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的书情诗事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德怀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元帅和战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爱书写诗的儒帅。
  彭德怀曾以带“罪”之身被任命为中国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参加中国的大“三线”建设,在“三线”搜集了不少彭德怀爱“书”写“诗”的故事。
  彭德怀与《欧阳海之歌》
  1956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和彭德怀谈得很投机。最后客人问:“你是哪个学院毕业的?”彭德怀回答:“我只读过两年书,并未上过大学。”
  蒙哥马利听后非常惊诧,最后颇有感触地说:“我明白了,明白了,通过你我明白了一个国家,一个古老民族是怎样获得新生的。”
  原来,解放以后,彭德怀为了掌握现代军事技术,买了从高小到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本,同时还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并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每天坚持,从不间断,有时因会议耽误了,晚上不论回家多晚,也要戴上老花镜,在灯下把每天的学习计划完成。即使在1959年蒙冤之后,这种勤奋不懈的精神也丝毫未减。他到“三线”工作以后,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后来又受到莫须有的攻击和批判,也从未中断过学习。多少个夜晚,彭德怀坐在灯下,带着老花镜,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彭德怀在西南大三线的工作时期,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一部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工作再累,只要一有时间,他都要取出这本书来仔细地阅读。
  一天,在矿区视察,中午饭后本来应该休息,彭德怀却在屋子外面的树荫下架了一张凳子,取出那本心爱的《欧阳海之歌》认真地阅读起来。
  矿区担任保卫工作的两位年轻人见了,就问:“首长,怎么中午也不休息?”
  彭德怀说:“这本书好看,我就没有瞌睡了。”
  两个年轻人一看是部小说,就问道:“首长,你工作这么忙,还有时间看小说?”
  彭德怀说:“你们知道嘛,这欧阳海是我们部队里的英雄,这部小说就是根据他的一生经历写成的,太感人了。”
  两个年轻人说:“知道,知道,报上早登过了,他是将受惊的战马推开,为抢救列车而牺牲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对对对,欧阳海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了,我看这本书,就是要好好地向他学习。一个革命战士应该如此,值得!”
  彭德怀又问道:“你们看过这本书没有?”
  两个年轻人摇摇头:“这里没有书店,上哪里买去。”
  彭德怀忙说:“哦,你们的意见提得好,我们不能光顾生产建设,而忘了文化建设,将来在你们这里先建个新华书店,让参加大‘三线’建设的解放军战士和广大职工都能读到好书。”
  彭德怀从攀枝花特区回到成都,就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这个问题。不久,在攀枝花特区的大渡口半山上,用竹席棚搭起了当地第一家新华书店。这是后话。
  彭德怀平时深沉严肃,不苟言笑,可是,读着读着,彭德怀的眼眶湿润了。
  两位年轻的保卫干部走过来忙问:“首长,你身体不舒服吗?”
  “不。”彭德怀指着那本书说,“是欧阳海的事迹太感人了,他引起了我许多的联想。”
  欧阳海是一个在穷苦人家长大的孩子,童年跟随母亲靠要饭度日,后来又为地主放牛。旧社会的苦难和压迫,炼就了他倔强和勇敢的性格。后来,他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军队的摇篮里迅速地成长起来。1966年,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地牺牲,只活了23岁。在短短的一生中,欧阳海做了很多好事。先后3次跳进水里救起过4个孩子;多次为集体,为孤寡老人义务劳动;参军后一贯艰苦朴素,见义勇为……这些动人事迹经作家金敬迈加工整理后,写成《欧阳海之歌》一书。这本书1966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畅销书,从军营到学校、工厂、机关,几乎全国的每一个地方都在谈论欧阳海的事迹,讲着欧阳海的故事,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欧阳海的热潮。
  欧阳海的事迹也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他从三线工地巡视回来,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阅读《欧阳海之歌》,常常忘记了吃饭,经常是一顿饭炊事员催了又催,彭德怀拖了又拖,有时候,他索性“罢”吃一顿。他被书中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住了。即使晚上一个人静悄悄地躺在床上,有时也会忘乎所以地喊出声来:“这本书真好!”
  这本书彭德怀详细地阅读了3遍。全书共444页,划有杠线的共计有148页,作有眉批的共有76页,眉批累计有1819字,有些地方还有明显的被水浸湿的痕迹。从已有的眉批看,这些痕迹并不是水痕,而是泪痕,可见彭德怀读此书时是何等激动,以至老泪纵横。
  1966年晚秋的一个晚上,彭德怀把这本书交给了他的炊事员刘云,一再嘱咐他说: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一定要认真读一读,争取做一名欧阳海那样的革命战士。此后不久,彭德怀便遭到“四人帮”一伙的残酷迫害,以致含冤而死。刘云一直精心地保存着这本《欧阳海之歌》,虽然书皮已经磨烂,但书页却非常完整,里面彭德怀所作的眉批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真是一部难得的革命史料,也是彭德怀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彭德怀逝世后,人们在他参加‘三线’建设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本小说,他在这本书上用红笔作了许多批眉:“小海,你七岁随母讨米,我七岁带弟也讨米,受富人欺负,只讨一天,再不讨米,决心砍柴卖,你鲜血印白雪,我严冬抓鱼卖!你我同根生,走上一条路。”“坚持真理,为了真理而斗争,哪怕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是不足惜的。”
  在书里的许多地方,彭德怀都划了红杠杠:“我还不到彻底休息的时候,就一定要争取回到这里来,现在任务没完成,我不能撤退!”“活着,为了党的事业战斗,死了,为了党的事业献身。”
  这些批眉,这些红杠杠,都是彭德怀伴着三线建设的隆隆炮声中写下和划下的,他向人们袒露了一颗坦荡忠诚的赤子之心,他向历史昭示了一个伟大而坚贞的灵魂!
  欧阳海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彭德怀,这位能征善战的元帅,这位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子,在向自己的战士学习的时候,被战士崇高的精神所吸引,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字一句认真仔细地阅读着这本感人至深的书籍,身经百战的元帅流下了泪水,在这本书的第201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看到这里哭了,不知为什么?”在看第二遍时,他再次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看到这里又哭了,不知为什么?”   对于工作,对于生命,对于他终生所追求的党和人民的事业,彭德怀有他自己的理解,他的一腔热血永远在沸腾着。他在读《欧阳海之路》的时候,特别喜欢第436页上欧阳海的一段话:“我呀,要是不让我干活儿,不让我工作,哪怕我活上180岁我也不干,活着也是废物嘛……”在这段话的上面,彭德怀写下这样几个字:“这是真的,自己深有体会。”
  前不久,我来到成都,在一位当年国务院“三线”建委工作的朋友和同乡的家里,见到了这本《欧阳海之歌》,那是他从彭德怀的炊事员刘云手中“经过商量”也适当付了点报酬得到的,书的封面已经磨损,有些书页都已经卷起,但彭德怀留在上面的笔迹仍清晰可见,朋友告诉我说,他非常珍惜这本书,一定要永远将这本书保管好。
  考察攀枝花钢铁基地激情赋诗
  1966年春,作为“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的彭德怀来到攀枝花弄弄坪——西南大三线攀枝花钢铁厂建设工地考察了解情况,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三线”职工改天换地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当他离开攀枝花的时候,激情满怀地为金沙江畔这块他所梦魂牵绕的战略基地,写下了一首诗。
  弄弄坪,三面被金沙江水环绕着,从地形上看如同一艘战舰,正准备起锚远航。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裸露着的山岩,在早晨的阳光下闪着赤褐色的光。几条运送物资和设备的简易公路已经修通,盘着山峦层层而上。一群铁道兵战士正在打眼放炮,赶着为即将兴建的厂区铺架铁轨。这里将建设一个三线大型钢铁基地。
  这是彭德怀自红军长征之后再一次来到这里。这一次,他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灵魂,在攀枝花的“三线”建设者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
  在他的小本子上,彭德怀记了许多“三线”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等着回到成都的“三线”建委后,一个一个地解决。他曾将西南大三线的建设概括为:“一点、一线、一片”,这个点即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也就是指的攀钢;一线指成昆铁路;一片指整个西南的大三线。由此可见攀钢建设对于整个“三线”以及未来不可预测战争的重要性。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强调“一定要抢在战争到来之前”把攀钢建设起来,用治金工业部副部长兼攀枝花建设总指挥徐驰的话来说,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建攀钢。
  为什么要将“三线”建设重镇建在崇山峻岭中的金沙江畔呢?彭德怀为此曾仔细地查看了大量资料,他细心地读着,仔细地在笔记本上记着,就像当年在战场上认真研究“敌情”一样,因为他必须同数十万建设大军一起,去征服这里的山山岭岭,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一座现代化的钢城。
  彭德怀惊喜地发现,攀枝花这个地方,就是一个神秘的聚宝盆。从1940年9月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常隆庆带着马帮进山探矿到当时国家地质勘探的情况,表明钒钛磁铁矿储量极为丰富,其中钛、钒资源储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居第一位。
  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这是未来战争的大后方。
  攀枝花特区党委书记兼建设总指挥徐驰来了,副总指挥李非平来了,许多知道消息的攀枝花特区的干部和工人都来了,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自己敬仰的元帅道别。
  徐驰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彭总,你这次来攀枝花,对我们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回去后请你多关心我们攀枝花钢铁厂建设的外部环境。”
  彭德怀连连表示:“这里是我们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地方,今天又是我们为国家搞建设、搞战备的地方,我怎么能忘记呢?回去后,我一定向建委作汇报,尽快抓好成昆铁路和贵昆铁路,争取早日通车,使久困你们的交通问题尽快地解决。同时,六盘水煤矿的建设也要加快,让六盘水为你们早日供煤,以加快攀枝花钢铁厂建设的步伐。”
  彭德怀站在渡口(今攀枝花市)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现名十三栋)门前,用深情的目光看着脚下奔腾呼啸的金沙江,看着江对岸弄弄坪高高耸立的塔吊和密密麻麻的脚手架,一轮红艳艳的朝阳,正从脚手架的后面腾腾地升起。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山下几棵高大的树子上,问道:“这是什么树,如此挺拔?”大家告诉他,这树就叫攀枝花,又名木棉树,还叫英雄树。彭德怀赞叹地说:“哦,好名字,好名字,你看这树挺立在大江边,绿叶如伞,傲视着风沙烈日,还真有英雄气慨哩!”
  4月1日深夜,彭德怀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满怀激情地为攀枝花建设赋诗一首:
  天帐地床意志强,
  渡口无限好风光;
  江水滔滔流不息,
  大山重重尽宝藏;
  悬崖险峰通铁道,
  巍山恶水齐变样;
  党给人民力无穷,
  众志成城心向党。
其他文献
永远的老师我与何泽慧老师的直接接触始于三十多年前——20世纪70年代,我已经记不清是在哪一年了。1974年我因高能物理上马从甘肃的长庆油田调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接近
【本刊讯】(记者杨扬)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调低GDP增速提高民生保障》的提案,就国家“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