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茴鱼人工繁殖技术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li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鸭绿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 Mori)为我省特有珍稀冷水性鱼类,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种。为有效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扩大自然种群资源,对鸭绿江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人工繁殖方法、鱼苗培育、饵料投喂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鸭绿江茴鱼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平均产卵量800~1 080粒/尾,卵径1.5~2.5 mm,卵呈淡黄色,为沉性微黏性卵。在平均水温7.5 ℃条件下:积温115~135 ℃·d时受精卵发眼;160~180 ℃·d开始破膜;190~200 ℃·d破膜结束;250 ℃·d左右开始上浮;290 ℃·d左右开口。人工繁殖试验中,孵化率:72.12%~73.56%;上浮率:80%~87.5%。破膜时鱼体长1 cm左右,上浮后鱼体长达1.5 cm~2.5 cm。
  关键词:鸭绿江茴鱼(Thymallusarcticus yaluensis Mori);人工受精;产卵;孵化
  鸭绿江茴鱼(Thymallusarcticus yaluensis Mori)属鲑形目,鲑亚目,茴鱼科,茴鱼属,为中小型鲑科淡水定居种,是已知茴鱼属中唯一存在于鸭绿江上游的种类,具有典型的地域特殊性。鸭绿江茴鱼又名青鳞子、斑鳟、红鳞鱼,是茴鱼属中唯一存在于鸭绿江上游的种类,为中小型鲑科淡水定居种,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鮰香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属于优质名贵珍稀鱼类[1-3]。由于鸭绿江茴鱼栖息地窄小,受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使其自然种群数量极少,目前已经濒临绝迹,根据IUCN关于受胁物种濒危等级的最新划分标准,该鱼属于极危(CR)种,目前已被列入《吉林省重点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加以保护,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恢复种质资源,开发名特优鱼类新品种,笔者连续多年进行鸭绿江茴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已掌握了鸭绿江茴鱼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
  1 材料
  试验用鱼来自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二十三道沟、二十一道沟、二十道沟采捕的野生种,人工水泥池暫养于吉林省天鹅泉冷水鱼养殖场,雌性平均体重118 g,年龄5龄,雄性平均体重102 g,年龄4龄。
  繁殖用水为保护区内天然山泉水,水质清澈,无污染。冬季泉水量较小,水流量在0.08~0.15 m3/s,水温变化在4.2~8.8 ℃。春夏秋三季水流量较大,在0.8 m3/s以上,水温变化范围在0~18 ℃。繁殖时期的水温维持在7~9 ℃恒定状态,溶解氧7.5~8.3 mg/L。
  2 方法
  鸭绿江茴鱼产卵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繁殖期前一个月通过加大进水量或降低池水水位,加大亲鱼池水流速度,刺激亲鱼性成熟。
  采用人工挤卵干导法受精。每组雌鱼4尾,雄鱼2尾。为了提高受精率及孵化率,人工授精采用等调液(KCl 2.4 g,CaCl2 2.6 g,NaCl 90.4 g,蒸馏水10 L)及精液稀释剂。卵受精后阴暗处静止2小时,然后漂洗受精卵数次,移入丹麦式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平列槽中水流控制在300 mL/s,进入平列槽中的水不应产生气泡。孵化过程中水温保持在6~13 ℃,孵化槽内卵的密度为5万粒/m2,溶解氧保持在6 mg/L以上。
  3 结果
  3.1 亲鱼培育情况
  将野生采捕亲鱼及后备亲鱼放入土池中,在土池中利用鱼粪便培育活饵料(适合低温的水蚯蚓,摇蚊幼虫),再适当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经三年的试验,效果明显,成功驯化出可以进行人工繁殖的亲鱼及后备亲本。
  3.2 产卵情况
  2015年4月30日~5月15日,共分3批进行采卵,总产卵量为26 000粒,共用雌鱼25尾,平均每尾产卵量为1 040粒,相对产卵量为9粒/g。
  2016年4月27~5月5日,共分3批进行采卵,总产卵量为29 000粒,共用雌鱼27尾,平均每尾雌鱼产卵量为1 074粒,相对产卵量为8粒/g。
  2017年4月18日~28日,共分3批进行采卵,总产卵量为15 000粒,共用雌鱼18尾,平均每尾产卵量833粒,相对产卵量8粒/g。
  3.3 受精卵孵化
  刚产出的卵在没吸水的情况下,卵径大小在1.0~1.5 mm之间,受精卵吸水达到最大卵径20 mm,孵化期间的水温在7~9 ℃,平均水温7.5 ℃。受精卵在积温达到90 ℃·d时出现眼点,但不明显,115~135 ℃·d时眼点明显;160~180 ℃·d开始破膜,破膜时鱼体长1 cm左右;190~200 ℃·d破膜结束;250 ℃·d左右开始上浮,上浮后鱼体长达1.5~2.5 cm;290 ℃·d左右开口。3年试验孵化率分别为:72.12%、7356%、91.67%(详见表1)。
  4 分析与讨论
  4.1 亲本培育
  野生亲本放入水泥池中,由于环境的改变,拒食人工配合饲料,体质逐渐下降,以致在驯化和繁殖过程中死亡较多。为此,采取了将野生亲鱼及后备亲鱼放入养殖场下游土池中,用上游鱼类粪便、饵料残渣培育水蚯蚓等生物活饵料,让其自行摄食,并辅以投喂颗粒料。同时营造自然环境,扩大鱼类活动范围,经验证,培育效果较好。此外,亲鱼产后体质较弱,加之存在授精过程中因外力致使内脏破损的可能,极易导致大批死亡, 因此亲鱼产后应多投喂适口的活饵料,恢复鱼体体质,并营造一个安静的生存环境,提高产后成活率。
  4.2 授精方法
  目前养殖的鲑科冷水鱼一般个体较大,雌鱼的卵径大,无黏性,雄鱼的精液也较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将卵挤入盆中再挤入精液进行授精。由于鸭绿江茴鱼个体小,精液数量也少,为了保证受精率,除了采用精液稀释剂之外,还可以提前把成熟精液用吸管吸出以便备用,6~8尾鱼的卵挤入盆中,加入精液受精。鸭绿江茴鱼卵具有相对较强的黏性,应先用脱黏剂脱黏后再授精。
  4.3 孵化条件和管理要点
  目前冷水鱼类的孵化设施大部分为玻璃钢平列槽,槽底部进水孔径在2~2.5 mm之间,故受精卵和鱼苗易漏出孵化槽。笔者曾试过用平列槽内加筛绢网的方法,但容易产生气泡,引起缺氧死亡。采用在平列槽外底部加筛绢网的方法,可以提高孵化效果。还可以采用木框和30目左右的筛绢制成网箱进行孵化,效果也比较理想。在整个孵化期间应保证水量充足,流速稳定,发眼之前避免阳光直射和强烈震动。每天定时对受精卵进行多次消毒,防止水霉菌滋生感染正常卵,定期捡出死卵,提高孵化率。
  4.4 选择适宜鸭绿江茴鱼苗的开口饵料
  鸭绿江茴鱼鱼苗开口饲料的选择是很关键的,曾经试验过几种开口饵料,如人工配合饲料、水蚯蚓,但都不理想。2016年和2017年采用开口时投喂小型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及丰年虫,然后再辅以淡水轮虫、动物内脏糜、鸡蛋黄投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解玉浩.鸭绿江的鱼类区系[G] 鱼类学论文集(五).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 董崇智,李怀明,牟振波,等.中国淡水冷水性鱼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孙兆和,王庆有,刘翠英,等.长白山区九种冷水性鱼类的食性、生长与繁殖[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2,14(2):78-81,94.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探讨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其体成分的影响,试验分别以0、10、100、1 000 mg/L浓度的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12 h和24 h后,采用国标法检测卤虫无节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100 mg/L牛磺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12 h能显著提高其粗蛋白(P<0.05)、粗脂肪、钙和磷的含量,显著降低其粗灰分含量(P<0.05);10 mg/L牛磺酸强
基于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新能源法案对中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来看,美国新能源法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金融风险预期对
唇[鱼骨](Hemibarbu labep)地方名为重重或重唇,[鱼骨]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鮈亚科、属的一种。唇[鱼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其支流、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是黑龙江名优土
摘要:采用荧光标记同池混养的方法,对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日均增长和日均增重的大小顺序为:YF>NTH>ZF>CJ;特定生长率大小顺序为:YF>NTH >CJ>ZF,且YF群体与ZF群体差异显著。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均为:ZF>CJ>NTH>YF。各群体肥满度无显著差异。ZF群体的养殖存活率显著高于YF群体,其他群体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为罗氏沼
1试验研究的背景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嘎鱼、嘎牙子,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随着国
摘要: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个方面对泥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详述。  关键词:泥蚶;遗传多样性;遗传标记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俗称血蚶,我国、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都有分布,是一种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的经济贝类,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morphia)、蚶目(Arcoida)、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