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当下教师的课堂评价往往侧重“对于学习的评价”,而忽视“为了学习的评价”。简单的“好”“不错”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必然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热情上。教师在课堂中适切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亮点或误区要及时指出,聚焦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基于学情且具差异性的课堂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课堂评价的五种方式: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和互动式课堂小结评价。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不同教师在选用评价方式时要注意有所侧重:文科理科不一样,各个学段也应采用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与课堂特点相匹配。本文将选取三个不同级段、不同学科的课堂片段来阐释课堂评价方式的选用。
一、选择性反应评价与论述式评价
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俞小卫所授的读后续写课的课堂评价为例。在写作指导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聚焦于微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和教师一起点评了几种可能性,确立了故事发展的大致方向,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习作完成后,學生需要根据表格对自己的作品打分(见表1)。
写作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记叙文写得更加生动:动作描写2~5个、环境描写1~2个、对话1~2个、表情或心理1~2个。在自评之后,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生生互评。学生先通过同桌互评发现问题,然后在小组讨论时重点提出,由组长汇报本次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并展开讨论。在互评过程中使用的量表即为自评表格的最后一列。自评与互评差异较大的习作,也是教师突出展示、讨论的对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要在测评中得到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与肯定。及时的当堂测试,如句子翻译、文本概括等,可以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与同伴进行比对。与此同时,我们课前所设置的评价表,能够精准对应学生不同方面的量化标准。表格中既有“自评”又有“互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习作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讲评就会失去时效性。所以,写作练习课的及时讲评与讨论,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学生之间的互评要给出具体的评价意见,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互评以及学生的代表习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导。分小组的生生互评,教师要放下话语权,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走出“语法改错”的限制圈。这对学生自我也是一种提高,因为它是思维的互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同学的评价会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合理的建议。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不断巡视,适时提醒。要防止“放羊式”讨论,防止话语权过于集中于少数优秀学生,从而确保小组讨论的切实有效。作为教师,横向评价时不仅要表扬优秀作文,还要能发现平庸之作中段落、句子、词汇的巧用之处。其实,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作文,也可能在书写方面可圈可点;纵向评价时既要看到学生作文整体上的进步,还要留意学生在细节上的改观,尤其对依据评价标准所做的改变要做充分的褒奖。
二、交流式评价
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顾媛媛的一堂公开课《动量和动量定理》上的课堂评价为例。
教师采取交流式评价,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清思路。例如:“你觉得有橡皮筋就不应该断,那么橡皮筋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哪些生活经验让你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蹦极、运送玻璃制品时要在纸箱里垫上泡沫等实例。
“为什么作用时间延长了,作用力就会减小?”师生利用牛顿定律分析单个物体动量变化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要求从相同高度处下落,这个要求有没有必要?为什么?”“为什么有时候绳子断了,有时候没有断?”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教师给出原理和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不断思考,推翻旧观念,得出新论点,并通过讨论不断补充、完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通过暂停、回放不断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很多的实验结论,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得到的,必须建立在很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在每一次现象中寻找突破点,从每一次“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可能,分析实验误差,梳理实验原理,最后得出结论。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特点与评价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选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交流式评价对于高中理科课堂尤为重要,学生在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便是教师的课前设计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课堂内的交流能够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路,通过设问与回答,学生在一问一答之中进入深度学习。高中生的学习主要是思维的形成、建立和总结提升,不能以会不会默写公式或背诵概念为评价标准,也不能仅仅以模仿正确的解题思路为目标,而是要在基本形成思路的基础上,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进行交流式评价,引导他自己发现错误从而得以提升。该评价方式在应用时,相较于论述式评价可能会更耗时,但理科学习需要对原理的深层把握,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启发性和循序性两个原则,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要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续不断深入。通过犯错,再不断反转,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能真正参与课堂,通过思考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熟悉公式和定理的应用。交流式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从而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当下教师的课堂评价往往侧重“对于学习的评价”,而忽视“为了学习的评价”。简单的“好”“不错”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必然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热情上。教师在课堂中适切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亮点或误区要及时指出,聚焦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基于学情且具差异性的课堂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课堂评价的五种方式: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和互动式课堂小结评价。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不同教师在选用评价方式时要注意有所侧重:文科理科不一样,各个学段也应采用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与课堂特点相匹配。本文将选取三个不同级段、不同学科的课堂片段来阐释课堂评价方式的选用。
一、选择性反应评价与论述式评价
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俞小卫所授的读后续写课的课堂评价为例。在写作指导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聚焦于微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和教师一起点评了几种可能性,确立了故事发展的大致方向,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习作完成后,學生需要根据表格对自己的作品打分(见表1)。
写作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记叙文写得更加生动:动作描写2~5个、环境描写1~2个、对话1~2个、表情或心理1~2个。在自评之后,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生生互评。学生先通过同桌互评发现问题,然后在小组讨论时重点提出,由组长汇报本次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并展开讨论。在互评过程中使用的量表即为自评表格的最后一列。自评与互评差异较大的习作,也是教师突出展示、讨论的对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要在测评中得到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与肯定。及时的当堂测试,如句子翻译、文本概括等,可以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与同伴进行比对。与此同时,我们课前所设置的评价表,能够精准对应学生不同方面的量化标准。表格中既有“自评”又有“互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习作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讲评就会失去时效性。所以,写作练习课的及时讲评与讨论,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学生之间的互评要给出具体的评价意见,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互评以及学生的代表习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导。分小组的生生互评,教师要放下话语权,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走出“语法改错”的限制圈。这对学生自我也是一种提高,因为它是思维的互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同学的评价会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合理的建议。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不断巡视,适时提醒。要防止“放羊式”讨论,防止话语权过于集中于少数优秀学生,从而确保小组讨论的切实有效。作为教师,横向评价时不仅要表扬优秀作文,还要能发现平庸之作中段落、句子、词汇的巧用之处。其实,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作文,也可能在书写方面可圈可点;纵向评价时既要看到学生作文整体上的进步,还要留意学生在细节上的改观,尤其对依据评价标准所做的改变要做充分的褒奖。
二、交流式评价
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顾媛媛的一堂公开课《动量和动量定理》上的课堂评价为例。
教师采取交流式评价,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清思路。例如:“你觉得有橡皮筋就不应该断,那么橡皮筋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哪些生活经验让你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蹦极、运送玻璃制品时要在纸箱里垫上泡沫等实例。
“为什么作用时间延长了,作用力就会减小?”师生利用牛顿定律分析单个物体动量变化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要求从相同高度处下落,这个要求有没有必要?为什么?”“为什么有时候绳子断了,有时候没有断?”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教师给出原理和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不断思考,推翻旧观念,得出新论点,并通过讨论不断补充、完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通过暂停、回放不断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很多的实验结论,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得到的,必须建立在很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在每一次现象中寻找突破点,从每一次“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可能,分析实验误差,梳理实验原理,最后得出结论。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特点与评价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选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交流式评价对于高中理科课堂尤为重要,学生在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便是教师的课前设计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课堂内的交流能够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路,通过设问与回答,学生在一问一答之中进入深度学习。高中生的学习主要是思维的形成、建立和总结提升,不能以会不会默写公式或背诵概念为评价标准,也不能仅仅以模仿正确的解题思路为目标,而是要在基本形成思路的基础上,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进行交流式评价,引导他自己发现错误从而得以提升。该评价方式在应用时,相较于论述式评价可能会更耗时,但理科学习需要对原理的深层把握,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启发性和循序性两个原则,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要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续不断深入。通过犯错,再不断反转,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能真正参与课堂,通过思考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熟悉公式和定理的应用。交流式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从而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