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去年在我省实施。这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对新课改的实践,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
一、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新课改科学合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标要求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3、教学手段模式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适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是必要的。
二、推进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对策思考
1、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显然也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服务于你的教学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统一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两者是统一的。
要实现两者统一,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几个矛盾:
(1)教学设计与课堂施教的矛盾。
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除了要设计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外,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好“问题和活动情境”,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时,要进行内容的整合,情景设置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样才是有效学习”。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得要老师亲自讲。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点,以老师讲为好,重点的知识不适宜由学生探究和自我构建。我们可以为了一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和设计,并让学生有精彩鲜活的表演,学生感受和享受了过程,但他对知识的把握可能仍然是稚嫩的、生涩的,也很可能是粗糙的,尽管学生印象很深。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常态教学。
(3)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热闹不一定是一节好课。就政治课而言,老师讲不一定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深度参与”,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应该是让许多学生都上来讲,组织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活动要做到“收放有度”,老师的归纳和小结是必不可少的。
2、科学的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科学的对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它的动态画面,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旧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深受师生欢迎,但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次不能颠倒。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
(2)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被称为“海陆空(录音、录像、投影)三军并用,民兵、预备役(实物、动画)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好分寸,宁精勿滥。
(3)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识、记忆规律;同样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感官疲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意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味地用来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忽视正确引导,使政治课变成“放像课”,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可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时空的容量度,真正做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还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政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浮躁现象,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一、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新课改科学合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标要求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3、教学手段模式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适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是必要的。
二、推进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对策思考
1、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显然也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服务于你的教学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统一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两者是统一的。
要实现两者统一,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几个矛盾:
(1)教学设计与课堂施教的矛盾。
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除了要设计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外,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好“问题和活动情境”,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时,要进行内容的整合,情景设置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样才是有效学习”。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得要老师亲自讲。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点,以老师讲为好,重点的知识不适宜由学生探究和自我构建。我们可以为了一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和设计,并让学生有精彩鲜活的表演,学生感受和享受了过程,但他对知识的把握可能仍然是稚嫩的、生涩的,也很可能是粗糙的,尽管学生印象很深。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常态教学。
(3)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热闹不一定是一节好课。就政治课而言,老师讲不一定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深度参与”,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应该是让许多学生都上来讲,组织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活动要做到“收放有度”,老师的归纳和小结是必不可少的。
2、科学的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科学的对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它的动态画面,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旧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深受师生欢迎,但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次不能颠倒。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
(2)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被称为“海陆空(录音、录像、投影)三军并用,民兵、预备役(实物、动画)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好分寸,宁精勿滥。
(3)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识、记忆规律;同样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感官疲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意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味地用来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忽视正确引导,使政治课变成“放像课”,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可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时空的容量度,真正做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还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政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浮躁现象,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