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讨、深入探究等方法,对诱导在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旨在深刻论证诱导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结果表明:诱导于启发一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需要经常用到,并需用心学习和利用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关键词:诱导
高中语文教学 诱导的重要作用高中教学是一门诱导的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诱导并非纯粹的上施下效活动,还有另外的内容。那个内容应该是和诱捕狐鸟的活动相类似的。《论语》记载了颜回称赞孔子的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在他的诱导下,“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欲罢不能”。由诱捕狐鸟到诱人,是一次创造性的转移。转移中剔除了诱捕过程的欺骗性和结果的不幸性,保留了激励机制和其它的积极因素,教学出现了“欲罢不能”的效果,这正是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诱导连用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过程,即教师运用刺激物或刺激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产生寻求的动力。然后按照教师指引的方向展开智力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尽管孔孟运用诱导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关于教学诱导的思想在语文教育史料中阐述得并不多。人们感兴趣的是另一种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启发”。启发的出现最早见于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自此以后,启发便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法被固定下来,“举一反三”成为启发的基本范例,类推成为基本的思维模式。但诱导和启发是有区别的:启发是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侧重智力思维方面的活动。诱导侧重于思维和情感的相互渗透,强调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这阐述了诱导过程应注意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前进,不是牵着他的鼻子走,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不断鼓励督促学生,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易:引导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间题后要启发学生钻研,寻求答案,不要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和易是愉快容易的心理状态,是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才能启发思考。也只有做到了和易以思,才称得上会诱导,才是君子之教。诱导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特点是层层相递环环相扣,具有过程性。方法和功能从过程中体现出来,只有研究了诱导过程,才能具体地掌握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诱导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诱发阶段和引导阶段。诱发阶段的工作是诱发对象的记忆,通过记忆的激活使学生产生寻找的动力。引导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保证思维的顺利伸展,在伸展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人有重温过去的欲望,也有对现实状态的不满足。人往往能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改变现实状态下尚未满足的需求。记忆的重要就是建立在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上。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我们记忆公式,记忆那对事件具有意义的生动情节,记忆那代表一系列事件的平均数,记忆那保持本质的素描或图景—所有这一切都是简化和表达的技巧。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这段话至少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教学)中有效记忆的内容,即逻辑记忆和形象记忆。二是记忆在教学中的作用。关于后者,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更明确地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由此可见,诱导过程应该以记忆作为起点。逻辑记忆诱发即诱发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组合原则,文章结构原则,各类语言表达的技巧,尤其是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经过学习后形成的各种“类模式”,都以逻辑图式的形式保留在记忆库中。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提问“请回忆一下××类文章的写法怎样?这篇课文是否属于这类文章?写法上有何异同”就是对学生逻辑记忆的诱发。逻辑记忆诱发和形象记忆诱发在诱发的过程中虽然各有侧重,但是相生相发。在诱发逻辑记忆的同时可能伴有形象记忆的出现,二者相配合,相互为用。引导首先得确定目标。教学目标在一般的理解中被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认识统一于某一点,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的确如此。但教学目标经常可能不止一个点,而是多个点或一定的空间。前者我们称为求同目标,后者称为求异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构成不同的引导形式。(1)聚敛性引导。这种引导要求将学生的认识引向一个共同的端点,让信息朝着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形成单一的确定答案,这是服务于求同目的的引导。求同是以学习知识为手段,将前人的经验接收过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人曾拥有过的一般性能力。聚敛性引导是帮助学生掌握规矩的引导。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及基本思想的理解,对文章基本表达模式的学习,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的掌握等,都必须有大体一致的认同。没有这个认同,教学便会出现混乱。(2)扩散性引导。这种引导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拘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这是服务于求异目标的引导。如果说求同是让学生接受规矩,求异就是让学生打破规矩:求同是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求异则是力求个人独创:求同能形成一般性能力,求异则能形成创造性能力。求同和求异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上,这两种引导是相互配合,适时更替的。引导过程是一个“开而弗达”的过程,教师只是发动,其结果应在学生方面实现。教师是一个挑战者,对挑战的答复是学生的回应,挑战以回应作为期望目的并以此作为下次挑战的前提。二者互为因果,和谐配合,推动引导前进。诱导过程始终坚持因势利异的原则。诱发造成势,调动一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形成智力能量和非智力能量,造成势能,为后段的智力活动准备条件:引导利用势能将智力活动步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势能,使持久的智力活动及时地得到能量补充。这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它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过程的特点,并且使过程更丰富,更精彩,更具有生命力。它应该得到更高度的重视和更科学的研究,使语文教学开创一个新局面。参考文献:[1]孔子.《论语》[2]布鲁纳.《教育过程》[3]L·罗恩·哈伯德.《回到明天》[4]布鲁纳.《教育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 诱导的重要作用高中教学是一门诱导的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诱导并非纯粹的上施下效活动,还有另外的内容。那个内容应该是和诱捕狐鸟的活动相类似的。《论语》记载了颜回称赞孔子的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在他的诱导下,“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欲罢不能”。由诱捕狐鸟到诱人,是一次创造性的转移。转移中剔除了诱捕过程的欺骗性和结果的不幸性,保留了激励机制和其它的积极因素,教学出现了“欲罢不能”的效果,这正是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诱导连用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过程,即教师运用刺激物或刺激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产生寻求的动力。然后按照教师指引的方向展开智力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尽管孔孟运用诱导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关于教学诱导的思想在语文教育史料中阐述得并不多。人们感兴趣的是另一种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启发”。启发的出现最早见于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自此以后,启发便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法被固定下来,“举一反三”成为启发的基本范例,类推成为基本的思维模式。但诱导和启发是有区别的:启发是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侧重智力思维方面的活动。诱导侧重于思维和情感的相互渗透,强调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这阐述了诱导过程应注意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前进,不是牵着他的鼻子走,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不断鼓励督促学生,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易:引导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间题后要启发学生钻研,寻求答案,不要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和易是愉快容易的心理状态,是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才能启发思考。也只有做到了和易以思,才称得上会诱导,才是君子之教。诱导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特点是层层相递环环相扣,具有过程性。方法和功能从过程中体现出来,只有研究了诱导过程,才能具体地掌握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诱导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诱发阶段和引导阶段。诱发阶段的工作是诱发对象的记忆,通过记忆的激活使学生产生寻找的动力。引导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保证思维的顺利伸展,在伸展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人有重温过去的欲望,也有对现实状态的不满足。人往往能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改变现实状态下尚未满足的需求。记忆的重要就是建立在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上。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我们记忆公式,记忆那对事件具有意义的生动情节,记忆那代表一系列事件的平均数,记忆那保持本质的素描或图景—所有这一切都是简化和表达的技巧。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这段话至少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教学)中有效记忆的内容,即逻辑记忆和形象记忆。二是记忆在教学中的作用。关于后者,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更明确地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由此可见,诱导过程应该以记忆作为起点。逻辑记忆诱发即诱发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组合原则,文章结构原则,各类语言表达的技巧,尤其是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经过学习后形成的各种“类模式”,都以逻辑图式的形式保留在记忆库中。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提问“请回忆一下××类文章的写法怎样?这篇课文是否属于这类文章?写法上有何异同”就是对学生逻辑记忆的诱发。逻辑记忆诱发和形象记忆诱发在诱发的过程中虽然各有侧重,但是相生相发。在诱发逻辑记忆的同时可能伴有形象记忆的出现,二者相配合,相互为用。引导首先得确定目标。教学目标在一般的理解中被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认识统一于某一点,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的确如此。但教学目标经常可能不止一个点,而是多个点或一定的空间。前者我们称为求同目标,后者称为求异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构成不同的引导形式。(1)聚敛性引导。这种引导要求将学生的认识引向一个共同的端点,让信息朝着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形成单一的确定答案,这是服务于求同目的的引导。求同是以学习知识为手段,将前人的经验接收过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人曾拥有过的一般性能力。聚敛性引导是帮助学生掌握规矩的引导。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及基本思想的理解,对文章基本表达模式的学习,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的掌握等,都必须有大体一致的认同。没有这个认同,教学便会出现混乱。(2)扩散性引导。这种引导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拘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这是服务于求异目标的引导。如果说求同是让学生接受规矩,求异就是让学生打破规矩:求同是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求异则是力求个人独创:求同能形成一般性能力,求异则能形成创造性能力。求同和求异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上,这两种引导是相互配合,适时更替的。引导过程是一个“开而弗达”的过程,教师只是发动,其结果应在学生方面实现。教师是一个挑战者,对挑战的答复是学生的回应,挑战以回应作为期望目的并以此作为下次挑战的前提。二者互为因果,和谐配合,推动引导前进。诱导过程始终坚持因势利异的原则。诱发造成势,调动一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形成智力能量和非智力能量,造成势能,为后段的智力活动准备条件:引导利用势能将智力活动步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势能,使持久的智力活动及时地得到能量补充。这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它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过程的特点,并且使过程更丰富,更精彩,更具有生命力。它应该得到更高度的重视和更科学的研究,使语文教学开创一个新局面。参考文献:[1]孔子.《论语》[2]布鲁纳.《教育过程》[3]L·罗恩·哈伯德.《回到明天》[4]布鲁纳.《教育过程》