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8日上午8点08分,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整整提早12小时,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馆正式启用,为它剪彩的,是美国总统布什。
美驻京外交官首次一起办公
这座耗资4.34亿美元的使馆闹中取静。它虽地处北京朝阳区的中央商务区(CBD),背靠亮马河地段,但与毗邻的燕莎商圈、北京女人街的喧嚣相比,美国驻华新使馆和马路对面在建的印度使馆、韩国使馆却共同构成了天泽路上最安静的区域。
新使馆占地4公顷,建有4.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新使馆从职能上分为主办公区、领事事务区、综合办公区、公寓区和停车区。馆内5座建筑物彼此分离,但由翠竹掩映的小径和景观花园连接在一起。使馆中心是一座8层的主办公楼,与其相邻的是一座3层的中庭办公楼,另外还有一座海军陆战队岗哨、一座领事签证办公楼和一个多用途的附楼。
新使馆的启用也标志着美国政府机构驻京的千余名外交官将首次在一个一体化的场所办公。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说,2001年他被任命为驻华大使时,美国驻北京的政府机构有10个,其500多名员工在8个地点办公。而到2008年,美国驻京机构已增加到26个,人员也达到1100多人,但仍分散在22个地点办公。新使馆启用后,美国外交官们将结束在几处办公地点奔波的尴尬。
从位于天泽路的使馆东门进入,首先参观的是领事签证办公楼。自然光柔和地射进来,把这座通体透亮的玻璃建筑照得非常耀眼。大楼一层是中国公民办理赴美签证的地方,有14个窗口,比正在使用的美国签证处多了4个窗口,而且每个窗口上方有电子显示屏,还有四排座椅供来宾休息。
这座建筑的二层是美国公民服务处和美国国家安全部驻华机构工作的地方。这里开辟了几个小隔间。新使馆建设项目工程师韩文杰说:“一些美国公民比较注意个人隐私,这些空间可供他们处理敏感问题时用。”
中庭办公楼的一层,从标牌上可以看出,使馆公共事务部、资源中心、新闻处等部门以及新闻发布会厅都将落户这里。楼里的现代化设备和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惊叹。开放式的办公室,多是利用可拆卸的墙分隔而成,办公椅是专门按照人体的构造设计的。办公室门口的指示牌还刻有盲文,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备通向各个场所。
一层还有一个小型美术馆,陈列了18位美国和中国杰出艺术家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
小桥流水也是为了安全
新使馆的项目总监威廉·普莱尔表示,使馆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确保安全,重在汲取历史教训,防范可能的汽车炸弹攻击、恶意人群聚集攻击和手持枪械者在街道上攻击等。
安全设计在使馆各个区域随处可见。使馆入口处的荷花池、木桥等景观设计,除了赏心悦目的功能,更多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尽管使馆外已有一道围墙保护,但按照美国海外使馆的统一设计要求,使馆建筑离围墙外的街道至少要有30米的缓冲区,以避免街道上的汽车炸弹袭击。所以,在驻华新使馆四周,可以看到以流水、木桥、假山、花朵与灌木丛等景观覆盖的隔离区。
大使馆入口处的一片荷花池,据说“很有象征意义”。韩文杰解释道:“就像从中国进入美国要经过一片海域一样,从中国的街道进入美国使馆,也要经过这样一片水。”
在使馆正门的地上,有几个碗口大的洞。这是一排汽车拦截装置,可防止车辆恶意闯入。如果有汽车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使馆区域,这些装置就会从地面弹起1.2米高,起到拦截作用。
使馆每个出入口都有几名保安,上去问他们问题,他们很谨慎,几乎不回答。三米多高的外围墙所有拐角处,墙体每隔几米都配有摄像头。
考虑到北京处于地震高发区,使馆还进行了复杂的抗震设计。大型建筑之间都有柔性连接,所有设备和固定装置都有防移动控制。
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也贯穿了使馆的整个施工过程。通过投标,使馆的设计者和建筑承包商都是美国知名大公司,但主要的分包商却是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为了防止泄露建筑的安全秘密,施工采取分阶段进行。项目总监普莱尔说:“比如,我们先让中国分包商在使馆施工两年半,然后他们撤出工地,我们砌上围墙,美国工人继续施工,等这个阶段完成后,中美工人再一起工作。”
据透露,有约1500名中国技师、电工、建筑工人参与了新使馆的修建。
核心区域百分之百“美国制造”
尽管新使馆是中美施工者共同劳动的结晶,但新使馆的“心脏”——8层主办公楼却是百分之百“美国制造”。
这幢使馆内的最高建筑,好似被裹在透明或半透明玻璃编成的“纱幕”中。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这个玻璃外壳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夜晚,玻璃发出柔和的光亮,整个楼体宛若一个巨型灯笼。
这座大楼完全由美国工人建设,所有建筑装饰材料,甚至是体积庞大的吊灯,也都是从美国运来的。这座楼的建设历时一年半,其办公面积占整个使馆办公面积的三分之一。
当笔者提出要到这座大楼参观时,被一口回绝。
原来,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莫斯科修建新使馆。使馆将要落成时,美国人在苏联工人建造的墙壁、地板、天花板和柱子里发现了很多窃听器和监视器。结果,这座即将竣工的大楼不得不被推倒,美国又拨了2亿多美元,并派出美国工人重建使馆大楼。
自那以后,美国海外使馆的重要建筑都由美方独立完成,而那些大楼也俨然成了秘密堡垒。
讲究中国“风水”
在美国的上百个海外使馆中,驻华新使馆在规模上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巴格达的外交建筑。雷德称,这个建筑群“代表了21世纪美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穿行在使馆,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一大片黑色的墙体被称为“龙墙”,一处假山被命名为“沉思石”。壮观的西式建筑虽各自独立,但通过中式的荷塘、假山、小桥、竹林连接,相映成趣。亭亭玉立的荷花旁,还“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钢铁雕塑“郁金香”。这个雕塑由当代“最值钱的艺术家”杰夫·昆斯设计。新使馆租借这个雕塑,使用10年。
韩文杰说,外交是严肃的职业,为使馆设计的建筑也多是灰暗色调,但美国人个性中有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因子,所以,在使馆的设计中,增添一些像郁金香这样的雕塑,也是想在严肃中添点活泼。
新馆内景观的主要设计者是曾设计了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的彼得·沃尔克。他曾在很多作品中,精妙诠释了中国的园林。
新使馆里的建筑全都坐北朝南,契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说。
“我们很认同中国的风水,这不是说我们信迷信,而是我们认为风水的理念有道理,我们在使馆设计时也借鉴了。”韩文杰说,比如北京在北半球,太阳是从南边升起,我们就会在东南的方向安装大量玻璃,在建筑的北边则用混凝土,窗户也比较小。
据介绍,旧的美国使馆将通过中国外交部下属的外国服务局,对外出售。
虽然雷德大使明确表示不会把官邸搬到新使馆,但使馆里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却将在使馆“安家”。使馆的西边辟出了一块专门的区域,设有邮局、银行、快餐店和咖啡店等设施,方便陆战队员和他们家人的生活。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8.33
美驻京外交官首次一起办公
这座耗资4.34亿美元的使馆闹中取静。它虽地处北京朝阳区的中央商务区(CBD),背靠亮马河地段,但与毗邻的燕莎商圈、北京女人街的喧嚣相比,美国驻华新使馆和马路对面在建的印度使馆、韩国使馆却共同构成了天泽路上最安静的区域。
新使馆占地4公顷,建有4.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新使馆从职能上分为主办公区、领事事务区、综合办公区、公寓区和停车区。馆内5座建筑物彼此分离,但由翠竹掩映的小径和景观花园连接在一起。使馆中心是一座8层的主办公楼,与其相邻的是一座3层的中庭办公楼,另外还有一座海军陆战队岗哨、一座领事签证办公楼和一个多用途的附楼。
新使馆的启用也标志着美国政府机构驻京的千余名外交官将首次在一个一体化的场所办公。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说,2001年他被任命为驻华大使时,美国驻北京的政府机构有10个,其500多名员工在8个地点办公。而到2008年,美国驻京机构已增加到26个,人员也达到1100多人,但仍分散在22个地点办公。新使馆启用后,美国外交官们将结束在几处办公地点奔波的尴尬。
从位于天泽路的使馆东门进入,首先参观的是领事签证办公楼。自然光柔和地射进来,把这座通体透亮的玻璃建筑照得非常耀眼。大楼一层是中国公民办理赴美签证的地方,有14个窗口,比正在使用的美国签证处多了4个窗口,而且每个窗口上方有电子显示屏,还有四排座椅供来宾休息。
这座建筑的二层是美国公民服务处和美国国家安全部驻华机构工作的地方。这里开辟了几个小隔间。新使馆建设项目工程师韩文杰说:“一些美国公民比较注意个人隐私,这些空间可供他们处理敏感问题时用。”
中庭办公楼的一层,从标牌上可以看出,使馆公共事务部、资源中心、新闻处等部门以及新闻发布会厅都将落户这里。楼里的现代化设备和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惊叹。开放式的办公室,多是利用可拆卸的墙分隔而成,办公椅是专门按照人体的构造设计的。办公室门口的指示牌还刻有盲文,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备通向各个场所。
一层还有一个小型美术馆,陈列了18位美国和中国杰出艺术家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
小桥流水也是为了安全
新使馆的项目总监威廉·普莱尔表示,使馆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确保安全,重在汲取历史教训,防范可能的汽车炸弹攻击、恶意人群聚集攻击和手持枪械者在街道上攻击等。
安全设计在使馆各个区域随处可见。使馆入口处的荷花池、木桥等景观设计,除了赏心悦目的功能,更多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尽管使馆外已有一道围墙保护,但按照美国海外使馆的统一设计要求,使馆建筑离围墙外的街道至少要有30米的缓冲区,以避免街道上的汽车炸弹袭击。所以,在驻华新使馆四周,可以看到以流水、木桥、假山、花朵与灌木丛等景观覆盖的隔离区。
大使馆入口处的一片荷花池,据说“很有象征意义”。韩文杰解释道:“就像从中国进入美国要经过一片海域一样,从中国的街道进入美国使馆,也要经过这样一片水。”
在使馆正门的地上,有几个碗口大的洞。这是一排汽车拦截装置,可防止车辆恶意闯入。如果有汽车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使馆区域,这些装置就会从地面弹起1.2米高,起到拦截作用。
使馆每个出入口都有几名保安,上去问他们问题,他们很谨慎,几乎不回答。三米多高的外围墙所有拐角处,墙体每隔几米都配有摄像头。
考虑到北京处于地震高发区,使馆还进行了复杂的抗震设计。大型建筑之间都有柔性连接,所有设备和固定装置都有防移动控制。
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也贯穿了使馆的整个施工过程。通过投标,使馆的设计者和建筑承包商都是美国知名大公司,但主要的分包商却是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为了防止泄露建筑的安全秘密,施工采取分阶段进行。项目总监普莱尔说:“比如,我们先让中国分包商在使馆施工两年半,然后他们撤出工地,我们砌上围墙,美国工人继续施工,等这个阶段完成后,中美工人再一起工作。”
据透露,有约1500名中国技师、电工、建筑工人参与了新使馆的修建。
核心区域百分之百“美国制造”
尽管新使馆是中美施工者共同劳动的结晶,但新使馆的“心脏”——8层主办公楼却是百分之百“美国制造”。
这幢使馆内的最高建筑,好似被裹在透明或半透明玻璃编成的“纱幕”中。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这个玻璃外壳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夜晚,玻璃发出柔和的光亮,整个楼体宛若一个巨型灯笼。
这座大楼完全由美国工人建设,所有建筑装饰材料,甚至是体积庞大的吊灯,也都是从美国运来的。这座楼的建设历时一年半,其办公面积占整个使馆办公面积的三分之一。
当笔者提出要到这座大楼参观时,被一口回绝。
原来,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莫斯科修建新使馆。使馆将要落成时,美国人在苏联工人建造的墙壁、地板、天花板和柱子里发现了很多窃听器和监视器。结果,这座即将竣工的大楼不得不被推倒,美国又拨了2亿多美元,并派出美国工人重建使馆大楼。
自那以后,美国海外使馆的重要建筑都由美方独立完成,而那些大楼也俨然成了秘密堡垒。
讲究中国“风水”
在美国的上百个海外使馆中,驻华新使馆在规模上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巴格达的外交建筑。雷德称,这个建筑群“代表了21世纪美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穿行在使馆,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一大片黑色的墙体被称为“龙墙”,一处假山被命名为“沉思石”。壮观的西式建筑虽各自独立,但通过中式的荷塘、假山、小桥、竹林连接,相映成趣。亭亭玉立的荷花旁,还“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钢铁雕塑“郁金香”。这个雕塑由当代“最值钱的艺术家”杰夫·昆斯设计。新使馆租借这个雕塑,使用10年。
韩文杰说,外交是严肃的职业,为使馆设计的建筑也多是灰暗色调,但美国人个性中有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因子,所以,在使馆的设计中,增添一些像郁金香这样的雕塑,也是想在严肃中添点活泼。
新馆内景观的主要设计者是曾设计了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的彼得·沃尔克。他曾在很多作品中,精妙诠释了中国的园林。
新使馆里的建筑全都坐北朝南,契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说。
“我们很认同中国的风水,这不是说我们信迷信,而是我们认为风水的理念有道理,我们在使馆设计时也借鉴了。”韩文杰说,比如北京在北半球,太阳是从南边升起,我们就会在东南的方向安装大量玻璃,在建筑的北边则用混凝土,窗户也比较小。
据介绍,旧的美国使馆将通过中国外交部下属的外国服务局,对外出售。
虽然雷德大使明确表示不会把官邸搬到新使馆,但使馆里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却将在使馆“安家”。使馆的西边辟出了一块专门的区域,设有邮局、银行、快餐店和咖啡店等设施,方便陆战队员和他们家人的生活。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