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三阶段,复习成为头等大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复习期间如果是纯粹的习题训练,看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学生学起来非常苦,且不利于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认知系统,此时学生形成的所谓解题能力,其实就是纯粹的重复性经验,极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也会造成不讲就不会的状况。因此,高三复习需要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主体性认识。本文试以化学学科为例,阐述笔者“先测后教”的复习理念与观点。
一、先测后教复习的思路简述
先测后教是从时间角度界定测与教的关系的,测是面向学生的测,测的载体是试题;教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复习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是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概念不清楚,哪些概念理解到什么层次,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如果直接施教,则显然带有盲目的成分,而先测则可以让师生同时把握学情。
关于“先测”,考虑到复习的时效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先测的内容须短小精悍(不一定非得是几道试题,也可以是围绕一个重要知识点或实验进行的系列提问),测试的时间控制在十至十五分钟。测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通常情况下还需要结合自己原先的判断去对学生的测试情况作出即时评价,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如果能够在学生测试完毕之时对学情有个完整的把握,那是最好的。
关于“后教”,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又可以理解为“兵教兵”,在同质异组、同组异质的分组思想下,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完善;二是教师面向学生的教,这个教相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而言,强调高屋建瓴,强调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向科学的知识结构靠近。通过这两个步骤,一般可以实现一、二轮复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完善,从而为提升解题能力奠定基础。
二、先测后教复习的实践案例
下面以“电化学基础”中的电解原理复习为例,谈谈具体的先测后教复习策略。
先测工具:电解饱和Cucl2溶液的实验装置图(如下图),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1)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推断实验中的产物?(2)实验的反应式是什么?(3)反应一段时间之后停止电解反应,则溶液中存有哪些离子?(4)实验中产生ClO-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改进来增加其浓度?能不能让反应过程中不产生该离子?
设计思路:通过这样的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又是一个小问题链)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基于这一基本的电解实验去建构电解原理。事实证明,关于这一知识,学生的遗忘是比较明显的。
测试结果:对于第一、二两个问题,大约有80%的学生能够顺利写出实验的现象并判断其产物,也能顺利写出总反应式和电极反应式;对于第三个问题,由于其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对本电解反应有全面的把握,且需要从离子角度思考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关系,因此本题的答对率仅有30%左右,这印证了笔者测前的猜想;第四个问题链,旨在发散性地考查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也是学生的一个认知盲点,需要在后教中加以强化。
后教策略:基于上述前测结果,在学生组内合作的基础上,笔者确定后教的重点为针对第三四两个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是相通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一样,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同,因此并没有合并。实际后教过程中,笔者重点让学生认识到ClO-的产生机制在于Cl2离子与OH-的充分接触,因而本实验装置中由于两极的距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第四个问题链中的最后两个问题,看起来与第三个问题相反,但解决的思路却不相同,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递进式的思考,最后发现只有借助于阳离子交换膜才能实现Cl2离子与OH-离子的不接触,而这恰恰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复习奠定基础,也使得前后知识在认知中产生质性联系。
三、先测后教中教师作用发挥
先测后教实际上是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在复习中的具体运用。在先测与后教之间,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效果。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感觉有两个重点不可忽视。
第一,精心设计先测问题,全程跟踪先测过程。这一点上面已经有所涉及,此处更要强调的是问题的设计对一节课的复习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能够用测的内容吸引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这意味着先测的问题或试题,要像一颗种子一样能够在学生的思维中发芽,然后延伸到其它的知识点,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后教的过程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针对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施力,这样才能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发现,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而是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听其所需要听的,想其所需要想的,这样的主动建构效果要比被动的听好得多。
当然,先测后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还不止这两点,但这两点已经能够统领复习过程中的其它行为,因此可谓是关键两点。
【参考文献】
[1] 张雅春.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非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的先后顺序”课例分析[J]. 考试与评价,201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先测后教复习的思路简述
先测后教是从时间角度界定测与教的关系的,测是面向学生的测,测的载体是试题;教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复习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是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概念不清楚,哪些概念理解到什么层次,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如果直接施教,则显然带有盲目的成分,而先测则可以让师生同时把握学情。
关于“先测”,考虑到复习的时效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先测的内容须短小精悍(不一定非得是几道试题,也可以是围绕一个重要知识点或实验进行的系列提问),测试的时间控制在十至十五分钟。测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通常情况下还需要结合自己原先的判断去对学生的测试情况作出即时评价,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如果能够在学生测试完毕之时对学情有个完整的把握,那是最好的。
关于“后教”,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又可以理解为“兵教兵”,在同质异组、同组异质的分组思想下,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完善;二是教师面向学生的教,这个教相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而言,强调高屋建瓴,强调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向科学的知识结构靠近。通过这两个步骤,一般可以实现一、二轮复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完善,从而为提升解题能力奠定基础。
二、先测后教复习的实践案例
下面以“电化学基础”中的电解原理复习为例,谈谈具体的先测后教复习策略。
先测工具:电解饱和Cucl2溶液的实验装置图(如下图),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1)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推断实验中的产物?(2)实验的反应式是什么?(3)反应一段时间之后停止电解反应,则溶液中存有哪些离子?(4)实验中产生ClO-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改进来增加其浓度?能不能让反应过程中不产生该离子?
设计思路:通过这样的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又是一个小问题链)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基于这一基本的电解实验去建构电解原理。事实证明,关于这一知识,学生的遗忘是比较明显的。
测试结果:对于第一、二两个问题,大约有80%的学生能够顺利写出实验的现象并判断其产物,也能顺利写出总反应式和电极反应式;对于第三个问题,由于其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对本电解反应有全面的把握,且需要从离子角度思考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关系,因此本题的答对率仅有30%左右,这印证了笔者测前的猜想;第四个问题链,旨在发散性地考查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也是学生的一个认知盲点,需要在后教中加以强化。
后教策略:基于上述前测结果,在学生组内合作的基础上,笔者确定后教的重点为针对第三四两个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是相通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一样,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同,因此并没有合并。实际后教过程中,笔者重点让学生认识到ClO-的产生机制在于Cl2离子与OH-的充分接触,因而本实验装置中由于两极的距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第四个问题链中的最后两个问题,看起来与第三个问题相反,但解决的思路却不相同,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递进式的思考,最后发现只有借助于阳离子交换膜才能实现Cl2离子与OH-离子的不接触,而这恰恰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复习奠定基础,也使得前后知识在认知中产生质性联系。
三、先测后教中教师作用发挥
先测后教实际上是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在复习中的具体运用。在先测与后教之间,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效果。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感觉有两个重点不可忽视。
第一,精心设计先测问题,全程跟踪先测过程。这一点上面已经有所涉及,此处更要强调的是问题的设计对一节课的复习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能够用测的内容吸引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这意味着先测的问题或试题,要像一颗种子一样能够在学生的思维中发芽,然后延伸到其它的知识点,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后教的过程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针对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施力,这样才能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发现,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而是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听其所需要听的,想其所需要想的,这样的主动建构效果要比被动的听好得多。
当然,先测后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还不止这两点,但这两点已经能够统领复习过程中的其它行为,因此可谓是关键两点。
【参考文献】
[1] 张雅春.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非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的先后顺序”课例分析[J]. 考试与评价,201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