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进行了整体的改革,2019年秋季开始全改版为《道德与法治》课。它涉及到了我们时代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因此,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出实效,就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教材;活动;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旨是“回归生活”,它改变过去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要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要在“小课堂、大社会”上做功课。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一)多维教育整体呈现。新教材在开发教育資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新课程信息覆盖量极其广泛,除了我们常提的安全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外,更是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启蒙教育等。从内容来看,教材更加的贴近生活,符合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二)贴近儿童的生活。新教材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让知识不仅仅体现在课本上,更在我们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三)活动丰富开放。新教材多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四)形式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来说,成人的言语总是过于晦涩难懂,同时比起长篇大论的文字,一张图片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新教材强调了童语言说,图文并茂。
二、关注课堂,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之情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该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品德与社会性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感悟,因此,教学的形式内容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反映出孩子的需求,让他们可以从自己认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社会。
低年级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采用适用于他们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准备要充分:活动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要随时调节孩子的情感,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在教学《我和大自然》一课中,我先给孩子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让孩子尽情享受自然风光,感受自然之美。在教学时,孩子们时不时会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声。在他们的眼中,自然不过就是一些树木,一些山水,而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提起他们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的要明确:活动过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应该面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手段,学习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动画短视频,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片的同时意识到如何保护自己。除此之外,我更是为大家设计了同学们都喜爱的卡通人物,让这个卡通人物来带领大家一起去闯关,关卡包括听故事、演故事、评一评、看一看。等大家过了这几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从课堂氛围来看,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及其高涨,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就家长反馈来看,孩子们的防范意识确实提高了许多,不再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
(三)教学活动要真实:学生的体验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其学习也就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如果我们所叙述的东西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那自然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如教学中诉说生活中家人、朋友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孩子们总是争着诉说“一次,在快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真写作业,突然,我的钢笔坏了,当时我着急坏了。这时,我的朋友看到后,给我送来了一支完好无损的钢笔,并对我说‘用我的吧。’当时我真是感激涕零啊。还有一次……”。“有一次,我和爸爸争吵了几句,我哭着跑回房间,没一会儿,爸爸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还来跟我道歉呢,我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也跟爸爸道了歉,我们又像以前一样融洽相处了。”这一个个简单的小事情,足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拓展实践,激发学生追求健康成长
开放性的道德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学生的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道德、法治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外,我们更是积极开创新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如开展走出去的研学活动,各种应急演练,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数字中心,气象局等地,让孩子们深入实地充分的去考察,去体验,浸染心灵,触动灵魂。道德课堂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对生活、社会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使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总之,让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在自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果脱了学生真实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会成为苍白的说教。让我们从心开始,让孩子身有体验,孩子自然心为所动,真正发挥“小课堂,大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戴慧.公民培育视域下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中小学德育,2016,(08):46-48.
[3]张晓刚.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初探[J].文教资料,2015,(32):185-186.
[4]窦桂梅主编,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法]让吕克·奥贝尔,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74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材;活动;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旨是“回归生活”,它改变过去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要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要在“小课堂、大社会”上做功课。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一)多维教育整体呈现。新教材在开发教育資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新课程信息覆盖量极其广泛,除了我们常提的安全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外,更是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启蒙教育等。从内容来看,教材更加的贴近生活,符合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二)贴近儿童的生活。新教材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让知识不仅仅体现在课本上,更在我们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三)活动丰富开放。新教材多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四)形式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来说,成人的言语总是过于晦涩难懂,同时比起长篇大论的文字,一张图片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新教材强调了童语言说,图文并茂。
二、关注课堂,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之情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该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品德与社会性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感悟,因此,教学的形式内容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反映出孩子的需求,让他们可以从自己认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社会。
低年级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采用适用于他们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准备要充分:活动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要随时调节孩子的情感,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在教学《我和大自然》一课中,我先给孩子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让孩子尽情享受自然风光,感受自然之美。在教学时,孩子们时不时会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声。在他们的眼中,自然不过就是一些树木,一些山水,而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提起他们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的要明确:活动过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应该面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手段,学习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动画短视频,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片的同时意识到如何保护自己。除此之外,我更是为大家设计了同学们都喜爱的卡通人物,让这个卡通人物来带领大家一起去闯关,关卡包括听故事、演故事、评一评、看一看。等大家过了这几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从课堂氛围来看,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及其高涨,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就家长反馈来看,孩子们的防范意识确实提高了许多,不再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
(三)教学活动要真实:学生的体验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其学习也就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如果我们所叙述的东西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那自然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如教学中诉说生活中家人、朋友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孩子们总是争着诉说“一次,在快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真写作业,突然,我的钢笔坏了,当时我着急坏了。这时,我的朋友看到后,给我送来了一支完好无损的钢笔,并对我说‘用我的吧。’当时我真是感激涕零啊。还有一次……”。“有一次,我和爸爸争吵了几句,我哭着跑回房间,没一会儿,爸爸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还来跟我道歉呢,我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也跟爸爸道了歉,我们又像以前一样融洽相处了。”这一个个简单的小事情,足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拓展实践,激发学生追求健康成长
开放性的道德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学生的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道德、法治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外,我们更是积极开创新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如开展走出去的研学活动,各种应急演练,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数字中心,气象局等地,让孩子们深入实地充分的去考察,去体验,浸染心灵,触动灵魂。道德课堂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对生活、社会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使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总之,让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在自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果脱了学生真实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会成为苍白的说教。让我们从心开始,让孩子身有体验,孩子自然心为所动,真正发挥“小课堂,大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戴慧.公民培育视域下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中小学德育,2016,(08):46-48.
[3]张晓刚.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初探[J].文教资料,2015,(32):185-186.
[4]窦桂梅主编,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法]让吕克·奥贝尔,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74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