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有效改善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x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以信息技术手段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信息技术能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备,使得优质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将引入数学课堂,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营造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数学实验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有效地改善学习。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在导入新课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的欢笑声中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简洁明了地突出了本课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此情境的创设融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于一体,完美地达到激趣、设疑和促思的目的,这样就有效地辅助了小学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应用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一基本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身高1.5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的争议中,我适时演示课件,有时能安全渡过,有时遇到危险直呼救命。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突破了难点,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是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更加强有力的认识手段,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使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增强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发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和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自己的“教”准确定位,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学习“长、正方形面积”时,我用课件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小李看到自己班的一块玻璃坏了,他测量玻璃的面积是600平方厘米,好心的他回家让妈妈买了同样面积的玻璃准备安上,你说,他拿的玻璃合适吗?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争论,学生的答案由课件一一演示出来。我没有用以往的口述式指导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长、宽与面积的关系,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争论和演示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的方法指导由辅导讲解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内化知识,极大地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数学实验室”,学生的学习要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促使自己积极思维。学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渠道地收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意识。在这个收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如在学习“对称”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包括网络搜索在内的多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极大地丰富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对称,自己动手操作创造出对称,运用视频展示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体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都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学好每一节课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单位课时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对平面图形进行复习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识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不断的动态转化中,学生不但可掌握每一种图形的固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在这样的归纳和知识整理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较为容易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张有关平面图形的“网”,从而很好地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摘要: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重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重视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有效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一分(一)第53—54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重要性;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比较和观察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会用折纸和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在小组交流中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  3.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下面谈谈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长期以来,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整个教学流程围绕自己的“预设”铺展开来,对学生“对上路子”、近乎“标准”的回答总是津津乐道,却很少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害怕乱了“套数”。其实,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教师需要首先练就熟练的教学技巧和良好的教学能力,其次课前全面充分理解文本,关注生成,用教师自己的机智,通过有效引领,启迪训练学生的思维,捕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创造精彩的课堂。  一、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导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情感因素,让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谈谈体会。  一、创设导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