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职业培训教育在近些年来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职业者,顺应了经济发展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增强,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市场凸显的职业道德危机屡见不鲜。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顺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不仅对于劳动者个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整个社会风貌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培训 实施原则 实施对策
一、引言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德智体合格的从业人员,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根基和核心,因为它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念,从而以过硬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它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对外形象和经营效益,正是由个体的良好职业道德,才形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它帮助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者身处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弥足重要,关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关乎社会主体力量的思想水平。而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职业培训教育畸形化,其教育只侧重于武装给受教育者以专业分工技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生产流程,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引发的对企业和市场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流水线一样的职业培训教育是不值得借鉴的。笔者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试图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二、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一般被定义为“人们在职业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个更多的是强调从道德的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忽视了个人在职业道德面临选择时的抉择,缺乏对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而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市场经济大潮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人的信条,使得部分人在职场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当个人私利与他人利益、社会公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这些人可能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当理论和实践遇到抵触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原则而选择自己的私利。
(三)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
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知识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较为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对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大都觉得无所谓,主要依靠学员个人的道德观念。学员自己道德素质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就高,并不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提高的。与此同时,大量的学员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更多的学员更加期待能够学到一门专业的技术,将来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和学员都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极易走向的误区就是在对待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轻视和漠视,过分的依赖社会公德教育和就业者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而不将其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其实,职业培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其培训时间和个体背景是千差万变的,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其在道德领域能胜任具体职业的要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基础性的地位,做到使培训者先成人后成事,首先做到对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从业品质了然于胸,再做好自身的职业打算。同时,职业道德教育的公共性也是重要的原则,无论受培训者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面对崭新的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武装给其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其专业技能的顺利施展。
(二)遵循适应性,与社会实际、学生个体、行业差别相适应
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大都流于形式化和书面化,以致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是当前职业培训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致命缺点。很多培训单位,把学员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输送单位考核,作为自身教育成果和在社会立足的唯一标榜,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不能得到迅速体现和收效缓慢的一个方面,自然地得不到发展,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在该类教育的实施中,应当注重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针对当下职业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主要现象展开教育;应当注重与学生个体的相结合,把握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不足,跟踪指导;应当注重与行业之间的差别相适应,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对于容易出现道德危机的方面,加强教育力度,提前令学员了解其将面临的职业道德处境,达到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遵循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不断的掀起改革和创新,旧有的照本宣科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再也不能符合师生们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众多80后、90后的社会成员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状态,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从自身做起,思考探索、不断创新,采取生动活泼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传达教育内容,提升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种理念不仅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指导性的,对于职业培训教育更是有其实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化的课堂模式,把本该枯燥的道德教育进行生动诠释,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员共鸣。若非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将走向一潭死水的危险方向,出现教师没有热情、学生没有主动的局面,更不用谈论教育成效了。因此,多样化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该遵守的。
(四)遵循成效性,注重教育成果的考核和运用
职业道德作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它的衡量不像一门专业的技术一样直观和容易操作,这也给培训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评价提出了难题。笔者认为,成效性仍然是该类教育的指导原则之一,对其考核也应该积极探索、多管齐下。例如将学员的日常学习表现和上岗实习表现,作为教育成果验收的重点渠道;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的方式,巧妙地摸清受培训者的道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安排,以及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任何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的都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为教育的主体在于学生,有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正确方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身处踏上工作岗位的前夕,许多学员对于这份职业应恪守的品质,也是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颇的,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回答学生的困惑、弥补学生的不足。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听取学员的心声,为其解惑、授业,因为他们的道德得到完善,才是这门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在职业培训教育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浅议
(一)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取得成效最具有硬性的保障。培训单位应该摒弃职业道德教育费时费力的错误认识,在充分尊重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开展教育,从而唤起教师和学员的思想重视。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灵活和有适应性的,顺应职业培训教育的速成性特色,比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本阶段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性的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学员技能和道德的同步提升,这一点在会计、金融等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以节次为单位的课程不是必须和固定的,培训单位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学员会议等形式,灵活开展道德教育,只要形成独特的模式和正常的流程,教学成果就容易得到保障。总之,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正常的职业培训教育中去,避免随意性和突击性,而是像一门技术课程一样,有自己的师资和物力、时间保障,走向正规化、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校园媒体和学生活动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员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渗入到其中,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学校拥有众多的宣传媒体,且它们大多由学生亲自组织亲自策划,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网站、报纸刊物、广播站、电视台等等,开辟专门的栏目和板块,强化该方面的宣传;充分发掘职业道德以及学生身边优秀人物典型案例,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宣传;可以展开诸如读书讨论书、征文比赛、相关电影音乐赏析等活动,发动学生以个体、宿舍、班级等多层次积极参与;通过奖项的评比、奖品的设置等,吸引学生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活动最后一定注重活动结果的验收总结,为下一步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教育积累经验和教训。另外,注重活动的组织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社区服务、扶老助残、帮贫济困等爱心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良好道德的积极作用,培养诚实劳动、遵守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心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通过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到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
针对培训学生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弹性较大、较为灵活的课程,专门开展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培训教育学校定期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这些课程都传达了对学生非常兼具实用性和启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穿插到课堂讲授中,起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正如其他的道德教育领域一样,道德的培养从来不是孤立的和单独的,它应当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无所不在地进行指导教育。在具体的培训学校中,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的部门是较多的,例如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党委办公部门、学生工作处、教务部门等,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断地优化,将这些部门的道德教育职责进行科学的统一协调,形成严密和统一的教育网络,使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无孔不入”的渗透的理想效果。放眼细处而言,德育教育工作者每次与学员的接触,每次的专业技能教育考核,都可以成为施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因为道德本身就具有隐形和潜在的特征,也只有一点一滴的感化、日复一日的教育,能收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先进模范和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不论是哪一类的教育工作,案例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其真实性生动性,往往能比专业的知识宣讲更能起到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更是应该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放眼全社会领域内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劳动模范”等等活动,以及各个地方进行的人物宣传、优秀表彰等活动,莫不是在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成效。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培训教育机构应该受到这方面的启示,给予探索和实践。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绝非一句空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职业道德和美好品质,将成为激励和鼓舞广大职业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极佳方式。职业培训教育单位可邀请有杰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道德高尚的优秀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或学生座谈等,用他们爱岗敬业、不辞劳苦、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敬业、吃苦、慎独、自律、进取等方面的生动教育,使学员们在听取事迹、接受感召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高尚,塑造其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这对于学员一生的职业和生活过程,都将是弥足珍贵的。
(五)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在考核评价中不断改善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正因为其与社会生活如此休憩相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这是一个决不能放松、又不能固化的教育环节,只有保持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不与社会脱节、不辱教育使命。在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中,首先应该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深受欢迎又易于组织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博取众长,在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新;同时,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喜好中,通过建议征集、问卷调查、亲切座谈等形式,倾听其声音、了解其偏好,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更加契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考评和验收上落到实处,以此来督促师生的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例如在职业技能的各种考核中,无论是试卷的书面考核还是实际的操作考核,都可以通过给予学员一些情景和问题的设置,考察其在面对自身所处的岗位上一些敏感、关键的问题上,是否具备了正确的思想觉悟和处事方式,如果在这种专门的考验中学员都出现对职业道德的明显违背,那么当其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各种繁杂的压力和诱惑,情况就更值得思考了。考核是为了总结和改进,这就要求负责该领域教育的教师们善于反思、善于提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收到预期中的教学成果。
五、总结
近些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仍然严峻,这其中不仅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更存在着劳动者本身职业道德缺乏引起的供需双方鸿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仅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是紧迫的,因为技能是具体的,有很大的短期速成性和更新性,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迅速获得合格员工;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思想素质进退。广大的职业培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育中穿插和组织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崔兰英.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
[2]胡晓毅 .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晓音,王琳. 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1(27):58-60.
[4]李冬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93-96.
[5]罗箭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转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0): 93-95.
[6]赵娟. 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12 (3): 64-66.
[7]李琼. 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5): 56-58 .
[8]沈洊. 浅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职责[J].学理论, 2012(25): 46-47 .
[9]王富勇,黄芸. 论职业培训中的人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2 (29): 84-85 .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培训 实施原则 实施对策
一、引言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德智体合格的从业人员,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根基和核心,因为它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念,从而以过硬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它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对外形象和经营效益,正是由个体的良好职业道德,才形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它帮助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者身处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弥足重要,关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关乎社会主体力量的思想水平。而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职业培训教育畸形化,其教育只侧重于武装给受教育者以专业分工技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生产流程,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引发的对企业和市场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流水线一样的职业培训教育是不值得借鉴的。笔者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试图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二、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一般被定义为“人们在职业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个更多的是强调从道德的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忽视了个人在职业道德面临选择时的抉择,缺乏对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而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市场经济大潮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人的信条,使得部分人在职场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当个人私利与他人利益、社会公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这些人可能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当理论和实践遇到抵触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原则而选择自己的私利。
(三)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
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知识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较为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对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大都觉得无所谓,主要依靠学员个人的道德观念。学员自己道德素质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就高,并不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提高的。与此同时,大量的学员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更多的学员更加期待能够学到一门专业的技术,将来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和学员都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极易走向的误区就是在对待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轻视和漠视,过分的依赖社会公德教育和就业者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而不将其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其实,职业培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其培训时间和个体背景是千差万变的,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其在道德领域能胜任具体职业的要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基础性的地位,做到使培训者先成人后成事,首先做到对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从业品质了然于胸,再做好自身的职业打算。同时,职业道德教育的公共性也是重要的原则,无论受培训者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面对崭新的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武装给其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其专业技能的顺利施展。
(二)遵循适应性,与社会实际、学生个体、行业差别相适应
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大都流于形式化和书面化,以致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是当前职业培训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致命缺点。很多培训单位,把学员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输送单位考核,作为自身教育成果和在社会立足的唯一标榜,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不能得到迅速体现和收效缓慢的一个方面,自然地得不到发展,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在该类教育的实施中,应当注重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针对当下职业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主要现象展开教育;应当注重与学生个体的相结合,把握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不足,跟踪指导;应当注重与行业之间的差别相适应,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对于容易出现道德危机的方面,加强教育力度,提前令学员了解其将面临的职业道德处境,达到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遵循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不断的掀起改革和创新,旧有的照本宣科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再也不能符合师生们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众多80后、90后的社会成员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状态,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从自身做起,思考探索、不断创新,采取生动活泼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传达教育内容,提升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种理念不仅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指导性的,对于职业培训教育更是有其实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化的课堂模式,把本该枯燥的道德教育进行生动诠释,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员共鸣。若非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将走向一潭死水的危险方向,出现教师没有热情、学生没有主动的局面,更不用谈论教育成效了。因此,多样化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该遵守的。
(四)遵循成效性,注重教育成果的考核和运用
职业道德作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它的衡量不像一门专业的技术一样直观和容易操作,这也给培训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评价提出了难题。笔者认为,成效性仍然是该类教育的指导原则之一,对其考核也应该积极探索、多管齐下。例如将学员的日常学习表现和上岗实习表现,作为教育成果验收的重点渠道;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的方式,巧妙地摸清受培训者的道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安排,以及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任何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的都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为教育的主体在于学生,有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正确方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身处踏上工作岗位的前夕,许多学员对于这份职业应恪守的品质,也是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颇的,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回答学生的困惑、弥补学生的不足。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听取学员的心声,为其解惑、授业,因为他们的道德得到完善,才是这门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在职业培训教育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浅议
(一)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取得成效最具有硬性的保障。培训单位应该摒弃职业道德教育费时费力的错误认识,在充分尊重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开展教育,从而唤起教师和学员的思想重视。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灵活和有适应性的,顺应职业培训教育的速成性特色,比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本阶段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性的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学员技能和道德的同步提升,这一点在会计、金融等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以节次为单位的课程不是必须和固定的,培训单位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学员会议等形式,灵活开展道德教育,只要形成独特的模式和正常的流程,教学成果就容易得到保障。总之,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正常的职业培训教育中去,避免随意性和突击性,而是像一门技术课程一样,有自己的师资和物力、时间保障,走向正规化、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校园媒体和学生活动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员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渗入到其中,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学校拥有众多的宣传媒体,且它们大多由学生亲自组织亲自策划,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网站、报纸刊物、广播站、电视台等等,开辟专门的栏目和板块,强化该方面的宣传;充分发掘职业道德以及学生身边优秀人物典型案例,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宣传;可以展开诸如读书讨论书、征文比赛、相关电影音乐赏析等活动,发动学生以个体、宿舍、班级等多层次积极参与;通过奖项的评比、奖品的设置等,吸引学生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活动最后一定注重活动结果的验收总结,为下一步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教育积累经验和教训。另外,注重活动的组织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社区服务、扶老助残、帮贫济困等爱心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良好道德的积极作用,培养诚实劳动、遵守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心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通过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到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
针对培训学生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弹性较大、较为灵活的课程,专门开展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培训教育学校定期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这些课程都传达了对学生非常兼具实用性和启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穿插到课堂讲授中,起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正如其他的道德教育领域一样,道德的培养从来不是孤立的和单独的,它应当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无所不在地进行指导教育。在具体的培训学校中,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的部门是较多的,例如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党委办公部门、学生工作处、教务部门等,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断地优化,将这些部门的道德教育职责进行科学的统一协调,形成严密和统一的教育网络,使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无孔不入”的渗透的理想效果。放眼细处而言,德育教育工作者每次与学员的接触,每次的专业技能教育考核,都可以成为施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因为道德本身就具有隐形和潜在的特征,也只有一点一滴的感化、日复一日的教育,能收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先进模范和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不论是哪一类的教育工作,案例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其真实性生动性,往往能比专业的知识宣讲更能起到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更是应该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放眼全社会领域内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劳动模范”等等活动,以及各个地方进行的人物宣传、优秀表彰等活动,莫不是在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成效。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培训教育机构应该受到这方面的启示,给予探索和实践。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绝非一句空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职业道德和美好品质,将成为激励和鼓舞广大职业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极佳方式。职业培训教育单位可邀请有杰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道德高尚的优秀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或学生座谈等,用他们爱岗敬业、不辞劳苦、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敬业、吃苦、慎独、自律、进取等方面的生动教育,使学员们在听取事迹、接受感召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高尚,塑造其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这对于学员一生的职业和生活过程,都将是弥足珍贵的。
(五)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在考核评价中不断改善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正因为其与社会生活如此休憩相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这是一个决不能放松、又不能固化的教育环节,只有保持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不与社会脱节、不辱教育使命。在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中,首先应该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深受欢迎又易于组织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博取众长,在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新;同时,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喜好中,通过建议征集、问卷调查、亲切座谈等形式,倾听其声音、了解其偏好,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更加契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考评和验收上落到实处,以此来督促师生的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例如在职业技能的各种考核中,无论是试卷的书面考核还是实际的操作考核,都可以通过给予学员一些情景和问题的设置,考察其在面对自身所处的岗位上一些敏感、关键的问题上,是否具备了正确的思想觉悟和处事方式,如果在这种专门的考验中学员都出现对职业道德的明显违背,那么当其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各种繁杂的压力和诱惑,情况就更值得思考了。考核是为了总结和改进,这就要求负责该领域教育的教师们善于反思、善于提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收到预期中的教学成果。
五、总结
近些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仍然严峻,这其中不仅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更存在着劳动者本身职业道德缺乏引起的供需双方鸿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仅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是紧迫的,因为技能是具体的,有很大的短期速成性和更新性,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迅速获得合格员工;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思想素质进退。广大的职业培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育中穿插和组织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崔兰英.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
[2]胡晓毅 .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晓音,王琳. 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1(27):58-60.
[4]李冬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93-96.
[5]罗箭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转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0): 93-95.
[6]赵娟. 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12 (3): 64-66.
[7]李琼. 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5): 56-58 .
[8]沈洊. 浅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职责[J].学理论, 2012(25): 46-47 .
[9]王富勇,黄芸. 论职业培训中的人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2 (29): 8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