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管理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管理涉及到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而新闻媒体在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让公众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发生过程,政府的处理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报道态度也体现出政府公信力的作为程度。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共危机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导致公共危机发生时,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而新闻媒体这时候便可以发挥它信息引导、监督和督促等积极作用,但是现在通讯技术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会受到误导,报道也会失真,甚至有虚假信息,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小觑。
突发事件在局势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从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到乌鲁木齐市“7·5”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已经迫切地凸现了它的需求。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不仅仅是报道新闻的传声筒,也不仅仅是双向式对称模式的信息传递,新闻媒体是维护政府公信力,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阵地,能够发挥坚强的保障作用。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政策和引导舆论导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这些作用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处理突发事件中各方能量的协调,理智而全面地把握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处置。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会成为报道的焦点。要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尽量发挥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
客观上来说,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够在无形之中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很大帮助,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帮助政府传递信息;2.协助政府进行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3.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4.为政府提供外脑;5.帮助政府赢得社会支持。所以新闻媒体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不可过于标榜。例如,2013年6月7日发生在厦门的公交起火案,该案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处置,新闻媒体的报道都体现了快速、真实、公正的原则,然而看似完整的处置到最后却因为《厦门日报》的一片报道而让人大跌眼镜。6月13日《厦门日报》一文章对BRT纵火案关注指导案件善后的各级领导大加褒扬,最后也不忘借读者的口称赞自己的报道“是及时雨、正气歌,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在罹难者家属泪痕未干时,媒体慷慨激昂地喊口号或自我标榜,让人有些无法接受。多数网友对《厦门日报》评论持质疑和反对态度,称将一场40多人惨死之灾难刻意说成一次丰功伟绩,将丧事办成了喜事,这种落后的宣传模式恰恰相反让人民群众极度反感,更加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让当地党和政府的形象功亏一篑。也有人批评《厦门日报》不是恪守媒体底线,在追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上下功夫,而是突破媒体底线,在邀功的表扬与自我表扬上做文章。这不是传递正能量,而是放大负能量。更有人讲到一场惨痛之灾难竟然成了“一个凝聚大义与大爱的日子,且这种大义还在延伸,这种大爱还在传播”。实乃奇谈怪论,莫名其妙。此行为的发生就在于新闻媒体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也没有意识到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应持有的态度。“正能量”的传递,或许是解释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件管理中所应有态度的最好词语。无论事件发生的内容如何,新闻媒体的报道应该是朝向事态良性发展的方向,秉承体现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理念的政府精神,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而不是高高在上,故作清高。
无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纸媒还是新兴网媒,其作为一种舆论传播工具,都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们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个发展大国,新闻媒体对中国的跨越发展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换句话说,即要实现“中国梦”、“小康梦”、“崛起梦”,就离不开新闻媒体的鼓与呼。在法律与道德底线之上,新闻媒体登什么,报道什么,这是新闻的自由。但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新闻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问题的揭露,“过过嘴瘾”,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鉴于此,就要求新闻媒体不能只当“评论员”、“评判员”,更重要的是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出点子,想办法,同心协力,减少矛盾,消除矛盾”,时刻展现“正能量”。有时候,新闻工作的重点内容,是要群众唱“主角”,在报道中让群众参与,在解说中让群众理解。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充当的反而更像是一个小角色,润物无声。这是因为,新闻是否有可读性,能否在受众中产生共鸣,不在于达官贵人的反应,而在于平头百姓的感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更应该拿出真正有深度、有情感、有分量的新闻佳作。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新闻媒体更应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受众负责,对自己的使命负责,充分发挥“宣传队”、“播种机”、“发动机”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正能量”,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突发事件在局势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从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到乌鲁木齐市“7·5”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已经迫切地凸现了它的需求。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不仅仅是报道新闻的传声筒,也不仅仅是双向式对称模式的信息传递,新闻媒体是维护政府公信力,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阵地,能够发挥坚强的保障作用。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政策和引导舆论导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这些作用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处理突发事件中各方能量的协调,理智而全面地把握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处置。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会成为报道的焦点。要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尽量发挥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
客观上来说,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够在无形之中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很大帮助,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帮助政府传递信息;2.协助政府进行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3.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4.为政府提供外脑;5.帮助政府赢得社会支持。所以新闻媒体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不可过于标榜。例如,2013年6月7日发生在厦门的公交起火案,该案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处置,新闻媒体的报道都体现了快速、真实、公正的原则,然而看似完整的处置到最后却因为《厦门日报》的一片报道而让人大跌眼镜。6月13日《厦门日报》一文章对BRT纵火案关注指导案件善后的各级领导大加褒扬,最后也不忘借读者的口称赞自己的报道“是及时雨、正气歌,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在罹难者家属泪痕未干时,媒体慷慨激昂地喊口号或自我标榜,让人有些无法接受。多数网友对《厦门日报》评论持质疑和反对态度,称将一场40多人惨死之灾难刻意说成一次丰功伟绩,将丧事办成了喜事,这种落后的宣传模式恰恰相反让人民群众极度反感,更加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让当地党和政府的形象功亏一篑。也有人批评《厦门日报》不是恪守媒体底线,在追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上下功夫,而是突破媒体底线,在邀功的表扬与自我表扬上做文章。这不是传递正能量,而是放大负能量。更有人讲到一场惨痛之灾难竟然成了“一个凝聚大义与大爱的日子,且这种大义还在延伸,这种大爱还在传播”。实乃奇谈怪论,莫名其妙。此行为的发生就在于新闻媒体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也没有意识到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应持有的态度。“正能量”的传递,或许是解释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件管理中所应有态度的最好词语。无论事件发生的内容如何,新闻媒体的报道应该是朝向事态良性发展的方向,秉承体现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理念的政府精神,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而不是高高在上,故作清高。
无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纸媒还是新兴网媒,其作为一种舆论传播工具,都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们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个发展大国,新闻媒体对中国的跨越发展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换句话说,即要实现“中国梦”、“小康梦”、“崛起梦”,就离不开新闻媒体的鼓与呼。在法律与道德底线之上,新闻媒体登什么,报道什么,这是新闻的自由。但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新闻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问题的揭露,“过过嘴瘾”,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鉴于此,就要求新闻媒体不能只当“评论员”、“评判员”,更重要的是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出点子,想办法,同心协力,减少矛盾,消除矛盾”,时刻展现“正能量”。有时候,新闻工作的重点内容,是要群众唱“主角”,在报道中让群众参与,在解说中让群众理解。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充当的反而更像是一个小角色,润物无声。这是因为,新闻是否有可读性,能否在受众中产生共鸣,不在于达官贵人的反应,而在于平头百姓的感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更应该拿出真正有深度、有情感、有分量的新闻佳作。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新闻媒体更应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受众负责,对自己的使命负责,充分发挥“宣传队”、“播种机”、“发动机”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正能量”,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