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甲羟孕酮和复方庚酸炔诺酮对BALB/c小鼠下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敏感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j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醋酸甲羟孕酮和复方庚酸炔诺酮对小鼠下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醋酸甲羟孕酮对照组、复方庚酸炔诺酮对照组、无性激素处理感染组、醋酸甲羟孕酮感染组、复方庚酸炔诺酮感染组。其中,空白对照组、醋酸甲羟孕酮对照组和复方庚酸炔诺酮对照组小鼠在接受相应的激素单次处理后第5天通过阴道接种MyCoy细胞悬液;无性激素处理感染组、醋酸甲羟孕酮处理感染组和复方庚酸炔诺酮处理感染组小鼠在接受相应的激素单次处理后第5天通过阴道感染接种含1× 107E型沙眼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fu)的悬液。接种后第4、7、14天,采集小鼠的阴道冲洗液进行细胞培养,并在每个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3只小鼠处死,取阴道、子宫标本固定,HE染色镜检。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

结果

接种后对照组均无沙眼衣原体生长,无性激素处理感染组和复方庚酸炔诺酮感染组在接种沙眼衣原体后第4天培养阳性率均为1/10,第7天和14天均无沙眼衣原体生长;醋酸甲羟孕酮感染组在接种后第4天培养阳性率为7/10,第7天为2/7,第14天无沙眼衣原体生长。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显示,醋酸甲羟孕酮感染组接种后,第4天感染率高于无性激素处理组和复方庚酸炔诺酮感染组(P=0.03);而第7天醋酸甲羟孕酮感染组感染率与其他两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醋酸甲羟孕酮处理的两组在接种后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阴道内黏液增多,阴道复层鳞状上皮变薄,上皮细胞黏液化,管腔有分泌物,黏膜下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接种沙眼衣原体后第4天阴道发生病理变化,即管腔出现大量炎性分泌物,组织轻度水肿,黏膜下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复方庚酸炔诺酮处理的两组在各时间点阴道表现均正常,而子宫在接种后7d,出现组织轻度水肿,腺腔扩张,分泌物潴留,散在炎细胞浸润。

结论

小鼠经醋酸甲羟孕酮处理后动情周期固定在动情间期,阴道上皮黏液化,可能有助于增加小鼠沙眼衣原体在阴道内感染的敏感性。经复方庚酸炔诺酮处理后小鼠动情期没有明显改变,子宫有改变,而这不能改变沙眼衣原体在阴道内感染的敏感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线状硬斑病并总结经验。方法针对病情稳定的头面部线状硬斑病43例,根据皮损的面积、部位和萎缩凹陷程度选择相应的外科修复方法。常用术式包括:直接缝合术、皮瓣转移术、软组织扩张术和真皮组织填充术等,4例患者采用多种术式联合修复。结果43例患者中1例术后切口裂开,经2次缝合后达到预期效果。43例患者随访1年,充填区色泽、感觉、血运良好,无明显突起或表面不平,面部外形轮廓与视觉效果良好。皮瓣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C)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在尖锐湿疣(CA)感染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CA患者皮损中CD1a+LC和CD2AP+pDC、CD123+pDC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以其中13例CA组织的边缘正常皮肤为对照,比较CA皮损和边缘正常皮肤中CD1a+LC、CD2AP+pDC、CD123+pDC表达密度和阳性率的差异。结果CD1a+LC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连续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胞吞和胞内降解细胞外弹性蛋白能力的影响,探讨光老化皮肤弹性蛋白堆积的机制。方法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连续UVA照射组,连续UVA照射组予连续7d每天9.9 J/cm2 UVA照射以构建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慢性光损伤模型。用流式细胞仪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老化程度以验证模型。用荧光示踪技术和共轭淬灭技术,比较两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外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鲜红斑痣(PWS)动物模型鸡冠的作用和治疗鲜红斑痣的可行性。方法80只莱亨鸡随机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单纯ALA组、单纯激光75 J/cm2组、100 J/cm2组、150 J/cm2、200 J/cm2组,ALA-PDT 75 J/cm2组、100 J/cm2组、150 J/cm2组、200 J/cm2组。单纯激光组仅给予630 nm红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