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定意义上讲,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了个性发展,使语文学科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信息技术资源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现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丰富多彩,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一、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如今的学生己不再是以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求了解更多的事情,从而拓宽知识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点。计算机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学习《海底世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给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叙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这些信息技术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教师是否恰当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教师是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这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传统模式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即使花很多时间、精力,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媒体资源展示的课件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抓住重难点,引导学生的联想,给课堂注入活力。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农村孩子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去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前不久我上了一篇介绍天马的说明文,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文字中掌握有关天马的科学知识,实在有些生硬、乏味。于是我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出现在小朋友们眼前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小朋友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变得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呈现过程,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集形、声、色于一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视听基础。如教学《过河》一课时,我先出示本次训练要求(补充空白图),然后运用媒体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图后问:“这幅图写了什么?”接着出示第二幅图问:“白兔来到了哪里?他们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然后出示第三幅图,指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说说小白兔怎样放木盒,进木盒。这样通过看图,让学生想象:小白兔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过河呢?指导他们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出示第四幅空白图,问学生这幅图画了什么?再用电脑把四幅图全部连起来放在大屏幕上空白图,再连起来说一段话,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指名说,最后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五、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中的幾点思索和困惑
1. 由“教师满堂灌”改为“机器满堂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工作。
2. 由“听戏者”改为“看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语文内容不去留意。
总之,信息技术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
(通渭县平襄镇徐川小学)
一、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如今的学生己不再是以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求了解更多的事情,从而拓宽知识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点。计算机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学习《海底世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给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叙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这些信息技术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教师是否恰当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教师是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这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传统模式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即使花很多时间、精力,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媒体资源展示的课件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抓住重难点,引导学生的联想,给课堂注入活力。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农村孩子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去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前不久我上了一篇介绍天马的说明文,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文字中掌握有关天马的科学知识,实在有些生硬、乏味。于是我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出现在小朋友们眼前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小朋友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变得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呈现过程,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集形、声、色于一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视听基础。如教学《过河》一课时,我先出示本次训练要求(补充空白图),然后运用媒体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图后问:“这幅图写了什么?”接着出示第二幅图问:“白兔来到了哪里?他们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然后出示第三幅图,指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说说小白兔怎样放木盒,进木盒。这样通过看图,让学生想象:小白兔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过河呢?指导他们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出示第四幅空白图,问学生这幅图画了什么?再用电脑把四幅图全部连起来放在大屏幕上空白图,再连起来说一段话,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指名说,最后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五、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中的幾点思索和困惑
1. 由“教师满堂灌”改为“机器满堂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工作。
2. 由“听戏者”改为“看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语文内容不去留意。
总之,信息技术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
(通渭县平襄镇徐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