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被誉为“常州三杰”,是中国早期革命中的杰出人物。“常州三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力量源泉、道德基础和导向意识。本文从“常州三杰”的精神内涵出发,结合中国梦,探析“常州三杰”精神的传承创新之路。
【关键词】“常州三杰”精神;传承创新;中国梦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常州三杰”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体现,是早期革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精神。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想。“常州三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力量源泉、道德基础和导向意识。在新形势下,充分使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我们新一代的目标。
一、“常州三杰”精神的内涵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展现出的革命气魄、革命精神指引着广大革命者奋力前行,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指明灯和奠基石。时至今日,“常州三杰”所蕴涵的革命精神依旧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精神[1]。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瞿秋白从小接受江南文化的教育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思考革命道路。张太雷在常州府中学堂时期就心系国家大事,树立了保家卫国的思想。恽代英毕生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力求在真理中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支撑着“常州三杰”在革命道路上永不退缩。“常州三杰”从马克思主义中学习经验教训,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信念。愿做江南第一燕,瞿秋白在死亡来临的前一刻还在哼唱《国际歌》。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用热血实践了他“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恽代英在狱中写下了“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不朽诗篇[2]。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精神为革命带来新希望。“常州三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瞿秋白在1927年严肃批评党内不敢支持农民斗争的做法,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亲身下去做了几十天的实地调查[3]。恽代英和张太雷发动武装斗争,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常州三杰”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选择。从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勇前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像“常州三杰”那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新精神,才能继续引领人民共筑中国梦。
二、“常州三杰”精神传承现状
“红色蒲公英”调研组实地走访常州烈士陵园、“常州三杰”纪念馆及其故居,对馆内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并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来分析。
(一)对三杰的认知模糊,传承创新的意识不强
84.1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常州三杰”的姓名,但对其具体事迹和常识认知模糊,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人群不了解“常州三杰”是中国早期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有人认为是抗战时期,有人认为是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常州三杰”的认识是笼统且不全面的,对“常州三杰”中具体到单个人物的事迹或简介了解得比较浅薄,不能详尽全面地掌握“常州三杰”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于“常州三杰”的相关描述难以准确匹配。在思想意识上对“常州三杰”的重视不够,精神难以深入人心难以内化于心成为信仰、信念。
(二)受众基础不够全面,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常州三杰”精神是常州红色文化资源,调研结果显示,87.83%青少年能比较了解三杰,主要通过学校、单位组织的参观实践来了解学习三杰事迹,访谈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没有走进过三杰纪念馆,可能仅仅通过电视新闻听说过三杰。
(三)理论研究尚待深入,缺乏挖掘与研究的深入性
“常州三杰”纪念馆是三杰的主要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有常州地域文化的特质,带有江南文人的独特风骨,这些需要系统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三、“常州三杰”精神传承创新的路径探析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红色文化应具有历史本质更应具有时代的内涵[5]。通过探究并调动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借助网络新媒体的组织形式和突破方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民生活、工作、思想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长效机制,拓宽和创新“常州三杰”精神传承创新的路径。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筑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常州三杰”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核心环节,持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4]。
(一)外化于行的实践教育
“常州三杰”实践基地已成为常州市和江苏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要面向不同类型的受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践,贯穿于人民生活之中。此外,加强与基层单位的合作,力争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增強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只有将“常州三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以文化城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厚植创新文化,增强“常州三杰”事迹和宣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广宣传,如微话剧、舞蹈表演、小说创作、影视制作等,开展讲座、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传统。 “常州三杰”文化工程,不仅延续了常州的文化复兴梦想,更向世界展现了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每一个常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缔造专属于常州的文化产业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它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常州三杰”精神作为从中国早期革命一直流传至今的重要精神财富,将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三)网络思维的创新传媒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中的青年学生成為新力量的主力军,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即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乃至网络文化环境的传承创造者。
在网络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传统红色文化,是以网络为基地,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价值传递和思想引领为主要目标,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将“常州三杰”精神与时下热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媒的主流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形成全媒体互联共通的局面,使网络基地发挥正向育人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常州三杰”精神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将优秀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形成文化习惯。
(四)组织育人的队伍建设
加强“常州三杰”精神红色研习队伍建设,深入理论探讨和实地考察。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需要建设德才兼备的“常州三杰”宣传队伍。深耕“常州三杰”产生的土壤,挖掘“常州三杰”精神的时代意义,弘扬“常州三杰”精神、传播三杰事迹和价值、凝聚群众力量。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的发掘,其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大学生作为圆梦之新生力量,树立文化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传承创新“常州三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懈动力。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2017年暑期大学生专项实践活动校级课题“常州三杰精神的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研究”(项目批准号:KYX1706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第二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沈建钢.“常州三杰”精神研究[J].常州工学院院报,2011,29(3).
[3]曹祖平.弘扬“常州三杰”精神的历史使命和意义[J].企业导报,2011(16).
[4][5]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研究,2011(11).
【关键词】“常州三杰”精神;传承创新;中国梦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常州三杰”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体现,是早期革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精神。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想。“常州三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力量源泉、道德基础和导向意识。在新形势下,充分使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我们新一代的目标。
一、“常州三杰”精神的内涵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展现出的革命气魄、革命精神指引着广大革命者奋力前行,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指明灯和奠基石。时至今日,“常州三杰”所蕴涵的革命精神依旧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精神[1]。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瞿秋白从小接受江南文化的教育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思考革命道路。张太雷在常州府中学堂时期就心系国家大事,树立了保家卫国的思想。恽代英毕生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力求在真理中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支撑着“常州三杰”在革命道路上永不退缩。“常州三杰”从马克思主义中学习经验教训,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信念。愿做江南第一燕,瞿秋白在死亡来临的前一刻还在哼唱《国际歌》。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用热血实践了他“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恽代英在狱中写下了“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不朽诗篇[2]。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精神为革命带来新希望。“常州三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瞿秋白在1927年严肃批评党内不敢支持农民斗争的做法,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亲身下去做了几十天的实地调查[3]。恽代英和张太雷发动武装斗争,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常州三杰”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选择。从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勇前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像“常州三杰”那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新精神,才能继续引领人民共筑中国梦。
二、“常州三杰”精神传承现状
“红色蒲公英”调研组实地走访常州烈士陵园、“常州三杰”纪念馆及其故居,对馆内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并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来分析。
(一)对三杰的认知模糊,传承创新的意识不强
84.1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常州三杰”的姓名,但对其具体事迹和常识认知模糊,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人群不了解“常州三杰”是中国早期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有人认为是抗战时期,有人认为是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常州三杰”的认识是笼统且不全面的,对“常州三杰”中具体到单个人物的事迹或简介了解得比较浅薄,不能详尽全面地掌握“常州三杰”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于“常州三杰”的相关描述难以准确匹配。在思想意识上对“常州三杰”的重视不够,精神难以深入人心难以内化于心成为信仰、信念。
(二)受众基础不够全面,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常州三杰”精神是常州红色文化资源,调研结果显示,87.83%青少年能比较了解三杰,主要通过学校、单位组织的参观实践来了解学习三杰事迹,访谈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没有走进过三杰纪念馆,可能仅仅通过电视新闻听说过三杰。
(三)理论研究尚待深入,缺乏挖掘与研究的深入性
“常州三杰”纪念馆是三杰的主要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有常州地域文化的特质,带有江南文人的独特风骨,这些需要系统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三、“常州三杰”精神传承创新的路径探析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红色文化应具有历史本质更应具有时代的内涵[5]。通过探究并调动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借助网络新媒体的组织形式和突破方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民生活、工作、思想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长效机制,拓宽和创新“常州三杰”精神传承创新的路径。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筑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常州三杰”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核心环节,持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4]。
(一)外化于行的实践教育
“常州三杰”实践基地已成为常州市和江苏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要面向不同类型的受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践,贯穿于人民生活之中。此外,加强与基层单位的合作,力争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增強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只有将“常州三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以文化城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厚植创新文化,增强“常州三杰”事迹和宣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广宣传,如微话剧、舞蹈表演、小说创作、影视制作等,开展讲座、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传统。 “常州三杰”文化工程,不仅延续了常州的文化复兴梦想,更向世界展现了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每一个常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缔造专属于常州的文化产业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它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常州三杰”精神作为从中国早期革命一直流传至今的重要精神财富,将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三)网络思维的创新传媒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中的青年学生成為新力量的主力军,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即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乃至网络文化环境的传承创造者。
在网络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传统红色文化,是以网络为基地,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价值传递和思想引领为主要目标,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将“常州三杰”精神与时下热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媒的主流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形成全媒体互联共通的局面,使网络基地发挥正向育人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常州三杰”精神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将优秀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形成文化习惯。
(四)组织育人的队伍建设
加强“常州三杰”精神红色研习队伍建设,深入理论探讨和实地考察。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需要建设德才兼备的“常州三杰”宣传队伍。深耕“常州三杰”产生的土壤,挖掘“常州三杰”精神的时代意义,弘扬“常州三杰”精神、传播三杰事迹和价值、凝聚群众力量。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的发掘,其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大学生作为圆梦之新生力量,树立文化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传承创新“常州三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懈动力。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2017年暑期大学生专项实践活动校级课题“常州三杰精神的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研究”(项目批准号:KYX1706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第二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沈建钢.“常州三杰”精神研究[J].常州工学院院报,2011,29(3).
[3]曹祖平.弘扬“常州三杰”精神的历史使命和意义[J].企业导报,2011(16).
[4][5]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