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为此,教师需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高阶思维 问题 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一项不变的根本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对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培养更是我们在教学时需重点关注与实践的内容。所谓高阶思维,也就是一种基于高层次的心智活动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而在数学教学目标中体现为分析、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当作核心教学目标,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
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原因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对合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绿色评价。报告显示,我市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高阶思维能力从2014年和2016年的3级增长为2017年的4级,但依然未达到预期目标。超过6级可界定为大多数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从结果来看,我市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急剧变化,人工智能逐渐代替人力进入生活。科技化的时代要求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几种能力才能引跑未来。上述几种能力也就是所谓高阶能力,也就是高阶思维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Perkins(1992)明确提出,日常思维好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能力,是每个人在一出生便具备的一种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好像是百米赛跑前进行的各种技术和技巧训练,它能带来好的结果,而高阶思维能力作用更大。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现阶段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
1.创设学习环境,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虽然多次强调了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但能够掌握的学生仅为少数,大多数学生只是茫然听课,提问时也常常哑口无言。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未创设一个与小学生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相符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结合生活创设良好环境,学生只有全面融入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够主动去思考分析相关的问题,体验思维碰撞中带来的快乐,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儿童有着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的天性,借助于儿童的天性,笔者在教学时,若遇到比较抽象但又考验孩子灵活应用与转换能力的知识点时,通常都会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学习环境,使之在熟悉的环境中展开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元、角、分”这节内容时,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购物情境,引导一些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熟悉平时生活用品的买卖场景,所以在真实的买卖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对“元、角、分”的认识,同时也能在购物中思考付费及置换人民币等难点问题,对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又有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学生体验到买卖商品交易成功的喜悦,也启发与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此教学取得的效果往往更好。
2.巧妙营造问的氛围 ,促进学生勤于思考
教师要学会巧妙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时,教师A通过出示不同颜色交错的灯笼图片,让学生找出规律后再进一步研究规律的应用;教师B则在学生观察完图片后直接出示问题“第29个灯笼是什么颜色”,设置悬念。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探讨中明确:解决问题得先发现规律。两位教师的设计方式不同,相对于教师A,教师B的课堂就充满了探究的氛围,课始的小问题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探究结果,不断思考研究。
教师要结合“生成点”及时追问。数学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在给予学生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学生也会给予我们不一样的精彩和生成。
例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突破圆柱的高的认知教学片段中,学生自学并讲述高的概念后,教师巧妙地在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圆周上选取不同的点,先针对上下直径对齐的两点A、B之间的线段进行追问:“那AB是不是圆柱的高?”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确认AB是圆柱的高;教师又选取上底面圆周上的C点和下底面直径上的D点之间的线段继续追问:“CD是否是圆柱的高?”这样的追问抽丝剥茧地反映出学生最真实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不浮于表象,激发学生持续思考、批判质疑,从而让学生掌握圆柱的高的本质。
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问。教师要将课堂真正变成学堂,多询问:“你们同意他的想法么?你们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才能更有参与的主动性。以问带问,营造这样自由的思考氛围,才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让学生创收更多有价值的思维,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埋下伏笔。
3.创设合理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乐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课堂上的合理评价能够积极促进学生“想说”“敢说”,能够帮助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去碰撞思维的火花。
首先,做到争议处别轻易否定。这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着力点,更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学生在对“两边之和能否等于第三边”进行探究时出现了争议,有的同学觉得4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能够和11厘米的小棒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学觉得不能围成。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对正确思想给予肯定,也没有对不正确的给予否认。只是在面对两种观点时用同样的语调询问:“同意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思维的空间,课堂也因学生自由的思维生成而精彩。
其次,学会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面对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努力去发现他们身上宝贵的闪光点。结合闪光点进行评价,学生会因此更加勇敢,更愿意尝试思考。
例如,一年級教学练习:小明买一箱牛奶花费35元,找回5元,小明付了多少钱?
一名学生回答:35-5=30(元)。
教师A询问其他同学:他说的对吗?其他同学给予否定并进行正确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答错的同学始终低着头,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没勇气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B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评价,只是询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在得出正确的讲解后,评价学生:虽然他说错了,但是他很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他有思考,我们要向他学习。同时,要感谢他为我们带来很好的资源,让我们能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在之后的课堂中,这名学生都能够勇敢地去说出自己的想法,成为班级有积极影响力的活跃分子。
课堂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结合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安排学生按规律接着画图形,并询问如果有更多的图形,能画完吗?你认为规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图形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如果往后画画不完。
教师询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他说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在评价中进而提炼出学生回答的关键点与亮点,并积极思考补充。这种互相的评价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注入强大动力,让学生能够思辨、辨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一项复杂但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当前,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逐渐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创新思维、敢于质疑等能力。让我们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其在数学课堂上形成燎原之势,为新时代输送更多具有高阶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江彩,杨健.营造问的氛围,培养问的意识[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9).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高阶思维 问题 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一项不变的根本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对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培养更是我们在教学时需重点关注与实践的内容。所谓高阶思维,也就是一种基于高层次的心智活动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而在数学教学目标中体现为分析、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当作核心教学目标,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
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原因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对合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绿色评价。报告显示,我市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高阶思维能力从2014年和2016年的3级增长为2017年的4级,但依然未达到预期目标。超过6级可界定为大多数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从结果来看,我市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急剧变化,人工智能逐渐代替人力进入生活。科技化的时代要求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几种能力才能引跑未来。上述几种能力也就是所谓高阶能力,也就是高阶思维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Perkins(1992)明确提出,日常思维好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能力,是每个人在一出生便具备的一种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好像是百米赛跑前进行的各种技术和技巧训练,它能带来好的结果,而高阶思维能力作用更大。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现阶段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
1.创设学习环境,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虽然多次强调了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但能够掌握的学生仅为少数,大多数学生只是茫然听课,提问时也常常哑口无言。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未创设一个与小学生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相符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结合生活创设良好环境,学生只有全面融入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够主动去思考分析相关的问题,体验思维碰撞中带来的快乐,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儿童有着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的天性,借助于儿童的天性,笔者在教学时,若遇到比较抽象但又考验孩子灵活应用与转换能力的知识点时,通常都会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学习环境,使之在熟悉的环境中展开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元、角、分”这节内容时,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购物情境,引导一些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熟悉平时生活用品的买卖场景,所以在真实的买卖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对“元、角、分”的认识,同时也能在购物中思考付费及置换人民币等难点问题,对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又有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学生体验到买卖商品交易成功的喜悦,也启发与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此教学取得的效果往往更好。
2.巧妙营造问的氛围 ,促进学生勤于思考
教师要学会巧妙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时,教师A通过出示不同颜色交错的灯笼图片,让学生找出规律后再进一步研究规律的应用;教师B则在学生观察完图片后直接出示问题“第29个灯笼是什么颜色”,设置悬念。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探讨中明确:解决问题得先发现规律。两位教师的设计方式不同,相对于教师A,教师B的课堂就充满了探究的氛围,课始的小问题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探究结果,不断思考研究。
教师要结合“生成点”及时追问。数学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在给予学生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学生也会给予我们不一样的精彩和生成。
例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突破圆柱的高的认知教学片段中,学生自学并讲述高的概念后,教师巧妙地在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圆周上选取不同的点,先针对上下直径对齐的两点A、B之间的线段进行追问:“那AB是不是圆柱的高?”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确认AB是圆柱的高;教师又选取上底面圆周上的C点和下底面直径上的D点之间的线段继续追问:“CD是否是圆柱的高?”这样的追问抽丝剥茧地反映出学生最真实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不浮于表象,激发学生持续思考、批判质疑,从而让学生掌握圆柱的高的本质。
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问。教师要将课堂真正变成学堂,多询问:“你们同意他的想法么?你们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才能更有参与的主动性。以问带问,营造这样自由的思考氛围,才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让学生创收更多有价值的思维,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埋下伏笔。
3.创设合理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乐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课堂上的合理评价能够积极促进学生“想说”“敢说”,能够帮助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去碰撞思维的火花。
首先,做到争议处别轻易否定。这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着力点,更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学生在对“两边之和能否等于第三边”进行探究时出现了争议,有的同学觉得4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能够和11厘米的小棒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学觉得不能围成。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对正确思想给予肯定,也没有对不正确的给予否认。只是在面对两种观点时用同样的语调询问:“同意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思维的空间,课堂也因学生自由的思维生成而精彩。
其次,学会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面对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努力去发现他们身上宝贵的闪光点。结合闪光点进行评价,学生会因此更加勇敢,更愿意尝试思考。
例如,一年級教学练习:小明买一箱牛奶花费35元,找回5元,小明付了多少钱?
一名学生回答:35-5=30(元)。
教师A询问其他同学:他说的对吗?其他同学给予否定并进行正确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答错的同学始终低着头,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没勇气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B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评价,只是询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在得出正确的讲解后,评价学生:虽然他说错了,但是他很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他有思考,我们要向他学习。同时,要感谢他为我们带来很好的资源,让我们能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在之后的课堂中,这名学生都能够勇敢地去说出自己的想法,成为班级有积极影响力的活跃分子。
课堂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结合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安排学生按规律接着画图形,并询问如果有更多的图形,能画完吗?你认为规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图形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如果往后画画不完。
教师询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他说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在评价中进而提炼出学生回答的关键点与亮点,并积极思考补充。这种互相的评价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注入强大动力,让学生能够思辨、辨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一项复杂但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当前,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逐渐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创新思维、敢于质疑等能力。让我们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其在数学课堂上形成燎原之势,为新时代输送更多具有高阶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江彩,杨健.营造问的氛围,培养问的意识[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