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学校的育人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发生着极大的改变。从最开始依赖认知主义逐渐向让学生亲身实践而过渡。“自主体验.生态发展”的德育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就应运而生,它关注当下的教育环境,以自主、实践为基础,以德育回归生态为重点,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规范行为,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最终达到学生自立、自强、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本文对该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我校目前的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对策,旨在为完善我校德育模式、提升德育效果做出有益借鉴。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杜威是国外最早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家之一,在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体验式学习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广泛关注。国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自然中进行教育”的观点,这是我国最早的生态体验式教育思想,但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生态体验式教育重新进入教育界的视野,并逐渐将其与德育联系在一起。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生态德育模式的相关研究范围广、种类多,局限性明显,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行动研究相对匮乏。因此,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以我校(环县第五中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情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行动路径
学会生活、学会自理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基本要求是自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加之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孩子已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溺爱”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代名词,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性格偏执、心理失调、依赖性极强,以至于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都达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标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我校的德育首先把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练就学生的基本处事能力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出发点。以每学年的入学教育为契机,从学校到班级,通过学习制度强化、榜样示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名家讲座助力等不同方式,“先植根规范于脑海,后培养习惯在行动”,并采取“空间上不留白,时间上不留当”的策略,细化小事于学生的每时每刻、一言一行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事事关心、事事关己”,使学生由知到行,逐步内化。让学生在“人人都干事”的氛围中先学会自理,逐步将其培养成“讲文明、懂规范、善思考、会创新”的人。
自主管理、勤苦自立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最低目标是自立。只有能自主方能自立。因为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让每一个个体去尽情绽放,才能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传统德育模式所不能给予的。
我校在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是利用并发挥好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这一平台,真正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进行自我管理,初步体验成功、体验成长,感受做事带给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具体为在班级管理中倡导“班级民主,学生自主”且定期轮岗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去体验成功而逐渐能干事;年级管理中根据事务“按需设岗”提倡“精英管理,榜样引领”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努力带领大家干好事。通过自主管理体系平台的锻炼,让学生在自立中有担当,将其逐步培养成“讲责任、明事理、有毅力、勤学习”的人。
体验实践、奋发图强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核心要求是自强。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锻炼而奋发图强,努力提高学生的意志行动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我校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让学生明白实践不仅仅是任务、兴趣和自我满足,更是担当、责任与成长。以“成长在课堂”为起点,借助艺术、健身、益智、地方风俗等几大类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特长的成长空间。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手段,“周周有主题,月月有目标”,通过周生态班会课、国旗下的演讲、月主题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觉悟和自我完善。以“走入学生心灵”为主线,创设德育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正德塑心,逐渐将其培养成“讲孝道、重实践、会合作、有公德”的人。
尊重生命、生态发展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最高追求是生态。尤其面对当下德育生态失衡严重,部分人道德素质滑坡,价值体系混乱,社会上利己主义思想盛行的现状,提高中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则成为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一件任务。因此,學校德育一定要实现由植“根”到树“魂”的道德升华,指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发奋努力,拼搏进取。这也是我校德育工作最终所追求的。
每年我校都要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趣味互动测评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心灵;举办师生经典诵读比赛、图书漂流进班级等系列阅读活动传承经典文化;举办师生同台共庆“教师节”、班级“国庆”红歌赛等系列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境界;通过“弯腰”行动、福利院义助义演、走进大自然野营拉练等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生态等等。要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铸造品质,把学生培养成“讲诚信、懂自尊、爱生命、有理想”的人。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重要价值
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比较关注社会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生活,激发出其体验外界事物的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参与及各方互动,感受更加真实,由此也会带来德育环境的一系列改变,如:学校德育文化的改良、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体验大自然也能走进德育生活等等。
这些变化都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学校教师也能寓教于乐,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以三重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内生态体验)为基础,整个德育活动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样德育主体学生则成为真正的生态人,有利于其构建各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此模式既可以用于德育活动实践,让室外的德育活动课更加新颖,也可以用于德育课堂教学,使室内的德育教学课更为活跃,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则更加和谐融洽。 以政治课堂为例:上“感受多彩文化”这一主题时,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下发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分组分类收集相关国内外文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各种文化异同所在,点拨学生谈论并总结生成。在此案例中,内生态体验使不同组别的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文化,自然生态体验是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与外界大自然的接触体验,内生态体验是课堂上师生在探讨后的总结生成。正是这三重自主体验生态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各方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提升德育的实施效果
在此模式下,作为德育实施者会至始至终去关注活动目标是否明确,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利,是否包含正确的三观导向,活动内容是否适度等。除此之外,还会去更加关注活动过后学生的反思及进取情况。相对于传统德育,德育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则更加突出。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1946)曾提出学习金字塔概念,足以证明在“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下,通过三重体验生态的紧密结合,可以最大程度确保德育实施效果。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轨
受过去以知识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影响,当下大多数学校将德育的内容过多地放在了德育知识的灌输上,而忽略了实践、感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德育与日常生活脱轨。我校在德育活動中,同样出现了上述问题,即德育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轨,将社会知识逻辑化、知性化,使其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化特征。
学生自主性未能真正体现
在我校实施此德育模式时,学生主体地位不能真正凸显出来,自主性未能完全体现。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一般具有比学生更为丰富的阅历及知识,受传统德育的影响,教师占有优势地位而学生则只能处于劣势的从属地位,这造成了学校德育中专制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往往会导致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实践,过于关注德育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主导,并未全面体现出“自主、实践、体验、生态”的德育精神,这是很重要的问题,需长期关注。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继续更新观念、分层德育目标
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知识技能,更能拥有高雅的品质,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近几年我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尝试实践,最终得出一致结论,德育中学校应当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层级目标体系,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及措施,这样有重点地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的德育基础。
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
学校道德教育更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德育走进生活。“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更应强调德育下的生活实践,用生活实践体验去充实道德教育。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的道德本质在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当然,德育回归生活并非它可以取代德育的其他相关教育,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与促进的关系。
转变师生关系、凸显学生主体性
我校在实践“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时,应尤为关注学生主体的价值,构建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助而共同成长。在大大小小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和教师都应成为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事,绝不可一味地作判断。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给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我校“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对现实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愿对推动我校“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深入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研究论文“学校‘生态式教育’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2016]GHB0788)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杜威是国外最早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家之一,在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体验式学习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广泛关注。国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自然中进行教育”的观点,这是我国最早的生态体验式教育思想,但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生态体验式教育重新进入教育界的视野,并逐渐将其与德育联系在一起。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生态德育模式的相关研究范围广、种类多,局限性明显,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行动研究相对匮乏。因此,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以我校(环县第五中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情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行动路径
学会生活、学会自理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基本要求是自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加之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孩子已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溺爱”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代名词,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性格偏执、心理失调、依赖性极强,以至于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都达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标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我校的德育首先把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练就学生的基本处事能力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出发点。以每学年的入学教育为契机,从学校到班级,通过学习制度强化、榜样示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名家讲座助力等不同方式,“先植根规范于脑海,后培养习惯在行动”,并采取“空间上不留白,时间上不留当”的策略,细化小事于学生的每时每刻、一言一行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事事关心、事事关己”,使学生由知到行,逐步内化。让学生在“人人都干事”的氛围中先学会自理,逐步将其培养成“讲文明、懂规范、善思考、会创新”的人。
自主管理、勤苦自立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最低目标是自立。只有能自主方能自立。因为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让每一个个体去尽情绽放,才能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传统德育模式所不能给予的。
我校在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是利用并发挥好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这一平台,真正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进行自我管理,初步体验成功、体验成长,感受做事带给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具体为在班级管理中倡导“班级民主,学生自主”且定期轮岗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去体验成功而逐渐能干事;年级管理中根据事务“按需设岗”提倡“精英管理,榜样引领”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努力带领大家干好事。通过自主管理体系平台的锻炼,让学生在自立中有担当,将其逐步培养成“讲责任、明事理、有毅力、勤学习”的人。
体验实践、奋发图强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核心要求是自强。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锻炼而奋发图强,努力提高学生的意志行动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我校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让学生明白实践不仅仅是任务、兴趣和自我满足,更是担当、责任与成长。以“成长在课堂”为起点,借助艺术、健身、益智、地方风俗等几大类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特长的成长空间。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手段,“周周有主题,月月有目标”,通过周生态班会课、国旗下的演讲、月主题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觉悟和自我完善。以“走入学生心灵”为主线,创设德育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正德塑心,逐渐将其培养成“讲孝道、重实践、会合作、有公德”的人。
尊重生命、生态发展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践的最高追求是生态。尤其面对当下德育生态失衡严重,部分人道德素质滑坡,价值体系混乱,社会上利己主义思想盛行的现状,提高中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则成为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一件任务。因此,學校德育一定要实现由植“根”到树“魂”的道德升华,指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发奋努力,拼搏进取。这也是我校德育工作最终所追求的。
每年我校都要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趣味互动测评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心灵;举办师生经典诵读比赛、图书漂流进班级等系列阅读活动传承经典文化;举办师生同台共庆“教师节”、班级“国庆”红歌赛等系列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境界;通过“弯腰”行动、福利院义助义演、走进大自然野营拉练等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生态等等。要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铸造品质,把学生培养成“讲诚信、懂自尊、爱生命、有理想”的人。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重要价值
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比较关注社会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生活,激发出其体验外界事物的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参与及各方互动,感受更加真实,由此也会带来德育环境的一系列改变,如:学校德育文化的改良、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体验大自然也能走进德育生活等等。
这些变化都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学校教师也能寓教于乐,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以三重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内生态体验)为基础,整个德育活动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样德育主体学生则成为真正的生态人,有利于其构建各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此模式既可以用于德育活动实践,让室外的德育活动课更加新颖,也可以用于德育课堂教学,使室内的德育教学课更为活跃,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则更加和谐融洽。 以政治课堂为例:上“感受多彩文化”这一主题时,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下发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分组分类收集相关国内外文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各种文化异同所在,点拨学生谈论并总结生成。在此案例中,内生态体验使不同组别的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文化,自然生态体验是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与外界大自然的接触体验,内生态体验是课堂上师生在探讨后的总结生成。正是这三重自主体验生态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各方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提升德育的实施效果
在此模式下,作为德育实施者会至始至终去关注活动目标是否明确,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利,是否包含正确的三观导向,活动内容是否适度等。除此之外,还会去更加关注活动过后学生的反思及进取情况。相对于传统德育,德育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则更加突出。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1946)曾提出学习金字塔概念,足以证明在“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下,通过三重体验生态的紧密结合,可以最大程度确保德育实施效果。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轨
受过去以知识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影响,当下大多数学校将德育的内容过多地放在了德育知识的灌输上,而忽略了实践、感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德育与日常生活脱轨。我校在德育活動中,同样出现了上述问题,即德育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轨,将社会知识逻辑化、知性化,使其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化特征。
学生自主性未能真正体现
在我校实施此德育模式时,学生主体地位不能真正凸显出来,自主性未能完全体现。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一般具有比学生更为丰富的阅历及知识,受传统德育的影响,教师占有优势地位而学生则只能处于劣势的从属地位,这造成了学校德育中专制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往往会导致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实践,过于关注德育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主导,并未全面体现出“自主、实践、体验、生态”的德育精神,这是很重要的问题,需长期关注。
“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继续更新观念、分层德育目标
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知识技能,更能拥有高雅的品质,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近几年我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尝试实践,最终得出一致结论,德育中学校应当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层级目标体系,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及措施,这样有重点地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的德育基础。
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
学校道德教育更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德育走进生活。“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更应强调德育下的生活实践,用生活实践体验去充实道德教育。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的道德本质在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当然,德育回归生活并非它可以取代德育的其他相关教育,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与促进的关系。
转变师生关系、凸显学生主体性
我校在实践“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时,应尤为关注学生主体的价值,构建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助而共同成长。在大大小小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和教师都应成为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事,绝不可一味地作判断。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给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我校“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对现实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愿对推动我校“自主体验.生态发展”德育模式的深入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研究论文“学校‘生态式教育’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2016]GHB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