性通货膨胀。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的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储蓄耗散通道,关键是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实现储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