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态自然环境;关系
一、《瓦尔登湖》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商品化時代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任何的精神信念在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高速的发展中显得无力。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和思想家都产生出一种疑虑,资本主义的商品化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吗?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二、《瓦尔登湖》主要内容
1845年1847年间,梭罗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座简陋的小木屋,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两个月的独居生活,并用文字描述了自己独居的生活体会,成就了一部意义深远的名著《瓦尔登湖》。在书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在摆脱现代城市文明和完全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如何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克服困难、感悟人生的过程。在生活过程中,作者通过不断地写作和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梭罗看来,美来源于大自然,源自人心的发现和体悟。《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梭罗认为人生的目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历程,要超越物质生活的束缚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并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崭新的人。
我认为这本书想要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一是提倡简单的生活,二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反复呼吁人们简单生活,而简单生活并不是目的,作者不是想提倡人们都和他一样长期生活在荒野,过着原始的生活,而是想呼吁人们需要尽可能地简化物质生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将物质生活简单化节省的时间去获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瓦尔登湖》中反思生态文明
瓦尔登湖能够闻名于世,并非因为它的美景,而是一位知它、爱它的“过客”的思想。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永远存活于人世间。作者的无欲是一种生命的美,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探寻生命的原生态,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就像梭罗自己说的:“我喜欢独处”。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瓦尔登湖》体现了对简单、自由、节约的个性品质的推崇,在这类特性中认为生活应当将物质追求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这样人们才能够更加地追求其内心的自由发展。在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对于人性的研究,如果人内在的本性发生了扭曲,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将被异化,也将直接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大自然处处充满奇趣,每样物种都有独特的生存智慧。
这本书中,梭罗十分欣赏自然界所独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他不刻意的去改变自然,或是向自然索取一些东西,在他的理念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精神上是一种享受,同时还能增加自我的审美趣味。他认为,人类的各种友好对待环境的美好品格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存在的。他强调尊重自然,将自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物,自己在行动的时候要对自然抱有敬畏的态度。在作者眼中,自然是纯洁无瑕的,他认为人类应当以同自然和谐相处为责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自然也有它存在的独特的内在价值。梭罗认为人类曲解了其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试图利用其所能掌握的一切技术来统治自然界。他追求简朴但丰富的生活模式,而这样的生活是以人与自认和谐共处作为前提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自然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方面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征服自然和回归自然。在梭罗看来,人类应该回归自然,融入到自然之中并与它和谐相处。19世纪中叶的美国,人们在为经济快速发展而肆意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最终破坏自然,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来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梭罗认为,以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过度开发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践踏。人与自然的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滋养了人类,因此,人类应该感谢自然,保护自然。
现代化的舒适生活是建立在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破坏之上的,这种生活使得梭罗感到十分困惑,因此他独自隐居瓦尔登湖畔,追寻生活的真谛。隐居的生活让梭罗感受到人类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上的贪婪,走出困境的方法在于树立一种简化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财富。《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作者不单单是为我们描绘了简单极致的风景,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神奇、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诉说着他的价值观,对于生活的简单、舒适的追求。本书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契合,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找到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人类要想有效的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自觉的调节自身的实践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高阶段,人类可以在自然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放弃传统工业文明的观念,实现生态文明。我们需要做的是思想的深度转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转向生态主义的价值观,敬畏自然界内所有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当中的位置,关爱自然。瑞典的植物分类系统的创始人林奈,他说“我们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清高的旁观者,也不是只赚不赔的生意人,我们应该是其间的一个分子。”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类不可能像征服者那样对自然发号施令。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和保证。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增长的条件下,人类更应该自觉的承担起调节人与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责任,并且珍惜自然界的馈赠。
一、《瓦尔登湖》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商品化時代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任何的精神信念在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高速的发展中显得无力。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和思想家都产生出一种疑虑,资本主义的商品化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吗?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二、《瓦尔登湖》主要内容
1845年1847年间,梭罗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座简陋的小木屋,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两个月的独居生活,并用文字描述了自己独居的生活体会,成就了一部意义深远的名著《瓦尔登湖》。在书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在摆脱现代城市文明和完全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如何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克服困难、感悟人生的过程。在生活过程中,作者通过不断地写作和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梭罗看来,美来源于大自然,源自人心的发现和体悟。《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梭罗认为人生的目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历程,要超越物质生活的束缚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并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崭新的人。
我认为这本书想要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一是提倡简单的生活,二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反复呼吁人们简单生活,而简单生活并不是目的,作者不是想提倡人们都和他一样长期生活在荒野,过着原始的生活,而是想呼吁人们需要尽可能地简化物质生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将物质生活简单化节省的时间去获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瓦尔登湖》中反思生态文明
瓦尔登湖能够闻名于世,并非因为它的美景,而是一位知它、爱它的“过客”的思想。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永远存活于人世间。作者的无欲是一种生命的美,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探寻生命的原生态,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就像梭罗自己说的:“我喜欢独处”。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瓦尔登湖》体现了对简单、自由、节约的个性品质的推崇,在这类特性中认为生活应当将物质追求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这样人们才能够更加地追求其内心的自由发展。在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对于人性的研究,如果人内在的本性发生了扭曲,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将被异化,也将直接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大自然处处充满奇趣,每样物种都有独特的生存智慧。
这本书中,梭罗十分欣赏自然界所独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他不刻意的去改变自然,或是向自然索取一些东西,在他的理念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精神上是一种享受,同时还能增加自我的审美趣味。他认为,人类的各种友好对待环境的美好品格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存在的。他强调尊重自然,将自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物,自己在行动的时候要对自然抱有敬畏的态度。在作者眼中,自然是纯洁无瑕的,他认为人类应当以同自然和谐相处为责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自然也有它存在的独特的内在价值。梭罗认为人类曲解了其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试图利用其所能掌握的一切技术来统治自然界。他追求简朴但丰富的生活模式,而这样的生活是以人与自认和谐共处作为前提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自然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方面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征服自然和回归自然。在梭罗看来,人类应该回归自然,融入到自然之中并与它和谐相处。19世纪中叶的美国,人们在为经济快速发展而肆意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最终破坏自然,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来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梭罗认为,以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过度开发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践踏。人与自然的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滋养了人类,因此,人类应该感谢自然,保护自然。
现代化的舒适生活是建立在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破坏之上的,这种生活使得梭罗感到十分困惑,因此他独自隐居瓦尔登湖畔,追寻生活的真谛。隐居的生活让梭罗感受到人类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上的贪婪,走出困境的方法在于树立一种简化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财富。《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作者不单单是为我们描绘了简单极致的风景,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神奇、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诉说着他的价值观,对于生活的简单、舒适的追求。本书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契合,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找到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人类要想有效的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自觉的调节自身的实践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高阶段,人类可以在自然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放弃传统工业文明的观念,实现生态文明。我们需要做的是思想的深度转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转向生态主义的价值观,敬畏自然界内所有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当中的位置,关爱自然。瑞典的植物分类系统的创始人林奈,他说“我们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清高的旁观者,也不是只赚不赔的生意人,我们应该是其间的一个分子。”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类不可能像征服者那样对自然发号施令。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和保证。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增长的条件下,人类更应该自觉的承担起调节人与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责任,并且珍惜自然界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