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泰州市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遍遍地解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第一步支架:改造儿童观和教育观》和《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引领下,不断更新理念、改造环境、落实行动。在此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管理好一所幼儿园,给园长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认为园所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管理方向、思想智慧,还是行为要求,都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灵“活”管理。
所谓动态、开放的“活”环境,我的理解: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二是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三是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园根据场地的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在草坪区增设供幼儿钻爬的小土坡、隧道;改建大型沙池,在沙池旁配建自来水管,满足幼儿戏水玩沙的需要;创设泥土区、假山、石子路、小树丛等场所,让幼儿在自然游戏中绽放童真,获得多元的发展;扩大、改造骑行区,增添骑行车辆和滑板车,满足幼儿骑行、滑步的需要;丰富户外学习区的内容和器材;下一步将增设动物观察互动区和饮水休息区。实践告诉我们:让幼儿融入自然,开展有趣的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尽享无限的乐趣。
园内的种植一直以后勤人员管理为主,今后,我们将从种植计划开始,引领教师、孩子共同商量种植计划。另外,总结往年的经验,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适合幼儿种植的瓜果时蔬种植,便于孩子们播种、浇水、施肥、观察、发现、探究……
依托对《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学习、领会,师生共同优化班级区域创设。设置室内“5 X”项目,在保证五大基础区域的前提下,捕捉、追寻孩子的兴趣,积极创设“X”项目,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自主、自由地参与游戏。如在活动室里,利用玩具柜、书柜、挡板等设置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拓展游戏空间;巧妙利用活动室、走廊墙面,设置“涂鸦”“编辫子”“我登上长城啦”等游戏区;走廊上除了公共游戏区域外,设置“停车场”“擦鞋匠”“快乐跳跳跳”等游戏区。力求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幼儿游戏的身影,看到幼儿自主快乐地游戏,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科学观。
伴随着幼儿园的课程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备受关注,挖掘和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精细化管理,是家园共创课程资源开发的“活”模式。我园场地开阔,拥有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就因地制宜设计方案,与家长一起对户外场地的布局进行审议。以“竹、木、沙、水、轮胎、瓜豆”等作为基本材料,以“自然生态”和“变废为宝”为基调,深挖生态资源,规划设计场地,利用“树间距”“坡度”“小池塘”等,形成16个体育游戏区,18块种植区。
我园属于泰州九龙社区,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充分结合区域、本园特点,在日常的管理中,园部、班级、家长对幼儿园周边资源做好调查,提高教师、幼儿、家长整合资源的能力,将课程资源与区域實际相融合,使家园、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活”起来。与此同时,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专业的培训与审议,提升每个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使教师清醒认识和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时代特色以及发展规律,敏感、灵活地结合节日、四季、时事、幼儿园周围大环境以及班级家庭教育状况等,形成一个课程资源建设的“活”模式。
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实践中我感悟到,学做并举带出“活”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这其中,做好幼儿观察是重要一环。
如何科学地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境,以及如何借助《指南》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及至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支持幼儿,我们在组织教师深度学习《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等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教师观察提出新的要求。采用便签式随手记和重点观察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一个月聚焦观察一个区域,详细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单纯地追求观察记录的篇数。业务学习中分享、交流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了解幼儿的意图,开展“有图有真相”的研讨活动。另外,聘请专家来园举办讲座、现场指导,引领教师通过拍照、录像、记录等方式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并通过交流、诊断、反思、审议调整课程策略。这样,大家在生态的环境、融合的文化、创新的理念中受益匪浅,引发教师由感动、激动到心动,进而落实到行动。
优化、改造现行课程方案是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园课程适宜性的重要策略。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园园本课程“活”起来了。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对现行课程方案不断调整,逐步放弃不适合我园幼儿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及时增加适合本园实际的、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支撑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将幼儿园周围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开发更多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落实《指南》目标。目前我们正在加强课程审议,调整、建设园本化课程。我园的课程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主题课程 “微农场”课程 生成课程。课程审议过程中各年级组以《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蓝本,删减了一些不适宜我园实施的内容。依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增加“微农场”微主题活动课程的审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教师在实施以上活动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孩子们当下的关注点、兴趣点,从而生成班级微主题活动。如何结合时节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生发“微农场”课程成了我园当前课程建设的重点,意在使我园的课程更加鲜活、生动、有趣,适合幼儿。
在课程建设漫长的道路上,我们期望通过挖掘教师的潜能,使她们成为自我的领导者,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让她们“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在自己专业和能力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定,带领幼儿在课程游戏中释放天性,玩出童年的味道。
一、师生共创动态开放的“活”环境
所谓动态、开放的“活”环境,我的理解: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二是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三是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园根据场地的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在草坪区增设供幼儿钻爬的小土坡、隧道;改建大型沙池,在沙池旁配建自来水管,满足幼儿戏水玩沙的需要;创设泥土区、假山、石子路、小树丛等场所,让幼儿在自然游戏中绽放童真,获得多元的发展;扩大、改造骑行区,增添骑行车辆和滑板车,满足幼儿骑行、滑步的需要;丰富户外学习区的内容和器材;下一步将增设动物观察互动区和饮水休息区。实践告诉我们:让幼儿融入自然,开展有趣的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尽享无限的乐趣。
园内的种植一直以后勤人员管理为主,今后,我们将从种植计划开始,引领教师、孩子共同商量种植计划。另外,总结往年的经验,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适合幼儿种植的瓜果时蔬种植,便于孩子们播种、浇水、施肥、观察、发现、探究……
依托对《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学习、领会,师生共同优化班级区域创设。设置室内“5 X”项目,在保证五大基础区域的前提下,捕捉、追寻孩子的兴趣,积极创设“X”项目,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自主、自由地参与游戏。如在活动室里,利用玩具柜、书柜、挡板等设置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拓展游戏空间;巧妙利用活动室、走廊墙面,设置“涂鸦”“编辫子”“我登上长城啦”等游戏区;走廊上除了公共游戏区域外,设置“停车场”“擦鞋匠”“快乐跳跳跳”等游戏区。力求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幼儿游戏的身影,看到幼儿自主快乐地游戏,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科学观。
二、家园共建课程资源开发的“活”模式
伴随着幼儿园的课程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备受关注,挖掘和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精细化管理,是家园共创课程资源开发的“活”模式。我园场地开阔,拥有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就因地制宜设计方案,与家长一起对户外场地的布局进行审议。以“竹、木、沙、水、轮胎、瓜豆”等作为基本材料,以“自然生态”和“变废为宝”为基调,深挖生态资源,规划设计场地,利用“树间距”“坡度”“小池塘”等,形成16个体育游戏区,18块种植区。
我园属于泰州九龙社区,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充分结合区域、本园特点,在日常的管理中,园部、班级、家长对幼儿园周边资源做好调查,提高教师、幼儿、家长整合资源的能力,将课程资源与区域實际相融合,使家园、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活”起来。与此同时,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专业的培训与审议,提升每个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使教师清醒认识和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时代特色以及发展规律,敏感、灵活地结合节日、四季、时事、幼儿园周围大环境以及班级家庭教育状况等,形成一个课程资源建设的“活”模式。
三、学做并举带出“活”队伍
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实践中我感悟到,学做并举带出“活”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这其中,做好幼儿观察是重要一环。
如何科学地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境,以及如何借助《指南》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及至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支持幼儿,我们在组织教师深度学习《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等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教师观察提出新的要求。采用便签式随手记和重点观察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一个月聚焦观察一个区域,详细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单纯地追求观察记录的篇数。业务学习中分享、交流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了解幼儿的意图,开展“有图有真相”的研讨活动。另外,聘请专家来园举办讲座、现场指导,引领教师通过拍照、录像、记录等方式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并通过交流、诊断、反思、审议调整课程策略。这样,大家在生态的环境、融合的文化、创新的理念中受益匪浅,引发教师由感动、激动到心动,进而落实到行动。
四、师生同构园本“活”课程
优化、改造现行课程方案是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园课程适宜性的重要策略。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园园本课程“活”起来了。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对现行课程方案不断调整,逐步放弃不适合我园幼儿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及时增加适合本园实际的、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支撑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将幼儿园周围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开发更多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落实《指南》目标。目前我们正在加强课程审议,调整、建设园本化课程。我园的课程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主题课程 “微农场”课程 生成课程。课程审议过程中各年级组以《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蓝本,删减了一些不适宜我园实施的内容。依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增加“微农场”微主题活动课程的审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教师在实施以上活动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孩子们当下的关注点、兴趣点,从而生成班级微主题活动。如何结合时节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生发“微农场”课程成了我园当前课程建设的重点,意在使我园的课程更加鲜活、生动、有趣,适合幼儿。
在课程建设漫长的道路上,我们期望通过挖掘教师的潜能,使她们成为自我的领导者,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让她们“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在自己专业和能力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定,带领幼儿在课程游戏中释放天性,玩出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