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属于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因为我国在玉米种植方面的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所以玉米种植的综合技术水平也并不是非常理想。在种植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农户都能够意识到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产量与水分的关系,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的意识并不突出,导致最终种植产量不理想。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玉米种植综合效益,本文简要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临夏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调查;发展对策
0 引言
玉米属于重要的粮食作物,按照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玉米产量在266.67万hm2左右,整体产量在2亿吨左右,玉米和水稻一样,都属于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产。从近些年的种植工作来看,土壤水分的供求严重以水资源评价、平衡以及调控为核心,构建了关于水分平衡和运动的数学模型,同时总结除了水调肥、肥水互补的观念,但是对于种植物密度、产量与水分的关系研究并不成熟。对此,探讨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
1 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试验
本次采取采用我省多个玉米产地为例,该产地地理特征带有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特征,代表性突出,共同的气候特征在于四季明确,冬季与夏季温差较大,平均的降水量在500mm左右。玉米的生长期以春季的干旱阶段为主,夏季的降雨量相对比较集中,秋季雨水较少[1]。在相关性的试验设计方面:密度设置。分别设置0.30、0.37、0.43、
0.57万hm2四个处理。应用1.8m×3m的设计方式,采用塑料板进行隔离,随机进行排列。外围的种植面积以3m的保护实行0.43万hm2,创建相同的蒸发环境。在供水设置方面,生育期总共的供水量分别为334、426、500、600mm,应用防雨棚实现降雨量控制,针对部分月份根据雨水量的9.1%、17%、38%、25%、11%进行灌水。施肥与品种方面以尿素2/5作为底肥、3/5作为追肥、磷酸氢二胺与氯化钾作为底肥。养分方面的比例以215:92:6kg/hm2。
试验的方法为:在玉米生育期以多点采集方式做好不同厚度土层的土样采集,并借助烘干方式实现对土壤水分的测量,借助统计分析实现对不同玉米种植密度之下的水分运转与变化情况的判断。
2 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產量的相关性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结论主要有:(1)在田间的水分特征方面,玉米吸水的主要来源是以大气降水,以土体的供应方式为主,田间的土壤水分的消失与增长会直接决定玉米对于水分的影响,影响当季与下季的玉米正张良与生长速度,同时也会间接的影响分布层所能够容纳的水分空间[2]。一般而言,其接纳的降水能力不仅决定于土壤的数形,同时还会因为土壤饱和程度而遭受影响,在土壤水分过高的情况下,土壤库容量会随之下降,反之会提高;(2)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在时间方面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会到孩子土壤库容当中水分的波动,从而导致玉米生长遭受影响。按照调查数据显示,生育期中降水量以4~5月份最少,其平均值在42.8mm左右,在全年降水量中的占比约为10%。但是土壤水库的调节功能比较大。其属于缺水高峰期,对于全苗和玉米生长的抑制问题比较突出。从研究期间来看,6~8月份的降水量在302mm,占比71%,9月份的降水量41.7mm,占比10%不到。在旱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是以春旱秋吊的状态,所以对于玉米的生长需求影响比较突出;(3)土壤水分供应。按照对试验过程的分析,明确田间水分供应的状态,在试验区域整个生育期的降水量约为485mm,春季的土壤水库容量亏损26.3mm,夏季额外盈余29.7mm,秋季亏损14mm,整个生育期均属于亏损状态。另外,在干燥度方面,平均气温14.4,中职的目的为5.5万株,生育期的降水量365mm,耗水量540mm,所以春缺夏余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不同供水情况而言,生育期的过程中不同密度表现的土壤水分变化并不相同。在330mm的供水状况之下,伴随着生育期的延迟,不同密度之下5~7月份的土壤水分变化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在供水330mm情况下,土壤的水分变化并不会因为密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供水在426mm以上并且保持充足的情况下,只有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土壤水分会伴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改变,在三种不同密度的土壤水分中会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呈现出先搞后低的规律性改变。在同一个供水情况之下,0~40与0~60的土层环境之下,不同密度之下的土壤水分的整体变化趋势是相似的,都是从6、7、8月份逐渐提升,而8~10月份逐渐下降。在0~100cm的土层当中,不同密度之下的土壤水分是不同密度之下土壤的水分差异比较突出,其中4.4与4.5万株/667m2的条件下0~40cm与0~60cm的土壤水分是相同的。在0~60cm的土壤当中,密度之间并无明显的水分差异,这也证明了这一范围内土壤水分和密度的关系不是最为密切的。只有在超过60cm厚度之后,密度不同情况下土壤的水分变化才比较突出,这也证明了玉米整个生长期间深层次的水分和密度关系比较突出。在水分和产量方面,可以借助补水与不补水的处理方式来验证水分和产量的关系;(4)增产影响。无论是在品种、肥力以及密度等发光面的差异,补水都会比不补水的状态下保持增产效果,增产的幅度在9%~43%左右,而密度方面6万株的补水增产效果更加突出。水分的多少可以直接决定产量水平,关联性密切,补水和不补水的产量差异大约1.4倍左右。
3 结语
综上所述,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有着密切关联性,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基于种植目的需求以及产量的需求,做好土壤水分的针对性调控,从不同角度上优化种植技巧与细节措施,最大程度的提高种植综合水平,保障玉米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冯乐勇.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
[2] 杨肖雨.浅谈东北雨养区地膜覆盖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18,1(5):59-60.
关键词:临夏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调查;发展对策
0 引言
玉米属于重要的粮食作物,按照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玉米产量在266.67万hm2左右,整体产量在2亿吨左右,玉米和水稻一样,都属于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产。从近些年的种植工作来看,土壤水分的供求严重以水资源评价、平衡以及调控为核心,构建了关于水分平衡和运动的数学模型,同时总结除了水调肥、肥水互补的观念,但是对于种植物密度、产量与水分的关系研究并不成熟。对此,探讨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
1 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试验
本次采取采用我省多个玉米产地为例,该产地地理特征带有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特征,代表性突出,共同的气候特征在于四季明确,冬季与夏季温差较大,平均的降水量在500mm左右。玉米的生长期以春季的干旱阶段为主,夏季的降雨量相对比较集中,秋季雨水较少[1]。在相关性的试验设计方面:密度设置。分别设置0.30、0.37、0.43、
0.57万hm2四个处理。应用1.8m×3m的设计方式,采用塑料板进行隔离,随机进行排列。外围的种植面积以3m的保护实行0.43万hm2,创建相同的蒸发环境。在供水设置方面,生育期总共的供水量分别为334、426、500、600mm,应用防雨棚实现降雨量控制,针对部分月份根据雨水量的9.1%、17%、38%、25%、11%进行灌水。施肥与品种方面以尿素2/5作为底肥、3/5作为追肥、磷酸氢二胺与氯化钾作为底肥。养分方面的比例以215:92:6kg/hm2。
试验的方法为:在玉米生育期以多点采集方式做好不同厚度土层的土样采集,并借助烘干方式实现对土壤水分的测量,借助统计分析实现对不同玉米种植密度之下的水分运转与变化情况的判断。
2 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產量的相关性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密度及产量的相关性结论主要有:(1)在田间的水分特征方面,玉米吸水的主要来源是以大气降水,以土体的供应方式为主,田间的土壤水分的消失与增长会直接决定玉米对于水分的影响,影响当季与下季的玉米正张良与生长速度,同时也会间接的影响分布层所能够容纳的水分空间[2]。一般而言,其接纳的降水能力不仅决定于土壤的数形,同时还会因为土壤饱和程度而遭受影响,在土壤水分过高的情况下,土壤库容量会随之下降,反之会提高;(2)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在时间方面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会到孩子土壤库容当中水分的波动,从而导致玉米生长遭受影响。按照调查数据显示,生育期中降水量以4~5月份最少,其平均值在42.8mm左右,在全年降水量中的占比约为10%。但是土壤水库的调节功能比较大。其属于缺水高峰期,对于全苗和玉米生长的抑制问题比较突出。从研究期间来看,6~8月份的降水量在302mm,占比71%,9月份的降水量41.7mm,占比10%不到。在旱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是以春旱秋吊的状态,所以对于玉米的生长需求影响比较突出;(3)土壤水分供应。按照对试验过程的分析,明确田间水分供应的状态,在试验区域整个生育期的降水量约为485mm,春季的土壤水库容量亏损26.3mm,夏季额外盈余29.7mm,秋季亏损14mm,整个生育期均属于亏损状态。另外,在干燥度方面,平均气温14.4,中职的目的为5.5万株,生育期的降水量365mm,耗水量540mm,所以春缺夏余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不同供水情况而言,生育期的过程中不同密度表现的土壤水分变化并不相同。在330mm的供水状况之下,伴随着生育期的延迟,不同密度之下5~7月份的土壤水分变化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在供水330mm情况下,土壤的水分变化并不会因为密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供水在426mm以上并且保持充足的情况下,只有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土壤水分会伴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改变,在三种不同密度的土壤水分中会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呈现出先搞后低的规律性改变。在同一个供水情况之下,0~40与0~60的土层环境之下,不同密度之下的土壤水分的整体变化趋势是相似的,都是从6、7、8月份逐渐提升,而8~10月份逐渐下降。在0~100cm的土层当中,不同密度之下的土壤水分是不同密度之下土壤的水分差异比较突出,其中4.4与4.5万株/667m2的条件下0~40cm与0~60cm的土壤水分是相同的。在0~60cm的土壤当中,密度之间并无明显的水分差异,这也证明了这一范围内土壤水分和密度的关系不是最为密切的。只有在超过60cm厚度之后,密度不同情况下土壤的水分变化才比较突出,这也证明了玉米整个生长期间深层次的水分和密度关系比较突出。在水分和产量方面,可以借助补水与不补水的处理方式来验证水分和产量的关系;(4)增产影响。无论是在品种、肥力以及密度等发光面的差异,补水都会比不补水的状态下保持增产效果,增产的幅度在9%~43%左右,而密度方面6万株的补水增产效果更加突出。水分的多少可以直接决定产量水平,关联性密切,补水和不补水的产量差异大约1.4倍左右。
3 结语
综上所述,土壤水分与玉米种植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有着密切关联性,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基于种植目的需求以及产量的需求,做好土壤水分的针对性调控,从不同角度上优化种植技巧与细节措施,最大程度的提高种植综合水平,保障玉米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冯乐勇.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
[2] 杨肖雨.浅谈东北雨养区地膜覆盖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18,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