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加强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标准》强调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另外,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事实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得到的任何发展,大都取决于他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2]只有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数学学科适当的基础知识时,才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又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数学必须循序渐进地学,只有老老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进入后续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同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发散的思维能力、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能力等是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不可缺少的技能要素。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是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
教学活动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才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3]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模仿型的训练多,思考型的问题少,告诉现成结论多,学生探究发现少等现象。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不迷信教材,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和对某一问题的评论。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使积极的认知情感伴随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主人。
3 创设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依赖于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更依赖于学生掌握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的技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4 延迟判断,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思考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否则无形中会将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也不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做出分析判断,教师的职责不应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以数量求质量。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充分地调动和诱发。
5 变革练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创造的机会
数学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标准》指出:“课后练习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变革练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变换问题的形式、角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变”的现象去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去寻求“变”的规律。首先做完一个数学题以后,教师应以原题为中心,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其次,指导学生自编习题也是练习方式上的一种变革。在编题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知识,这是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的最直接应用.通过上述训练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想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上才能有所成就。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和研究,达到《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实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加强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标准》强调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另外,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事实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得到的任何发展,大都取决于他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2]只有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数学学科适当的基础知识时,才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又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数学必须循序渐进地学,只有老老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进入后续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同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发散的思维能力、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能力等是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不可缺少的技能要素。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是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
教学活动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才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3]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模仿型的训练多,思考型的问题少,告诉现成结论多,学生探究发现少等现象。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不迷信教材,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和对某一问题的评论。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使积极的认知情感伴随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主人。
3 创设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依赖于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更依赖于学生掌握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的技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4 延迟判断,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思考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否则无形中会将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也不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做出分析判断,教师的职责不应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以数量求质量。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充分地调动和诱发。
5 变革练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创造的机会
数学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标准》指出:“课后练习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变革练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变换问题的形式、角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变”的现象去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去寻求“变”的规律。首先做完一个数学题以后,教师应以原题为中心,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其次,指导学生自编习题也是练习方式上的一种变革。在编题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知识,这是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的最直接应用.通过上述训练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想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上才能有所成就。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和研究,达到《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实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